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李煜诗 胡成佳注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9 08:5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且维轻轲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杆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注释】①邓王: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名从益系李煜之胞弟,亲兄弟排行第八。二十:恐为“二十六”之误。据载,写此诗的同时,李煜还作了一篇序,序称邓王为“二十六”弟,诗称“二十”,很可能是漏掉了一个“六”字。这里的“二十六”或“二十”,都不是同父之子的行次,均系连堂、从兄弟合计以夸示家门之盛的当时习惯说法。 牧宣城:出镇宣州。   
维:系,如“维舟”。   舸(gě):大船。《方言》第九:“南楚江湘,凡大船者谓之舸。”  
解携(xié):分手。   
桧楫(guìjí):桧木做的桨。
凭:靠着,如“凭栏远眺”。    阑干(lángān):亦作“栏杆”,用竹、木、金属或石头等制成的遮栏物。李白《清平调》诗:“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栏杆。”   
咫(zhǐ)尺:比喻很近。徐干《答刘公干》诗:“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怀抱:心里存有。  重(zhòng):深、甚。  凄凄:悲伤貌。《关尹子· 三极》:“人之善瑟者,有悲心则声凄凄然。”

这是一首表现手足情深的送别诗。是为送胞弟邓王从益出镇宣城而作。与此诗同时,还写了一篇序。据《全唐诗》注:“后主为诗序以送之,其略云:‘秋山滴翠,暮壑澄空。爱公此行,畅乎遐览。’”李煜的父辈,因争夺皇位继承权,长期明争暗斗,兄弟间矛盾重重,历尽了手足相残的劫难。李煜的兄弟本有八人,长兄弘冀就因卷入这场斗争漩涡,于毒死叔父景遂之后,仅一个月也一命呜呼。想非善终,惜史迹已无可考。李煜的另几位哥哥又都不幸早夭,只剩下排行第六的自己和排行第七、第八的两个弟弟。李煜父辈失和的教训,同辈八兄弟死者过半,仅剩三人的现实,都不能不使李煜深有所感。而在三兄弟中,唯自己年长,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又无皇权之争。再说,其时南唐已国势倾危,两个弟弟也犯不着去争。这就决定了他们格外珍视手足之情。这种挚情不只是对幺弟从益特别偏爱,观其对七弟从善,也是一样情深意笃。从善朝宋,不料被宋太祖赵匡胤留在汴京,李煜心急如焚,上表请让从善归国,太祖不许,煜很难过,遂罢掉四时的宴会,并作《却登高文》以见意。明乎此,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
本诗首联叙轻轲迟系,别酒重倾之事。“迟迟”,写系舟之态,叠字叠音,声情并茂;“重倾”,述饯行之酒,重斟重饮,心绪绵缠。颔联以“乱山凝恨”对“浩浪侵愁”,可谓天然工致。而“浩浪”“乱山”之景,又与愁恨之情密合无间,因之极富感染力。颈联设想弟驰楫远航——“情何极”;我凭栏远眺——“日向西”。更将上联所吟的离愁别恨再推进一层,拓展极有深度。尾联虽亦承上联而发,但笔锋轻抖,作一转折,说是迷濛“烟江”也不过近在“咫尺”,又能有“几多地”?这显然是宽慰之词,真意在引出下句“不须怀抱重凄凄”。
全诗写离愁而不囿于愁,书别恨而不伤于恨。笔墨始终倾注于一个“情”字。前三联的抒发,固是写“情何极”;尾联的收束,亦复如此。末句劝弟切莫“凄凄”伤别,隐含的意思当是勉励弟以国事为重,安心赴任。这里透露着兄对弟的一片关切、期待之情,给人以极大的策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02:39 , Processed in 0.1003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