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念诗人戈麦离世二十周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 23:5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纪念诗人戈麦离世二十周年
生前好友、著名诗人西渡说

广州日报驻京记者 谢绮珊
20年前的9月24日,诗人戈麦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时年24岁。正如他生前自述:经常面露倦容,有时甚至不愿想25岁之后的光景。戈麦决绝弃世的方式让人无法诗意地怀念,但热爱他诗歌的仍然大有人在。9月24日,北大五四文学社在常规活动之前,为戈麦燃烛,每人朗诵一首他的诗,以示纪念。
从1987年开始,短短4年时间,戈麦留下了200多首杰出诗作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他去世之后,他的好友、著名诗人西渡为其编选了《彗星——戈麦诗集》、《戈麦诗全编》。近日,作为戈麦生前最亲近的朋友,西渡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西渡这样回忆1991年与戈麦最后一次见面:“9月22日,中秋的一天,下午四点来钟,他在我那儿,当时我正躺着看《弃儿汤姆·琼森的历史》。他说一个人喝了一瓶半葡萄酒,就在另一张床上躺着歇了。我问他最近怎么喜欢自己喝一点,他说心里有不少事。我也只随便地追问一句:是否不大好说?他没有吱声,手里抓了本书看,我也就自己看书了。五点来钟,宿舍里有人回来了,他站起来要走。我说一块儿吃饭吧,他表示不吃了。我以为他酒后不想吃东西,就放他走了。没想这一走竟成了永诀。”
“他选择的是非常艰难的自杀方式”
最后一次见面,西渡没有意识到戈麦在道别。“我没有解劝他、安慰他,当时我们大家都很悒郁,我们的情绪是互相感染的。”
西渡回忆:“我是10月10日晚上才知道他失踪的,从那时到10月19日确证他死亡,我一天比一天更相信他就要回来。我的乐观态度也让一些朋友放了心。直到19日上午,李子亮打电话给我,说在北大发现了他的包,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到下午就确证了他的死。”遗体是在清华大学里的万泉河发现的。“戈麦选择万泉河,那是一条很脏的河,水位也不高,他选择的是一种非常艰难的自杀方式。”
戈麦的书包很偶然地被淘粪工人从粪池里掏出来,里面发现了大量书稿,很多已经泡烂,有的字迹模糊不能辨认。“后来有的稿子补全了,但一些手稿还是有残缺,比如他最后一首诗《关于死亡的札记》,就没法补全。”
之后很长时间,西渡和另外一个朋友每天晚上一起整理戈麦书包里的稿子。“这些书稿在粪坑里泡了很长时间,白天是不能拿出来的,只能晚上两个人戴着手套整理。”
此后多年,西渡为戈麦奔波出版了两本诗集。“戈麦死后,我作为他的朋友不能再去选择这条道路了。因为戈麦虽然有才华,可是当时在诗歌界他是默默无闻的,他没有发表过什么诗歌。如果我也步他的后尘的话,他的诗歌就从此烟消云散了。所以我要想办法出版他的诗集。”
西渡说,“如果我不在,戈麦也会这么做,我们之间是可以托付生死的。戈麦没有留下任何的遗书,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把诗稿都遗弃到厕所里了,不像海子临死之前委托骆一禾来做这个事情。”
戈麦自幼生长于黑龙江农场,4岁开始跟随年长他20岁、在农场子弟中学任语文老师的长兄识读汉字,从小学习小提琴演奏和绘画,8岁与二姐、三姐在师部等地巡回演出音乐节目。
西渡说,戈麦能下围棋、象棋,因为姓褚,有“褚八段”的外号。因经常戴一副黑框大眼镜,又称“黑猫警长”。“他并非如自述中所说的瘦骨嶙峋,实际上他个子很壮实,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爱好打篮球。有一次,他与一个校拳击队的同学闹意见,两人相约到操场打了一架。”
他曾想过放弃北大,去入读财经学院
戈麦最初的志愿是学经济学。西渡说,戈麦是有很大抱负的人,他最初的志向是经世济民,当年考上北大中文系并非他的第一志愿,他甚至因此不想到北大报到,而想去辽宁财经学院,还是在他哥哥的劝说下才到北大报到的,这对一般年轻人来说是很奇怪的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文系还是热门专业。
“但是他对经济问题一直是感兴趣的……市场经济这个词我还是第一次从他那里知道的。当时,对大部分人来说,市场经济还是陌生的概念。”西渡说。
失恋:折断了生活的依据
1987年秋天,大三的时候,戈麦和西渡同时转到文学专业,逐渐深交。
西渡曾评价戈麦:“他或许是半神,或许是天使。”现在,西渡说:“这有一种浪漫主义的夸张,现在对我来说,更合适的一个评价是: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他不看电影,极少参加同学聚会
而作为生活当中的一个人,戈麦对自己要求太高,对别人要求也高。“他觉得集体宿舍环境嘈杂,打牌、喝酒是在浪费时间,到外面租房子,别人会觉得不好相处。他极少参加同学聚会,他曾对我说,现在你是我唯一的旧人了。但其实他很少表现出来,实际上在别人印象中他还是非常宽厚的人。”西渡说,“他不看电影,完全脱离世俗,几乎可以说不食人间烟火。这对自己也是一种伤害,人有时候还是需要放松的。”
戈麦在自述中说:“人的一生只能被砍倒三次,第四次被砍倒,就全完了。”对此,西渡说:“他用了两个准确的数字,那么他应该是有所指,但是具体的事情现在没有人了解。他曾说,他看到了人生最惨痛的一面,摸到过酷似自己的尸体。这是因为1990年冬天,他的母亲去世了。”
戈麦生前朋友说,戈麦想过一种诗人的生活,但自觉此路走不通;他又想过一种普通人的生活,但为他所爱恋的女孩拒绝。
西渡说:“他曾经跟我说有女朋友了。去世之前,他约她在公共汽车站见面,但这个女孩没有出来。我想,这可能是导致他最后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这场恋爱成功的话,也许戈麦就不会自杀,生活能够把他挽留住。这次恋爱应该是1991年春天开始的,可能维持了半年。最后他还在挽留这个女孩,还在努力,还在尝试生活,但这个尝试失败了。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折断了生活的依据’。”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参加一些诗人的聚会,看到诗人种种的表现,我会想,如果戈麦在,如果海子、骆一禾在,诗歌界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他们的去世,是诗歌界正直力量的很大损失。诗人和诗人非常不一样,很多所谓的诗人实际上是通过诗来获取个人的一些名利。戈麦他们身上体现的是诗歌的正道,人的正道。”
对话西渡
“他对未来采取决绝的否定态度”
广州日报:得知戈麦弃世的消息,您那一刻想的是什么?
西渡:虽然之前我们也一起谈过生死这个话题,甚至也讨论过自杀的方式,包括海子的自杀也会经常讨论,甚至有一次他还告诉我:“今天我差点自杀了,我的同事救了我一命。”但是,我觉得,在海子自杀以后,实际上我们应该获得一种自杀免疫力,没想到他真的实行弃绝生命的行动。
广州日报:如何理解戈麦弃绝生命和诗歌的方式?
西渡:他把全部诗稿扔到粪坑里,这是一种决绝的行为。他曾经有诗云:“不要把泪撒在粪上”,自杀时,在他看来写诗已经不值得了,写作的行为就是把泪撒在粪上,他对人,对自己,对未来采取的是非常决绝的否定的态度。不像海子那么渴望复活,戈麦这种决绝的态度,与他对整个人类人性的认识是密切相关的。
对戈麦来说,他发现了人性的恶和罪,他甚至说:人啊,我为什么是你们中的一个?对他来说,通往现实的路是灵魂痛苦的爬行。他在现实中发现的是人性的卑劣,有各种各样人性的表演。相比而言,戈麦的诗更黑暗,他的告别是逝去永不再来,他和海子面对的现实是不一样的。
广州日报:海子之后,戈麦、顾城、胡河清等多名诗人选择了断自己,这是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吗?
西渡:有这个效应。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写作的诗人,大多对诗歌的理想和抱负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把诗歌当做人生理想的一种寄托,甚至觉得生活是次要的,诗歌才是重要的。
在这样一种氛围里进入创作的诗人,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突然发现诗歌的价值完全被整个社会所否定、抛弃,诗人不再是社会关注的中心,甚至到了最边缘的位置。加上暴露出来的人性黑暗面,这可能是很多诗人自杀的原因。
广州日报:20年过去了,大家还在怀念他,您认为大家是在怀念他的什么?
西渡:首先是因为他的诗歌吧,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写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而且充满了力量,我觉得他的诗代表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诗歌最高的水准,而且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内心尖锐的冲突。所以到现在,我对他诗歌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而且超过我们原来在那样一种环境当中的一种认知。
现在来看,应该给予更高的评价。在诗歌之外,他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对现实当中人性的卑劣做出一种抗议:人应该有更高尚的生活。
戈麦档案
戈麦,原名褚福军,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宝泉岭农场。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外文局中国文学出版社编辑。1991年9月24日,戈麦将大部分诗稿丢弃于未名湖边的厕所粪坑里,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没有留下任何遗嘱。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11:36 , Processed in 0.1221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