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根的寻觅与守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8 10:5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根的寻觅与守望

——我的字理教学心路历程

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研究员
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理事长
黄亢美

迷惘年代中对语文教学根的寻觅

  1969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因当地小学师资匮缺,我被叫去做了一个民办教师,没有师范经历,没有岗前培训,只好回忆过去老师教自己的方法照搬着去上课。在当时“极左”的政治气氛下,语文的阅读课基本上成了政治课,识字教学更是机械呆板,凡是独体字就问学生是几画,合体字就简单说说是什么结构。如此机械教学,久之,学生无趣,教师乏味。语文是这样教的吗?我隐隐地问自己,怯怯地问旁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无法找到答案,也没有人能确切地告诉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上课,在迷惘和困惑中历经了四年的教学。
  1973年9月,我被“推荐上大学”到了桂林叠彩山下的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时值文革后期,极左思潮依然泛滥,所学的内容也非常的“政治化”,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怎样教”的疑问还是不甚明了。当时能阅读的书籍也非常少,书店除“毛选”外几乎别无其它书籍。一日,与窗友在独秀峰下的图书馆偶然翻查到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阅后方知小小汉字竟有如此之奥妙,一时爱不释手,竟与几位同窗好友把整本书刻写油印出来。王筠有言:“人之不识字也,病在不能分,苟能将一字分为数字,则易记难忘矣。”这话给我很大的启示,的确,语文这座大厦是由字词句段篇组构而成的,字是它最底层的基石,人生启蒙从识字始,果能“将一字分为数字”,即先分解,再组合,析形索义,因义记形,汉字的形义自然就能形象识记。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当代人的文字学基础非常薄弱,很多汉字竟荒芜到“迎面不识”的地步,例如“阳”字,我当时也只是知道“阝”叫左耳旁,至于它表示什么或与什么有关却无从说起,自己也从不去想过。念及到此,我顿时为过去四年误人误时的识字教学汗颜,同时也陷入更深的思考,汉字字理的学习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它是否就是我所追寻的语文教学之根呢?

寻它千百度的根就在眼前

  1976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广西柳城师范学校任教,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教学研究氛围渐好,我也更投入地进行我的语文寻根之旅。在给师范生讲授文言文和古诗词时,我有意摒弃按译文串讲的方式,而是对重点字依据其字源义进行析解,并补充和扩展相关的文字学知识,例如讲授古文《郑伯克段于鄢》“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姜氏何厌之有……欲为之启……”这一句段时,我对“完”、“聚”、“缮”、“具”、“厌”等重点的难字均从字理入手进行析解,这样的讲习是生动形象的,学生听课时的眼神也告诉我,他们兴趣甚浓,字义理解了就能自主地把文意串通起来而无须死背译文,这样的教学实践使我感悟到字理教学的重要。依据字理进行析解汉字形义就是“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关键吗?为了更好地找准这语文教学之根,我又自觉地下到小学去亲自执教,既上集中识字课,也上随文识字课。例如在“偏旁串字”归类识字教学中学习“阳”字,学生对“阳”字的“阝”表示什么意思是不清楚的,而当我把“阳”横倒过来,“阝”的笔形略加变化变成“ ”,“日”画成“⊙”表示太阳,再将它叠在“”的上面构成“”形时,学生便马上不约而同地说“阝”表示山岭,“阳”就是表示太阳从山岭上升起的样子。随后学习以“阝”为偏旁的“险”、“阻”、“阵”等字时,学生很自然地就把这些字与山岭联系起来思考并争相发言:山高就“险”峻,山大就形成“阻”碍,打仗时要居高临下,所以“阵”地构筑在山头上。看,这就是字理教学“偏旁串字”的魅力!汉字中构字率比较强的独体象形字也就是百十个,大部分都充任合体字的偏旁,而汉字83%以上又是形声字,只要学会一个偏旁就可以带出一串的同类字。社会上识字教学的方法流派众虽然很多,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比试验研究,我认为依据汉字本身所蕴含的字理进行识字才应该是最根本的方法啊!感悟到此,真可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识字教学之根其实就在我们的眼前——每天照面的汉字里!我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并很快就把这寻根感悟写成了《字理,识字教学的根本》《字理+心理=合理》等多篇文章发表在在《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教学参考》等报刊杂志上。

要根深还要枝繁叶茂

  我国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前苏联“文学分析法”的影响,注重内容的分析讲解,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训练,针对这一弊病,90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坛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口号,口号是响亮的,但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却是模糊和抽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初期出现了“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极端现象,不久,小语届又因之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的口号,语文的“本色”是什么?如何才能回归“本色”?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就小学阶段来说,语文的本色就是要把教学的主要工作放在“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而要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必须加强字词的学习和训练,字词的学习要按照汉字汉语的规律,就识字来说要加强字理的识记是毋庸置疑的了,而词语的学习又将如何进行呢?当下最流行的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或“查字典选择义项”,而这样的理解常常是猜测性的,这能是词语理解的根本方法吗?词语特别是现代的合成性的词语,其语素就是由字构成的,词语的理解就能不顾及字理吗?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又开始了进行依据字理析解词语的研究,经过多年的课堂实践和探究,总结出了词语解释应“先字理析词找出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义”的基本策略,在进行字理析词时也应先分解,再组合,并明确的提出了“字理析词”的概念。例如上《秋天的雨》一课,课文说秋天的景色是“五彩缤纷”的,就可先把该词分解为“五彩”和“缤纷”,“五彩”是一种概数,表示色彩之多,“彩”字的“彡”就是表示多种色彩或花纹的意思;而“缤纷”是什么意思呢?通过画图和字理析解,让学生知道“缤纷”用“纟”表意是因为该词原指旗帜后面缀连的飘带,古代叫“旗游”,风一吹飘带就会游动飘拂,所以“缤纷”这个词语就具有一种“动感”。通过字理析词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本义后,再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描写植物叶子和果实颜色的“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以及描写其动态的 “扇哪扇哪”、“飘啊飘啊”、“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语词,这样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五彩缤纷”不仅表示颜色多,而且还具有一种动态的美感,因此文中具有动态美的“五彩缤纷”是不能用仅含静态美的“五颜六色”来置换的。通过字理找出本义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义的相互验证和诠释,学生也就能比较准确地理解“五彩缤纷”的词义,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字理识字扩展到字理析词,在字理识字和字理析词的基础上再抽象出其上位概念也就是字理教学,依据字理教学能引发学生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从而由衷地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其实质也就是字理教育。实践证明,识字教学要以字理为根,根扎得深,词句文意的理解也才会枝繁叶茂。10余年来,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先后进行了“字理识字—— 字理析词——字理教学——字理教育”的研究并已具成效。我依据研究成果所撰写的《依据字理  析解词语》一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教学研究》杂志上。去年12月中国教育学会在北京举办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我应邀在会上作了《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谈谈如何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的专题报告,演讲结束后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反响。首都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孙建龙也以《黄亢美——行走在教学田野中的语文教育寻根者》为题在《广西教育》发表文章,对我的“字理识字”、“字理教学”、“字理教育”的研究成果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用著述传播汉字文化

  由于中小学教师文字学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或机械教学,死记硬背,或毫不讲“理”,胡说乱记,每看到此,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忧虑和哀伤。“位卑未敢忘忧国”,为了留住这汉字文化的根,使更多的人真正的认识汉字和了解汉字,我萌生了编写一本适合一线教师使用的文字学工具书的念头。然而,要形成一本有别于前人的新书绝非易事,特别是部分汉字的形义异说歧出,纷繁复杂,加之汉字的演化和简化,相当部分的字已难以按其字源义来析解字理了,因此,如何在字源义的基础上从现代生活的实用性出发,对演化字和简化字进行合乎理据的解释从而让小学生形象地识记汉字,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是当今字理教学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难度之大可以想见。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动笔,蜗居斗室,焚膏继晷,个中甘苦,我心深知。一晚,灯下奋笔正酣,妻子因眼睛炎症叫我拿眼药水帮她点滴,不料因脑子仍沉浸在汉字的世界里,竟糊里糊涂地拿起另一瓶皮肤类的药水给她滴进眼去,顿时使得她刺痛难受,好在及时到医院冲洗治疗,否则就会酿成大祸了,为此愧疚了很久很久。在这些年里,还曾多次到外地出差开会,火车上甚至飞机上,我也会在不停地思考着、斟酌着、辨析着;白天学习开会,晚上他人散步或娱乐时,我则在房间笔耕不辍。就这样,秋去冬来,寒来暑往,六易其稿,历时15年,40余万字的《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一书才于2003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析解了3500个常用汉字,每字均先指出其造字方法,字源含义,在教学中可以怎样解说,特别是对演化字和简化字均作了便于学生识记的新解,每字还配以一首形义结合的字谜歌谣或顺口溜,可以说,这是一本新的《说文解字》了。至今,我已编著出版了20本各类的论著教材,而《字理手册》是我劳心耗时最多的一本书,也是我敝帚自珍,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本书。

用真情点亮燃灯盏照亮周边

  1994年,我调入了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任教研员,1998年起,又先后兼任了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的副理事长和理事长,这样的工作职务使得我有机会经常在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讲学活动中宣传字理教学和传播汉字文化。我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犹如一盏油灯,即使灯光再亮也只能照亮周遭有限的范围,所以我很愿意帮助其他有心于汉字文化而又愿意成为灯盏再去照亮他人的教师。
  王秀娅是广西鹿寨县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她非常热爱字理的学习和研究,虽然家庭经济比较拮据,她却节衣缩食,多次自费到省内外参加有关字理教学活动,在外学习时常常为了寻找最低廉的旅馆而四处打探,实在找不到一次竟然在小旅馆走道的椅子上过夜,饮食上就更加的俭朴了,她的好学精神和钻研的态度深深的感动了我。2008年4月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第八届年会暨教学观摩研究活动在北京举行,我让会务组免了他的会务费还赠送她多本字理书籍,她在北京的住宿费我也代她支付了。此后,她几次到南宁或桂林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我均设法送票给她,,并不时地给她提供有关的信息和资料,这使她感到温暖,更坚定了她学习和研究的信心。就是这样一位偏僻山村的小学中年女教师,近三年来先后在网络上建了六个“字理小屋”,她把苏教版和人教版各册生字的字理析解以及相关的字理知识和教法资料整理上传,受到全国各地老师们的极大欢迎,总访问量达到了25万多人次,其中在“新思考网”和“现代教育网”里,她的“字理小屋”分别被推荐呈现在这两个网站平台的首页。由于借助网络宣传字理教学成果显著,2007年秋她被评为国家义务教育远程研修优秀学员,远程研修“百佳人物”,2008年被评为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2009年被聘为“2009年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小学语文课程团队核心成员。我亲手点亮的这盏灯今天已照亮了她周边甚或更大的范围了。
  2009年2月初,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和现代语言中心邀请我前去讲学,我欣然答应并已购好机票,不料临行前的两天犯了腰椎病且须紧急手术,讲学活动只好往后移。原估计20天后便可以出院,所以与邀请方协商时间后移至当月的28日,而27日启程时,我的腰椎手术伤口并未痊愈,但为了不使邀请方的活动安排一再变化,我硬撑着术后尚未痊愈的身体,双手紧扶行李箱杆当拐杖蹒跚着走进机场登上飞机,历经了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行程。28日和29日上午,我先后在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的大礼堂和新加坡晋江会馆为老师和家长们作了《华文教学要把“根”留住》的专题报告和现场作课,上课讲学时,腰椎还隐隐作痛,但随着我的激情投入,竟然忘记了疼痛,而当讲学上课结束我坐在凳子上时,就几乎难以站立起来,晚上还要到当地诊疗所对伤口进行消毒换药。连续两天的讲学上课活动后,主办方一再挽留我好好休息和旅游观光,然而第三天清晨我就乘机回国了。虽然此次出国讲学往来匆匆,步履艰难,但是,一想起讲学上课时新加坡师生家长们那渴盼的眼神,讲课结束时围住我不停咨询讨教的情形以及在活动留言簿上签写的热情洋溢的话语,我就感到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近日我收到了新加坡彭丽儿校长亲手制作的“汉字部首辨析教学光盘”,该盘设计科学适用,制作优美精良,她还说准备批量刻录后送给相关的华文学校。看到在异国他乡点亮的这些灯盏灼灼其光,让海外更多的人能感悟我们中华文化之根,心里就更加的欣慰了。

用身教营造“守根课堂”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为了让一线教师能具体地了解和把握字理教学的方法,所以,我不但在讲学时突出“字理是语文教学的根基”的主题,更是热情地走进课堂,不断地进行研究性和示范性的教学。近20年来,我先后应邀到北京、上海、西安、杭州等全国多个省市讲学和上课,然而,不管是上低年级的课,还是上高年级的课;上识字课,还是上阅读课;上现代文,还是上文言文,我都把字理识字和字理析词有机地渗透其中,使我的课堂充盈着浓浓的汉字文化味。2007年4月,在杭州举办的华文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我依然运用字理识字和字理析词的方法上了阅读教学课《雷雨》,在现场的手机短信互动交流中,有的老师评价我的课“是一堂最本色的语文课”,有的夸赞我“是一位难得的汉字文化传道者”。一位叫郑汉琴的老师还在其网上博客中写下了她这样的感受:“下午的一场‘雷雨’着实让我吃惊了一回。它正如一场及时雨给今天闷热的天气注进了一股清新的凉风,浇醒了我昏昏欲睡的头脑。我开始看了课程安排,知道这节课是一个叫‘黄亢美’的广西特级教师上的,而且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题目叫《雷雨》。看其名,我猜想他一定是个女教师,因为有个‘美’字,再说是低段的,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因为,在我们这里几乎没有一个男老师在教低段的。可万万没想到上来的却是一位头发斑白的、微微发胖的老先生。更让我吃惊的是,这样一位老教师却能上出如此生动形象的课,既符合了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又独具匠心,富有创造力,真是不可思议!”江苏丹阳的沈金娣老师也写道“我有幸聆听到了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这是一节情趣盎然的识字课。在黄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步入了一个神奇的汉字王国。整堂课妙趣横生,孩子们兴味倍增。在这里,一个个汉字,在师生的眼里全然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他们沐浴着祖国文化的璀璨阳光,感受着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这次观摩活动中,全国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学评论家周一贯先生在评论我的课时对字理教学的特色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呼吁广大的语文老师“应当自觉承担起‘把母语的根留住’的神圣职责!”听课的老师们还把多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特点进行概括,如把王崧舟的教学特色概括为“诗意课堂”,薛法根的教学特色概括为“朴实课堂”等,而把我的课堂教学特色就概括为保卫母语和汉字文化的“守根课堂”。听到专家及老师们对我的评价,我仿佛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站到语文教学大合唱的队伍中,正动情地高唱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字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此时此刻,我更感到的是一种沉重的使命感,我们不但要“把根留住”,还要对“根”倍加守护,使其根更深,枝更繁,叶更茂,这样才能真正地使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汉字文化之树常绿!为此,我又将迈开步子,开启对汉字文化守根护根研究的新历程。
2#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0:52:16 | 只看该作者
字理——识字析词的根本

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研究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字理教学研究中心 理事长

黄亢美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础,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有奠基作用,而且还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任务,可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是何等的重要。
  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首先必须提高其识字的能力;要提高其识字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语)。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是“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2000、1、20)。大量的教学实践亦证明,识字要以感知觉为先导,并有分析、综合以至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参与,而最主要的过程是记忆。机械记忆容易遗忘,意义识记则印象深刻。因此、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佟乐泉语)。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依理而行则兴,逆理而为则衰。汉字的规律就是它的造字理据,即构字原理,简说为字理。学习汉字时依据字理进行析形索义、因义记形,那么,所学的汉字就能意义识记,持久不忘;如果教师机械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则容易遗忘,效率低下。如教学 “大”字,只要学生能说出一横一撇一捺,有三画;“男”字只要能说出是上下结构,上“田”下“力”,一些教师即夸赞其“顶呱呱”,还要“表扬他”。诚然,在学生初识笔画和结构阶段,这样的笔画记忆和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但在此之后仍千字一律,毫不讲“理”(构字原理)地机械教学和识记,其结果当然就会是生字回生率高、作文时错别字多了。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能依据构字原理,把上述两字分别析解为:“人”跨腿伸臂(一)表示“大”,古代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是“男”的(古代男于田耕,女于户织),那么,像“大”、“男”等字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不会是抽象的笔画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较之抽象的符号识记,这样讲“理”的识字,其识字的“质”是根本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讲析字理的识字方法是最根本的方法。
  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可以说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识字方法,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等诸多识字教本,都非常注意从构字原理上析解汉字。现代名师徐特立身为人师时,仍苦读《说文》,常一边行走一边于掌心书写篆文,默记字理。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等原因,部分字的形义已有所变化,教学这些字时,当然不能 “强词夺理”,是可以进行笔画或结构分析的,也可以依据其现代实用义进行灵活解说和识记。但是,大部分的汉字,包括大部分的简化字都还是隐含“六书”原理的,对这些字,我们就应依据其构字的原理进行教学。在我国当代的诸多识字教学流派中,实际上有很多也是渗透字理识字因素的,如集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根识字等,而“字理识字”则是最明确、最直接、最集中地强调“字理”的。字理识字教学法实际上又可以说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因而,从广义上说,凡是依据构字原理进行析解记忆汉字(包括按字源理据和对部分简化字、形变字运用现代观念进行新的析解识记)的都应视为字理识字的范畴,诚如贾国均先生所说,“字理识字具有同步研究的开放性和博采众长的兼容性”。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因汉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所以,主要应掌握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声字时的形旁形义特点,这样就能较快地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能“无师自通”地创造性地学习汉字。例如:
  学了“火”字并懂得“火”作形旁时变写为四点底“灬”(“燕”字的四点底是燕尾的变写),那么,就能自觉地析解“煮” 、“烈” 、“烹” 、“照”、“熬” 等字的形义
  学了“首”字(表人头)并懂得“首”作形声字的形旁时变写为“页”, 那么,当学到“顾”、“颈”、“项”、“颜”、“顶”、“须”、“烦”等字时就能自觉地用“人头”去析解它们的形义。
  如果了解了“手”作偏旁可变写为“扌”、“”、“又”、“廾”、“攵”、“”“彐” 、“爪”等,那么,学到“挥”、“击”、“看”、“牧”、“取”、“妻”、“采”、“戒”、“看”等字时,就能自觉地把这些字与“手”的动作联系起来。
  掌握了常见的偏旁部首后就能形成较强的析解词语的能力。例如“烹饪”这个词,即使学生不会读,但是,只要他懂得四点底“灬”表示火,食字旁“饣”与食物有关,那么,就能顺其字理推出“烹饪”是用火烧煮食物的意思。
  概言之,懂得常见的偏旁部首的含义,掌握了像“大”、“男”这类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基本构字原理,那么,学生就能真正地形成识字的能力。如此的依据字理教学,当汉字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就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既能使他们意义地识记汉字,又能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右脑潜能。
  广义的字理教学不仅指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同时还指依据字理对词语进行析解,简言之字理析词。我们日常所进行的词语解释,一般为查字典找义项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而字理析词就是从本源上了解该词的本义,而后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选择适当义项理解其文中义,这样的析解方法能抓住根本,诠释到位,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文中义,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据此,可以说字理析词应该是词语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字理析词的基本要则是“分解——组合”,具体操作过程可为:
  1. 分解词语
  分解词语即是对词语的内部结构进行分别析解。如果是合成词就先把词语分解成若干
个词素,再对其中的重点词素进行析形索义,探寻本义。如成语“名列前茅”,先把它分解为“名、列、前、茅”四个词素,单个的看“名、列、前”三个字的含义不难理解,只是“茅”字在文中的含义有些模糊,所以,重点从字理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是“茅”而不是“矛”。经过字理析解,知道“茅”是形声字,艹形矛声,指茅草,古代军队外出征战时,先头的前哨往往以茅草为旗在前探路,遇有敌情则举旗通知后军(另说野战中军旗破损后扯茅为旗),因此,“前茅”就是举着茅旌的人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2. 组合会意
  由举茅旌的人走在队伍之前引申出前面的意思。在“分解词素”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合会意”, 即把“名、列、前、茅”四个语素串联组合起来,其词义即是——名字排在前面,就像举茅为旗走在队伍前一样。所以,“名列前茅”不能写成“名列前矛”。
  3. 据文取义
  据文取义即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理解这个词的文中义。如“名列前茅”
在文中的语境是“在这次全校田径运动会中,我们班的多项竞赛成绩均名列前茅”。在这里,“名列前茅”的词义就是特指班级的田径运动竞赛成绩在全校是最好的,名次是排在最前面的。
  4.  比较品味
  比较品味就是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采用换词法进行比较,从而品味和感悟出作者遣词
造句的得体和精妙。如上句如果不用“名列前茅”来表达而改换成“成绩最好”,“各项竞赛名次都排在前面”,这样的表述意思虽然都一样,但用“名列前茅”则显得简洁,特别是在学校这个环境里,书面语的气味更浓些。
  此外,有些重要的词语在以上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性的造句训练,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依据字理析解词语能让学生形象深刻地识记词形词义,特别是对一些近义词的比较品味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五彩池》一课中有“水池周围的树木长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影使水池更加瑰丽”的句子,句中的“瑰丽”换成“美丽”行吗?哪个更好呢?依据字理析词法先把“瑰丽”分解为“瑰”和“丽”,“丽”是美丽,词义学生容易理解;“瑰”是斜玉旁,斜玉旁的字与碧玉、瑰宝有关。由此可知,“瑰丽”即是像碧玉般的美丽。“瑰丽”为什么会比“美丽”好呢?联系句段中的内容,原来“五彩池”中的水清澈透底,在阳光的映照下“五光十色”,就像碧玉般晶莹透亮。由此可见,“美丽”显得空泛,而用“瑰丽”就联想到“碧玉”,以之描写“五光十色”的池水就显得十分的和谐得体了。
  对一些非合成词进行字理析解时,它所“分解”和“组合”的不是词素而是这些字的部件了。如“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卢沟桥的狮子》)中的“驻”字,它为什么是“驻”而不是“住”?于是对“驻”进行部件分解——“驻”为形声字,马形主声,要理解词义就要依据形旁析解。古代征战多使用战车和骑士,车马停止常常意味着休息驻扎了,于是把马系好,把车辆围成圆形(“军”字的古义)变成临时的军营,这样“驻扎”就与马以及马拉的战车有了关系。所以驻军、驻扎的“驻”用马字旁的“驻”而不用单人旁的“住”。对“驻”字的教学重在理解词义,所以进行字理析解主要放在“分解词语——组合会意——据文取义”这三个步骤上,至于“比较品味”甚或“迁移运用”则可省略了。
对大部分的词语来说是可以先依据字理进行析解理解其本义,而后联系上下文找出它的文中义的。一般来说,下面的词语应当重点进行字理析解:
  1.便于字理析解的词语。一些汉字由于演化和简化已很难从字理上去认识它们的形义,但大部分的汉字还依然保留着“六书”的特征,就是相当部分的简化字也还是依据“六书”简化的,对大部分的汉字来说还依然是有字理的,那么,由汉字构成的词语大部分也是可以进行字理析解的。如下面的词语:
  “名副其实”的“副”用“刂”表形是因为它与刀有关——古代未发明纸之前,借债的数据刻写在竹片或木简上,然后用刀一分为二,借债和放债的各持一半。还债时合二而一,两个半片合起来数字才完整的显现。概言之,“副”就是“一分为二”而又“合二而一”的意思,只有二者组合时相符合的才能称为一副,我们现在常用的量词“一副眼镜”、“一副对联”、“一副手套”等都具有这个含义。“名副其实”就是名字与实际这两者相符合的意思,所以应用“副”。而“付”是交付、付出的意思,与“名”和“实”搭配上没有关系。再如“负隅顽抗”的“隅”是形声字,“阝”横倒过来就像山岭的形状,所以从“阝”的字一般都与山岭或高地有关,“隅”就是山岭的一个角落或旮旯的意思,所以“负隅顽抗”就是指敌对的一方龟缩在山岭低洼处或旮旯里顽抗,喻指敌对一方大势将去。理解此义就不会把“负隅顽抗”写成“负偶顽抗”,因为“偶”的形旁是“亻”,特指两两相伴的人,与人有关。
  2.字形近似的词语。一些词语由于关键字词的构形近似,学生极易混淆写错,对这些词语只有依据字理析解,才能从根本上分辨清楚它们的正误。如:“姗姗来迟”原义是指像小女子一样行走轻盈缓慢,所以“姗姗”两字是用女子旁,理解了这样的字理就不会把“姗姗来迟”写成“珊珊来迟”,因为“珊”是形声字,形旁“王”是斜玉旁,与玉石有关,而与人的行走动作则毫无关系。再如“毫不松弛”的“弛”是弓字旁,它是特指弓的松缓,弓的松弛与扩张是相对的,所以应是弓字旁的“弛”,它与马字旁“奔驰”的“驰”没有关系。“帐 篷”一词中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帐是布巾做成,所以从巾;古代的篷多为用竹篾和竹叶编织而成,所以“篷”用竹字头表义,学生理解此义就不易把“帐篷”写成“帐蓬”甚至“账蓬”了。
  3.比较关键的词语。所谓关键词语一般是指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比较重要的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如:
  (1)文题中的关键词语。如课文《趵突泉》主要描写趵突泉的泉水喷涌而出,浪花翻滚的情形,“趵”是足字旁,足就是脚,趵的本义是跳跃的意思;“突”是指犬突然从洞穴里窜出来,表示非常急速。顾名思义,“趵突泉”是跳跃的泉,是奔涌而出的泉!从字理上理解了“趵”与“突”的本义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品读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趵突泉》一文是怎样表现趵突泉水势“趵”与“突”的情势,这样的析解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
  (2)文句中的关键词。如《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抒发了诗人李白流放夜郎国途中遇赦返回时的愉悦心情。为什么要“早发”,有多“早”呢?这都与诗人的心情有关。教师抓住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字进行字理品析—— “朝”会意字,可把字拆分为 “十”(草)、“日”(太阳) 、“月”(月亮)几个部件,组合会意为天刚放亮,一轮红日在草丛中刚升起来,一弯残月马上就要退落下去了,这就是清晨。是啊,这么一大早就要辞别彩云缭绕中的白帝城,足见诗人急于返乡与亲人团聚的愉快心情。
  (3)文句中的难点词。运用字理析解课文中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形象生动,化难为易。如《中国石》一课中的句子:“忽然,她惊叫起来:‘雄鸡,这块石头像雄鸡!’我接过来一看,真是块像雄鸡的天然肖形石。”翻看课文的注释,“肖形石”就是像某种形状的石头。如果这样来记这个词语解释那就是死记硬背了。先把这个词语进行分解为“肖、形、石”,“形”和“石”的字义容易理解,难理解的主要是“肖”。“肖”字是会意字,从小从月(肉),意为小孩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小肉(是父母亲生养的),因此,小孩一般都很像父母的。由此引申出相象,好似的意思。例如词语“肖像”、“惟妙惟肖”等。通过字理析解的方法理解了“肖”的本义和引申义后,对“肖形石”就是“像某种形状的石头”的解释就能有意的识记了。 再如《雷雨》中“彩虹”一词的“虹”为什么是“虫”字旁?《雷雨》中,“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为什么表示慢的意思的“渐”字用三点水作形旁?与水有什么关系?像这样的词语只有通过字理析解的方式才能真正的解决难点。
  字理析词是字理识字的发展,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以形象性、趣味性、科学性、深刻性深受教师的喜爱,也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让学生深切地感悟汉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前语文教学呼唤回归本色的时期,我们对字理析词这一最能体现母语规律的教学方法应引起高度的重视!然而,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受到“汉字落后论”、“拉丁字母万能论”的影响,对汉字科学研究的投入是很不够的,师范院校古今汉语教材中有关文字学的知识非常苟简,因而,即使师范院校毕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来说他们的文字学基础还是不够扎实的,相当部分的教师教了多年还一直把“热、煮、烈、烹”等字的“灬”说解为与水有关;把“阻 、陆 、阱 、降 、险” 等字的“ 阝”说成与耳朵有关,等等;在词语解释中,除了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找意项外,几乎再没有其它的析词招法,究其原因,乃文字学基础薄弱所致。由此可见,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使学生能依据字理去创造性地学习汉字和切实地从本义上去理解词语,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字学水平。 惟有如此,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识字析词的能力,进而高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本文止笔之时,让我们一道读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关于汉字教学的一段话——
“你看,倚木为休,合手为拿,分手为掰,‘牛’和‘羊’紧紧抓住了角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气冲天的形象迥然不同……然而,试问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借此引发孩子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很少能从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
  读了于漪老师上面的一段话,那拷问的声音始终在萦绕不逝,而且越来越大。是啊,我们能很好的借助世界上唯一内含字理且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去“引发孩子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对这一问题做出必须的回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4 21:54 , Processed in 0.14333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