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来扬州寻找中国文化之根 杨炼,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十大著名诗人”,目前担任国际笔会副主席。近日他回国,开始了一次中国文化之旅。起点设在殷墟,因为中国的文字起源于那里的甲骨文;终点设在扬州,因为“每一步都踩在唐宋的诗词上”。昨日,他探访了隋炀帝陵,拜访了高旻寺,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谈诗歌:中国诗歌吟出音乐感
杨炼飘扬着一头长发,面对记者侃侃而谈。杨炼的诗歌,被称为“世界上最有个性的声音之一”,在他看来,中国的诗歌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他那个时候写作,就感觉诗歌里有一种音乐的律感,能够不断促使他前行。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吟诗时的摇头晃脑表示不理解,其实他们是不懂,中国人在诗歌中读出了音乐来。”杨炼笑道,“中国古书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任何一种标点,都是一种对音乐性的切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杨炼拿这首杜甫的《登高》来举例。他说外国人翻译时,总是无法想象,这些场景都是平行进行着的,而他们翻译出来的,都是递进着的。
杨炼说,其实全世界的文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学为何要存在。在当今的社会中,文学在很多情况之下,都是一种“无聊的装饰品”,可有可无。这个命题看上去没有答案,其实只要是触及到人内心深处的,那才叫真正的文学之美。
杨炼认为,在当今的中国诗坛,正处于出好作品的绝佳时期。但是,没有了乱世所能营造出来的英雄主义,诗人们更需要和内心所产生的商业欲望作斗争。他坦言,现在中国诗人数量之多,和所写出的优秀诗作之少,是一对现实而残酷的矛盾。他正在编纂一部《中国当代诗选》,时间跨度为30年,用他的眼光去挑选出来的诗歌,都是能够达到美学的核心。
谈个人:始终坚持中文写作
杨炼的个人履历非常丰富,他祖籍山东,出生于瑞士伯尔尼,6岁时回到北京,随后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漂泊”。走完了大半个世界,如今居住在英国伦敦,而国籍呢?“新西兰,没想到吧?”杨炼有点狡黠地笑道。
尽管走了如此多的地方,但是杨炼却有一种坚持,那就是始终坚持中文写作,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语言。长期处于中西方文化交界处的他,说自己既是中文写作的“内部人士”,也时常参加各种外文的文学活动,也不算是个外来者。所以,他更可以用“冷酷的眼光”,观察到这两种文字以及文学的缺陷。
很多人都认为,诗歌是青年人的事情,只有年少时独有的激情,才能写出如火的诗句。“那杜甫怎么办呢?泰戈尔怎么办呢?”55岁的杨炼笑道。
他自称自己是个“后锋”,这是相对于“先锋”而言的。在杨炼看来,先锋很好当,只要在没人走过的地方踩上一脚,就成了“先锋”了。难得的是坚持,“拼到最后的就看耐力了。”
杨炼分析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最经典的魅力在哪,那就是“深度”。只有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才能成为永恒。可惜,现代中国诗人把写诗当成是青春期的萌动,很快就放弃了。
杨炼有个习惯,他不把自己的作品称为“诗集”,而是称为“思想项目”,每部作品都代表着重新开始。他说,诗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写下去,是因为能够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所谓诗人的激情,也就是不断自我追问的激情。如果问不出来了,自然而然就只能停笔了。杨炼也在幻想,他有一天能写出一部作品,能够囊括起他所有的思想,那也就大功告成了。
谈扬州:扬州是中国文化之根
昨日上午,杨炼来到的第一个景点,就是位于槐泗的隋炀帝陵。在他看来,隋炀帝是一个文才超群的皇帝。
杨炼说,所有的文明都需要用文字来传承,而在中国的文字史上,有三个人是里程碑式的。首先是传说中造字的仓劼,随后是统一文字的秦始皇,最后就是在1000多年前固定了科举制度的隋炀帝。正是这个制度,才让中华文化的血脉得以延续。没有隋炀帝,就不可能出现唐诗宋词的磅礴与精致。“日本学了中国很多东西,唯独没有学到科举制度,所以日本没有文人诗、文人画等。”
“诗歌是雅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所有的诗人来到这里,都要对隋炀帝寄托一种特别的情愫。”站在隋炀帝陵前,杨炼的表情格外严肃。
此次的文化之旅,终点设在扬州,是因为在杨炼看来,只有来到扬州,才能“对接上中国的文化”,才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思想深度。“每一步都踩在唐宋的诗词上,容不得半点的肤浅和轻薄,这种城市在世界上是独有的。”记者王鑫
花絮
夫人曾祖父是汪氏小苑主人
对于杨炼来说,此次扬州之行,还有一层特殊的含义。那就是随行的夫人刘友,曾祖父曾是汪氏小苑的主人。在1933年,她的曾祖父将房子卖给了汪氏,后来就成了“汪氏小苑”。这次回到扬州,漫步在先祖的房子里,刘友不禁感叹:“实在是太美了。”
(本文来源:扬州晚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