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乡土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7 19:4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北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乡土教材



完成情况:编写完成

实施机构:自然之友武汉小组 洪湖保护区管理局 洪湖市教育局

  2005年3月,应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银行长江项目的邀请,自然之友绿色希望行动项目作为技术支持方,开始协助湖北省荆州市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洪湖市教育局策划、组织“保护母亲湖”湿地保护环境教育主题活动。半年来,武汉的徐大鹏、宗虹、轩荣萍;北京的韩静、姚峰等5位会员和北京师范大学苏立增副教授、武汉市教科院甘金富教研员2位专家以志愿者身份先后8次赴洪湖与当地师生一起开展相关的调研、培训、编写教材、示范教学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同时,也为环境教育本土化个性化进行了新的探索。



徐大鹏在介绍湖北省洪湖市“保护母亲河”
乡土教材的情况


   成功的探索 合作的结晶

  这次“绿色希望行动”到洪湖,不仅仅是在农村学校里开展一段时间的环境教育教学活动,而是协助支持当地的教育部门和湿地保护部门策划、组织内容更丰富,范围更广泛,持续时间更长的“我爱母亲湖”主题活动,其中包含如下内容:

1、 编写一本以反映洪湖变迁为主题的湿地保护环境教育地方教材(供全市4——8年级使用)。

2、 全市近200所中、小学分批分期使用该教材,并开展以“我爱母亲湖,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了解洪湖、认识洪湖,萌发保护洪湖的欲望,开展保护洪湖的行动,提高“热爱自然,关注地球”的环境意识。 3、 在学校开展“我爱母亲湖,保护水资源”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学生影响成人,通过学校影响社区,开展“小手牵大手,共护母亲湖”活动,形成人人爱洪湖,人人保护环境的氛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经过142天的努力,主题活动完成了第一期也是最关键的任务,编写出了《我爱母亲湖》湿地保护环境教育地方教材。该书稿共20课,3万字,156幅图表。

  本教材与其它环境教育读本(教材)相比,有着如下的特点:

1、 突出的地方性和乡土性。以洪湖的变迁为切入点,围绕洪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环境现象和各种层次的环境问题展开调研和思考,积极参加当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的各种活动,体现了地方教材的特点,避免在环境教育中大而全,泛而空的说教。

2、 鲜明的时代性。抓住当前全球越来越关注湿地保护这一契机,紧密配合地方政府贯彻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将要实施“折网还湖”的重大举措,第一个在全国推出了正式进入课堂的湿地环境教育地方教材。

3、 强烈的互动性。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青少年与成人的互动;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互动。教材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提高青少年“我爱母亲湖,保护水资源”的环境意识。引导青少年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同时也注重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

  在短短的142天内能过完成一本教材的编写,主要得益于如下的三方面原因:

1、 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洪湖市的教育工作抓得不错,但环境教育相对薄弱,当地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理念、模式、方法的认识可以说是从零起步。编写教材面临着时间短、起点低、要求高的巨大压力。但我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决定依靠当地有关部门和教师,而不是包办代替。这样做一是因为他们对洪湖的情况更熟悉,对洪湖的生态环境恶化更了解,从而也就更有紧迫感和积极性。二是通过编写教材,可以发现和培养造就一批环境教育骨干,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环境教育奠定初步的基础。

2、 多方优势资源的整合。本主题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实现了国际民间环保组织(WWF)、国内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与洪湖地方政府部门(湿地保护局、教育局)三方组织资源的整合和北京、武汉与洪湖三地人力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了不同部门和人员的优势和积极性,相互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从而达到了创意新、起点高、效果好的目的。

3、 指导有方,措施得力。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我们把住了两道关。一是选作者关,不论资排辈,不迷信权威经验,注意吸收观念新、信息量较大、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中青年教师,而且采取淘汰制。参与编写的人员从最初的39人坚持到最后的仅13人。二是编写关。我们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条件分类指导。对写出的书稿,与作者一个一个当面交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决不含糊过关。有的书稿修改达8次之多。我们还要求每个作者,不但要自己写、自己改,还要用自己编的教材上示范课。编——改——上,这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指导编写教材的同时,我们还适时推出相应的措施。在起步阶段,我们于4月初举办了大范围培训活动,由徐大鹏和姚峰对来自洪湖市各地的96名骨干教师授课,让他们对环境教育的理念、模式、方法有个初步的认识。当教材书稿即将完稿时,我们于6月底又举办了一次教材试教活动,由徐大鹏、韩静、轩荣萍、甘金富和当地的鹿景荣、周蓉、徐虹三位教师使用该教材上示范课,并对书稿的修改定稿进行了探讨。这样做,既使当地作者增强信心、明确方向,也使他们看到差距,找到不足,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材完稿后,我们又积极推荐教材的主编邓兆权(洪湖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参加全国有关环境教育的研讨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交流信息的广阔平台。整个过程中,“自然之友”绿色希望行动项目在调遣北京、武汉的人员,提供资料和信息诸方面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

反馈带给我们的思考:

反馈一:冯子焜、尹高敬、刘思职(洪湖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我们从来没有上过这样轻松的课,既玩得开心,又很有收获,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表现力,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我们也想做一个环保志愿者。
思考一: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这是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有了好的心情才会去认真体验;有了体验才会去认真感悟;有了感悟才会去认真行动。

反馈二:鹿景荣(洪湖市实验小学教师、教材编写者):自己编写——自己改——自己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使我们提高非常快。现在回头看一看,我感觉收获非常大。我才真正了解了洪湖,为她的未来担忧;我才真正了解了学生,他们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我也才真正认识了自己,可挖掘潜力还有多大。
思考二:编——改——上这个过程,是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而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提高,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编写教材和培养队伍,这是同等重要的两大成果。

反馈三:胡杰(洪湖市第七中学教师、教材编写者):看了本地教师和北京、武汉老师上的示范课,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异。本地老师上课很认真,但上课很累,学生也不愿意听,很烦燥。外地老师上课却十分轻松,学生也开心,很有成就感,而且还想继续上。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在课堂中教师、学生的角色没有发生变化,学生没有地位。
思考三:这是理念的差异。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在课堂上就是以学生为本。如果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学生中的一员,一起去学习,一起去思考,一起去行动,那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反馈四:尹江发(洪湖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教材编写者):参与了这次活动后,我懂得了两点,什么是讲课本,什么是用课本;什么是环保志愿者。
思考四:这两句话,前者是对我们教学方法的肯定;后者是对我们奉献精神的鼓励。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们的肩上,是任重而道远。

反馈五:邓兆权(洪湖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教材主编):教材的理念、模式、方法完全符合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的精神。推广和使用这本教材会给洪湖的教育带来新的启迪,从传统教育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思考五: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堂改革方面,环境教育已经先走了很多步,占了先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是容易被老师所接受和吸收的。

反馈六:卢山(洪湖湿地保护自然区管理局):湿地保护不仅仅是某一部门的事,全社会都应该参与。我们选择教育部门作为切入点,是因为中小学教育有更大的辐射性和更大的影响力,从而也就有力地配合了政府的折网还湖工作。
思考六:环境教育在引导中小学生关注全球、全国环境状况和环境问题的同时,更要注意选取有地方特色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从身边开始认识环境、关心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各种活动,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切忌泛泛空谈。

反馈七:雷刚(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官员):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自然之友都是非常有影响的民间环保组织。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合作努力,打造出洪湖特有的品牌,在国内外湿地保护环境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思考七:这也是我们的愿望。我们不追求功利,但不等于不追求成功。因为每一次成功都会激励自己做出更大的贡献和努力。 反馈八:苏立增(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环境教育从0起步,仅仅142天,就编写出了一本地方教材,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应该好好总结“编——改——上”这个模式,向全国其它农村地区进行推广。

思考:这既是对我们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还得努力,我们还要向前。 环境教育也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本土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上迈出新的步伐。



相关链接:

自然之友: http://www.fon.org.cn/
自然之友武汉小组: http://www.fon.org.cn/wuhan/
联系人:徐大鹏 自然之友武汉小组 xudapeng0724@gmail.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4 03:44 , Processed in 0.1995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