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代需要精神的引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6 14:5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代需要精神的引领
   来源: 解放日报


    2009年,这一年背影成行,一位位大师相继远去。他们被称为“最后的大师”。这说明:我们告别的是一个时代。这也说明,我们曾经大师辈出。而如今只能追念感叹:“我们当下为什么出不了大师? ”     倘若能认真看看、想想:时下多的是虚虚实实的八卦,喜欢的是漫天飞舞的流行。 “不差钱”成了一句流行语,而“偷菜”瞬间蹿红网络,这一切又可以给人们留下什么?时代需要向前发展,经济的崛起需要精神的引领。不说别的,就以我们当前的文学艺术来看吧。     文学是艺术,对人的思想甚至感情是最有影响力、感召力的。文学应处在时代思想的前沿。在认识时代、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时,文学应提供最新锐、最有力的思想和眼光。文学与思想是血肉相连的。思想不只是材料、观点、立场,它与各种文学要素构成作品的内容,统率作品,贯穿始终,教会人们观察、认识、思索、感动,然后是付诸行动的追求。     然而,目前文学界似乎出现了一种明显的 “思想饥渴症”。据一位评论家称:目前的文学界缺乏引领潮头的思想,缺乏启人心智的思想,缺乏对时代的感受,缺乏对群众的关注。为什么这样说?我们说伟大的文学创作,往往是作者背负着困惑和重担在写作。写作品往往就在拷问自己, “我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有什么痼疾需要医治?我该如何活着?生活又可能会怎么样?”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那么为什么作品会没有思想?关键是真正的文学只有作家和这个时代的读者、民众之间建立起直接的、普遍的、有力的精神联系,才能对这个时代有正确的把握,才能作出自己的独到的解释。而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时代,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许多所谓“文学家”几乎丧失了思想能力,更谈不上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多的是胡编乱造的故事,有的是对生活的复制,甚至是陈旧的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更由于当前文学写作的物质化、金钱化,并已成为当下流行的很实际、很实用、很有商业价值的思想观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文学要表达质朴的理想化的思想感情淡化了。于是,市场、版税和票房取代了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理想价值,成为最高价值。如张艺谋的 《三枪拍案惊奇》一出来,尽管观众看后恶评如潮:主题无聊、低级庸俗、毫无创意,但因票房成绩已超2亿元,所以有些媒体就不惜篇幅,大张旗鼓加以渲染炒作。     我们这时代没有优秀作品吗?有,但创作优秀的作品需要艰难跋涉、苦苦坚守。部队作家王树增, 20年来写出了 《朝鲜战争》、《长征》、 《解放战争》等一系列优秀文学作品,为的是还原渐被遗忘的英雄主义传统,为民族兴亡而献身的先辈们立碑。作品中主角永远是最普通的战士。正如他说的: “我们民族还想发展,必须找到一种强有力的精神依托!”     目前的生态环境下,好作品也有夭折而成终生遗憾的。     《文汇报》刊出《谢晋最后一个遗憾——电影〈琴桥悠悠〉筹拍记》。作者何建明讲述了谢导曾约请他筹拍一部中国式的《乡村女教师》,像苏联的《乡村女教师》一样,是一部高品位的艺术作品。这成为谢导艺术生涯中最后一个追求和特别期待的美好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愿望,谢晋以耄耋之年,选择温州泰顺作为“生活原型”,还几度到拍摄点去踩点。为了筹集资金,谢导以他的影响力找了北京有关领导部门和温州企业家,但最终还是因经费问题而搁浅,成为最后一个遗憾。     经济的崛起,还需要伟大的精神文化的引领。要着眼于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发展,就要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的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学者、科学家。只有坚守文化传统,又放眼世界,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坚持思想精神的引领,这才是造就新时代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居欣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0:06 , Processed in 0.0616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