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平原:作为大学精魂的诗歌
对于各国大学的文学院——尤其是本国语言文学系来说,研究诗歌的历史与现状,探索诗歌的形式与技巧,发掘诗歌的魅力及潜能,那是我们的天职。北大中文系自然也不例外,这方面的业绩有目共睹。之所以另辟蹊径,创立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目的是走出相对封闭的大学课堂或诗人圈子,尽可能协调诗歌的创作与研究、译介与传播、校园与社会、经典化与普及性、诗人个性与诗歌潮流。
无论古今还是中外,诗歌与教育(大学)同行,或者本身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日益世俗化的当代中国,最有可能热恋诗歌、愿意暂时脱离尘世的喧嚣、追求心灵的平静以及精神生活的充实的,无疑是大学生。因此,大学天然地成为创作、阐释、传播诗歌的沃土。
毫无疑问,诗歌需要大学。若是一代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学子远离诗歌,单凭那几个著名或非著名诗人,是无法支撑起一片蓝天的。反过来,若校园里聚集起无数喜欢写诗、读诗、谈诗的年轻人,则诗歌自然会有美好的未来。这一点,早已被“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所证实。正是无数诗歌爱好者形成的海洋,积聚着巨大的能量,随时可能因大风鼓荡而“卷起千堆雪”,让今人及后世惊叹不已。
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我更愿意强调的是另一面,那就是,大学需要诗歌的滋养。专门知识的传授十分重要,但大学生的志向、情怀、诗心与想象力,同样不可或缺。别的地方不敢说,起码大学校园应该是“诗歌的沃土”——有人写诗,有人译诗,有人读诗,有人解诗。为一句好诗而激动不已、辗转反侧,其实是很幸福的。在这个意义上,不管你念的是什么专业,在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校园里,与诗歌同行,是一种必要的青春体验。能否成为大诗人,受制于天赋、才情、努力以及机遇,但“热爱诗歌”,却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拘牵。因痴迷诗歌而获得敏感的心灵、浪漫的气质、好奇心与想象力、探索语言的精妙、叩问人生的奥秘……所有这些体验,都值得珍惜。正是基于此判断,北大诗歌研究院与北大中文系合作,热衷于在大学校园里“播种”诗歌——包括出版现代诗研究集刊《新诗评论》(已刊14辑),编印提倡“风雅性情,道德文章”、着力于古典诗文研习的《北社》(已刊15期),以及支持“未名湖诗歌节”(此每年一度的诗歌盛会,若从其前身未名湖诗会说起,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等。
“大学”需要“文学”,“文学”可以“教育”,这都没有问题;容易引起争论的是,什么样的“文学教育”才算是成功的。好的“文学教育”,必须兼及“专业知识”与“个人趣味”,这方面,学者与作家,其实各有专擅。
一个昂然走进大学课堂的诗人或小说家,他的讲授方式,跟一般学院训练出来的教授,本来就应该不一样。作家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把“文学教育”的问题推到我们面前。既然有此成功先例,何不勉力追踪前贤?于是,在原有的“中国作家北大行”系列讲演之外,我们创立了“驻校诗人”制度,每年邀请一位国际著名诗人来北大居住,举行专题演讲,且与同学们展开深入的对话,以弥补目前的文学教育过份偏重“文学史”讲授的缺憾。第一届邀请的是著名诗人、美国加州大学叶维廉教授,第二届则是著名诗人、台湾中山大学余光中教授;若能妥善解决翻译问题,不排除日后邀请非华语的各国诗人。
除了设立“驻校诗人”制度,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还受中坤诗歌发展基金委托,负责评审并颁发“中坤国际诗歌奖”。这两年一度的国际性诗歌奖,倡导理想主义、批判精神以及艺术探索,兼及本土性与国际性,希望借此促成当代中国诗歌的繁荣昌盛。第三届“中坤国际诗歌奖”授予中国诗人牛汉(1922—)及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1931—)。在2011年12月6日的颁奖仪式上,我做了题为《未名湖的梦想》的“开场白”,其中提及:“表彰那些毕生从事诗歌创作(或研究)并取得骄人业绩的诗人(或学者),同时,将他们的精神产品推展开去,让社会各界了解与接纳,这是我们的责任。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十年二十年后,未名湖不仅成为学者的摇篮、诗歌的海洋,还能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诗人向往的精神家园。”
让未名湖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诗人向往的精神家园,这当然只是我们的梦想——可这梦想属于每个热爱诗歌的北大人。明年春天,随着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小楼“采薇阁”的正式落成,未名湖畔将有更多诗人雅聚的身影,以及“风声雨声读‘诗’声”。我相信,绵绵春雨中,“随风潜入夜”的,不仅是青春的笑语,更有那大学校园里永远不灭的诗歌的精魂。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题为《大学以精神为最上》,说的是当下亚洲各国大学,都在以美国大学为榜样,急起直追,争创“世界一流”。在这过程中,校方看重的是有形的数字,比如科研经费、论文篇数、学科排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等,而很容易忽略那些没有固定形状、弥漫在空气中的“精神”。文中,我套用清末民初大诗人、大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句式,称:“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这里,请允许我再次“借花献佛”——谈论当下亚洲各国大学的高低雅俗,在大楼、大师、经费、奖项之外,还得添上“诗歌”。对于具体的大学来说,愿意高扬诗歌的旗帜的,则自有高格,自成气象。
(此乃作者2012年6月18日在第四届亚洲诗歌节【伊斯坦布尔】上的发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