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摆正模拟与现实的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10 14:0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摆正模拟与现实的关系
任遂虎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已越来越依赖于电器设备和电脑技术。自然物和人事活动,几乎都可以通过模拟图像呈现在人们面前。从录音到软件,从幻灯到多媒体,从电视教学录像到互联网,构成包罗万象的模拟世界。模拟实验,模拟会议,模拟办公,模拟法庭,模拟市场,模拟实习,以及游戏软件中的模拟战争等等,也就应运而生。
    毫无疑问,模拟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网络化和多功能等优点,使用起来快捷省事,直观生动,机动灵活。一个程序复杂、成本昂贵的实验,可以通过模拟实验代替完成。到现场观看一个规模宏伟的名胜,需要一两天时间,但通过录象加解说的教学片,一半个小时就够了。有了现代媒体和网络,学生足不出户,即可眼见四海,耳听八方。现代模拟技术不仅能真实地再现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按人的需要对模拟对象加以放大或缩小,加快或减慢,从而使人的感官功能得以延伸。如在教学训练中,可通过电脑设备点击某一图标或热键看到图文并存的仿真演示。演示可把宇宙宏观世界缩小,也可把细胞微观世界放大;可把快得看不清的事物运动过程(如火山爆发)放慢,也可把慢得看不见的事物(如植物生长)放快,这就能使观察者更细致、更清楚地了解对象。
    但是,模拟技术又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无论人们怎样绞尽脑汁地设置模拟世界,都不能达到足以代替现实世界的程度。现实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多元化的、活生生的世界。虚拟世界用有限的取景框,人为地截取现实世界的外在的有限的某些方面,为某一特定的目的服务。它必然割整体的联系,舍弃众多的与特定目的无关的信息,因而无法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特征。正是从这一意义而言,任何模拟都永远不等于现实。
     在教育中,如果侧重于模拟而淡化现实,将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消极因素。特别是当模拟和应试搭当而行的时候,就会潜伏种种弊端。表现为:(1)超离现实的虚脱症。现实是丰富多彩的而又复杂多变的。用线性的模拟模式来描述非线性的现实,难免以偏盖全。进而用模拟世界的“方法”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时,总发现有不吻合现象存在。(2)缺乏人文色彩的贫血症。现实人生不仅需要科技,而且需要人文;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情感。虚拟世界不具有活的人文色彩和生命情感。过分地依赖虚拟模式,在人机关系中生活,会导致学生疏离人际,其情感也会滞留于虚拟世界,一味追求新奇和刺激,对现实的人间生活缺乏必要的眷注关心。(3)信息过载的浮胖症。通过虚拟手段反映现实,必然得借助信息中介,中介的间接性会把本来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也会带来信息超量使学生难以容纳。比方说,区分麦苗和韭菜,只要走向田间地头,便可一目了然。而通过影视图像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二者各自的几个特点加以区分,那么就显得繁杂琐碎,即令背下来,还未必能在实际上区分开来。(4)失去弹性的密实症。应试教育为提高命准率,必然要“全面撒网”, 细大不捐,面面俱到。现今模拟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针对各种各样的考试。于是,在教学软件的设计和模拟考题的设置方面,搞“密密麻麻”,“实实在在”,其结果使学生生活在没有“空隙”的世界中,失去了必要的弹性时间和弹性空间,“食物”过量而消化不良。
    众所周知,工具不是目的。一旦工具被作为目的,就意味着工具的异化。模拟教学工具有自身的长处,应当在教学中推广使用;但它也有缺陷,不能用它“包打天下”,代替现实世界。过分依赖模拟手段,将会导致人的价值的失落。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和科技的工具性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颠倒。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培养人包含了多方面的内涵,传授知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因此,新世纪的人才培养,需要重视下述三个方面的平衡:
    第一,模拟性与现实性的平衡。在使用模拟手段教学的同时,必须伴以现实的教学途径和方法。这意味着要能“走进”模拟世界,也要“走出”模拟世界,“进入”现实世界。一定意义上的“现实”,是“模拟”不到的。同样是观察花鸟草木,在银屏上看和到大自然中看,感受就不全一样。自然中的禾苗花草和鹰飞鱼跃,体现了生命的律动和生活的气息,而银屏上显示时,只是一种运动的图像。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开发的过程,而且也是是精神的塑造和人格的提升过程。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决不在知识、技能素养之下。现实人生是文化价值的本源。我们不能用虚拟的标准来判定现实,而只能用现实的需要来评价虚拟。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把日趋丰富而精巧的虚拟教学模式放到适当的位置。这要求在走向模拟技术的同时,更要走向现实,引导学生接受自然的洗礼和薰陶,观注人世的兴衰变故,重视人际的交往与合作,全面地提高人文素质。
    第二,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早在80年代初期即已风行于世的奈斯比特所著的《大趋势》一书,有一章的标题是:“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转变”,在这一章中,作者写道:“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应该在新技术中加入高情感的因素”。在高技术的胁迫下,寻求高情感,就成了人类的应然目标。人在和电脑交往时,虽然也会产生情感,但它只是虚拟的角色化情感,不是社会角色化情感。虚拟情节会影响接受者,使人与之同乐同悲,但它只是一种“共鸣”,而不属于“自我”,不是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虚拟世界的极致,就是把艺术模拟现实变成现实模拟艺术,不健康的艺术演生为不健康的生活。这种现象,提醒人们除了净化节目内容之外,更要回归生活,培养并珍惜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同活人一起喜怒哀乐。
    第三,脑力度与体力度的平衡。
    模拟手段一般用于脑力学习。生活于模拟世界,脑力不堪重负,而体力得不到调节,体脑之间严重失衡。电脑屏幕已对年轻人的视力构成威胁。据调查,市区90%的初中生视力不同程度地下降,30—50%的高中生不得不带上眼镜。这固然不能全归于电脑,但看屏幕比看书更费眼,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洛克语)。我们的教育,不能顾此而失彼。人始终需要体智合拍,身心谐调,手脑并用,灵肉统一。动脑而不动手,对年轻人的成长极为不利。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实践。虚拟只是看他人“吃梨”,实践才是自己“吃梨”。 同样是做实验,自己动手做和从屏幕上看,效果就截然不同。所谓走出虚拟,回归自然,不单指到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还包括参加有关生产劳动,锻炼和提高实际的生活能力和操作技能。劳动是体力活动,也是体能锻炼,“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
    就是劳动同智育与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语)。从体育课到体育锻炼,从做家务到参加生产劳动,都是“动手”,都对“动眼”、“动耳”、“动脑”起着一种平衡、调节作用,有利于把学生从单一模拟世界中解放出来,使之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应当看到,模拟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正确地应用模拟技术的积极功能,同时有效地克服它的消极影响,就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一个新课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2:22 , Processed in 0.1166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