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炼金术中国汉语元诗研究所”正式成立通告
自2010年以来,我不断反思中国当代自己个人和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所有诗人的诗歌写作,发现一个重大问题:即所有诗人,除海子、骆一禾、昌耀之外,其诗歌创作均极度缺乏个人独创性与原创性,至少严重缺乏完整的诗歌独创性与原创性,因而导致中国现代诗歌始终处于翻译诗歌和中国古诗分裂、纠结的分别影响之下,更长期处于西方诗歌学徒地位,以在中国重复西方优秀诗人之余唾为能事,而不思自我发现,自我创造,创造能量不但没有积累增长,反而日益萎谢。几造成中国百年来无几真诗人之可悲凉之精神现状。
因此发现,我痛下决心,倡议成立炼金术诗歌研究小组与诗歌论坛,以深刻反省中国诗歌之路,并以诗歌异端自命,意图发动一场意在激发中国诗歌元气元神原诗源泉的伟大的现代中国汉语诗歌革命,以元诗或原诗为创造目标、对象的诗歌革新运动。此运动在当时少有人真正理解,除龙安等少数几位有大志向、清醒的青年诗人之外,亦极度缺乏同志。由于元诗研究工程和写作实践工程十分浩大,而且多数小组成员根本未能理解小组初衷与目标,更无法履践小组成员之研究职责,故今年3月我再次痛下决心,将小组和论坛关闭,以正末学矢志革新中国诗歌之正志,免堕相互吹捧与以人情代诗之鄙陋文坛作风。而将阵地直接转移至个人新浪诗歌博客,以图元诗革命火种之继续保存。
半年的学习研究下来,我自觉进展虽慢,但仍然收获甚丰,许多诗学思考获得进展,尤其个人的极度孤独完全排除了几乎一切非诗因素的干扰,尤其是人情世故及诗歌名利恩怨的干扰,从而使我的诗歌革命终于渐渐获得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者的战士品质,决绝的革命者之精神要素因此而真正打下了必要的可贵的基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个人纯诗性的诗歌研究、写作和批评越来越多地获得了新老诗人朋友们的初步理解与认可。因此,关于炼金术汉语元诗研究的任务,作为一种强大的使命,促使我必须进一步采取必要的行动。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宣布永久性地关闭原小组和诗歌论坛,而正式将阵地移植至我个人博客,并将我博客正式改名为“炼金术中国汉语元诗研究所”。
研究所将重新接收研究员申请,但将以极高标准对申请者进行精神鉴别,作为炼金术元诗研究所唯一创始人,我奉行的会员标准将是唯一的,即只吸纳真正的能够革新中国诗歌精神,创造元诗写作,推进元诗理解研究的真正的诗歌革命者,除此之外,绝无标准。而吸收的原则为“宁为所中仅有郑文斌一人,而不降低标准吸收第二人,宁可无人,绝不错收一人。”而且我将绝不对任何诗人发出入会之邀请,无论他是多么革命和优秀,因革命研究组织,必须绝对地一切以绝对自愿加入为原则,任何的主动邀请与劝进均有损于此会员相互完全独立之绝对平等独立之元诗创造与研究之最高原则:没有一个会员比他人更高,只有一个个卓越、完全精神独立、观点百分之百独立的元诗创造者,郑文斌作为创始人,只向他自己的观点和写作负责,并以顽强之意志确保研究所高标准之志向与写作、研究原则得以真正贯彻,除此之外,郑文斌作为创始人,别无他权利。
而会员一旦进入,即将被认为是终身会员,除非会员自行正式声明退出,否则研究所将无权将其劝退,其目的在于防止会员间因为绝对的独立性而无法容忍,最终损害真正的革命者和元诗创造者。研究所拥有诗歌研究组织中最大的无限的言论宽容度:只要你是一名诗歌革命者,你的任何观点和言论均将被认为是认真的严肃的,可尊重并且与其他人的言论、观点具备同等高价值的。
入会方式如下:申请者向郑文斌提交诗歌20首,详细个人背景简历一份,以帮助我准确了解申请者的家庭、生活、学习、诗歌背景,并附诗论3篇,发送至我个人邮箱:druckerz@vip.sina.com。我将遵循以上原则对申请者进行严格审查,并电对方多次交谈后,做出决定,并在博客上做出正式会员吸纳公布。
会员全年的活动仅有如下二次:一,研究所年度元诗诗选、诗论正式出版;二,研究所年度元诗研究会活动及集体诗学公开报告。为确保研究所方向、意志及卓越性,创始人郑文斌将是研究所的唯一管理者。
谨发此通告以知会新朋友旧友,有志向的中国青年诗人们,以阐明“炼金术中国汉语元诗研究所”宏伟之志向及修行之原则。
诗人刈楚、郑文斌2011年10月20日呈示于厦门。
诗人刈楚、郑文斌
笔名刈楚,土桥刈楚,震旦,震旦刈楚。1971年4月生于湖南省新田县新隆乡土桥头村,工商管理博士,管理专家。诗歌作品散见于《花城》、《芙蓉》、《江南》、《扬子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星星》、《诗神》、《中国诗刊》、《潇湘文艺》、《蓝星》、《边缘》、《橄榄树》、《佛山文艺》、《黑龙江日报》、《橄榄树》、等众多文学期刊,作品入选多个诗歌选本,现为中国重要诗歌团体《北回归线》正式成员。曾自编诗集《灵魂家乡》、《园丁》、《启明星清晨天堂》、《海湾禁令》四种。
1986年开始习诗,长期坚持独立的个人性写作,顽固认为诗歌必须与生命、存在密不可分,必须具备长远时间价值和真正的生命意义。初染古典浪漫主义,青春期时倡导源于《诗经》的“爆裂表现主义”,成年后转向“新客观现实主义”,而立前夕再转回古典主义,而立之后转向“现代口语自白汉诗写作”,五年以后又返归“先锋主义”,三年前提出“新古典主义”,极烈反对:1,诗人不成熟即过早风格化,2,艺术上的形式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