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祥芹:读有字书 悟无字理 | |
黄君璧绘《山居读书图》(局部),体现了诗意的阅读环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想接着说:“什么是阅读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什么是现代学人的阅读新习惯?一言以蔽之,就是‘读书、阅网、观景’三结合。”
世上的读物有三种:一是纸本书,指简册和帛书之后出现的纸印本书籍报刊,已有1300多年历史。二是电子书,指以磁带、光盘、软盘、网页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才几十年历史。以上两种有字书是本体意义上的读物。三是无字书,指自然、社会万事万物之“理”,它与文明史一样悠久,是比喻意义上的读物。三种书构成了“阅读的外宇宙”。
社会的读者有三类:一是按年龄分的青少年读者、成年读者和老年读者;二是按功能分的学习性求知读者、工作性实用读者和享乐性审美读者;三是按水平分的大众读者、职业读者和引领阅读新潮的精英专家读者。
人类的读法也有三类:一是精读法,采用朗读、研读等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字以下,理解和记忆率到90%以上,主要追求阅读深度;二是略读法,采用默读、浏览等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字到600字之间,理解和记忆率在80%左右,主要追求阅读广度;三是快读法,采用视读、扫描等方式,要求每分钟读600字以上,理解和记忆率在60%—70%之间,主要追求阅读速度。精读、略读、快读一条龙,以精读为主导,以略读为中介,以快读为辅助,让阅读深度、广度、速度从质和量两方面落实阅读的高效度。
把“读书、阅网、观景”三者结合起来,奉为阅读教育的目标,当作现代学人的阅读新习惯,就是为了全面适应阅读客体、阅读主体、阅读本体的多重需求而提出来的“阅读生活规律”。
习惯是不受别人驱使的自动化的行为。阅读习惯有坏习惯和好习惯,旧习惯和新习惯之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阅读的坏习惯。孙中山说:“一天不读书,就不能生存。”讲的是“阅读生活化”的好习惯。古代学人阅读的老习惯是“读书?观景”二结合,即把“读有字书”与“读无字书”联结起来。进入信息时代的读者,面对最新的电子书和传统的纸本书,都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阅读习惯。如许多老年人只喜欢读书、观景,不会或不爱阅网,那还是阅读的旧习惯;不少年轻人只爱阅网、观景,不能精心读书,那是晚辈未能继承前辈“熟读精思”的好习惯,实际是新人染上了阅读旧习惯。只有把“读书、阅网、观景”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左书右网”,“内读外行”,乐于从有字句处得意,善于从无字句处明理,排除干扰,风吹不散,雷打不动,让“三结合”成为阅读生活的自动化行为,才算养成了阅读新习惯。
养成读书、阅网、观景三结合的阅读新习惯,其诀窍在于学会“精读纸本书,快读电子书,活读无字书”。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集中在纸本书中,而电子书的经典一时难以形成(因为经典的形成有赖于广泛的文本传播、读者的反复阐释以及学者的苦心孤诣,需要一个阅读汰洗过程),已有的数字化经典基本上是从纸本书的经典复制过来的,片面追求功利化、娱乐化、快餐化,阅读浮躁之风过狂,特别需要强调以精读纸本经典为龙头来带动非经典阅读。电子书中的超文本最新资讯如海潮汹涌,像不可阻挡的狂飙进入现代人的阅读生活,应凭借网页和软件两个平台,尽可能地学会略读、快读,迅速高效地获取有用信息。大自然、大社会这两本“无字书”,其中蕴藏的真理,学之不尽,取之不竭,应学会活读。
精读、略读、快读三种读法可以交错地运用于三种书。并不是纸本阅读都是“深阅读”,没有“浅阅读”;也不是网上阅读都是“浅阅读”,没有“深阅读”;更不是说读“无字书”皆为游山玩水,浮光掠影,没有学问。可以肯定地说,读“无字书”比读纸本书、电子书这两种“有字书”更艰难。老子和孔子观水就读出了很多名堂。老子的“上善若水”论,从水的七种善性悟出了人的七种德性。孔子的“水的德性”论,从水的品性悟出了人的十种德性。
看人文景观比看自然景观更复杂,更需要眼力。识透人间百相的鲁迅就是阅读社会这一部“活书”的圣手。假如看过《走读中国》丛书,你会从名节、名楼、名校、名城、名山、名水、名人的名文中,领略到文与景、与物、与人的珠联璧合,体验到“有字书”与“无字书”的交相辉映,那确是“内读外行”的最豪华的精神旅游。
由“读书”到“阅网”,再到“观景”,是步步高的攀登“文化泰山”的人生阅读“马拉松”赛。“读书、阅网、观景”三结合,是现代学人必须养成也能够养成的阅读新习惯,是适应全民阅读的、老少咸宜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新方略。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多么需要提倡这种阅读的新风尚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