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作文与批评的自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9 22:0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考作文与批评的自信
作者:梁京

-----兼记与一位语文老师的对话
高考作文一直是受人诟病的,今年更是这样的,似乎是一堆垃圾再泼点脏水也不妨事,也或者有点2006年夏季足球一样制造了许多伪球迷。我一直怀疑这样的批判方式里有没有机会主义者的虚伪和造作,或者顺势地说话方式,懒惰的习惯在里边。高考已经过去了,对于高考作文的猛烈的媒体轰炸也渐渐淡出,似乎在默默等待下一年的进攻一样潜伏了起来。
一个同学是在校的高中老师,我们谈到了山东的高考作文,习惯了听那种刚上来就批评的话,他出乎我意料地说,今年的山东作文出的题目不错,他在考试前就猜到了,而且给学生多次训练和讲解了这种题目的写法,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除了跑题的。我问他根据今年的题目什么叫做跑题?山东的高考题目是一首诗: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他说,导向性不够明确,如果在题目后边加上以距离为题目就更明确了。真有点犯晕,这话也是高中老师说的,不是更限制死了吗?他说自己有个学生写成了宇宙探险类的文章了,估计是被这个学生的旁逸斜出吓坏了。说到跑题的时候,我还顺便批评了一下他的中庸,他说,只有中庸和稳重是比较适合高考的,起码作文不拉后腿。
这几天不断看关于高考作文的资料,看到专家们苦口婆心地把作文的思路,点评,例文弄得整齐实在地放在那里,真有点彻底打破新八股文的冲动了,要这劳什子有何用呢。不是也有网友激烈地主张要废除作文吗?
很偶然地看了他的关于一次考试的网络日记:一:学生的考试态度不端正,在考试当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学生的抄袭现象,考试之前学生根本不去认真准备他们全部将考试当做了一次休息的机会,所谓大考大休息,小考小休息,不考不休息,这次考试中不少学生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当做一回事,完全没有放在心上,考试之前,教室内的气氛极为混乱,学生们一片沸腾,仿佛是开了的锅似的,人声鼎沸,欢声笑语嘻笑不止,远看好像是赶集的,直到试卷真的发了下来,才开始慌慌张张的填涂手忙脚乱的像是被谁抽了筋,等到考试过去了,马上就把刚刚的烦闷抛到九天云外了,接着就是报复性的玩闹嘻笑,根本不认真对待这次考试当中出现的问题,不去考虑知识上的空洞.待到试卷发下来以后,马上两只眼睛盯着分数,为了一分二分的出入而争吵不休。很少有学生能沉下心来看一下自已的原因在哪儿。这样的考试对他们来说不仅仅起来到总结提高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让他们的积极性下降,使得他们的侥幸心理投机心理增加。对以后的学习更是起到一个不好的做用。
对于自己的批评似乎自信不起来了,他们所做的难道仅仅是一次考试吗?猛烈的批评者们即使自己做了出题者,依然满足不了另外批评者的要求。突然想起倪老师对上海作文的评价被篡改的事情了,唯一触动自己的是提到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听不懂倪老师的话。这个世界是如何地隔膜,我们自顾自地生活着,坚持着,批判着。希望是他真听不懂,听懂了还装着听不懂那才可怕呢。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22:01:35 | 只看该作者
高考作文还有必要存在吗?
作者:许襟

对于高考作文,作为一个与考试打了无数年交道的人,实在是能写出不少的怨恨的。然而还有些想法,在自己不面对高考那么多年后,又零零碎碎地出现了,连不成一大块。比如说看雨夹雪的帖子,说到高考作文像是《读者》上的故事,(http://www.cul-studies.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12741&page=1)这点真是不假,当年高三时,我们语文老师请来几个特级教师给我们“突击”,说到作文,一位老师旦旦地说:“高考作文不外乎两个主题。”我们的耳朵都竖起来了,“读书和做人”。他再接着给我们分析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有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又怎么样把题目适当地归结到他的两个主题上面去。于是,我们很奇异地在这样的训练中获得了很多“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不过这也不算是什么让我们反感的事情,一来是当时全班都疯狂地要考名校,只要是对高考有利的,都会付之以疯狂的行动。二是本来老师规定我们的随笔要写成这个样子,有些像杨朔的散文,她会点评我们这样的作文,一段一段全班分析下来,分析到变成一篇完美的文章为止。所以,后来的高考作文对我们来说,高分可能不会,但是低分也可能不会。后来到了我堂妹考高考,我也找了几个这类的题目分析给她看,怎么转换题目,怎么写下去,只分析了一个小时,第二天她考试,竟然给蒙到了。于是,我想,其实高考作文也是和数学题目一样的,都是有模式的。就像证明题一样,作文的题目是材料,而那个“读书、做人”就是你最后证明得出的结果。议论文更是这其中体现“证明题”性质的佼佼者,不仅要正着论证,还要学会“反证”。

因此,议论性的作文其实不是教人怎么思维的,而是教人怎么套的,用一个个的规范,比如一二三、比如反证的方式,这些是属于思维的路径的,但是却不是我们自己发现的,而是老师手把手教,所以,在写了这么多年的议论文之后,对于议论这样的方式我是觉得有些熟悉又无助的。所以,对于散文化的作文题目,我倒是还比较喜欢一点的,至少能有发挥,至少能想到自己的东西,虽然免不了主旋律这样的说法,但是却也能在其中至少添加一些自己的东西。而加着加着,自然也有些是属于小资的东西,什么人生的体悟、真情,这种情感每人都有,不会出错。所以,后来我们喜欢小资的东西,大概还是有理由的,因为这些早就是我们习惯的感受世界、讲述世界的方式。

于是想起当上海卷今年出的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一开始自己想的是孩子握住同桌mm的手可能更真实些。但其实,不管孩子握住的是刘翔的手还是同桌mm的手,区别不大。握刘翔的手可能是带有偶像崇拜的感觉,却把这情感拉向高大爱国主义,明明知道是虚假的。而想握mm的手,明明知道是真实的,却不能写,即使写了,也要乔装打扮一下,写出来是主旋律的文章,其实都是认同着其他一种很强大的价值观。时代不一样了,因此这个题目在当代就是这样的遭遇。

在标准化的作文中,我会觉得有这样的困境,我感谢这样的标准化作文下教出来的我,这样我们考到了不错的分数;而同时觉得可怕,我们的喉舌都给这种方式掌握了。其实不仅仅是这种方式,而是安放在这种方式之下的那种情感。我们都认同了自我的感受,认同了那种笑什么而不笑什么的价值观,而拒斥了那“大”的叙述。一旦大,就可能和标准化的方式碰撞,可能会讨不到好分数。

但是,面对了所谓的这样的标准的作文,其实还会感到虽然好则好矣,却不够,可是又说不上来。这大概是内心在抗拒着什么吧,大概是内心还有一些的东西没有被强大的价值观给整合进去吧。知道那东西还有不够的,这大概只是我们能感受到的,可是再进一步,却很难做到什么了。至于标准化,却只能继续标准化,因为这对于我这样可能比较蠢笨的人有效,而散文,还含有一点点的突破这样思维的可能性。


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22:02:35 | 只看该作者
必欲去之而后快——我看高考作文
作者:悟空孙

必欲去之而后快——我看高考作文


        作文的分值在语文高考中占了半壁江山,作文写的好自然就占便宜。尽管我自己便宜占得不算少,我还是觉得以作文为衡量选拔人才的标准,很不合适。

        人有各种各样,有的人文笔好,有的人口才好,单考作文对那些口才一流文笔稍逊的人就不太公平。再推广了看,还有人口拙笔也拙,但却有其它的表现力,更是发挥不出来了。为什么作文能有这么崇高的地位呢?或者换一个问法——为什么你考作文不考画画吹笛子?以前是因为策论取士,现在呢?当然,语言的重要性怎么高估都不过分,你可以不画画,但你不可能不说不写,不掌握语言使用语言。但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让一个人学会基本的语言运用技巧和各种写作规范,那会考也足以担当了。为什么非得是高考?有人注意到作文与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关系,比如说去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关于迎接上海世博会的,今年又有可以联系到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要让一个小小的题目起市委宣传部的作用。再大一点,还和培养四有新人有关。没错,为了准备,师生们肯定会在复习中关注这些热点事件主旋律,但是关注了又如何,根据既定的准备写一点与主旋律合拍的文章又能说明什么?现在早已不是文品人品统一的时代了,在应试教育中尤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一次次自欺欺人呢?既然文章是有感而发,讲究的是真情流露那就不要让它出现在高考中吧。

        更要命的,高考作文现在成了一个悖论。一边大家都知道八股文的危害和滥情的虚伪,在尽力调整,让作文命题更开放,人人有话可讲,还要讲出新意。另一方面考试的形式本身又要求命题相对地集中,不可天马行空,总得有规有距,按部就班对写的和批的都有好处。同时作文阅卷标准中立意又占第一位,而这立意,也不可能是仁者见仁的东西,它肯定是经过筛选可以被确定下来的那些,这样不可避免地导致师生们猜命题套立意。就像今年那只握人的手一出,刘翔啊、警察叔叔啊、老师啊、爸爸妈妈啊成功人士啊普通劳动者啊都在那边等好了。确实如那位网友所言,在这些考试中,没有比作文更恶心了。

        悖论还可怕地表现在答卷和阅卷之间。考生辛苦一个小时写完的东西,在几分钟内就被决定了命运。作文本没有标准答案,但这决定还得有理有据。几分钟内真的可以判断一篇文章的优劣吗?如果确实很糟,那当然容易看出来。但要是语言流畅,又有点内容的呢?怎么判断孰优孰劣呢?要知道范进的文章可是三遍之后才看出味道的。我还清楚记得曾经有一篇佳作登在《新民晚报》示范后不久就被查出竟然是抄袭的。这样的评分能让人放心吗?能保证公平吗?据说阅卷老师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因为不好判断,干脆就中庸,给个一般的分数,结果大家分数都差不多。那对于选拔性的高考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样东西要是老也改不好,那不如干脆去掉。毕竟不是所有事物都能一点点进步的,不合适退出就好。在高考中去掉作文,如果考生报考某些特定专业,如文史哲,再加试或者面试。相比起作文,阅读理解改变的余地更大。推理判断式的少一点,欣赏品评的多一点,可以让考生写段赏析之类的,懂得欣赏的,写起来也一定不会差。好在靠作文混饭吃的不多,也不致于打压到既得利益,我想广大师生是不至于反对的吧。


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22:05:09 | 只看该作者
高考作文改革的两难困境
作者:李立锋

     众所周知,高考在社会各界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称其为“国考”实不为过。而“国考”中的作文考试更是备受瞩目。近来,尽管高考作文在命题立意、文体限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改革和调整,但还是能够时常听到诸如“炮轰”、“批判”等激烈的批评言辞。而随着各省高考自主命题改革的推进,各省作文题目更是五花八门,达十几种之多。人们对其评价也是或褒或贬,不一而足。但对作文这一教育场域中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来说,如何才能达到甄别人才、促进教学之效果?其标准如何?在大规模的教育考试制度中,制约高考作文改革的深层困境有哪些?本文从高考作文的整体改革、命题取向、考试文体及阅卷评分等方面试做一简要分析。
     
     一、高考作文:考创新还是考“八股”?
     
     在高考作文中,命题立意的角度、范围直接决定了考生在考场中自由度的发挥。良好的作文题目,应该使考生人人有话可说,不必拘泥于命题者特定的写作范围和角度。在近几年的作文改革中,材料作文的引入的确有助于考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而作文作为一种综合能力,构思、表达当然是其构成要素,但首当其冲的,恐怕还是思辨能力;而如果从素质教育的长期效果来看,高考作文的命题更不应该“定向”,而只应该“导向”,因为我们要选拔的是更有思辨和创新能力的考生。高考作文应该给考生预留更大的思考空间,在思想内容上,能让各人写各人内心真正所想的,而不是只能写千篇一律的套话。在作文审题中材料的提示也应该有个适当的度,既不能过于直白死实,又不能晦涩不清。但现实的高考作文对思辨、创新能力的考查又如何呢?在近年的高考改革中,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一元性的思维方式渗透到了作文的写作模式、价值判断、文学审美乃至语言文字的运用之中。无论是论理、论据还是写作结构都没有多少选择、变化的余地,面对这样的作文题,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不得不用模式化的语言来表达模式化的思想内容。有专家指出,就是1999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题目,其主题的限制性也太强,造成命题的动机和效果之间存在矛盾。如“诚信”无论从主题还是立意上,对学生的限制还是太大,道德价值的取向已经预先设定。这样的题目给出的对立面太绝对,就可能把分析的前提——潜在的矛盾和转化的灵活性遮蔽起来,失去了分析的自由(孙绍振:《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卷批判》,《粤海风》,2001年第5期)。“高考作文的‘八股’被打破了,可逐渐一种更新的‘八股’又被立了起来,由‘高考体’变成了‘新概念体’或‘顶新体’。”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抄袭、宿构的教师也还不在少数,更有甚者,鼓励学生“抄它个天翻地覆,抄它个天衣无缝,抄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抄到让人忍俊不止或拍案而起或声泪俱下的境界”。(孙善网:《俗人俗语——也谈中学生作文》,《中国青年报》,2002年7月4日)
     高考作文到底是在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还是科举八股式的“制艺之作”,社会各界人士对此仁智纷见。从1998年以来高考作文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股灵动的、活跃的、有创造性、能充分展现自我和个性的作文新潮流正在逐渐形成,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但是,高考是典型的选拔性考试,这就决定了高考作文必然是应试文章,而不是作家所从事的有充裕时间保障的自由式创作文体。2002年的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文体不限,给考生以极大的创作空间,但也有不少考生一味寻求文体出奇不意,内容鹤立鸡群。然而,对于相声、剧本、诗歌等文体的评判工作,其客观性和科学性还有待提高,考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创意、能力很可能得不到承认。对此,从事多年阅卷工作的教师善意地提醒考生,答题不要太奇太怪,要“稳中求新”,既要揣摩出题者的意思,又要使自己的文章吸引住阅卷者,这就要求考生“带着镣铐跳舞”。在限制中体现自由,在自由中突破限制。兼顾两者,循序渐进,方是明智之举。
     
     二、命题取向:追寻自身价值还是“道德拷问”的工具?
     
     近年来,有许多论者指出,高考作文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与政治意识、思想品德、道德伦理太近。如“诚信”,其价值预设是考生必须认可诚信,而堵塞了考生对诚信作进一步辨证的分析。不可否认,高考作文的社会影响力大,关注者众多,理应出得“有思想意义”,理应关注重大意义和宏大事件,但这种沿袭已久的“关注当下热点,思考思想意义,贬抑小我,高扬大我”的命题思路,毕竟只能是众多思路、方法中之一种。几年偶尔为之未尝不可,若几十年一以贯之,执意为之,就未免闭塞、单一甚至僵化了。也有论者指出:作文考试不是政治考试,更不是道德测验。即使政治考试和道德考试,也只能考查一名考生对于书本上的政治知识和道德知识掌握得如何,没有任何一种考试能准确测量一个人实际道德水准的高低。对此,有人指出高考作文应该凸显或者追寻语文的自身价值,对考生进行道德拷问的题目应逐渐淡出。语文命题,特别是作文命题应与时代的某些热点问题、尤其是与政治时事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形成学科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命题才能守住学科特色,才能保证质量。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潘新和教授认为,命题者紧跟形势,表明命题者对语文课程的言语性认识不清,企图把“政治性”凌驾于“言语性”之上,把语文课当作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此说真可谓击中要害。
     文以载道,道因文显。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和思想性、社会性,写作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刘勰说:“志足而言文,情约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任何割裂两者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笔者以为,高考作文,注意面向社会现实,针对实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视野扩大到社会广阔的领域之中,这是明智之举。但关键是如何引导以及作文教学的知识性和思想性所占的权重合理与否。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改革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思考热点这一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遗憾的是这种引导带有某种程度的片面性,缺乏辨证的、全面的眼光。如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考生只能按照既定的价值预设做出“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不能不说是高考作文的一处“败笔”。当然,追寻语文自身的价值是作文考试中的应有之意,但是离开社会生活实际的、片面的、单纯的考查则很容易导致考
     生作文的苍白无力、空洞乏味。所以,高考作文命题应正确把握语文自身价值和思想性、社会性两者之间完美、合理的“度”,实现两者有机辨证的统一。
     
     三、作文文体:开放还是限制?
     
     在作文文体开放还是限制这一问题上,人们历来争论很多。1997年以前的高考作文文体大都限制很死,用文体来限定写作的规律和法则,这样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基本的作文技能。桐城派领袖姚鼐认为:“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可见,对文体的限制并非毫无道理。但是,如果把写作规律和法则当作一成不变的程式和教条,就会形成思维定势而丧失应变能力。近来的高考作文考试,文体是在逐年放开。从文体表达的角度看,这种自由度越大,就越有利于考生特长优势的发挥。诚然,自选文体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作文内容表达的需要来选择文体,使形式和内容能更好地统一起来,便于学生发挥,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但这样一来,则很容易出现宿构、套构等“投机取巧”的情况。几乎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考生直接搬用现成的范文,时常使评卷老师有“似曾相识”之感。
     由此看来,文体是限制还是开放的问题似乎无法完全解决。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500年之久的八股文,便是考试制度长期实行后逐渐演变成的标准化考试文体,是受科举考试评卷客观化的内在动力驱使而产生的。高考作文题的拟定与其相似,也有极大的学问,既要开放以考测创新能力,又要限制以控制评卷误差。正如学者所论:“自由必须建立在某种约束之上,才是最大、最普遍、最真正、最本质的自由。”“高考作文命题既需要开放、也需要限制,否则就很可能演变成某种程度上的不公,同时可能误导出投机心理和风气。”(黄子:《开放与限制——2000年高考作文命题得失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可见,高考作文题必须在一些方面有明确的界定,既自由又不自由,犹如平衡木比赛,这才是考出写作水平所必需的。
     
     四、阅卷评分:鼓励创新还是追求统一?
     
     评分的标准在试题模式中虽属最为隐蔽的内容,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试题的合理性程度取决于评分标准的合理性程度,试题模式的价值取决于评分的价值。同样,高考作文的价值及合理性也极大地取决于作文评分的标准。高考作文如何评分已成为一个关键的环节,而近来对评分环节的质疑不绝如缕。首先,有人提出,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大多都是中学的语文教师,其中许多人除了教科书外不大看文学作品,其中除了写报告、工作总结之类的东西,写点记叙文、散文的老师都不多,这种水平的教师阅卷能不影响考生的成绩吗?其次,如果考生作文与命题者的意图背道而驰,与公众公认的价值观相悖,这类作文是否有得到高分的可能?许多评卷教师在心理上对符合题意而唱反调的作文,选择的往往是轻蔑。如此“另类”的作文在历年的命运大多相同。更有论者质疑评卷教师以“立意”统率一切的做法,认为不能把高考搞成封建时代的科考文章,非要“代圣人立言”。评价学生作文,应多从语文本身去关照。然而,实际的高考作文阅卷是什么情况呢?据报载,在湖北,9天有效阅卷期内,每位老师共须批阅作文1000余份,平均每天120份,每份试卷的作文阅评时间为4—4.5分钟。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量,教师怎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奇文共欣赏”呢?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老师从心理上认可那种四平八稳式的文章。
     毫无疑问,如果一篇命题开放、立意鲜明的作文没有科学、客观的评分标准和高素质的评卷教师作保证的话,其测量价值也就无从实现。这就要求阅卷老师一定要有宽容度、创新意识和独立见解。但是,在还没有找到更为科学、更为人性化的阅卷方法之前,这种传统、紧张而又严酷的阅卷方法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存在。为此,一方面,考生不得不“带着镣铐跳舞”;另一方面也要采取诸多措施来提高评卷者的素质,使其具有公正、平等、民主、宽容等人文素质;培养他们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改革一人决定一篇文章的评卷方式,让三四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对一篇文章作出评判,并随时剔除评分离谱的阅卷者等等。
     总之,高考作文的改革存在许多两难问题,这也是大规模教育考试长期难以解决的深层困境。因此,在如何有效考查学生的创造力和遵照考试制度的内在规律之间寻找合理的结合点,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探索。
     
     发表于《粤海风》2005年第二期


5#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6:53:40 | 只看该作者
高考作文题三思
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

    每代高考作文出题人,都带着一种“宏大思维”说是“选择”,其实无可选择多年来,语文高考试题没有关涉“文化”本身     高考年年让人关注,作文题更是街谈巷议。20世纪50年代至今,高考作文题共出了近百个(1977年30个题另加历年春季题),好文题有一些,像《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鸟的评说》(1995年)、《习惯》(1988年)、《雨后》(1962年)、《我的母亲》(1957年)。但也有一些文题不尽如人意。我深知拟一个好文题着实不易,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放诞狂言。     一、语文:自身价值何处寻?     我总觉得,咱们的高考作文题,不像语文题,而更像政治题、伦理道德题。     咱们的作文题,一直关注当年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从重大事件出发思考重大意义,这是出题人的历史习惯,传统思维。回首50余载高考历史,不难看出这一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年北京题)、“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78年题)、“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65年题)、“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1年题)、“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8年题)。     浏览这些题目,会发现,每代高考作文出题人,都带着一种“宏大思维”,都努力继承并倡导咱们先辈几百年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传统,情绪盎然地关注着当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政治热点。     由此,就很容易理解,今年高考作文为什么会这样了。全国“心灵的选择”,实际扣合着去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北京“规则”,实际扣合着“中国加入WTO”、“日韩世界杯”;上海“面向大海”,实际紧扣着上海在新世纪,全面对外开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形势。均沿袭同一种历史思路、命题思路。     命题者可能认为,高考作文,社会影响力大,关注者众多,理应出得“有思想意义”,理应关注重大意义和宏大事件,不能把题目出得太“小家子气”。     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参与当下事件,思考重大意义,似乎理所当然。但,这恐怕不应是高考作文的主要功能、主要特征。语文本姓“语”,有其自身功用,作文本姓“文”,理应关注学生的文字、词采、情思、理趣,把此作为考查的核心与重点。何况,学生还有一门单独承担思想、道德、意义的“政治”课程。     出一道作文题目,思路、方法多多。这种沿袭已久的“关注当下热点,思考思想意义,贬抑小我,高扬大我”的命题思路,毕竟只能是众多思路、方法中之一种。几年偶尔为之未尝不可。若几十年一以贯之,执意为之,就未免闭塞、单一甚至僵化了。     试想,每年出题,命题者首先就想,今年的重大事件是什么?热点是什么?咱语文高考如何去配合?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出语文题,还是出政治道德题呢?是语文考试,还是道德考试?     二、文题:心灵的自由真实在哪里?     一个好的文题,应是一个“指路牌”,循牌走去,考生会找到一块“独特的精神天地”,那里宽宏自由,任自我个性之花,烂漫、自在地伸展,真切、坦荡、自然地开放。     一个好的文题,还应是一段“引芯”,能把学生“冬眠状态”的“文思”,“唤醒”“引燃”,学子摊开试卷,一面对考题,就文思炸涌,从而爆出摇曳多姿、七彩斑斓的“精神虹云”。即,一道好的作文题,应特别有利于情思自由展现、精神真实伸展。     但不少文题,却不允许这种自由存在,不是“天地”而是“缝隙”。“诚信”,考生只能正面阐发“诚信的积极作用”、“诚信的价值与可贵”等等,恐怕谁都难从另面立意,不敢反其意。它是人类公理、人类道德的底线。悖此绝无空间。“心灵的选择”,说是“选择”,其实无可选择。任哪位考生,都必须选择“舍自我、顾他人”。1998年“坚强———我追求的品格”,简直强人所难,主题涵在题目之中。命题者似乎在做这样的暗示:主题、思想、个人见地之类,考生你就不必考虑了,我早为你准备好了,你只管去“攒缀”文辞,演绎我的思想就行了。     历览多年几十个文题,大都“潜隐”着一个十分强大的“制约逻辑”,这个“制约逻辑”就是,必须把自我放在宏大叙事话语背景中,必须把“小我”消融到“众我”、“大我”中,必须抑“自我”扬“他者”。去年“诚信”如此,今年“心灵的选择”亦如此。“选择”前再加一个“心灵的”,这就无异一个“道德自审”、“心灵反省”的拷问!十几岁的孩子,如何承受?     我教语文20余载,我深知咱们中国的孩子,说话时,写作时,从小就要“训练审题”。这是怎样的“审题”呢?就是“想方设法揣摩”、“冥思苦索琢磨”命题者想让你说什么,命题者、阅卷人喜欢听什么。比方,面对“心灵的选择”的拷问,考生就要琢磨,命题者想听“舍己为人”、“舍己为公”、“美妙而高亢”之言辞呢!莫管出于真心、假意,哪个考生,都必须如此写。必须(!)救人,这是惟一抉择;惟此抉择,才是高尚抉择!要死,俩人一块儿死,都死了,救人者才更光荣,更高尚。如果,只一人活着回来,那是耻辱、卑下,就要受天责了。     其实,按生活和科学逻辑,细推命题者“虚构出”的“困境”,俩人都活下来,可能性微乎其微,皆被冻死才是必然。或者,俩人皆活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出于浪漫幻想的、童话般的“虚拟”。若有考生,不会“审题”,逆意而为,说,出于对生命之珍爱,出于对救活可能性的怀疑,自己回来,这样成文,不知能得几分?     三、文化、亲情、趣味、哲思:缘何成盲点?     多年来,语文高考试题太多关涉政治意识、思想品德、道德伦理,还没有关涉“文化”本身,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盲点。地域文化、山川文化、建筑文化、戏剧文化等等莫不可以关涉。这是一个大空白点。我甚至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不要离政治意识、思想品德、道德伦理太近,不要过于趋附、趋奉当年社会热点、潮流。作为文明之邦,文化大国,让咱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文化意味,我以为,理应是个方向吧!     历览多年高考作文题,我感觉,我们一味关注“大”关注“宏”,往往轻视“小”而“微”;一味引导高亢、华丽,却往往轻视真实、质朴。譬如,“亲情”,又是几十年高考作文题的一大盲点。高考前在网上看到中国青年报李方先生自拟的高考文题:“亲爱的同学,假设现在是9月10日,你如愿考取了理想的高校,并且已经来校报到,上了一周左右的课。现在,请你给家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个学校的印象,谈谈上课的感受。另外,还有什么要对家人说的,也请你一并写出来。字数要求在一千字左右,书写工整。祝你成功!”     此题关涉“亲情”。“首先是立足于鼓励考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想。何况,家书易写,写好亦难。我相信,那些能够把一封家书写得声情并茂的学生,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达上应该也不会有问题。”     在我们高考前4天,即7月3日,台湾也进行高考,看看他们的作文题:“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镜子’。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它’照见了容颜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戏局中,从‘它’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它’。试以‘对镜’为题,写一篇文章,文长不限。”     此题关涉“个人人生”,是否有一点雍容、宽宏、自如与深沉?     再看看,美国高考作文题:“人类总会犯错误,但他们也有伟大的时刻,其中之一,在我看来,就是_____。要求:将这个语句填写完整,内容可以是文学、历史、时事和你自己的经验中的例子。用这句话作为开头,完成一篇有条理的短文,解释你如此积极地看待某时刻的原因。”     这样的题目,小巧中蕴涵质朴、亲和,简洁中蕴涵哲思。     《中国青年报》 2002年7月1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20:08 , Processed in 0.1234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