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出精神的十字路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7 16:0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出精神的十字路口
——兼读尼采
唐泽霞
认识你自己
很久不着一字。那天晚上,许是白天太过慵懒的缘故吧,竟然辗转反侧,久久无法入睡。暗夜里,狂躁过后换来几许澄静。我的思绪慢慢飘散,回想起这几年来所经过的事,尤其是那变幻莫测、如云彩般飘忽不定的心绪历程,我更是久久无法释然。再次忆起去年2月份急就的那篇《我的成长困惑》(全文详见http://blog.cersp.com/index/1032492.jspx?articleId=870370),一直感念有心的闫德明博士的关注,以及众多朋友的关心和鼓励。如今时间过去已一年有余,回望过去,思及现在,遥想未来,我有了再次提笔的冲动!
真正提笔,我却不知道从何写起。先哲苏格拉底有言:未经审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一过的。照理说,人应该很善于把握自己。可事实是,这世上最难认识的偏偏是人自身!那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认识你自己”的箴言,早已穿越悠悠的历史长河,发出亘古绵长的回音,至今仍在我们的耳边盘旋飘荡。可我们都生存在俗世中,我们汲汲营营,很多时候我们的双眼,不是被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现象世界所吸引所蛊惑,就是被生存的重负所挤压所胁迫,以致暗淡无光。我们何曾向内观看,我们何时停下匆匆而茫然的脚步?也许只有在寂静无声的夜里,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歇下来,细细梳理灵魂的羽毛,收拾收拾疲累的心,重新开始明天的飞翔。
我的精神回顾
过去的三年,是我人生之路上最丰富最矛盾最复杂最难忘的三年。写到这里,我再次深刻感受到内心世界的不可知、不可语。我深深感到语词的有限。正如尼采所言:“语词中只有描写各种极端程度的内心生活的词。因此,我们就惯于在没有语词的状态中不再做精细的观察了,因为在这状态中较严密地思考是很痛苦的;甚至以为语词终止之处,我们存在的领域也随之终止。愤怒、仇恨、爱,同情,贪婪,认识,快乐,痛苦,这些都是极端状态;较和缓中度却常常呈现在前的内心状态,是没有语词表示的,而恰恰是这些状态织出了我们的性格和命运之网。”[①]我佩服尼采对于人类深层心理分析的天才,同时,为了避免严密思考的痛苦感受,我只能暂且回避思考,转而用“极端化”的语词概括地加以说明。
所谓最矛盾:我曾在博文中感叹:“为什么人生总是充满矛盾与斗争?我脑子里总是有很多想法,而且这些想法总是相互打架,打败了的那一个又重新站起来,把另一个打败。它们在我脑子里闹腾,弄得我无安宁之日。”[②]
我总是生活在矛盾的边缘。没有人能感受这种自我内心矛盾和挣扎的痛苦,除了我自己。现实生活中,我总被这种极端的矛盾心态弄得精疲力竭。而且往往是,看到的越多,想得越多,就越矛盾越迷茫。
所谓最复杂:我从来不会把自己局限在某个角色、某个身份、某个领域。这种与生俱来的“不定型”导致我总是“不定心”。我总是兴之所至而又匆匆而过。最近这三年,随着阅读面慢慢拓展慢慢深入,对自我人生的思考渐渐入情入境,我愈加感到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愈加感到自己的无知。
在最矛盾最复杂的状态中,我似乎窥见了最丰富的自我。心灵在没有目标的荒原中独自漫步,点点滴滴便构成了最难忘的回忆。
还是回到尼采。也许是我偏感性的一面更贴近尼采。尼采惯于向理性挑战,善于挑开意识的帷幕。他认为人的“思想是一回事,行为又是一回事,行为的观念又是一回事。因果之轮并不回转于它们之间。”因为“行为往往离开意识的支配,而被肉体的变化、心血来潮、潜伏感情的活跃等因素所影响,这才是‘内心交战’。”“一般人以为自己的行为总是有着一定的目的,尼采认为,所谓的目的只是我们的幻想,其实是‘需要’的铁手,摇着‘偶然’的骰子盒,决定着我们的行为。”[③]
这就对了!想当初,走出无意识的迷雾之后,我是那样沉醉于编织各种美梦,以为美好的愿景触手可及。然而,兴奋的战栗还未消失,美梦便被坚硬的现实一个个击破。于是,我在“彷徨、犹豫;惊喜、颤栗;期盼、失望;挣扎、痛苦......”的轮回中撞击着自身。无处逃避无处宣泄无处告慰,在一种难以自抑的深度自我纠缠与自我牵扯中,在不断的挣扎与撕扯中,我一度迷失了自我,受控在一种深度个人情性的张扬与压抑中无法自拔。在身心灵深深受挫的时候,我不知不觉间将视线转向内在探索的文字。如克氏的宁静舒缓虚空,胡因梦女士关于自我觉知、自我了悟、自我心灵的观照……读着这样轻灵曼妙的句子,我的心确实能获得短暂的清朗开阔。我似乎也能找到矛盾的出口,困惑的根源,原来那就是自我憎恨和自卑,是我执,是爱的匮乏。可是,一旦真正让自己明白这些,是否就能抛弃我执,接纳自我,欣赏自我,从而获得喜悦、勇气、自在,从而感受大爱,并由此懂得爱,开始爱呢?
远非如此。我的心始终是属于躁狂冲动型的。如禅的心境能让我获得短暂的宁静与自由,我却无法真正放下。试想,如果生命的深邃与辽阔在灵修之中达至简单与圆满,或者说,生命还才开始,就要回复到最初的原点,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于是,灵魂再次失去了依托。我在茫茫黑夜中踽踽独行,仍然看不到方向。
感谢冥冥之中的师长,是他的鼓励与提醒让我铭记“柔韧的坚持”,是他的引导让我遇见尼采。初遇尼采,我对他的思想远未真正触及,我只是凭着我的直觉,去走近他;
感谢我自己,很早很早,透过一些关于尼采的简单信息,我就知道,我应该会喜欢他;
感谢周国平,感谢他与尼采心意相通的文字;
更要感谢尼采,他让我重新审视我的生活,我的困惑;让我明白,矛盾和困惑就是生活的常态,目标、思想、观念、行为原本就不是统一的!
我无意于对尼采的思想和学说做系统化的学习思考。我读书,不是为了做学问,不是为了积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我人生的困惑。事实上,尼采的原著,短时间内,很多句子我都读不下去。我只有在人家对大师的解读中,间接地触摸一个伟大的灵魂,感受一颗真诚躁动的心,带着自己的感悟和困惑,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去探求复杂而玄妙的人生真义。
走出十字路口
人生是没有确定的意义的。伟大如尼采,终其一生,也都在探寻人生的意义问题。而且,他也总是处在自我的矛盾中。他深受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却一直致力于反对他们;他推崇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倡导为自我人生积极创设意义,骨子里却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的伟大之处也许不在于他的思想,而在于他是一个真诚思考人生意义的人,是一个将他的思想与他的生命合二为一的人,是一个真正真实的人。
我想,我至少可以从尼采的思想中获取以下几点:
乐生 乐观、快乐的生活。“尼采要我们看到,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生命是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紧密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了整条毯子,整个生命。没有痛苦,人只有卑微的幸福……生命力取决于所承受的痛苦的分量,生命力强盛的人正是在大痛苦袭来之时格外振作和欢快。英雄气概就是敢于直接面对最高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热爱人生的人纵然比别人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痛苦,同时却也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生命之欢乐。”[④]
何谓生命之欢乐?我不要欺骗的、肤浅的快乐。我追求生命本体的快乐,一种坦然面对生活的失意、一种默默克服生命无所不在的阻滞力、一种在抗争中体悟生命之痛和之快的、一种用泪水和欢笑杂糅着的快乐。
积极 积极意味着对生命的肯定。人生虽然是一部悲剧,我们也要欢欣鼓舞的演这场悲剧。人生的顶峰是“笑一切悲剧。”[⑤]这就是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酒神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乃是支配你自己,使你自己变得坚强。”[⑥]
超越 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人要为自己的生命提供一种意义,这意义超过生命本身的意义;人的自我创造需要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高于人自身:这就是人的自我超越性。”[⑦]
看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注意到一个细节。关于古希腊的悲剧,尼采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误解,称亚式所指的两种悲剧的情感——恐惧和怜悯是消沉的情感,他认为从古希腊悲剧中获得“净化”是有损“健康”的,“在瓦解、削弱和使人气馁”。而叔本华关于悲剧的看法(即温顺的放弃幸福、希望和生存意志)意味着自己毁灭自己。总之,在他们眼中,悲剧是一个衰败的征象。尼采认为:悲剧是一种强壮剂。总的说来,对可疑和可怕的事物的偏爱是有力量的征象,对漂亮的和纤巧的事物的喜好则是衰弱和审慎的征象。对悲剧的快感表明了强有力的时代和性格……这是英雄的灵魂,它们在悲剧的残酷中自我肯定,坚强得足以把苦难当作快乐来感受。
我不知道怎么回事,长久以来的经历,给我的生活投上了厚重的悲观主义的影子。我一度抗争,却一度失败。无形之中,岁月的历练磨砺了我的锐气,销蚀了我的斗志。我甚至变得悲观、失意、隐忍、消沉、颓废、低迷。尼采的“只有一个世界”让我断然醒悟,是的,“……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虚伪、残酷、矛盾、有诱惑力,无意义……这样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尼采告诉我世界的真相,更告诉我如何面对这个世界,那就是: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
于是,爱这个世界。积极、乐观的生活,超越这个世界,超越自我。也许只有这样,我的精神才能走出长此以往徘徊不前的十字路口。

[①] 原文见《朝霞》第115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115-116页。此段间接因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193页。
[②] 见博文《生活在离我不远的地方(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ba7e60100bndt.html
[③]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185页。
[④]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76页。
[⑤]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与写》,《尼采全集》第六卷,第57页。
[⑥] 《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第464页。
[⑦]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112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8:18 , Processed in 0.064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