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院教育与现代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30 16:0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院教育与现代艺术
信息来源:天津美术学院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一切要求人们进行审美体验的人工制品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的对象。这个观点不仅极大地扩充了美术史的范围,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艺术与艺术创作的范围。同样的道理,当代艺术也应该不再局限于纯艺术的创作,一切具有现代审美经验的人工制品都可以视为当代艺术。按照我们的经验,当代艺术的概念承袭了传统的思维惯性如同美术史上的惯例一样,艺术的创造总是被截然地分为高级与次要的两部分,绘画、雕塑、建筑被列为高级艺术,应用美术或工艺美术则是次要艺术。当我们谈到艺术创作、艺术运动时,总是指高级艺术的活动。以往的美术学院教育制度,也是围绕高级艺术建立起来的,应用美术总是处于次要的地位。从西方艺术史来看,高级艺术制度也主要培养高级艺术人才,培养出来的艺术家并不服务于艺术本身,而是服务于国家、贵族、宗教等意识形态,现代艺术兴起之后,高级艺术的教育制度也随之接替,因为支撑它的基础已不存在。在 20 世纪,现代工业社会标准的艺术教育的模式是包豪斯美术学院,传统的应用美术已转义为现代设计,学院艺术为大众文化所取代,尽管现代主义还在顽强地维持前卫艺术的高级艺术地位,但在学院教育中,前卫艺术已无可奈何地被挤到了边缘。
    这个话题在中国是非常矛盾的,中国的美术学院制度是围绕着高级艺术建立起来的,如果 10 年前我们谈美术教育,肯定是离不开国油版雕的,纠缠于前卫与学院的话语。实际上,无论是前卫还是学院,依托的都是意识形态话语,但在中国的公众生活中已经边缘化了。不过前卫的边缘化和学院的边缘化并不是一回事。

    现在的美术学院教育制度都是围绕着造型艺术建立起来的,即欧洲传统意义上的高级艺术,主要是国油版雕,建筑也是高级艺术,但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美术院校中都还没有。我们不想追溯更多的历史,从目前来看,传统的造型艺术教学正在发生变化,学院的方式与现代的方式并存交错,但都面临着边缘化的问题。先谈前卫的问题,前卫概念虽然不太准确,但意思大家都明白,也就是指现代艺术的风格和样式,虽然一种前卫的风格进入学院之后,也就意味着前卫的学院化和样式化,但毕竟是现代艺术运动所追求的多元化在学院教学上的反映。但是现代艺术的教育在体系与目的上并不明确,仅仅是为风格而风格,更多的情况下往往取决于教师本人的风格倾向。在这个意义上,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现实主义的画家或表现主义的画家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前卫艺术在中国的兴起是出自意识形态的需要,与 80 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密不可分,而不是出自中国本身的现代化进程,其视觉资源不是来自现代社会的视觉经验,而是搬用的西方现代艺术的现成样式。到 90 中期以后,中国迅速进入现代社会,现实的视觉经验和现实问题开始对当代艺术发生影响的时候,却又遭遇了架上艺术的危机,那种真正本土的前卫却不为学院所接受,有一段时间确实提出过“学院前卫”的概念,但学院前卫的功能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却是不甚了了。有意思的是,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设计系的学生往往要甚于油画系的学生。当油画系的学生对现代艺术的理解还停留在表现主义或抽象艺术的层面上,设计系的学生就在装置、公共图象、多媒体、影像等当代艺术的语言上进行创作了。这说明设计艺术比造型艺术更接近当代文化,当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自我边缘化。从经营艺术的层面来说,前卫艺术也是学院艺术的继承者,精英艺术对立于大众文化,在大众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前卫艺术本身也具有边缘性,这种边缘性是针对公众生活而言,即从社会影响、媒体关注和受重状况来看,前卫艺术远不如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但是前卫在公众生活中的边缘并不等于其价值的边缘化。前卫艺术的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一面,它与当代视觉文化、视觉经验、甚至科学技术,都有紧密联系,是当代视觉文化的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对于当代艺术的问题也反映得最充分、最激烈。作为视觉文化的前言,虽然不直接作用于公众,但对种种的见解影响确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又涉及到设计了。如同欧洲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同步发展一样,当代艺术与设计都是共享当代视觉文化的资源,不同的是,设计艺术总有功能性的要求,而当代艺术则继承了纯艺术的传统。设计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但还是要区别于工艺美术,后者总是意味着传统的手工艺,设计却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概念。手工艺是技能性的。尽管在当代社会还有很大的市场,设计却代表着当代视觉文化的发展方向。设计是概念的实现,手工艺却是技能的训练,这一点上来说,手工艺与传统的造型艺术却很接近。但是当设计作为一种现代观念取代了手工艺的时候,我们的基础教学还放在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上。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形都画不准还搞什么设计?”从设计艺术的招生就可以看出来,仍然以画画为基础,而且是以油画的要求为基础,似乎这是判断一个学生的有否艺术才能的条件。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设计的基础教学上,尽管增加了一些设计的基础课程,但大部分院校都还是按照绘画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学生的基础训练。作为艺术的设计的是概念的实现,概念不是通过手工的技能来实现的。这种观念与现代很相似,现代艺术并不强调技能,从早期现代主义艺术开始,强调的就是观念,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而不是技能的提高。一种观念的实现,当然有技能的因素,但那不重要,毕加索、马蒂斯的素描就非常好,也有很高的技能,但这种东西往往与天性、本能、知觉相联系,不是训练出来的。设计艺术有很强的功能性,这是与现代艺术不同的,但思维模式是一样的,需要一种创造性思维。

    中国传统的学院教育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学生要会观察对象,再现对象,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就是再现的程序,学生在几年内把这个程序走一遍,就可以进行主题性绘画的创作了。现实主义的教学是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服务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几乎是唯一的艺术形式,美术学院的学生都是为现实主义创作培养的,宣传的党的路线和政策,塑造工农兵的形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这样的功能现在显然不存在了,虽然我们现在还推崇现实主义的价值,但那只是写实的样式,并无实质性的意义,因为它和其他艺术形式和风格一样,都只是艺术家个人选择的对象之一。即使在学院里面,写实的教学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从教员到学生,很少有人还进行现实主义的主题性绘画或雕塑的创作了,至少写实的风格样式,可能在艺术市场上的作用更大一些,总不能说为市场培养画家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吧。关键的问题还不在这儿,还在于写实艺术的训练完全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技能训练的目的是真实再现三度空间,在文艺复兴的时期,写实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包含着思想与精神,科学与理性,人文主义的原则不仅要求塑造完整的人的形象,还要求塑造人的环境,在人的现实被宗教所否定的时候,现实的真实性就是确定不疑的价值。在平面的画布上逼真地再现三度空间其实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人文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不断展开的过程,一旦精神的过程完结,技术就只是一个空壳,按照一定程序训练的写实技术,知识没有思想和创造的空壳。造型艺术的基础教学实际上面临着两难的困境,即使是再完整的技术训练本身都不可能提供思想和创造,按照学院主义的规则,具有精确的造型能力之后,只要把模特儿披上圣经或神话的外衣就可以作为创作了。在现实主义绘画中,创作能力来自文学的修养和社会生活的素材,但是在今天的创作中,并不要求写实的再现,现代主义的各种风格都可以尝试。严格的基础训练似乎与创作没有关系,相反,越是熟练的技术越成为创作的束缚。在当代的艺术中,创作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象的创造早已不是绘画和雕塑的专利,摄影、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传媒制造的形象远远超出绘画的表现力,公众对于图像的识别不以绘画的基础为转移,反倒是绘画要尽量适合公共图形的阅读。从学院创作的情况来看,波普的和表现的风格是主要的风格,在公共图像的时代,这两者体现为二律背反的状况,前者是利用大众文化的资源,搬用、仿造和反讽公共图像;后者测试抵制大众文化对人的精神殖民,回归人的自然本质。对于后者来说,这种回归是向人的自然本质的回归,而不是向学院艺术或架上艺术的回归,在抵制大众文化的同时,也抵制学院的技术、程序、标准等非人性化的因素。学院的创作主要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并非训练的结果,训练与创作实际上是脱节的,当代艺术的创作是经验、记忆、想象,是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而训练仍然是传统的技术本身。在这方面,我们还看到设计与架上艺术的脱节,设计艺术总是追踪视觉文化的前沿,总是在不停地创造,不停地推陈出新;而架上艺术则总是在传统与现代上纠缠不清,这可能是架上艺术的特点,它从传统走过来,总是有传统的包袱,问题在于有什么样的机制使架上艺术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和设计艺术一样,或像它在历史上的位置一样,引领视觉艺术的前沿。

    我们现在习惯把传统的架上艺术称为“纯艺术”,以区别于工艺、设计、建筑等使用艺术门类,真正的“纯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法国印象派画家马奈最早提出“为艺术而艺术”,是强调语言与形式的纯粹性,后来的现代艺术批评家指出纯艺术即是艺术的无功利性,反对学院主义艺术的文学性和功利性。纯艺术的实质是艺术的自我表现,体现了自由的人格精神,而将学院艺术的规范视为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标志。“纯艺术”必然导向形式主义,必然要破坏学院艺术的规则,对于三度空间造型体系的每一次破坏,都是平面化的一个过程。虽然纯艺术追求艺术的纯粹,反对艺术的功利性,但西方早期现代主义艺术的形式主义却对实用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包豪斯学院的很多思想就是来自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并不是提供现成的形式,或纯形式的艺术,而是在形式后面的创造性观念。包豪斯思想不是从传统的学院训练中派生的,而是从形式的创造中产生的。这无疑是一个启示,纯艺术的实质在于纯创造,造型艺术应该是艺术创造的发动机,造型艺术的基础不是模仿和再现的技巧,而是艺术创造的思想和观念。现代主义艺术不是为包豪斯提供现成的形式的样式,尽管在设计艺术的基础教学中也有公式化的形式、构成、装饰色彩等,这种基础知识简单的入门,并不能提供创造性的思想。

    当代社会提供了远比传统的基础训练多得多的形式感受方式,人们甚至可能无需绘画的学习也可以掌握形式、色彩、图像表现的能力。现在的问题在于不是没受过艺术训练的人有多少艺术才能,反而是受过艺术教育的人有多少非艺术的知识。在当代艺术中,非传统的艺术手段往往更有创造性,非专业出身的人往往更有艺术性。早期现代主义的很多艺术家,如维也纳分离派、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大多是学工艺出身的,但他们在油画上的成就往往超过专业油画家。同样,美国的波普艺术家也是如此,沃霍尔原来是广告画家,利希滕斯坦是话卡通的,劳申柏完全出自专搞前卫艺术的黑山学院。这些现象都不是偶然的,不是艺术家独特的个人才能,而是现代社会对视觉艺术的要求。可能我们现在还有世界最优秀的油画家、国画家,但没有最优秀的设计师,如同我们有最优秀的木匠,却没有优秀的家具设计师。看看我们的设计、广告、建筑,就知道与世界有多大的距离。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失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7 21:58 , Processed in 0.13448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