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职难有点儿像找对象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6 16:0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求职难有点儿像找对象难
文/刘加民

一位网友说广东某肉联厂招聘猪肉销售员,条件是研究生以上学历,收到了不少应聘简历。然后就此写了文章,说"一个卖肉的岗位,一千多研究生争抢说明了什么"。
他用了数据,还用了"争抢"这样的字眼。然后说这说明了我们的教育体制有问题,课程设置不对口,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市场需求。还有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等等。
这说法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是不能全信,宜姑妄言只姑妄听之。而且我敢打赌,等明年毕业生离校的日子到了,去这个所谓的肉联厂“销售岗位”报到上班的研究生一定是0。是不是想通过这样的新闻实现炒作单位知名度的目的?这简直是肯定的,虽然这真的是好老套的手法。
我十几年前找工作还没有今天这么难,但是个别学校盲目"攀高"、非博士硕士不要的现象已经出现了。南京某中等师范学校在中国教育报做了半个版面的招聘广告,“只招博士生”(其实当时能要到硕士生已经很浪费了)。某县级市甚至打出了"只招博士后"的人才招贤榜。我当时笑了:有没有搞明白什么是"博士后"啥意思?我了解那里的情况,所有的工作岗位要靠个人"关系"安排,基本上不存在从大学里靠本事分派过来的。需要文化或者有科技含量的人才的单位,远未出现呢。有个非常密切的学弟(硕士)头一年去了,"两居室一套""安家费八万元"之类的招贤诱饵完全作废。他本人也从招聘时的重要岗位很快就被挤到了完全无聊和无用的闲职上。真的是求生不得,欲死不能--这孩子后来去了一个乡镇的农机站,然后在那里发奋图强,考了博士,回到了中科院,听说最后的结局是去了美国。
我的意思是,盲目的虚妄的追求高学历,是很多用人单位的变态心理作怪。大专生可以胜任的岗位,要本科或者硕士,硕士生可以胜任的岗位,他非博士或者所谓博士后(如果博士后也算个学历的话)不用。这种奇怪的现象有些年头了,至今依然盛行。
我的第二个意思是,面对一个"新闻现象",一个媒体炒作出来的"事实",要谨慎对待,冷静分析。比如,假如某单位的人事部收到了几百份求职简历,就沾沾自喜,妄自尊大,把自己当成了香饽饽,鼻孔朝天,看人不惯,可能是个大错误。我认识的几个单位的领导就遭遇这样的尴尬:求职简历积累了很多,一开始络绎不绝,到后来门前冷落,到后来门可罗雀。终于一个上门的也没有了。白白浪费了当年度的进京指标或者虚位以待的"岗位"。唯一的收获是:求职简历都是一等一的优质纸张,扔了可惜,就用反面来打印文件,用了小半年儿才用完。
如果您有一点调查研究的习惯,就会发现:每个找工作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都要分发几十、上百的简历。到了人才市场,几乎逢摊必投,跟大街上分发小广告的没什么差别。大家的心理是相同的:有枣没枣捅一杆子。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宁可单位同意录用的时候咱潇洒摆摆手拒绝之,不愿意低三下四被人翻来覆去挑挑拣拣。到了每年7月底,总会出现一些"幸运大王":某个根本不指望的单位忽然来了怯生生的电话:"您找到工作了吗?如果没有,到我们这里来吧。"这个时候,是最传奇也最开心的时刻。
目前正是找工作的高峰期,各地的人才招聘会议陆续进行。大多数是不免费的。一个比较大的会展中心,一天可以卖出去十来万张门票。每张票10元,您算算这"会议经济"是多么可观!以"招聘经济"为谋生手段的公司,不择手段的对大学生求职紧张形势渲染和放大,也是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无数的招聘会议,在方便了求职的同时,也制造了不少不必要的紧张气氛。有些孩子,毕业前夕仅仅用在制造简历、发放简历和四处面试等等方面的费用都是几千元,甚至过万了。有些缺德的单位,把可以网上或者电话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当面解决。把南方的孩子呼唤到北方来,其实不过就是为了看一眼,而且根本就没有用人的诚意。
所以,从每个学生投放市场的求职简历的份数,推算目前求职难的难度,可以说有点儿缺乏实证精神。平均每个学生发放100份简历,这求职的难度就被放大了100倍。还有更多不需要投放简历也能找到工作的呢。最近的数据显示,2008年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九成以上,北大、清华等都是接近百分百。市场有个自我整合的本能,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难户",也基本上会在几年内就会消失在各自命定的社会角落里,成为芸芸众生一分子。北大老老毕业生陆步轩,折腾了十来年,从体制内出来了,自食其力开了“眼镜肉店”,这难道不是“就业”吗?剩下的绝对不就业的大学生也是情况不一:有的想考研,有的想出国,有的非大城市、好单位不去。有的则自觉主动选择了"待业":父母家长也不着急,都是一个孩子,这么多年熬过来了。没工作就在家里呆着,爹娘养着你。现在流行"啃老","啃"几年再说。
说白了,大学生求职之难,有点儿像找对象。都说难,也确实难,真的很难,父母亲戚朋友齐上阵,婚姻介绍所开了无数,但是最后打了光棍的很少很少。有些不结婚也未必就是禁欲主义者,只是不以婚姻的方式过日子而已。


2008-11-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1:30 , Processed in 0.11377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