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精神的十字路口 ——兼读尼采 唐泽霞 认识你自己 真正提笔,我却不知道从何写起。先哲苏格拉底有言:未经审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一过的。照理说,人应该很善于把握自己。可事实是,这世上最难认识的偏偏是人自身!那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认识你自己”的箴言,早已穿越悠悠的历史长河,发出亘古绵长的回音,至今仍在我们的耳边盘旋飘荡。可我们都生存在俗世中,我们汲汲营营,很多时候我们的双眼,不是被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现象世界所吸引所蛊惑,就是被生存的重负所挤压所胁迫,以致暗淡无光。我们何曾向内观看,我们何时停下匆匆而茫然的脚步?也许只有在寂静无声的夜里,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歇下来,细细梳理灵魂的羽毛,收拾收拾疲累的心,重新开始明天的飞翔。 我的精神回顾 过去的三年,是我人生之路上最丰富最矛盾最复杂最难忘的三年。写到这里,我再次深刻感受到内心世界的不可知、不可语。我深深感到语词的有限。正如尼采所言:“语词中只有描写各种极端程度的内心生活的词。因此,我们就惯于在没有语词的状态中不再做精细的观察了,因为在这状态中较严密地思考是很痛苦的;甚至以为语词终止之处,我们存在的领域也随之终止。愤怒、仇恨、爱,同情,贪婪,认识,快乐,痛苦,这些都是极端状态;较和缓中度却常常呈现在前的内心状态,是没有语词表示的,而恰恰是这些状态织出了我们的性格和命运之网。” [①]我佩服尼采对于人类深层心理分析的天才,同时,为了避免严密思考的痛苦感受,我只能暂且回避思考,转而用“极端化”的语词概括地加以说明。 所谓最矛盾:我曾在博文中感叹:“为什么人生总是充满矛盾与斗争?我脑子里总是有很多想法,而且这些想法总是相互打架,打败了的那一个又重新站起来,把另一个打败。它们在我脑子里闹腾,弄得我无安宁之日。”[②] 我总是生活在矛盾的边缘。没有人能感受这种自我内心矛盾和挣扎的痛苦,除了我自己。现实生活中,我总被这种极端的矛盾心态弄得精疲力竭。而且往往是,看到的越多,想得越多,就越矛盾越迷茫。 所谓最复杂:我从来不会把自己局限在某个角色、某个身份、某个领域。这种与生俱来的“不定型”导致我总是“不定心”。我总是兴之所至而又匆匆而过。最近这三年,随着阅读面慢慢拓展慢慢深入,对自我人生的思考渐渐入情入境,我愈加感到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愈加感到自己的无知。 在最矛盾最复杂的状态中,我似乎窥见了最丰富的自我。心灵在没有目标的荒原中独自漫步,点点滴滴便构成了最难忘的回忆。 还是回到尼采。也许是我偏感性的一面更贴近尼采。尼采惯于向理性挑战,善于挑开意识的帷幕。他认为人的“思想是一回事,行为又是一回事,行为的观念又是一回事。因果之轮并不回转于它们之间。”因为“行为往往离开意识的支配,而被肉体的变化、心血来潮、潜伏感情的活跃等因素所影响,这才是‘内心交战’。”“一般人以为自己的行为总是有着一定的目的,尼采认为,所谓的目的只是我们的幻想,其实是‘需要’的铁手,摇着‘偶然’的骰子盒,决定着我们的行为。” [③]这就对了!想当初,走出无意识的迷雾之后,我是那样沉醉于编织各种美梦,以为美好的愿景触手可及。然而,兴奋的战栗还未消失,美梦便被坚硬的现实一个个击破。于是,我在“彷徨、犹豫;惊喜、颤栗;期盼、失望;挣扎、痛苦......”的轮回中撞击着自身。无处逃避无处宣泄无处告慰,在一种难以自抑的深度自我纠缠与自我牵扯中,在不断的挣扎与撕扯中,我一度迷失了自我,受控在一种深度个人情性的张扬与压抑中无法自拔。在身心灵深深受挫的时候,我不知不觉间将视线转向内在探索的文字。如克氏的宁静舒缓虚空,胡因梦女士关于自我觉知、自我了悟、自我心灵的观照……读着这样轻灵曼妙的句子,我的心确实能获得短暂的清朗开阔。我似乎也能找到矛盾的出口,困惑的根源,原来那就是自我憎恨和自卑,是我执,是爱的匮乏。可是,一旦真正让自己明白这些,是否就能抛弃我执,接纳自我,欣赏自我,从而获得喜悦、勇气、自在,从而感受大爱,并由此懂得爱,开始爱呢? 远非如此。我的心始终是属于躁狂冲动型的。如禅的心境能让我获得短暂的宁静与自由,我却无法真正放下。试想,如果生命的深邃与辽阔在灵修之中达至简单与圆满,或者说,生命还才开始,就要回复到最初的原点,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于是,灵魂再次失去了依托。我在茫茫黑夜中踽踽独行,仍然看不到方向。 感谢冥冥之中的师长,是他的鼓励与提醒让我铭记“柔韧的坚持”,是他的引导让我遇见尼采。初遇尼采,我对他的思想远未真正触及,我只是凭着我的直觉,去走近他; 感谢我自己,很早很早,透过一些关于尼采的简单信息,我就知道,我应该会喜欢他; 感谢周国平,感谢他与尼采心意相通的文字; 更要感谢尼采,他让我重新审视我的生活,我的困惑;让我明白,矛盾和困惑就是生活的常态,目标、思想、观念、行为原本就不是统一的! 我无意于对尼采的思想和学说做系统化的学习思考。我读书,不是为了做学问,不是为了积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我人生的困惑。事实上,尼采的原著,短时间内,很多句子我都读不下去。我只有在人家对大师的解读中,间接地触摸一个伟大的灵魂,感受一颗真诚躁动的心,带着自己的感悟和困惑,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去探求复杂而玄妙的人生真义。 走出十字路口 人生是没有确定的意义的。伟大如尼采,终其一生,也都在探寻人生的意义问题。而且,他也总是处在自我的矛盾中。他深受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却一直致力于反对他们;他推崇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倡导为自我人生积极创设意义,骨子里却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的伟大之处也许不在于他的思想,而在于他是一个真诚思考人生意义的人,是一个将他的思想与他的生命合二为一的人,是一个真正真实的人。 我想,我至少可以从尼采的思想中获取以下几点: 乐生 乐观、快乐的生活。“尼采要我们看到,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生命是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紧密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了整条毯子,整个生命。没有痛苦,人只有卑微的幸福……生命力取决于所承受的痛苦的分量,生命力强盛的人正是在大痛苦袭来之时格外振作和欢快。英雄气概就是敢于直接面对最高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热爱人生的人纵然比别人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痛苦,同时却也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生命之欢乐。” [④] 何谓生命之欢乐?我不要欺骗的、肤浅的快乐。我追求生命本体的快乐,一种坦然面对生活的失意、一种默默克服生命无所不在的阻滞力、一种在抗争中体悟生命之痛和之快的、一种用泪水和欢笑杂糅着的快乐。 积极 积极意味着对生命的肯定。人生虽然是一部悲剧,我们也要欢欣鼓舞的演这场悲剧。人生的顶峰是“笑一切悲剧。” [⑤]这就是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酒神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乃是支配你自己,使你自己变得坚强。” [⑥] 超越 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人要为自己的生命提供一种意义,这意义超过生命本身的意义;人的自我创造需要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高于人自身:这就是人的自我超越性。” [⑦] 看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注意到一个细节。关于古希腊的悲剧,尼采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误解,称亚式所指的两种悲剧的情感——恐惧和怜悯是消沉的情感,他认为从古希腊悲剧中获得“净化”是有损“健康”的,“在瓦解、削弱和使人气馁”。而叔本华关于悲剧的看法(即温顺的放弃幸福、希望和生存意志)意味着自己毁灭自己。总之,在他们眼中,悲剧是一个衰败的征象。尼采认为:悲剧是一种强壮剂。总的说来,对可疑和可怕的事物的偏爱是有力量的征象,对漂亮的和纤巧的事物的喜好则是衰弱和审慎的征象。对悲剧的快感表明了强有力的时代和性格……这是英雄的灵魂,它们在悲剧的残酷中自我肯定,坚强得足以把苦难当作快乐来感受。 我不知道怎么回事,长久以来的经历,给我的生活投上了厚重的悲观主义的影子。我一度抗争,却一度失败。无形之中,岁月的历练磨砺了我的锐气,销蚀了我的斗志。我甚至变得悲观、失意、隐忍、消沉、颓废、低迷。尼采的“只有一个世界”让我断然醒悟,是的,“……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虚伪、残酷、矛盾、有诱惑力,无意义……这样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尼采告诉我世界的真相,更告诉我如何面对这个世界,那就是: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 于是,爱这个世界。积极、乐观的生活,超越这个世界,超越自我。也许只有这样,我的精神才能走出长此以往徘徊不前的十字路口。
[①] 原文见《朝霞》第115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115-116页。此段间接因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193页。 [③]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185页。 [④]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76页。 [⑤]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与写》,《尼采全集》第六卷,第57页。 [⑥] 《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第464页。 [⑦]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