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科借鉴]-----徐更新老师<耐久跑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3 01:2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耐久跑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的体育教师徐更新,今天,我说的内容是水平四九年 级“耐久跑”单元教学计划的第一次课。 耐久跑是根据新课堂标准中地方和学校课堂实施方案的要求借鉴球类综合游,以 软排为主要器材,结合水平四阶段学生为年龄特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 有效地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 发展有氧代谢能力, 改善心理状态, 促进生理发育, 提高健康水平。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不断的 发生变化。因此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正确的知识与技能,还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 化,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平四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就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而 且要具有健身性、知识性、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趣味性,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 参加各项运动,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发育。 根据这一目标要求,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其在单元教学计划中的位置,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球类运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耐久能力,增强心肺功 能。

-

  2、运动技能,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耐久跑基本技术及动作要领。
  3、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获得愉 快的心情,培养学生坚毅、顽强战胜困难的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课的重点是:把握呼吸节奏。难点是:极点 的调节方法。 要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老师只有紧紧围绕新课标中的领 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为 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心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变“要 我运动”为“我要运动” ,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组织并指导学生,讲解正确的呼吸节奏, 如二步一呼一吸或三步一呼一吸等途中跑技术,以及调节极点的方法: (
  1)加深呼吸,
慢吸快呼, (
  2)调整跑进节奏(
  3)自我暗示, (
  4)师生鼓励等,真正形成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教学局面,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队列练习(时间 8 分钟) 这是体育教学具有的特色,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 不集中,容易走神或讲话等一些不良的现象。因此,为了改变这些不良的因素,我改变 原来的口令及动作要求(学生动作与口令相反的练习) ,这样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提 高,又让学生在高度注意的前提下得到了放松,同时也使学生更加兴奋感觉有趣,在宽 松的环境下把队列练习完成, 因此课前的队列练习是培养生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和 集体行为规范的重要手段应予以重视。同时还在体育教学中有重大作用,是团结精神的 培养,优美体态的养成,集体技能的形成意识品质的磨炼,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以及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耐久跑(时间 20 分钟) 耐久跑是这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耐久跑大家都知道是一个枯躁而单调的教学行 为,所以我安排了 20 分钟的教学时间,为了让学生积极参加这项体育运动,了解耐久 跑各个环节的知识与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我采用了下面几个教 学步骤:
  1、介绍耐久跑中的几个环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进入跑道,先让学生从起跑到加速跑 30 米练习 2 次, 然后是途中跑和弯道跑练习 2 次 200 米,最后是冲刺跑的练习。再用提问的方式来进入 技能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自行思考,体会耐久跑中有几个环节,在耐久跑中的作用(起 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跑) ,当学生能准确说出各环节并能讲出自身 体会时,及时鼓励然后再详细介绍耐久跑各环节的作用并应注意的问题,其中特别是途 中跑, 这样设计意在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耐久跑的技能, 同时增加学生对耐久跑的了解。
  2、感受体验。 集体讨论如何进行加速跑合理加有效的进入途中跑,我先是指导学生合理的利用 起跑后的加速跑,并且示范性的进行一次,然后所有学生分组依次进行一次 30 米亲身 体验和感受起跑后加速跑的方法与节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指导并观察,对 做的好的学生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对有错误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并纠正,之后再组织学
生相互交流自己的体会与经验,再集体总结出如何根据教师的讲解认真做,在这个教学 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借助体育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起到一个带头作用,发挥他们的特长,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这样以来也就提高了学生动脑、动手、互帮互学 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3、耐久跑练习 在这个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方法与要领,让之前交流的经验和体 会服务于教学,充分体现在教与学之间的个人能力。教师将学生按个能力的大小合理的 分成 6 人一组,进行耐久跑练习,给学生一个展示个性、自主抉择的时间空间,提高学 生互助互帮积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团结的团队精神。 同时为了让耐久跑在教学中不再 枯燥,我采用让学生用软排代足球传带作为教学的方法,在一个直径为 20 米的八角形 场地上进行接力游戏活动。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肯定会有学生出于自身条件的差异以及其他原因而出现不愿做 或不想做的想法, 这时教师要有意号召和组织身体条件较好的学生主动帮助和带动身体 条件较差学生,来一次按优、差搭配分组,并在教学中积极表扬那些主动的学生这种团 结协作、相互帮助的精神,在互动和交流中使教学气氛达到一定的效果。 三、球类综合游戏(校本教材,时间 8 分钟) 游戏是这节课的辅助教材内容, 《球类综合游戏的开发与利用》是我校在全国“十 五”规划重点课题《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子课题,并获得通过的校本教材。之 所以选它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器材综合利用率上考虑,充分发挥一物多用、 一物妙用,并让器材贯穿全课,其次是运动的全面性。 简单介绍校本教材的练习方法,灵活运用各类运动的基本技术,利用小场地,集 合各种球类按体能分组进行比赛, 场地在一个直径 20 米的八角形场地上分 4 个比赛区, 同时进行比赛。 这节课的主要器材是软排,把我校校本教材带到教学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讲到, 刚才学习了软排的各种抛、接、传球的方法,同学们也都体会到了其中的一些乐趣,那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更加有趣的游戏,球类综合游戏,今天我就用软排球来教大家 一起来做游戏,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这样我就自然地进入新的教学内容。 教师讲解游戏方法, 然后组织学生利用软排在一定的场地进行每三人一队进行转、 接、投(合理利用足球、篮球、手球的技术动作进行) ,这样一来在耐久跑和抛、接球
的活动中学生练习了上下肢的协调,在游戏中又使学生的上下肢得到更进一步的锻炼,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上下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四、放松活动(时间 3 分钟) 让学生分散在各自的位置,边听一段优美的音乐边听边自由,乐中放松,利用手 中的软排做一些放松的练习,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结束本课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的选择权交给了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一线的体育教师,让 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在课程改革及体育课教学中一起扬帆远航。 谢谢大家!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01:28:38 | 只看该作者
===公益服务教育文化专业网站《教师之友网》创站者管季超欢迎各地优秀数学教师在本站开设学科【工作室】。



北京市第八中学
冯 娜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孙 芳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王 宁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
宫 颖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班春虹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三中学
李 莹

天津市新华中学
李 庆

天津市耀华中学
高宏柏

河北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魏胜寒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官场中学
孙立革

河北保定市第十七中学
芦 嘉

河北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
丁 虹

山西榆次五中
张晋华

山西运城市实验中学
王巧娟

山西临汾市霍州辛置矿区中学
贺芳丽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侯 伟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三中
付世卓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
阎晓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一中
闫利军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
孟庆宏

辽宁锦州市第八初级中学
何 婷

辽宁朝阳市第三中学
吕永芳

辽宁营口市一中
宋春晖

辽宁大连市第八十中学
杨啸威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武海娟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赵 蕾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孙洪波

吉林长春市第一一零中学
张永军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
王 宇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
郑 敏

黑龙江哈尔滨市秋实中学
武树明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九中学
霍玉红

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
钱海燕

上海市闸北区风华初级中学
程 慧

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
费晓芳

上海市比乐中学
沈李金

江苏南京树人国际学校
王 磊

江苏徐州高级中学
刘 宁

江苏常熟孝友中学
施晓丹

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
夏 玮

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
刘 伟

浙江东阳市外国语学校
胡新颖

浙江新昌县城关中学
张 谷

浙江德清县洛舍镇中心学校
费 芳

安徽马鞍山市第八中学
黄 娟

安徽铜陵市第十五中学
黄 丽

安徽芜湖县赵桥中学
林 霖

安徽黄山市屯溪第六中学
谢德暹

福建三明市第三中学
陈 斌

福建福州市时代中学
刘 昕

福建福安市城北中学
刘晓丹

福建尤溪县洋中中学
王新城

江西高安中学
陈国庆

江西宜春中学
李明旭

江西赣州市赣州中学
陈同金

江西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谢志华

山东济南市稼轩中学
邵胜林

山东青岛市第四十四中学
刘 峰

山东德州市第九中学
詹红霞

山东烟台祥和中学
刘严冬

河南郑州外国语中学
潘春华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张凤霞

河南新乡市第十中学
程 宏

河南郑州市第八中学
刘正峰

湖北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
王广辉

湖北襄樊市第三十一中学
郭矩鹏

湖北荆州市沙市实验中学
李东燕

湖北浠水县望城实验中学
万德江

湖南广益实验中学
李智敏

湖南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张奔胜

湖南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
王淑君

湖南湘潭县云龙实验中学
周 香

广东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
张 婧

广东佛山市华英学校
王 进

广东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赵桂枝

广东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
李淑惠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九中

广西南宁三美学校
刘晓静

广西桂林市第七中学
徐 健

海南海口市第一中学
陈佳琪

海南实验中学
房一登

海南保亭思源实验学校
黄程献

海南儋州市白马井中学
麦其海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王 浪

重庆市合川瑞山中学
张 英

重庆四川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
郭 东

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
任 伟

四川省成都七中育才学校
郭 瑛

四川成都市华西中学
张 宇

四川遂宁高级实验学校
侯 可

四川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林小芸

贵州遵义市第十六中学
简萱慧

贵州石阡县文博中学
梁 超

贵州龙里县民族完全中学
刘 宇

贵州兴义市第八中学
邓 艳

云南昆明市第八中学
肖春梅

云南曲陆良县大莫古镇第一中学
陈玲翠

云南曲靖市麒麟区第三中学
吴梅花

云南省昭通一中风池分校
蔡昌梦

陕西西安爱知初级中学
白 绵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
郝 婷

陕西富县沙梁初级中学
钞晓东

陕西柞水县下梁中学
邹小燕

甘肃张掖市第四中学
代友智

甘肃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中学
汪 勃

甘肃兰州市华侨实验学校
王保兴

青海油田实验中学
聂红霞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三中学
牛冬青

青海格尔木八一中学
孙 燕

青海西宁市第七中学
马青莲

宁夏银川市回民中学
李慈秀

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
莫 妮

宁夏灵武市第二中学
杨 岐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中学
马 荣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
夏媛媛

新疆伊宁市十九中
王 慧

新疆石河子第八中学
李 丽

新疆昌吉州第一中学
李 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工师第二中学
黄晓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六团一中
冯 娟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
彭 霞

湖北省武汉二中广雅中学
王   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01:29:52 | 只看该作者
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湖北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      程国斌

内容提要:语文学科因其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人文内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有利的因素。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1、把握解读的“模糊性”,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2、把握作品的“文学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3、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4、把握学科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科特点、创新精神



    近年来,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了教育界的焦点问题。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学科、各教育渠道的有机结合。相对其他各学科来说,语文学科因其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人文内涵,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在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 把握解读的“模糊性”,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1、读前重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矛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2、读时重“悟”。无论是学生的“疑问”和“感悟”,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3、读后重评。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二、 把握作品的“文学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 推动人不断深入地钻研,勇攀高峰的是持久而稳固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稳定的创新情感对其创新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学精品,文学性很强,十分利于学生创新情感的形成。

语文中的作品有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还有的激情奔放,让人抨然心动,十分适合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同时,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三、 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智力相比,自信、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创造力的制约更为明显,也可以说人的创新能力高低与人的某些个性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包括:自信心、独立性、自制力、好奇心、坚持力、勤奋、好胜心、怀疑态度等。     

    语言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延续,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所以语言包涵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使学生创新性人格培养具有丰厚的营养基础。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课内外阅读材料等资源,挖掘这些阅读材料中的思想内涵,通过学生的内化过程,把材料中的那种人文精神根植到学生的心中。如著名人物的人格魅力,像王献之练尽墨汁十八缸的持之以恒,伽里略敢于怀疑,终于发现重要科学定律等等。而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一些不利学生创新人格形成的观念。尤其是汉语言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深刻地打上了汉民族的文化烙印,在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性格中有许多不利于学生创新性人格培养的思想,如“和稀泥”式的中庸之道,自居谦下,不争强好胜,遵从权威等。教师引导学生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高度,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背景中去审视这些思想。

     

四、 握学科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专家一致认为,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在大量的语文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的。

  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教学资源。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能,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教师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多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语文实践学习活动。同时,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查找资料的实践,培养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习惯和能力。引导语文应用实践,教师要让学生寻找语文实践的机会,把自己的所学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如给远方的亲人朋友经常写信,给大人的商店写广告语,把新学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等。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可以通过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也可以是学生自主进行。





作者邮箱: chengchengzi2002@yahoo.com.cn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01:31:28 | 只看该作者
中考诗词赏析题考点、题型及解题方法

作者: 钟禧

时间:2008-2-23





    目前,多数地区中考诗词赏析的考查以课内基本篇目为范围,题型以理解、赏析的客观题为主。明确诗词赏析的考点和题型,进而把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对于师生备考十分重要。    一、考点
    1.理解诗意
    包括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象征意义的理解。如:
    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是:
    A.首句写景,诗人撷取“杨花飘落”“子规啼叫”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B涕二句间接叙述事情,紧扣诗题。“过五溪”写出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三、四句抒情,虽人隔两地,心情难达。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三、四句将客观景物人格化了。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这样把客观景物和人的主观感情融在一起。  2.分析技巧
    包括理解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诗词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等。如:
    读《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的感受。
    B.诗歌用“半亩方塘”比喻书,“天光、云彩”比喻书中的内容,运用比喻表现诗人读书疑惑不解而徘徊思考时的境界。
    c.三、四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这样才能达到新境界。
    D.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两句议论,暗含哲理,给人启发,只有思想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才能才思不断、新水流长。
    3.理解语言
    包括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中重点词语、重点诗句的含义;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例如上文《观书有感》的B项就是对语言的理懈。
  4.理解意境
  如《使至塞上》要求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的意境。
  二、题型与解题方法
  1.赏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诗词曲的词、句的含义,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分析与评论、鉴赏。如:
    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郭山村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A.第一句从整个江南春色着笔,“莺啼”状春之声。“绿映红”状春之色。寥寥数字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江南的无限风光。
    B.第二句的描写更加别致,用名词构织了一幅江南美景。在这幅画面中,有流水,有村庄,有青山,有城郭,有春风,还有迎风招展的洒旗。
    C.诗的三四句描写的对象是掩映于春雨中的寺院、楼台,使江南春色呈现出烟雨迷茫的神秘芙。
    D.这首诗以感慨作结,表现了诗人对江南如此美丽的春景的赞叹和向往。
  2.判断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明晰信息的理解或对隐含信息的发展、阐述、概括结论的正误及恰当与否。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诗中“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3.识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相关作家作品的基本知识,以及考查诗文名句的积累情况。  诗词赏析选择题判断选择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有时出题人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等。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选择项的结论,在诗中找不到根据,以偏概全,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全诗的特点,或故意反说,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是听觉。  4.主观题型
  例:
  ①对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②读《游山西村》,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③读《春夜喜雨》,今天,人们用到“春雨”“润物细无声”时已赋予它以新的含义,请用一个简短的事例来表现“春雨”或“润物细无声”的含义。
  解题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材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简约、含蓄、质朴、华艳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述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者去赏析。体味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6)从诗词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诗词(送别、咏物、爱国、思乡等)的思想内容。从中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
  对于主观题型的解答,自己在归纳总结或进行文字表述时应简洁明了、一矢中的。复习时如果能按解题方法、技巧有针对性地去理解,做好课内58首古诗词中的基本篇目的准备工作,应该不易失分。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01:33:57 | 只看该作者
辛弃疾词中的“恋君”与“怨君”情结
——辛弃疾对儒家“忠君”思想的矛盾判断
作者:杨锦辉

  

内容摘要:作为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之一的“忠君”思想,一直是中国文人坚定的信仰,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现实生活当中,对“君王”的思想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借助君王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一方面又因君王不采纳自己的建议而对君王的软弱充满了失望。辛弃疾以他的词作品,反映出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对“忠君”的思想开始产生怀疑,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这种怀疑、否定的萌动没能进一步生发。
关键词:辛弃疾恋君怨君矛盾

作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一代宗师,辛弃疾在他的词中,浸润着这位抗金英雄壮志难酬的沉痛感叹和无能为力的愤慨。“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辛弃疾的词,既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吟风赏月花情柳态,而是字字揪心,句句沁血。一部《稼轩词》,给后人展示的是一代抗金英雄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血泪控诉,其间强大的爱国豪情自是感人肺腑、响彻云霄,这是有所公认的。然而辛弃疾词中体现出来的作为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和对儒家思想文化的反思,或许更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文人,自孔子始,就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然而可悲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就不被统治者所接受。尽管自汉代董中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整个封建社会一直视孔子为“圣人”而倍加推崇,但是绝没有哪一位统治者真正是完全接受孔子的学术思想的。他们仅仅是挑选其中一部分对自己的统治有利的东西,并加以补充和强化,而真正关切到人民与民族利益的东西则避而不谈,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他们奴役人民的工具,“儒家思想”变得面目全非。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或许带有一种极其隐讳的意味吧?

正因为统治者难以真正贯彻孔子的思想,因此孔子的后继者——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始终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往直前的气魄,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自励,毕其终生精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还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人心中始终放不下的,就是“君”和“民”这两个在封建社会处于对立地位的两极,结果便是无数中国文人的悲剧中历史舞台上轮番上演。
到了辛弃疾那里,尽管他还没有能力解决“君”和“民”之间的对立矛盾,但是他在自己辛酸、沉痛的人生经历中,他不得不思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并重新审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因而在他的词中留下了对儒家思想一些极为矛盾的判断。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君王”的矛盾判断。辛弃疾对儒家思想中这一重要问题的矛盾判断,是以自己的人生悲剧和民族的悲剧为基础的,因而显得格外的沉重,同时也为后人对儒家思想及中国文人命运、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东西。
中国文人对“君王”的依恋,大概也是自孔子始。“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事君尽礼”,“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君君臣臣”,“学而优则仕”。“事君”的思想是孔子反复陈述的观点,也是极受统治者欢迎并不断强化的读书人应该遵守的“人生准则”,在他身后的读书人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读书人“克己复礼”,“以天下为己任”,但自己却并不拥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读书人只有借助君王手中的权力,才能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人生理想,从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也有一些只是看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贪图荣华富贵之辈,这些人是不能算作民族的“脊梁”的,自然不是真正的“文人”。)然而不幸的是,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没有哪一位中国文人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国文人在郁闷不堪之中,对“君王”的情感态度便会因“爱恋”而转生“怨恨”。李白式的“天生我才毕有用”的自慰也好,柳永式的“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自傲也好,都是这种由“恋”而“怨”的文人悲歌。但是他们的这些“怨君”情绪,不过是“恋君”情绪发展到极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骨子里渗透着的,依旧是“恋君”。这便是中国文人“恋君”情结与“怨君”情结。

辛弃疾出生时,宋王朝早已偏安南渡,他的家乡山东已在金兵的统治之下,少年时期又受到祖父的影响,心中早已埋下了对入侵的金兵充满仇恨的种子,终至于毁家起义,投身到火热的抗金的大潮之中。特殊的成长环境,不一般的生活经历,使得辛弃疾的血液里始终奔腾着一般文人难得的冲天豪气。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权益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他心中的宏伟愿望。在早年抗击金兵的战斗体验中,辛弃疾认识到单靠自己孤军作战是不行的,要想取得抗金战斗的全面胜利,最终必须依靠朝廷的力量。因此,作为耿京起义军的掌书记,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朝廷,得到了耿京的认同。
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被派往建康(今南京)接洽南归事宜,受到出巡的宋高宗赵构的召见,并获得成功。遗憾的是,宋高宗的抗金斗志并不是辛弃疾所想象的那样激越、昂扬,满朝文武,力主抗金的也是寥寥无几,辛弃疾的抗金热情如遇冰川。同年,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签判。尽管官职卑微,但辛弃疾仍满腔热忱积极思谋抗金大计。
孝宗乾道元年(1165),辛弃疾奏进《美芹十论》,力陈收复中原的形势和策略,但此时的宋廷并无作战之意。因为早在隆兴元年(1163)夏,抗战派将领、枢密使张浚派李显忠、邵宏渊二将分道北伐,攻取了灵壁、虹县、宿州。不料正在此时,李、邵二人及其部属之间发生摩擦,将士不听指挥,为金军所乘,在宿州南的符离地区被金军击溃,北伐即告失败。此时,孝宗对北伐发生动摇,主和派又占上风,宋、金之间再次进行和谈。隆兴二年(1164)冬,双方签订“隆兴和议”:宋不再向金称臣,改为叔侄之国;每年少输银五万两,绢五万匹;恢复绍兴时划定的疆界。因而辛弃疾的抗金主张没有被宋廷予以重视。
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调任建康通判。此时,辛弃济南归已有六年。六年过去了,抗金事业毫无进展。辛弃疾对此忧心如焚痛心不已,又写出《九议》,进献作为抗战派代表的宰相虞允文,陈述抗金大计,但因孝宗早已无心作战、投降派势力在朝中占上风而遭冷落。屡经挫折之后,辛弃疾渐渐意识到,在朝廷并无抗金意图的大气候之下,自己的抗金理想要想得到实现并非易事。辛弃疾的思想由以前极为单纯的理想主义变得较为复杂一些,其中包含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希望朝廷能够重用大批主战派官员,“欲乞丞相稍去薄书细务,为数十日之间,舒写胸臆,延访豪杰,无问南北,择其识虚实兵势者十余人,置为枢密院属官,有大事则群议是正而后闻”(《九议·其一》;另一方面,希望朝廷疏远投降派,并对投降派持愤恨态度。
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初任建康通判,对朝廷仍寄以厚望,希望朝廷能够启用主战派将领实现收复中原的宏图伟业:“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湖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在此期间,“恋君”情结在辛弃疾心中占主导地位:“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这既是对赵介庵的贺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评判,希望自己和赵介庵等志同道合之人能够得到君王的重用,“好都取山河献君王。看父子貂婵,玉京迎驾。”(《洞仙歌·寿叶丞相》)
尽管辛弃疾对抗金事业充满激情,但其一再上书也无结果。辛弃疾并不因此而对“君王”有所怀疑,而归罪于投降派,并希望“贤明”的君王能够疏远投降派而不受他们的蒙蔽:“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垣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调任湖南转运使,时年三十九岁,已是奔四十的人了。“四十而不惑”。辛弃疾回顾自己南归17年来一直在后方各地辗转奔波,而抗金大业一事无成,不觉感叹万千,心生倦念。“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柝,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今老矣,骚白首,过扬州,倦游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但是,辛弃疾要想彻底放下抗金壮志亦非易事。为了心中那个追求已久的愿望,为了天下苍生,辛弃疾“知其不可而为之”,仍然抓住一切机会,拼力一搏。在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辛弃疾仍然积极创建“飞虎军”,使“北虏颇知惮畏”。在送张仲固帅兴元之际,辛弃疾心中仍然充满着战斗的渴望,“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同时,多年的官场生活及抗金事业屡屡受挫,辛弃疾对投降派的憎恶日益加深,并且对“君王”也开始发生了怀疑:“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淳熙乙亥1179年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在这里,辛弃疾以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后以百金购得司马相如《长门赋》以重新得到汉武帝宠爱作喻,并指出自己的处境连陈皇后都不如,“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很明显,辛弃疾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相信当朝皇帝是汉武帝一样的“圣君”了,他对“君王”的判断已开始打上了“否定”的标记,其“怨君”情结渐见滋长。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由湖南调江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辛弃疾心中“恋君”与“怨君”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一方面,始终难以放下抗金宏愿,对“君王”心怀一线希望,另一方面,对官场生厌,对投降派生恨,对君王生“怨”。因而辛弃疾在江西任上便已有退意,于是在带湖建新居,以待日后身退官场作闲居之所。“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对自己的处境的预见性还是较强的。就在这年冬天,辛弃疾遭谏官王蔺的的弹劾而被削职,便回上饶带湖新居,开始了近二十年的闲居生活。

辛弃疾闲居带湖之后,其抗金理想基本上就彻底无望了,对“君王”的判断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由“怨”而转“恨”:
“可恨东君,把春去春来无迹”;(《满江红·暮春》),“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尘陆。/休感叹,浇灵录。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叹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满江红》)。
闲居期间,辛弃疾与其他抗金志士如陈同父等人仍有交往,每每议及时政,总不免激起心中久积的雄心壮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使得辛弃疾最终认识到南宋朝廷基本上是气数已尽,“君王”已是穷途末路、“落日残阳”,免不了时时勾起他心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抗金夙愿:
“更天涯,芳草最关情,烘残日”(《满江红·暮春》)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但最终感叹抗金力量势单力薄,“两三雁,也萧瑟”(《贺新郎》),终究难成大事,同时更痛恨当朝者“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贺新郎》)。“武媚宫中,韦娘局上,休把兴亡记。布衣百万,看君一笑沉醉。”(《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矛头直指醉生梦死乐不思蜀的“君王”。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的一生,抗金的斗志始终在他的心中久久萦荡。然而,他所处的时代,是南渡偏安后无所作为的南宋朝廷。在以皇帝为首的整个统治集团“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笼罩下,这位抗金的斗士自然是空有一腔热血却无门报国了。英雄无用武之地,英雄寂寞了,英雄绝望了,终将满腔的愤怒化作匕首、投枪,投向屈膝投降、丧权辱国的统治集团。辛弃疾由“恋君”到“怨君”,终至于在忧愤中含“怨”而逝,走完了他生不逢时的充满悲剧的人生之旅。历代帝王的卑躬屈膝与抗金英雄的豪情壮志形成巨大的反差,辛弃疾用他充满爱国豪情的文人悲歌记录了他的悲剧人生,留给后人的是深切的痛惜与沉重的感叹。
因而,辛弃疾词中的“恋君”也好,“怨君”也好,都不是因个人前途、利益而生,“且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其一》)其中包含着的,是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意识。他的“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哀怨”,而是“怨愤”,甚至是强烈的“愤恨”,对“君王”开始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这在中国文人思想史上,可以说是十分难得的一种思想的萌动。尽管辛弃疾的这种萌动不是有意识的,但是凭着一腔的爱国热情,他的这种潜意识的萌动,也是必然的,是不容忽视的。也正是由于这种萌动不是有意识的,因而没能进一步生发出来,这也是他所处的时代使然。
主要参考书目:
1、《辛弃疾词全集校注》刘坎龙编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2、《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洪柏昭选注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3、《中国古代史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4、《中国古代史纲》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第二版
5、《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邱紫华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通联: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432100)


  

内容摘要:作为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之一的“忠君”思想,一直是中国文人坚定的信仰,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现实生活当中,对“君王”的思想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借助君王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一方面又因君王不采纳自己的建议而对君王的软弱充满了失望。辛弃疾以他的词作品,反映出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对“忠君”的思想开始产生怀疑,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这种怀疑、否定的萌动没能进一步生发。
关键词:辛弃疾恋君怨君矛盾

作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一代宗师,辛弃疾在他的词中,浸润着这位抗金英雄壮志难酬的沉痛感叹和无能为力的愤慨。“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辛弃疾的词,既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吟风赏月花情柳态,而是字字揪心,句句沁血。一部《稼轩词》,给后人展示的是一代抗金英雄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血泪控诉,其间强大的爱国豪情自是感人肺腑、响彻云霄,这是有所公认的。然而辛弃疾词中体现出来的作为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和对儒家思想文化的反思,或许更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文人,自孔子始,就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然而可悲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就不被统治者所接受。尽管自汉代董中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整个封建社会一直视孔子为“圣人”而倍加推崇,但是绝没有哪一位统治者真正是完全接受孔子的学术思想的。他们仅仅是挑选其中一部分对自己的统治有利的东西,并加以补充和强化,而真正关切到人民与民族利益的东西则避而不谈,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他们奴役人民的工具,“儒家思想”变得面目全非。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或许带有一种极其隐讳的意味吧?

正因为统治者难以真正贯彻孔子的思想,因此孔子的后继者——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始终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往直前的气魄,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自励,毕其终生精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还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人心中始终放不下的,就是“君”和“民”这两个在封建社会处于对立地位的两极,结果便是无数中国文人的悲剧中历史舞台上轮番上演。
到了辛弃疾那里,尽管他还没有能力解决“君”和“民”之间的对立矛盾,但是他在自己辛酸、沉痛的人生经历中,他不得不思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并重新审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因而在他的词中留下了对儒家思想一些极为矛盾的判断。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君王”的矛盾判断。辛弃疾对儒家思想中这一重要问题的矛盾判断,是以自己的人生悲剧和民族的悲剧为基础的,因而显得格外的沉重,同时也为后人对儒家思想及中国文人命运、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东西。
中国文人对“君王”的依恋,大概也是自孔子始。“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事君尽礼”,“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君君臣臣”,“学而优则仕”。“事君”的思想是孔子反复陈述的观点,也是极受统治者欢迎并不断强化的读书人应该遵守的“人生准则”,在他身后的读书人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读书人“克己复礼”,“以天下为己任”,但自己却并不拥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读书人只有借助君王手中的权力,才能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人生理想,从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也有一些只是看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贪图荣华富贵之辈,这些人是不能算作民族的“脊梁”的,自然不是真正的“文人”。)然而不幸的是,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没有哪一位中国文人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国文人在郁闷不堪之中,对“君王”的情感态度便会因“爱恋”而转生“怨恨”。李白式的“天生我才毕有用”的自慰也好,柳永式的“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自傲也好,都是这种由“恋”而“怨”的文人悲歌。但是他们的这些“怨君”情绪,不过是“恋君”情绪发展到极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骨子里渗透着的,依旧是“恋君”。这便是中国文人“恋君”情结与“怨君”情结。

辛弃疾出生时,宋王朝早已偏安南渡,他的家乡山东已在金兵的统治之下,少年时期又受到祖父的影响,心中早已埋下了对入侵的金兵充满仇恨的种子,终至于毁家起义,投身到火热的抗金的大潮之中。特殊的成长环境,不一般的生活经历,使得辛弃疾的血液里始终奔腾着一般文人难得的冲天豪气。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权益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他心中的宏伟愿望。在早年抗击金兵的战斗体验中,辛弃疾认识到单靠自己孤军作战是不行的,要想取得抗金战斗的全面胜利,最终必须依靠朝廷的力量。因此,作为耿京起义军的掌书记,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朝廷,得到了耿京的认同。
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被派往建康(今南京)接洽南归事宜,受到出巡的宋高宗赵构的召见,并获得成功。遗憾的是,宋高宗的抗金斗志并不是辛弃疾所想象的那样激越、昂扬,满朝文武,力主抗金的也是寥寥无几,辛弃疾的抗金热情如遇冰川。同年,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签判。尽管官职卑微,但辛弃疾仍满腔热忱积极思谋抗金大计。
孝宗乾道元年(1165),辛弃疾奏进《美芹十论》,力陈收复中原的形势和策略,但此时的宋廷并无作战之意。因为早在隆兴元年(1163)夏,抗战派将领、枢密使张浚派李显忠、邵宏渊二将分道北伐,攻取了灵壁、虹县、宿州。不料正在此时,李、邵二人及其部属之间发生摩擦,将士不听指挥,为金军所乘,在宿州南的符离地区被金军击溃,北伐即告失败。此时,孝宗对北伐发生动摇,主和派又占上风,宋、金之间再次进行和谈。隆兴二年(1164)冬,双方签订“隆兴和议”:宋不再向金称臣,改为叔侄之国;每年少输银五万两,绢五万匹;恢复绍兴时划定的疆界。因而辛弃疾的抗金主张没有被宋廷予以重视。
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调任建康通判。此时,辛弃济南归已有六年。六年过去了,抗金事业毫无进展。辛弃疾对此忧心如焚痛心不已,又写出《九议》,进献作为抗战派代表的宰相虞允文,陈述抗金大计,但因孝宗早已无心作战、投降派势力在朝中占上风而遭冷落。屡经挫折之后,辛弃疾渐渐意识到,在朝廷并无抗金意图的大气候之下,自己的抗金理想要想得到实现并非易事。辛弃疾的思想由以前极为单纯的理想主义变得较为复杂一些,其中包含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希望朝廷能够重用大批主战派官员,“欲乞丞相稍去薄书细务,为数十日之间,舒写胸臆,延访豪杰,无问南北,择其识虚实兵势者十余人,置为枢密院属官,有大事则群议是正而后闻”(《九议·其一》;另一方面,希望朝廷疏远投降派,并对投降派持愤恨态度。
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初任建康通判,对朝廷仍寄以厚望,希望朝廷能够启用主战派将领实现收复中原的宏图伟业:“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湖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在此期间,“恋君”情结在辛弃疾心中占主导地位:“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这既是对赵介庵的贺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评判,希望自己和赵介庵等志同道合之人能够得到君王的重用,“好都取山河献君王。看父子貂婵,玉京迎驾。”(《洞仙歌·寿叶丞相》)
尽管辛弃疾对抗金事业充满激情,但其一再上书也无结果。辛弃疾并不因此而对“君王”有所怀疑,而归罪于投降派,并希望“贤明”的君王能够疏远投降派而不受他们的蒙蔽:“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垣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调任湖南转运使,时年三十九岁,已是奔四十的人了。“四十而不惑”。辛弃疾回顾自己南归17年来一直在后方各地辗转奔波,而抗金大业一事无成,不觉感叹万千,心生倦念。“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柝,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今老矣,骚白首,过扬州,倦游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但是,辛弃疾要想彻底放下抗金壮志亦非易事。为了心中那个追求已久的愿望,为了天下苍生,辛弃疾“知其不可而为之”,仍然抓住一切机会,拼力一搏。在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辛弃疾仍然积极创建“飞虎军”,使“北虏颇知惮畏”。在送张仲固帅兴元之际,辛弃疾心中仍然充满着战斗的渴望,“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同时,多年的官场生活及抗金事业屡屡受挫,辛弃疾对投降派的憎恶日益加深,并且对“君王”也开始发生了怀疑:“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淳熙乙亥1179年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在这里,辛弃疾以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后以百金购得司马相如《长门赋》以重新得到汉武帝宠爱作喻,并指出自己的处境连陈皇后都不如,“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很明显,辛弃疾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相信当朝皇帝是汉武帝一样的“圣君”了,他对“君王”的判断已开始打上了“否定”的标记,其“怨君”情结渐见滋长。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由湖南调江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辛弃疾心中“恋君”与“怨君”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一方面,始终难以放下抗金宏愿,对“君王”心怀一线希望,另一方面,对官场生厌,对投降派生恨,对君王生“怨”。因而辛弃疾在江西任上便已有退意,于是在带湖建新居,以待日后身退官场作闲居之所。“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对自己的处境的预见性还是较强的。就在这年冬天,辛弃疾遭谏官王蔺的的弹劾而被削职,便回上饶带湖新居,开始了近二十年的闲居生活。

辛弃疾闲居带湖之后,其抗金理想基本上就彻底无望了,对“君王”的判断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由“怨”而转“恨”:
“可恨东君,把春去春来无迹”;(《满江红·暮春》),“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尘陆。/休感叹,浇灵录。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叹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满江红》)。
闲居期间,辛弃疾与其他抗金志士如陈同父等人仍有交往,每每议及时政,总不免激起心中久积的雄心壮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使得辛弃疾最终认识到南宋朝廷基本上是气数已尽,“君王”已是穷途末路、“落日残阳”,免不了时时勾起他心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抗金夙愿:
“更天涯,芳草最关情,烘残日”(《满江红·暮春》)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但最终感叹抗金力量势单力薄,“两三雁,也萧瑟”(《贺新郎》),终究难成大事,同时更痛恨当朝者“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贺新郎》)。“武媚宫中,韦娘局上,休把兴亡记。布衣百万,看君一笑沉醉。”(《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矛头直指醉生梦死乐不思蜀的“君王”。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的一生,抗金的斗志始终在他的心中久久萦荡。然而,他所处的时代,是南渡偏安后无所作为的南宋朝廷。在以皇帝为首的整个统治集团“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笼罩下,这位抗金的斗士自然是空有一腔热血却无门报国了。英雄无用武之地,英雄寂寞了,英雄绝望了,终将满腔的愤怒化作匕首、投枪,投向屈膝投降、丧权辱国的统治集团。辛弃疾由“恋君”到“怨君”,终至于在忧愤中含“怨”而逝,走完了他生不逢时的充满悲剧的人生之旅。历代帝王的卑躬屈膝与抗金英雄的豪情壮志形成巨大的反差,辛弃疾用他充满爱国豪情的文人悲歌记录了他的悲剧人生,留给后人的是深切的痛惜与沉重的感叹。
因而,辛弃疾词中的“恋君”也好,“怨君”也好,都不是因个人前途、利益而生,“且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其一》)其中包含着的,是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意识。他的“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哀怨”,而是“怨愤”,甚至是强烈的“愤恨”,对“君王”开始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这在中国文人思想史上,可以说是十分难得的一种思想的萌动。尽管辛弃疾的这种萌动不是有意识的,但是凭着一腔的爱国热情,他的这种潜意识的萌动,也是必然的,是不容忽视的。也正是由于这种萌动不是有意识的,因而没能进一步生发出来,这也是他所处的时代使然。
主要参考书目:
1、《辛弃疾词全集校注》刘坎龙编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2、《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洪柏昭选注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3、《中国古代史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4、《中国古代史纲》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第二版
5、《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邱紫华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通联: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432100)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03:14:20 | 只看该作者
专家支招:中考生如何复习三大主科                   转载▼

语文 反复做平时的错题
  考生在语文复习阶段不妨给自己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可按教学书籍、考试说明和综合模拟练习3大板块来安排。
  首先,将老师课上所讲内容完全消化,复习时以课本为先,书上的内容是基础。在掌握的基础上,按层次补缺和提高。
  另外,应该多做练习、懂得总结,将自己平时做错的题目进行整理,然后反复地做,巩固记忆。
  同时突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写作是需要积累的,应多看一些有深度的文章,进行一下背诵很有必要,体会其中的语境、语感。多搜集新鲜的写作素材,使考场作文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数学 记忆典型结论和解题方法
  中考命题正向考查能力方向转变,建议考生们在复习中注意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对重要概念、公式、定理、方法、数学思想采用回忆式复习。即合上课本或练习册,在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回忆有关知识或解题步骤。
  中考必考内容主要有计算题块(含解方程或方程组、化简、解不等式等),简单的几何证明题块,应用题块(方程、函数、几何),函数题块等。对这些主干知识要进行强化运用。理解并记住一些典型结论、典型方法,逐步提高解题水平和进度。
  英语 重视基础知识避免“题海战术”
  很多考生在英语复习阶段缺乏对教材的系统复习,以及对基础知识、语法项目等进行小结整理,盲目搞“题海战术”,耗费了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建议考生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同时,多听英美人士朗读的录音材料,在考前一个月多听模拟听力试题,仔细研究今年的听力题型,熟悉中考听力题的语音、语调、语速。
  复习步骤
  1 夯实基础
  复习过程是掌握知识的高级阶段,复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复习中,同学们应按正常进度步步为营,打好基础。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要全部理解和掌握,绝不能一知半解。
  2 自学归纳
  复习中,要按教材分单元看书研究,系统复习,并归纳整理,做好笔记。
  归纳的内容一般包括:本单元学过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写成提纲或画出图表;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注意点、考点和热点;本单元中的实验掌握得如何;本单元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或掌握得不牢。
  3 查漏补缺
  在自己归纳的基础上,再和老师全面系统的总结进行对照。查出漏缺,分析原因,从而完善自己的归纳,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透彻理解和掌握好全部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归纳和查漏补缺,主要是把以前所学的分散的、个别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变成系统的知识,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质的飞跃。
  4 揣摩例题
  课本上和老师讲解的例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对照样板,学会通过逻辑思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学习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总结出解题的规律。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 精练习题
  复习时不要搞题海战术,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一本质量较高的参考书,通过解题来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解题时,要独立思考,要善于在解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根源,加以充实;要善于在解题中总结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6 重做实验
  物理、化学要特别注重实验。要复习实验的原理和做法,还要重做一些重要的实验,加强感性认识,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专家提醒
  考高分不能只依靠冲刺班
  中考临近,很多家长想为孩子报个冲刺班,又担心增加孩子的负担以及达不到理想效果,究竟有没有必要上中考冲刺班,让家长们犹豫不决。
  是否要将孩子送进校外辅导机构的冲刺班,需要看实际情况而定。但不能把考高分的希望只寄托在短时间的冲刺班上,还要注重校内的课堂学习。他建议考生们充分吃透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和备考经验,在冲刺阶段稳扎稳打。
  如果孩子在课堂的学习很吃力,必须接受额外的指导,家长最好先请教那些孩子上过中考冲刺班的家长。关键是孩子学了之后,能不能消化、有没有时间消化。很多孩子填鸭式地上了冲刺班,自己累得吃不消,家长也很辛苦,但结果收效却并不大。
  另外,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三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家长用一些时间、精力和心思。培养孩子养成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这比上辅导班要强得多。



转载▼
标签: 教育

语文 反复做平时的错题
  考生在语文复习阶段不妨给自己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可按教学书籍、考试说明和综合模拟练习3大板块来安排。
  首先,将老师课上所讲内容完全消化,复习时以课本为先,书上的内容是基础。在掌握的基础上,按层次补缺和提高。
  另外,应该多做练习、懂得总结,将自己平时做错的题目进行整理,然后反复地做,巩固记忆。
  同时突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写作是需要积累的,应多看一些有深度的文章,进行一下背诵很有必要,体会其中的语境、语感。多搜集新鲜的写作素材,使考场作文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数学 记忆典型结论和解题方法
  中考命题正向考查能力方向转变,建议考生们在复习中注意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对重要概念、公式、定理、方法、数学思想采用回忆式复习。即合上课本或练习册,在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回忆有关知识或解题步骤。
  中考必考内容主要有计算题块(含解方程或方程组、化简、解不等式等),简单的几何证明题块,应用题块(方程、函数、几何),函数题块等。对这些主干知识要进行强化运用。理解并记住一些典型结论、典型方法,逐步提高解题水平和进度。
  英语 重视基础知识避免“题海战术”
  很多考生在英语复习阶段缺乏对教材的系统复习,以及对基础知识、语法项目等进行小结整理,盲目搞“题海战术”,耗费了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建议考生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同时,多听英美人士朗读的录音材料,在考前一个月多听模拟听力试题,仔细研究今年的听力题型,熟悉中考听力题的语音、语调、语速。
  复习步骤
  1 夯实基础
  复习过程是掌握知识的高级阶段,复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复习中,同学们应按正常进度步步为营,打好基础。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要全部理解和掌握,绝不能一知半解。
  2 自学归纳
  复习中,要按教材分单元看书研究,系统复习,并归纳整理,做好笔记。
  归纳的内容一般包括:本单元学过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写成提纲或画出图表;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注意点、考点和热点;本单元中的实验掌握得如何;本单元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或掌握得不牢。
  3 查漏补缺
  在自己归纳的基础上,再和老师全面系统的总结进行对照。查出漏缺,分析原因,从而完善自己的归纳,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透彻理解和掌握好全部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归纳和查漏补缺,主要是把以前所学的分散的、个别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变成系统的知识,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质的飞跃。
  4 揣摩例题
  课本上和老师讲解的例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对照样板,学会通过逻辑思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学习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总结出解题的规律。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 精练习题
  复习时不要搞题海战术,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一本质量较高的参考书,通过解题来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解题时,要独立思考,要善于在解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根源,加以充实;要善于在解题中总结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6 重做实验
  物理、化学要特别注重实验。要复习实验的原理和做法,还要重做一些重要的实验,加强感性认识,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专家提醒
  考高分不能只依靠冲刺班
  中考临近,很多家长想为孩子报个冲刺班,又担心增加孩子的负担以及达不到理想效果,究竟有没有必要上中考冲刺班,让家长们犹豫不决。
  是否要将孩子送进校外辅导机构的冲刺班,需要看实际情况而定。但不能把考高分的希望只寄托在短时间的冲刺班上,还要注重校内的课堂学习。他建议考生们充分吃透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和备考经验,在冲刺阶段稳扎稳打。
  如果孩子在课堂的学习很吃力,必须接受额外的指导,家长最好先请教那些孩子上过中考冲刺班的家长。关键是孩子学了之后,能不能消化、有没有时间消化。很多孩子填鸭式地上了冲刺班,自己累得吃不消,家长也很辛苦,但结果收效却并不大。
  另外,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三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家长用一些时间、精力和心思。培养孩子养成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这比上辅导班要强得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2:18 , Processed in 0.09757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