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如何做教育研究 文/蓉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0 19:5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老师朋友们聊聊教育话题:教师如何做教育研究
各位老师,今天跟大家一起坐下来,聊聊我们彼此关心的教育话题,我觉得很荣幸。作为老师,天天上课可能让我们疲于奔命,我们的劳动因而变得单调乏味,长期以来我们渐渐地甘于平庸、平淡无奇。怎样使得劳动给自己带来乐趣和成就感,那么主动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道路,幸福就会时时伴随着我们。
大家一定会觉得很诧异,钟老师不就是一名很普通的电脑老师吗?他对教育能有什么理解?他既不是主科老师,也不是副科老师,可能只算得上是位老师;他既没有中考、高考的业绩辉煌,更没有真正考试的收获和体验,勉强算得上有些经验罢了。从教十年,从普通的老师成长为资深的学科教师,教育部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国家实验教科书的主编,这当中我经历了太多的故事、挫折和磨难。是什么能让我始终坚持守望教育,体验教育,享受教育,那就是“在研究中用心做教育”。(感悟:十年做一事)

从听魏书生的《人生的境界》一课说起:
2001年魏书生老师到我们当地作讲座,还借班作了一节示范课。我组织学校老师前去听课。课后有老师们说,想不到魏老师如此盛名,课也不见得精彩,这样的课我也能上。真的是这样吗?魏老师是在给初一孩子上的是高三的一篇课文《人生的境界》(作者:著名哲学家冯友兰),面对新组建的、互不熟悉的20多位的学生,他把学生的心凝聚到了一起,他带领少不经事的孩子触摸了人生的命题和思想,他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和丰富,也给很多老师以很多的启示……虽然我们绝不能用一节课来衡量一名老师的水平,但名师的知识底蕴、专业智慧、教育思想和高超技艺,还有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研究,无不在他的课堂中显露一二。
一、来自课堂的真实需要:研究的内涵与动力

课堂,几乎是教师生活中至高无上的低名词,“什么是课堂?”“课堂可以做什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我认为,教师的得益更多时候也来自于自己的课堂表现。对课堂现象和规律的实践研究,也就成为了每位老师日常工作的基本内容。

1
、势不我待,“变”为上。信息社会里,学习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现代人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社会分工精细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的合作共事越来越成为必需。

有专家批评国人时说,“生活在中国,双腿却不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行走”。而我们这些旅居广东,再创业于广东的老师们,真的融入广东了吗?是否也在经历着“生活在广东,双腿却不愿意在广东的土地上行走”的境况呢?——自己被广东所吸引来了,却轻视广东文化、教育甚至还有更多的偏见。只有增强了文化理解力(区域性的、国际性的),融入当地文化之中,新的成功与辉煌才可能实现。

事实上,广东最有开放精神、吐故纳新的本领,近代广东影响了中国发展整整一百年有余,现代广东正以博大胸怀广纳天下贤士,其影响力、吸引力和创新力不可轻视。广东教育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正在下大力气普及高中、高等教育,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突出标志。广东孩子的知识面广、民主意识强、理解领悟力强,对新事物敏感而善于接受,创新能力强,这些都是成功现代人突出的素质特征。特别重要的是广东孩子的发展意识特强,主体意识突出,需求多样,简单单调的教育方法恐怕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很难起到作用。

在日常教育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孩子的不足,而很少用心开发孩子的潜能和优势呢?我们似乎已经用尽了办法,但仍收效甚微。学生关注些什么,在乎些什么,喜欢些什么……一味的管制是否也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管教比说服、信服会更有力量吗?……我们知道的究竟有多少。当我们在抱怨学生的同时,缺失的东西就越多…… 也许我们缺乏发现,缺乏真实的研究。我们要研究什么?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合理需求,研究班级的主要特征和进步变化,研究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

我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没有过多的考试压力,学生喜爱网络且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学生普通不重视课堂学习,在这些情形下如何设计有趣、有用、丰富并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打动学生,吸引他们自觉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强化国人技术意识和技术素养,则是我不得不面对、研究和试图妥善解决的问题。
2、“专业”才能发展。对于教师专业成熟成长的过程,有人其将划分为5个阶段: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也有人将它划分为新手型教师、熟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而专家型教师具有以下特点:主动反思、对基础教学问题的处理已经自动化、知识的结构化、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监控能力。
教师要从新手、成长为熟手到专家,需要在教学环境、教研制度和自我努力等方面得到必要的支持。目前校本教研给教师成长可以提供三个平台:即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实质上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对话,可建立理论学习(读书)和专业引领的制度(如专家报告、教师读书活动),这是人与“书”的关系;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可建立同伴互助的制度(如教师每人一节公开课、教师论坛、教师报告会等),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我校教师发展学校的校本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承载以上两方面的作用。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可建立自我反思的制度,养成独立思考和反思的习惯(如叙事研究、教学后记、经验总结),这是人与自我的关系。
而我们倡导教师开展的叙事研究,则是以尊重和唤醒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以教师反思自我教学过程,重建教育生活,焕发教育智慧,提升教师精神生活,从而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在平凡的教师生活当中,教师通过记录自己短小精悍的故事片断,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而且最重要的是帮助自己养成不断思考、及时反思的品质和习惯。这是当今最有效的教育科研方法之一,它强调通过教师叙述教育故事,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激发内在的发展潜能,提升自我反思和研究的能力。
“研究型教师”,既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研究者,研究人的成长规律,探究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的发展特点,反思自身专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寻找提高自己、提高学生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在研究道路上,我们有时也会陷入一些误区。譬如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们的事,而教师其实也能做结合自己教学实际的研究;有的也把学科教研、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互相对立起来,认为只有教学教研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课题研究只是提升成果的途径;还有的认为做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发表文章;而有的没能抓住真实问题来研究,却是“为研究而研究”,缺失了研究的本质和作用。我们如何把研究、科研很好地融入到自身的工作当中,这应当是我们所应努力追求的境界。

我觉得,作为教师,做一名好老师已经是一种幸福,做一名能干的教师也很了不起,专家型、研究型教师是我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我认为,如何在课堂上建立师生和谐的信任关系,从教育管理到服务与引领,帮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这样才有可能长期保证学生获得持久的进步和成功。没有研究作支持,没有科研作支撑,不会有持久精彩的课堂,也很难培育出真正的名师、专家和大师的。

二、结合实际的深度思考:研究的思维与力量

纵观我们的工作,大致有四种情形:随意的、经验的、理智的、理性的。要使得自己从以往的靠经验工作逐步走向理智或理性地工作,自觉在理论指导下和在研究状态下开展工作则是一种理想选择。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常常处于盲目、被动;而没有专业引领的教学会处在同水平的重复。

教师做教育研究,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研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生活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价值取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的研究才会真正有价值。

1
、小器才能大成。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生活,常常让我们迷失工作的方向,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发现和把握工作中的问题?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能否抓住主要矛盾或者关键问题而加以妥善解决?

(1)结合:在研究中,教师的选题要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经验反思和积累,从而提升效率和质量。如果你的问题在生活中有根据,但是你没有收集生活中已有成果的话,你就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待解决的还是已解决的,那么你在研究时就有可能研究的是假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是已经有答案的问题或者是已经有一部分答案的问题,不是在创新。(2)迁移:在这种情形下,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把已有成果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使之产生新的效益,确保做到科学和高效,甚至形成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新的成果。(3)创新:如果你去解决了别人没解决或解决得不漂亮的问题,那么你才可能是一个新的发明创造。这样,我们的选题可以有“我的课堂如何吸引学生”“如何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上来”“学困生怎样进步的”“分层作业的设计教学”等等短小精悍的研究项目,我们还要勇于变革传统的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观,从“学习化的课堂”、“个性化的班集体”到“重建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系统的教育实验研究。

97
年,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程度显著,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麻烦,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实施,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于是我开展了“信息技术分层导学法”的研究。
通过数年的实践和研究,对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因势利导,将差异转化为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采用分层分类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均衡的发展。具体策略和方法如下:(1)“按类分班”的分层导学。如基础班、提高班、特长班(或程序设计班、多媒体技术应用班、网络技术应用班)等。(2)课堂上的分层导学。如设置多级多元的学习目标、小组互助学习、适度分组、分类辅导等。(3)综合式的分层导学。如“三维一体”的分层次教学:包括三种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课外活动、个别辅导;与此相对应的是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普及、提高、拔尖)、三种规格的培养目标(兴趣、特长、专长)。
2000年,时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先生读到了我撰写的一篇“分层导学法”的论文。他说:“想不到我省能有如此执着的老师!在不起眼的、经常被人轻视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进行课题研究,所做的实验竟然持续了数年之久。我建议大会能否提供机会,也让这位老师上台讲讲!”那天下午,面对省里那些同行前辈和骨干教师们,我在大会安排下做了一个特殊的、简短的“补充”发言。大家对我的发言半信半疑。一位辈份极高的前辈老师对我说:“你所写的,我们似乎都已经做过,为什么你就比我们多出这么一点点呢?”我说:“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爱好,喜欢把自己做过的事情整理并写了出来!”

后来,在此基础上我还整理出“中学多元化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实验报告。2000年我应邀到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学术年会上,面对来自国内、香港等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中小学校、职业学校、教育行政机构等单位一千多名的教授、领导和老师们,做了自己平生第一次的学术报告,切身体会到做研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2003
年2月,作为广东省学科研究成员,参加教育部在广州举办的高中新课程标准研讨会。广东版高中信息技术课标实验教材启动,我是教材副主编、必修模块的负责人和主要作者。我把数年来的教学研究所得,以学案为主,遵循教学设计,把课程内容有机呈现出来。这种新颖的教材组织和工作方式,受到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的高度好评,在2004年9月启动以来的高中新课改实验中广获好评。
其实,结合实际工作,从小处着手,积少成多,由小而大,做教育教学研究的有心人,长期坚持定会有质的飞跃,研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无不显现如此。
2、用科研审视工作。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科学为取向的教育研究从哲学和人文学科中分化和独立出来。教育研究的科学基础,所侧重的学科历经多次变换,其根基不断得到拓宽和加深。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教育科学,尤其近年来的大众教研使得教育科研工作更加通俗化了、普及化了,科研融入了一线教学教研当中,使得得教师工作逐步走向科学、理性,更多科研型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现代社会的三大科学理论基础支柱有: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20世纪40年代,由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汇流,产生了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广泛综合性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性能、行为和规律的一门科学。人们研究和认识系统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系统。控制论则为人们对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了一般方法论的指导,它是数学、自动控制、电子技术、数理逻辑、生物科学等学科和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科学。为了正确地认识并有效地控制系统,必须了解和掌握系统的各种信息的流动与交换,信息论为此提供了一般方法论的指导。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一间学校、一个班级甚至一项工作,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用科研眼光来审视工作,则更加具有系统性、条理性、科学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自己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以发挥课程资源的整合效应。
在教育科研工作中,课题往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选题、假设、实验(验证)、调整、总结(发现),其核心就是科学、规范、系统地对待工作,从而理智、理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严谨持久的科研工作,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教育科研的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继而能审慎并系统地规划和从事每项具体的工作、活动、项目甚至我们每次的课堂。学校从学期初开始严抓各层级的工作计划,为的就是做到目标假设明晰、计划实施缜密、过程修正推进,从而确保经验的总结提升,这其实就是用科研审视和推进工作的做法。
事实上,用科研审视并推进工作,其基本思路有:系统思考、重点突破、关键实验、关联形成。对于一个课题研究或者某个教改项目,以至一项普通工作,我们都可以在系统考虑的基础上,找准重点,一段时期内结合实际地、针对关键点进行实验,继而使系列的研究相互关联起来,长久就会得到我们的实验成果。这种在科研审视下的工作会达到什么目的呢?能产生什么效果呢?在科研指导下的工作至少能做到:优化过程、减负增效、发现规律,还可以达到效果:过程精细化、工作高效率、确保结果最化。
我的研究发现,真正有水平的、创新力强的教师或名师,都会把教学当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总结等各个环节互成体系,各有侧重,把捏自如。在我参与的11套教材编写中,尤其是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在长达两年的一次次激励辩论和研讨当中,我们都在以研究课程标准为蓝本,通过吸收教学中新鲜、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系统构建起教材完整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在章节内容编写时,我们也可样以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确定教材内容、知识点、内在联系和组织呈现方式等,无一不在渗透并坚持科学研究的做法,这对我们来说收益不小。在教学中,我也会以课程培养目标为研究的支点,以学年段为界线,结合教材资源和学生实际,从而设计自己的教学安排,认真准备和实施自己的每节课。
可以说,用科研的眼光和方法来从事自己的工作和研究,将使得我们更加自信、科学、理性和高效,将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实践中提炼形成。教师的教育研究大多是从自发或参与开始,又用课题研究的方法开展重点实验,继而系统形成自己稳定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起初我做教育研究,纯粹是个的一种爱好和偏好,但后来却让我在教学研究中尝到快乐和喜悦,我便认为做研究是有价值的、也是有前途的。研究可以让人睿智,可以让人更加明理。
在教育研究中,总结经验并发表论文,这既是教师教学实践的自觉反思,又是自我提升和发现新问题的理想途径。但教师该写怎样的教育文章?如何写呢?数年前,我进行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网络主题探究教学、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跨地域的校际合作学习等项目实验,研究成果和相关活动也得到了关注。
从那时起我也开始了“以文传意”的文章生涯:95年我写教学文章,至98年初春我才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那还是内部刊物。此后数年间我发表了近60多篇文章,3篇发表教育类核心期刊上,编写了11套教材,还有一本至今没有公开发表的书。人们称赞我勤于笔耕,成果颇丰。我的文章大致有实践类的、课题类的、教材类的、系列类的、学科类的(链接:个人主页)。我把写作、研究和工作融合在一起,从中体验到了不少的乐趣,也平添了巨大的动力。
在繁忙平淡的工作当中,把自己的研究渗透其中,琢磨问题,思考问题,写作也会成为教师的最大乐趣。慢慢地积累起来,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三、丰富并提升专业品质:研究的追求与境界
很多事实已经表明,任何成功都是继承和创新和适度结合。在实践中继承与创新,真实持久的教育研究将会逐步丰富并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使得自己的工作更有内涵和品味,精神生活会更加丰满和有趣。
1、独立思考,自由研究。平日里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工作,很多人都会自觉地身陷其中,被大大小小的事务所淹没,似乎总有事情永远做也做不完。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甚至没有了思想上的自由。慢慢地,很多人只顾眼前的事情,而很少可以抽出身来冷静思考或旁观片刻,更无法高瞻远瞩、远见卓识地指导自己的实践和道路了。
96年我参加了“中学生心理学法一体化教育实验”课题研究工作,其后我自学并主持了“中学分层导学法的实践研究”课题,开展了广东省普通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名师专项课题研究,参加了国家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验研究,03年起在省内主持了中小学18个学科的学科网站建设的科研工作,成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网络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广东省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电教科研课题学科项目主管负责人。
针对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学生情况,在不断学习研修课标、教材的过程中,我进行了基于自己理解基础上的课标实践。课堂上,我认真细致地实施着自己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新技能,对技术及其运用力求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与实施、学习评价与考试等方面,我作了许多努力,保持着高度的自主自强的研究和实验状态。在《信息技术教育》杂志连载发表了我的教学实践,在全国、省市区各种研讨会上也做了案例和经验介绍。我觉得,不管工作多累多重,总要让自己在实践当中用心思考,及时反思和总结,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有成效,也好让自己不致于在忙碌中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无论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或教学技能,只有当自己实践转化之后才能领悟内化,这一过程需要自己主动的总结反思和概括提炼。唯有实践过、理解了的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真正的教育生产力,自己的教育行动才真正有力量、有价值。
从本学科教学到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学、从课堂教学到课内外的学科活动、从教学方法到理论模式、从学科应用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从学生的技术学习到教师的技术应用等领域,我都有所涉猎。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我更多时候是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用研究的眼光和方法推进并审视自己的实践——这是“常态下”的研究工作;此外,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会给自己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有时也会自己的研究工作融入到某个课题研究当中,以便使得自己的研究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没有广阔宽厚的吸纳和内化,没有自强自主的自由研究和实践,就不会有长足的进步和持久的成功。
2、超越自我,理想实现。我们做工作既要关注效益,也要做到精益求精。要做得更好,更要做到最好。坚持自己的信念,做最好的教师,这是我的一贯主张和努力方向。为此,现代教师不仅需要宽阔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与时俱进地学习,还要有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心态和胸怀。
(1)博采众长,合作中求发展。结合我工作的特点和变化,数年来我进行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研究内容。
①开放教学。何为“开放教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开放思想,坚持“以资源赢得资源”的发展观,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放自己的教学资源,开展协同工作或研究,达到合作各方共赢的效果。从99年起,我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网站。2002年初我有意识地把自己所有的教学资料都发布在网站上——共享资源,开放思路。我认为,教师网站就是本人的课堂与思想的真实记录与表达。迄今为止,我建立过四五个教学网站,但都是继承和发展起来的。高中新课标实验以来,我以网站开发应用的方式推进了课标实验,一是开放自己的教学资源与有需要的教师共享使用,二是利用学习网站支持并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我通过网站同步发布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积累的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各种面对面的研讨活动与广大教师同行作思路上和经验上的交流,借助杂志媒体发布自己的新课程实验中所思与所做。通过不同媒体的发布、不同形式的表达以及不同途径的交流,我跟更多教师同行实现了思想上的互动、优势上的互补、方法上的研讨、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资源上的原创共用,我发现自己在课程实施、工作态度和策略方法等方面成熟了不少。
②网上研究。99年11月起,我担任了著名的K12教育教学网的教育论坛第一任版主,此后四年里我还担任过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版主,和全国各地的不同学科的老师、校长、学者、大学教授进行了广泛的网上交流和研讨,发表数千篇文章贴子,组织了上百次大大小小的网上教师活动。数年后,一些大学教授、学者戏称我为国内十大教育版主之首。我还在自己的网站上凝聚了一支300多人的各学科教师联盟队伍。2000年我应邀到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面对来自国内、香港等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中小学校、职业教育学校一千多名的教授、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做了自己平生第一次专题报告,切身体会到做研究的乐趣和成就感。2001年参与组织了国内第一次跨地域合作的师生网络夏令营活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作了报道。2004年我在网站上开辟了“我的教学故事”栏目,从当初只有自己撰写故事到形成如今数人的写作团队。网站上,我们通过叙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达到了分享、思考、行动、积累、进步的目的。我们的教学故事还被专家们推荐发表在杂志上,在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群体中产生了一定规模的影响。
③合作研究。最得意的一次是和同校一位特级教师合作的《鸭子故事》教学案例,除了获得首届全国网络主题探究教学成果一等奖之外,在2002年上海举行的全国研讨会上宣读并成为热点,后来被广泛引用和转载介绍,成为大学生课程学习的对象。99年我还跟当地一所小学的数学老师合作,获得了广东省小学数学优秀课现场教学比赛第一名。2003年在深圳我跟语文老师合作了一节初中语文课例《民间中国——俗世奇人》,教材中那是一篇用天津方言写成的文章。在教学环节中,我建议增加一个学习片断:让深圳的孩子们用不同方言朗读课本文段,感受语言的乐趣并增强对地方语言文化的理解,甚至探讨和辨识地方语言之间的渊源关系。结果,这环节让孩子们喜爱不已,兴味盎然,中国语言何其丰富有趣。后来这节课被选送参加当年的全国整合课例大赛,评委赞叹不已:深圳孩子来自五湖四海,该课例巧妙地挖掘了当地丰富的语言资源,让孩子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了地方方言的内在魅力,实在难得。最后这个课例被破格评为全国一等奖。在我和其他学科老师合作相处的那段日子里,我不断参加听课、评课、修改教案和制作课件等活动,在别人的课堂上我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别人的经验,在自己的课堂上反复尝试和实践。这些经历对于我在教学、科研、成果提炼以及对教育问题的理解等方面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
(2)与名家名师为伍,迅速成长。在我的教师生涯当中,我遇到了很多真心帮助、欣赏我的名家、名师、校长和老师,当中不乏名士、学者、教授、成功者。在这些名家名师里面,很多人对我帮助不小,常常感恩不已。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里,他们的思想、品质、学识、风度时时影响着我,感染着我,大有“见贤思齐”的愿望。在做K12版主期间,原北师大党委书记、博导、现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和我在网上多次精彩的教育对话,吸引了很多人参与。一次在福建飞机场,谢教授利用候机的那段空隙时间,跟我作了网上对话,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更多的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2001年在北京他和刘堂江总编(中国教育报社副总编)一起接见了我们,鼓励我们再作教育研究,让我至今都感动不已。桑新民、朱永新、王本中等教育界名人,我也得到过无数有益的指点和点拔,课标组专家李艺、苗逢春、陈星火等教授学者也让我获益良多,亦师亦友的陈美玲、柳栋等知名专家学者常常让我勤奋不已。在网上,我还跟韩军、李镇西、许多知名的校长、老师们有过太多的网络故事,让我深感幸福,进步不少。




数年前在一次教学成果展示会上,我遇到了一位我曾经教过的学生——普通学校的老师,那时我意识到了,只要我们用心、智慧地工作,强化实践和研究,善于总结,乐于反思,这些普通平凡的孩子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走向成功,一定能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4:05 , Processed in 0.0778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