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这个时代没有耐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03:3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这个时代没有耐心

    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一如往年,媒体开始进行与诗人和诗歌相关的一些报道。诸如《诗歌是否能回到阅读中心》《纯文学是否回归》之类。说实话,读这些文字我是麻木的。充其量,诺贝尔奖的名单公布只不过给媒体提供一些新闻噱头,给海量读者一个简单的信息而已。当然,它也会给一些诗人带来虚幻的兴奋冲动——原来诗歌还有人在关注呀?     实际上,关注诗歌的人始终在关注,不关注诗人和诗歌的人始终不会关注。
    即使是诺贝尔奖,也绝不会成为一次尽人皆惊的地震。
    我更相信,哪怕是一个在文学圈东奔西跑的人,他也绝不会读完所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品,更不可能随口说出每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姓名。事实上,面对那一长串的逾百年的名单,他也不会真正喜欢到每个作家的每部作品。
    对我国的诗人和诗歌读者来说,只有那个短暂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诗歌时代。后来的很多提法都似乎和它有关。譬如“诗歌死了没有”等问题,谈论它的人总喜欢拿八十年代的诗歌状况进行比较,殊不知那个年代的特殊性在于长达十年的政治事件结束,被逼压太久的精神空白实在太需要一个发泄口了。诗歌的登场引人关注就变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当时的诗人和读者都在忽略和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诗歌的兴盛来自于之前的政治事件的高压,如果说那个政治事件是不正常的,那么紧随而来的诗歌时代也就是不正常的。
    没多少人关注诗歌,这才是正常的状况。
    帕斯对诗歌读者的数量使用了“无限的少数”。这个“无限”绝不是横向的铺展,而是纵向的深入,它依赖于一条细长的时间向度。永远存在,但又永远是少数。因为不仅诗歌,包括所有纯文学体裁,都很难在同一个时期就拥有巨大的读者群。
    记得恰好是十年前,作家出版社出版了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的诗文集。这本书长沙一直未见。我找到定王台书市的一个老板,希望他能从出版社拿到这本书。该老板对我就这本书如何如何好的说法将信将疑,还是从出版社进了一批。书到后,我和长沙的一些诗友都去买了,但仅过一个礼拜,我再去那书店时,该老板就抱怨我给他错误信息,因为这些书只有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买了之后,就再也无人问津,弄得我只能向那老板连声抱歉。又等一些时日后,实在无法卖动,那老板便将书退给了出版社。很巧的是,也恰是在那一年,《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在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一个朋友在定王台无意间发现,七折买了一本,我们得知后,也赶去买,那老板很诧异一本诗集怎么突然连续有人来买,以为进了本畅销书,本来七折出售的,想加到八折卖出,我们自然不干,结果都是七折买下。但同样的结果再次出现,后来再去那书店时,该老板同样说书卖不动了,最终也是退还出版社了事。
    这个缩影有它的残酷性,但又再正常不过。实际上,说诗歌没有读者本就是让人早已生厌的老生常谈。我有时也诧异为什么不少诗人会对此有所抱怨。一首差诗让读者感到好笑,一首真正的好诗又在要求读者的时间和耐心。不能说读者缺乏这些,准确的说法是这个时代没有耐心。我同样相信,如果是一个没有诗歌写作和阅读经验的读者,他也很难将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读下去——而即使读下去了,也读懂了,又能怎样呢?希尼说一首诗歌从来挡不住一辆坦克。那么,一首诗歌也自然不能对生活有什么改变。
    只是,一个人在今天还能继续写诗,本就是罕有的精神幸运了,还要去要求什么呢?

来源:长沙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6:52 , Processed in 0.11507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