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赐宫人庆奴 [李煜诗 胡成佳注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0 07:4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赐宫人庆奴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注释】①赐:给予。上给下谓赐。《礼· 曲礼· 上》:“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 宫人:宫女。王建《宫词》:“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   
消魂:即“销魂”,旧谓人的精灵为魂,因过度刺激而神思茫然,仿佛魂将离体。多用以形容悲伤愁苦的情状。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旧时一些诗词、小说也常用以形容男女欢情。此诗取后者义。
强(qiǎng)垂:极力垂下。
http://xnjyw.5d6d.com/thread-25898-1-2.html
    这首诗被《墨庄漫录》以柳枝为题作为词收录其内,并加注云:“实柳枝词也,故录于此。”而《全唐诗》虽名为诗,亦收有词。凡词,包括李煜的,都收在第十二函第十册(全书的最后一册)中。又因版本不同,文字亦有出入。如“消魂”“烟态”,《晨风阁丛书》本作“芳魂”“烟穗”;“多谢”,《金陵丛刻》本作“多见”也从《全唐诗》。另据《墨庄漫录》说,这首诗是后主写在黄罗扇上赐给宫人庆奴的,从这赠诗赐扇之事,可“想见其风流也”。还说这扇“至今传在贵人家”。了解这些逸事,对我们读懂这首“亦词亦诗”的二十八字佳句倒是不无裨益的。
    据说庆奴年轻时艳压群芳,深得中主垂爱,虽贱为宫女,却曾有过一段贵比皇妃的殊遇。而通观此诗,我们还可窥见中主谢世之后,后主亦对其备极垂怜,宠爱有加。而今虽芳龄已逝,徐娘半老,在后主这位“多情词帝”的眼中,未必就真如常理所言,风情渐减,风韵无存了。否则,何以有赠扇示爱之事,题诗慰怀之情?故愚以为纵然斗转星移,韶光难留,红颜难驻,后主眼中的庆奴当仍该是风情不减,风韵犹存的。因而此诗大旨仍在言情。明乎此,所谓让人“想见其风流”之说,方可坐实。
本诗首句所谓“风情渐老见春羞”似是说情人虽多风情,然而年齿渐长,还像以往那样柔情如水,醉柳寻春,便难免带愧含羞。也似是说风情虽然随着岁月的推移,老而弥笃,愈酿愈浓,以致难以自持,故而羞见于春。然而羞归羞,情归情,到底还是触景生情。接着便如醉如痴地说:“到处消魂感旧游。”无奈所到之处,没有不令人消魂,而有感于旧日之游的。而尤其令人动情的是那长长的柳条,居然似曾相识,着意地垂着柔美的“烟态”拂人之头。这叫人怎不动心呢?这动心的话,诗中没有说,也用不着说。就此搁笔,留下不尽之意,让读者自己去咀嚼品味。
    此诗作为一首表现男欢女爱的爱情诗,却不流于轻浮浅露,而写得如此含蓄婉曲,实在值得称道。
对于本诗还有一种理解是:后主代宫女抒发青春一逝,即遭冷落的愁苦心情。此说亦有所本,请读者查阅本书《柳枝词》,注释、简析。(见本书31页)
我们这本《南唐李后主词诗全集》为了“求全”而特予“责备”。三位作者对其理解不尽相同,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故予实录并存,以供研究者深入探讨,对后学爱好者或许也不无启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06:41 , Processed in 0.2383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