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就是诗歌活动的理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04:0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就是诗歌活动的理由
——关于“中国‘80后’诗歌十年成就奖”的相关说明

赵卫峰

一、
  在网络环境(实则也是当下物质环境)的推助下,近年来各类包括了“80后”诗歌内容的评选活动层出不穷。它们或由单一诗歌媒介发起,或由单个或多个诗人共同发起或命名,或与大众媒介联合、或以企业支持挂名参与联办等方式出现;有的是创作方面评奖,有的辅以数额可观的奖金……这些现象亦可谓当代诗歌传播的一大特色,它具有及时性、现场感和文化娱乐性质,结果也见仁见智,众说不一。

  总体来看,文学与诗歌的评选活动结果对于观众与主办者总有某种“矛盾”感。具体则体现在两个暗地里“对立”的方面。

  首先是公众究竟应不应该“参与”。

  公众的参与反映出相对的知晓率与“参与者”的数量,那种集结了多个(以广告、点击率为依靠、唯恐天下无事的)网站共同参与的做法,有相当的想当然意味,虽然我们都能体会并理解这种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示意甚或牵手的示好以获取大众读者的某种层面的“认同”行为,但其实这行为和结果与文学的内部情况是平行的。

  进一步说,诗人、诗歌文本进入传播界面,置于相对宽泛的媒体空间后,它的作用应该是对阅读者形成一定的导向,或对阅读者明里暗里施加影响力,但是,如今对诗歌圈外“大众”的潜在心理依赖,却使这种作用力反了过来,当诗歌面向大众时,它的传播与普及作用似乎是有了,却又不太可能真正反映诗歌本身的变化、前进情况。也就是说,将“网民”预设为诗歌读者其实也是种误会——比如,如果要求民众回答“你所认为的最好的中国诗人”,即便回答者可能连李白的一首诗都背不完整他可能首先想到李杜白之类,其原因众所周知。

  当然我们不能对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中的大众过分苛求,公众可以参与也有良好的社会性效益,但似乎也应适时保持清醒并矫正这种认识:大众的视听与分辨能力并非来自写作者与作品本身,诗歌与诗人其实是小众的、少数族民式、票友性质的东西(这样说与文艺的社会意义和潜在普及要求并不矛盾)。在这次评选中,我们更为关注诗人本身的创作及其文本的代表性,我们努力(也只是能主观的努力)使当代信息时空与多元文化语境中左顾右盼的诗歌适当地回到诗歌的路上来。

  第二个对立的方面是圈子化的评判。

  这圈子主要以评论界、媒介及编辑群体为主。价值判断、审美观念、艺术趣味的必然差别使这一圈子的评判难免导致偏爱与局限。此题似无解,亦可理解;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加大活动宽度与劳动强度,将无数个奖更多的评选集中起来,相当于层层筛滤由面到点,所谓百家争鸣罢。这一矛盾情况其实也一直被有识者注意。认为文学评奖破坏了批评环境的林建法曾指出,现在许多奖项的评委会成员并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试问一个既不是作家,也不是批评家,更不是理论家的评委,凭什么来评定作品的高低呢?”他因此呼吁评奖机构、评奖机制进行改革。而就诗歌而言,这种情况相对好些。粗略浏览一下近十年来的关于中国诗歌的评选状况,主要还是审美观念、艺术趣味的差别,这恰好是一种健康的诗歌生态。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关于新诗近三十年、近十年的“大事记”或各类专题性研究中,“80后”诗歌的真实存在仍然处于边缘位置。

  这,正是“中国‘80后’诗歌十年成就奖”的一个理由。

二、

  要对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歌群体作出跨越十年的梳理其难度不言自明。此前和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或怀疑还有:此举意义何在?评委视野是否有限和如何弥补这种有限?这一群体本身对此又将作何反应?谁有权对一个(时常有着逆反精神和情绪化并时以此为荣、为乐、为“武器”’的)群体的十年作出判断?受邀评委是否有种种谨慎、不信、不屑、势利或顾虑?……关键的则是,如何达到相对的准确度或说公信力?

  我们最后确定的原则是:

  1、通过诗人看诗人。诗歌的活动本质上是诗歌内部的事,只有与诗真正有关并长期保持关系的人才真正最有发言权、才既是诗歌的当事人又是他人诗歌的见证者和旁观者。

  2、通过诗歌看诗人。文本须有相当的代表性。事实上,如今的诗歌写作的相互间的可比性越发模糊了,很多诗歌写作者都大致地显得多情善感、聪明才智、底气非常又很难真正地出类拔萃,而在当代的本土的“语境”里谈先锋更多地只是一种愿望,甚至奢望。因此,量其距离,应该是来自综合性的比较,来自坚持、积累与进步。

  3、通过时间看诗人。诗人的力量体现于现在进行时。在重视历史的同时更强调现场与在场。如果你已抛弃已离开并永远地离开,那怀念,也仅仅是怀念而已。

  按照这三条,我们特邀请了全国各地的代表性诗人、媒介代表与批评家组成了“评委团”。评委团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80后”诗人群体,他们是主人,最是熟悉这一圈层的情况。他们是认真的写作者,有的是民刊办理者,或是理论研究者,熟悉同龄人的他们推荐的名单,另有意义。在此我们在随机邀请的同时也相对注意受邀诗人的各个方面,如所属地区、写作风格与相关经历、年龄情况等。

  第二部分是媒介代表。这些媒介本身也是“80后”诗歌行进的推动平台,编辑本身也是诗人。《海峡》、《青年文学》较早地关注中国“80后”诗歌并付诸于行动;诗生活网是中国最大且专业的诗歌门户网站,其网刊多次集中展示“80后”群体,一些“80后”诗人则直接参与了网站的建设,实质上也就是中国诗歌的建设。扬子鳄在中国网络诗歌史上的作用,《星星》、《山花》、《诗歌月刊》对于一代代青年诗人作用力众所周知……

  第三个部分是非“80后”的诗人代表。他们的代表性与发言权无需赘言。

  第四个部分来自评论界。诗人群体对诗歌评论群体不时存在着和谐与冲突、理解与误解的复杂关系。来自青年评论界的自省则表明,这个圈层不乏可信的部分。就在刚才过去的8月,在诗生活网上,前沿诗评者家张立群恰好有题为“批评需要伟大的热情和良心”的对话,而霍俊明也恰好有一篇《当诗歌批评丧失公信力》的随笔,他们认为:更多的寄居于网络、博客的诗歌写作者们能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积聚自己的诗歌圈子和利益伙伴,他们的任何诗歌观念、诗歌活动和想法都能够在新媒体力量的帮助下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任何诗人都能够在论坛和博客上发表关于编选某某年度诗选、某某诗歌“大展”和某某“国际”诗歌奖的通知;任何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布自己对任何一个诗人和诗歌的言论;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布他所撰写的任何文章,甚至不乏“来路不明”者所写的诗歌史。“那么传统意义上批评者们扪心自问,全媒时代还需要一般意义上的诗歌批评吗?或者说批评者的身份、位置和作用以及‘公信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自省,即表明批评阵营已与习惯外的问题邂逅?

  自省亦即胸怀!张清华亦曾说:评论家必须是诗歌的内行,他与诗人之间是对话的关系。评论家有一个素质是必须的:他既能够针对个别的文本同时又有一个大致的“全局”或“整体性想象”,否则批评的有效性是无法建立的。本次评选特邀的评论家们均具有着公认的“素质”并且具有更多的特质:身在现场,心居前沿,治学认真、诗论兼为,大都对中国“80后”诗歌有所了解、理解和思考,并且,其学术品格相对独立与中立。

  这次“中国‘80后’诗歌十年成就奖”的各位推荐者、评选者的参与,完全是建立在对诗歌的热情、关怀和理解上。衷心感谢评委们的支持!这个与“费用”、“奖金”完全不挂钩的评选活动,仅是由旁观者义务当评判的一种“比赛”,它却是非常“应该”与“公平”的。也因此,这个盘点活动很“虚空”的同时却又很实在。它的意义之一是从另种角度来映证了诗歌活动的多样必要性:写作是重要的,活动也是的!活与动对于诗人与诗歌是一种需要,关键在于一个“度”。我们对于诗歌的心理纠结往往只停留在对文本的发表传播、笔会之类概念的惯性接受上,其实如今时空,凡人凡事只要活着,就始终处于“动”态中,诗歌的写作、诗人的存在、文本的传播、诗人的交流,无不以“活动”为或明或暗的座标,它们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也是这次评选活动的一个理由。

三、

  在今之信息时代和传播时空,在市场经济观念几已不成为观念的当下,诗歌写作的意义何在?诗人的(精神)位置到底立足何处?诗歌是不是要越发体现出与经济(物质)的关系才更有说服力或关注度?譬如诗集越来越豪华、诗赛奖金越高、活动活动排场越来越大、甚至诗歌发表的原因也不全以诗歌文本为主……真正能与诗歌活力与质量挂钩的内容却越来越轻少?显然的是这同样是一个“度”的问题。一次“圆满”的诗歌活动,往往离不得经济的支持,反过来,如果没这只“手”的帮助,是否就意味着不够圆满呢?

  那么,此次盘点或许也是一次诗歌“去商业化”以及“去制度化”的小小实验。

  对于我同时也是诗歌的旅游与学习过程。沿着每一个评委的名单,我都尽力来到名单中诗人的名字后面,静阅他(她)的诗作,与其一起漫游,这是一种跨时空、带来感慨的观赏与浏览,同时也是“工作”与“服务”。公信力,是几乎的评选活动中最大的敏感点,在阅读中我同时也判断着。此时我觉得公信力原来不在结果而就在过程中——即使我们的活动显得单纯,删除了诸多评选活动常有的评选过程中为引众瞩目而生的花招性环节、繁芜的流程,这种公信力仍然健在。可以认为,本次平静的活动与商业、人情、职称等等保持了距离,意义从过程便开始了,这本身就是公信力之最大体现。

四、

  文学及诗歌正以新的内涵一改以往的姿态,并且不断地局部地变化着,以此重新地、不同程度与角度地介入到人们文化生活中。在文化与观念的多元、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在新的传播背景和文学泛化背景中,当代诗歌显出的变化或说多彩景象在“80后”诗歌写作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从“活动”的一个构成部分也能看出——前些年的“80后”诗歌论坛先后关停后,近年来“80后”诗人主持或以其为主体的媒介渐多,它们以安静朴实的姿态大面积地多向行进着,如《今朝》、《钨丝》、《辋川》、《大西北》、《死塞》、《麻雀》、《红色玩具》、《草原》、《绍兴诗刊》、《核诗歌》、《后一代》、《相思湖》等等……怎能忽视这种自然与自在的行进?

  “80后”这个命名对于这一群体来说,本身也因人而异,理解不同并在不断的修正中,如老刀、胡桑曾提出“E世代”,麦岸则用“跨世纪的一代”来指称,茱萸干脆直接说成“实力派”,此外还出现了“八十后”、“八零后”、“后80”、“85后”、“泛90”、“后一代”之类,这体现了“80后”群体对自身及环境的持续自识与自觉(与此相映则是关于“70后”诗歌的书刊和观察与争鸣也似乎同步斗艳)。其实,争论可以继续,也可以就把它仅仅当成一个“概念”罢。在此,我们关于“80后”一个界定是指“1980年代出生”的诗人,即1980-1989年出生的诗歌写作者。

  转眼十年,相关的命名及延伸的各类概念渐被诗界与学界关注和接受,“80后”带着他们的诗歌一路走来,过程中,且歌且舞,良莠相交,泥沙同在,声响四溅。转眼十年,时光早已深刻地感觉到,这支队伍对中国诗歌的进程有着实质性的影响,这一群体的激情与力量其实对中国诗歌行进的作用力令人慨然亦欣然……于是我们拟对其作一次盘点,以出版相关书籍的形式对十年来一个特殊诗歌群体生发情况作相对回顾与梳理,以纪念,以对年华的追忆与期待,以呈现新世纪初期时段中国“80后”诗歌概貌,以对当下中国文学及诗歌局部状况作有效的展示,为时光留下真实的语言艺术记忆,以给诗人、社会、读者关于诗歌这一传统艺术的新的介绍认识。

  这,又是这次评选活动的一个理由。

  2003年,我撰过关于“80后”的一个文章,题为《他们从此踏上了不归路》,一步一脚印,十年一盘算,有人迷路,有人成了叛徒;有人落败而逃,有人中途转弯;有许多呢,只不过是让青春和诗歌撞了一下腰(其实“七零后”不也是这样?“六零后”不也是这样?)……而更多的人还在路上。正是,在路上。
那么,我们只是通过“中国‘80后’诗歌十年成就奖”这一活动,记录一个生机盎然的群体的暂时。


附:
一、“中国‘80后’诗歌十年成就奖” 设置说明
1、10大优秀诗人:文本质量达成共识、十年中成绩公认者;一个诗人,十年一剑,一年一个台阶,锋芒持续,令人瞩目,可贵,难得。
2、10大新锐诗人:近年崭露头角、具强劲潜力、后劲实足者;所谓新,有时多为与出场时序有关;所谓新,亦指只要锐利之笔在胸,随时便可出色出彩。
3、10佳理论建设者:“80后”诗人中涉及批评写作并有成绩和影响者;影响何在?试举丁成,他的现身说法,让诗界在一定程度上及时对“80后”刮目。
4、10佳推介者:对“80后”有推介、传播、建设等重要作用的诗人:他们热心于自我建设,不断组织抛出相关“80后”的书刊出世、社团建立、流派打造、活动组织等,时光理应记住他们的责任之心和先进之举。
5、中国“80后”诗歌10大媒介:与4同理,说到“80后”诗歌的进程,也必须意味着是以一定平台为辅助为支撑的。广义地说,今日之诗歌媒介,存在即合理,产生都必要。今日之诗歌媒介同时也是广义的,其实已无所不包,更无内外公民之分。当下由一些高校社团创设的诗歌奖及其社团本身就是有效的媒介。一个合适的媒介,呈现的也是一种眼光与气度,就是一个公益的青春加油站。

注一:有的“80后”诗人身兼诗人、诗评者、活动推介者身份,取其更有代表性或更潜力的方面;可谓非精确的“分类”。
注二:已故诗人未列入评选,拟在后期出版的书中专题体现。
注三:见仁见智,您的事。






“中国‘80后’诗歌十年成就奖”近日评出,阿斐、冯娜、曹英人、阿里歌歌等40位诗人分别获得“中国‘80后’诗歌十年成就奖”之10大优秀诗人、10大新锐诗人、10佳理论建设者、10佳推介者奖项,《海峡》、《青年文学》、“在南方”等10家媒介获中国“80后”诗歌媒介奖。

此次评选是对21世纪十年来中国“80后”诗歌写作情况具有创意性和特殊参与度的一次客观回顾,旨在阶段梳理中国1980-1989年出生诗人之诗歌写作源流与嬗变轨迹。评选本着文本为主、在场为主、去商业化原则,“通过诗人看诗人、通过诗歌看诗人、通过时间看诗人”,从诗歌的内部出发,特别邀请全国各地、各年龄段、各种写作风格的诗人代表、媒介代表和评论家参与推荐与评选,并以此有效地体现出公信力与权威性。

“中国‘80后’诗歌十年成就奖”评选历时近四个月,由民刊《诗歌杂志》发起,《诗歌杂志》将结合此次评选拟公益出版相关书籍,内容主要包括诗作选、“80后”诗歌大事记、主要活动、媒介评述、诗人名录、诗集出版情况、“80后”诗学批评综述等,以及关于“中国‘80后’诗歌十年成就奖”相关内容,如入选诗人介绍、评介,评委介绍、相关图片等。

“中国‘80后’诗歌十年成就奖”评选结果(以音序排列):

中国“80后”10大优秀诗人:
阿斐、AT、八零、李成恩、唐不遇、乌鸟鸟、旋覆、熊焱、徐钺、郑小琼
中国“80后”10大新锐诗人:
冯娜、李异、黎衡、洛盏、吕布布、麦岸、钱磊、夏春花、小雅、张小树
中国“80后”10佳理论建设者:
曹英人、丁成、冯强、胡桑、王东东、王彦明、肖水、杨庆祥、赵学成、茱萸
中国“80后”诗歌10佳推介者:
阿里歌歌、春树、刀刀、谷雨、老刀、木桦、蒙晦、潘建设、西毒何殇、玉生
中国“80后”诗歌10大媒介:
《海峡》、《活塞》、《青年文学》、《诗歌杂志》、《诗选刊》、诗江湖网、诗生活网、未名诗歌节、在南方、《新作文》
中国“80后”诗歌十年成就奖入围奖(其余推荐票数靠前的诗人):
叶丹、七夜、泽婴、梅花落、罗铖、刘二曼、鱼小玄、李小建、沙织、方石英、
唐棣、余刃、知闲、孟芊、褚平川、邱启轩、缎轻轻、罗雨、孔令剑、嘎代才让

中国“80后诗歌十年成就奖”评委团名单(以音序排列):
同龄记忆(22位“80后”诗人代表):
阿斐(广东)、胡桑(上海)、罗铖(四川)、洛盏(上海)、刘东灵(重庆)、李成恩(北京)、李小建(广西)、纳阁阿布(河北)、庞非(贵州)、税剑(四川)、图兰者清(湖北)、吴小虫(山西)、丫丫(广东)、郁颜(浙江)、余子愚(河南)、泽平(广西)、知闲(甘肃)、周鸿杰(浙江)、张尹(重庆)、张小树(辽宁)、赵目珍(湖北)、赵学成(江苏)

媒介印象(11位诗歌媒介编辑):
阿翔(《诗歌月刊》)、方文竹(《敬亭山》)、黄昌成(《蓝鲨》)、胡人(《野外》)、梁平(《星星》)、李寂荡(《山花》)、莱耳(诗生活网)、刘春(扬子鳄网)、刘大程(《行吟诗人》)、任知(《个》)、唐朝晖(《青年文学》)

诗界所见(11位非“80后”诗人)
冰儿(福建)、东荡子(广东)、灯灯(浙江)、高春林(河南)、韩宗宝(山东)、李建春(湖北)、李小洛(陕西)、王琪(陕西)、邢昊(山西)、哑石(四川)、赵卡(内蒙古)

批评视角(11位非“80后”诗歌批评者)
苍耳(安徽)、霍俊明(北京)、李以亮(湖北)、刘波(湖北)、桑克(黑龙江)、盛敏(安徽)、王士强(天津)、向卫国(广东)、张立群(辽宁)、赵思运(浙江)、赵卫峰(贵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1 02:39 , Processed in 0.0834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