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评论与创作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04:3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评论与创作的思考 桑克
  大家是做不同行业的,有些事情是相通的。搞创作的,搞评论的,是不一样的工作,各有各的专业角度。我去年参加了一个作家和评论家对话的论坛,是《人民文学》和《南方文坛》搞的,作家与评论家之间进行对话,互相质询和商榷。
  我从事评论工作,当然也从事创作工作,而且以创作为主,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着创作来进行的。我的职业则是做文化体育编辑的。我觉得评论与创作这两个工作的性质不同,带来很多理解的不同,比如刚才张老师和凯旋的理解就不一样。其实他俩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一样,在语言以及语码层面有冲突,在我看来就是各自表述。我觉得从作用来讲,中国的评论,基本上就是,做得好的时候,就是比较准确地估计作品的价值和做出一些较好的判断,更高的起到引导作用的几乎很少。这跟国外的不一样。现在不是不敢的问题,而是能力的问题。事实上,中国这边,能力比较弱一些。还有一个就是为作家服务的评论,这个比较多,这就是我们评论的一个状况。现在有很多的批评圈子,也比较复杂,小说的,诗歌的,美术的……
  我们写东西的人呢,其实是在做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工作。每天写东西,想的事情也非常多,也可能非常宽泛,社会的,时代的,但是落到笔上,就是面对一个纯粹个人的东西,怎么把它写好。就像今天,我想写一个纯粹的关于风景的东西,就像画家画一个风景,那么,我就像莫奈一样画一个睡莲,把我自己全部的想法画到里头,然后我就不说话了。作家可能就是这样,我写一首诗或者一个什么个人的东西。当然我也可以写一个底层的东西,我是比较早地倡导这个概念的,后来我不说了。为什么不说了?因为说的人多了,我就不说了。当时我说的时候没有这么多的人说,在我说之前只有一个人说过,一个搞批评的人,现在同济文化批评研究所,叫张闳。他谈过这个概念。我们当时说的时候,也不是从诗学角度来讲的,它实际上更接近一个社会学的概念。现在盛行的这个打工文学呀,底层文学呀,跟我们当时提倡的动机不一样了,他们越来越接近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了。这可能是何凯旋用词比较激烈的一个原因。当然他的表述有时候有问题,逻辑性问题,因为他是艺术家,他用直觉说话,他表达的时候跟批评家的逻辑是不太一样的,但我基本上同意他的说法,他用了一个道德词汇,“卑鄙”,我也同意,但我也不为他辩护,因为大家都是发表各自的看法,表述也不一样。
  我觉得我面对写作的时候,面对的只是个人的问题,比如技术性问题,认识性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陈述句的问题。再比如阅读,刚才有人说到阅读,有的人只知道书的名字,这还不错,或者只知道作家的名字。他是不是看了?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有跟他交流,细致的交流之后才能知道,他到底看没看过。就像一部电影,似乎大家都看过,通过别人的转述。其实,自己直接看与别人转述是不一样的。很多读者都是转述,现在转述的太多了。
  我说的比较乱,谈创作,谈阅读。这些个人的问题只对我自己有用,说出来对别人没什么用。比如,我现在要解决一个陈述句的问题,这对一般人来说还是一个问题吗?大多数写诗的人,陈述句写不好,而一个基本的汉语结构写不好,在诗歌界则是普遍的。当然我们有遮羞布,我们说我们破坏了语言。现在没有这个遮羞布了,你看看不少人的语言,就是写不好。
  再谈阅读问题。最近三四年,我从事一些工作,一些作品的细读的工作,主要是读诗。主要是跟徐敬亚老师做,他在《特区文学》主持一个专栏,怎么读诗。我每期给他写一两篇读诗的文章,不是说诗好坏,诗不是好坏的问题,而是要用技术解决它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对诗都有感受,有的人会说,这个东西我没什么感觉,不好。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凭直觉看诗的,为什么不好呢?一般读者,没有义务和责任说出它为什么不好,只是说句我不喜欢就算了,但是作为专业读者,你就得说出它为什么不好。其实这个不好都是有原因的,人的直觉的产生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慢慢找,也是能找到的。通过做这个细读的工作,慢慢尝试,就体会到了写作里面的一些事情,比如,是什么样的原因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它又是什么样的形式产生的?这对我的写作也产生了一个作用,就是觉得你写的不好的时候,模糊的时候,不清楚的时候,读者也一定会觉得不好,不清楚,模糊。你不能指望自己写得不好,读者会有高度评价,说好的那个读者一定是有问题的。我以前就容易为这个沾沾自喜,我写的差的东西,有人说好,我就特别沾沾自喜,看我写得多好。其实这是侥幸心理。你自己觉得写的不好的东西,它一定就是不好的;而你自己觉得好的,也未必就是好的。面对写作的问题,我认为还是要写。我经常跟写东西的同行说,你写不写了?写了多少东西?他说没写,我就说,如果没写,你就不要谈写东西的事儿了。如果你不写了,你谈的就没什么意义了。这些无非是另外的事情。我觉得一个作家的工作主要是写,一个评论家的工作主要就是发言。可能就是这样。这是我的一种理解吧。
  今天这个“论谭”很有意思,听了许多不同方面的话,我仔细地记了很多东西,现在还没有消化,我得回去慢慢消化……

(本文是2009年在哈尔滨文艺论谭上的发言记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1 03:12 , Processed in 0.0716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