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信息技术:《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5 01:2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中信息技术:《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案  2008年11月20日   来源:人教
  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本适用年级:高一必修模块

  一、教学思想与理念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节的教学案例,是一个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任务、协作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开展协作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针对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本,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案例。本节内容体现的课程内容标准条目是:二(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二(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和基本特征。

  采用图表方式分析数据、发现数据规律并直观形象地表达统计结果,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用到,而熟练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表格信息表达意图是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之一,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通过本节利用图表工具软件处理表格信息,引导学生在图表处理、图文排版等操作使用方面,能够根据需求恰如其分地表达意图。

  教材的本节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提炼和提高,对软件的功能使用及其基本操作不再详细介绍,而侧重于引导学生从如何分析问题或任务需求着手,学会从各种需求中寻找技术解决的办法或策略,从而实现利用恰当的技术表现形式呈现主题,表达意图。

  三、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自主独立完成较高要求的学习任务,喜欢具有挑战的任务。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且,刚刚学习过“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会使用工具软件Word加工处理文本信息等,这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理解用图表来表现信息的特点与意义。

  ②能根据表格数据关系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2.技能目标

  ①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和数据的表格处理。

  ②利用图表向导制作图表并能根据需要修改图表。

  ③能够利用表格、图表的形式分析数据,发现有价值的规律,并以图形化的表格数据直观表示。

  ④能选择合适的文字处理、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并采用适当的方式组织信息,表达观点。

  3.情感目标

  ①体验表格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了解表格信息加工的思想和方法。

  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观念,感悟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立如下教学重点:

  ①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表格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②根据任务需求,利用合适的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表格信息,并以恰当的呈现方式表达意图。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以恰当的形式充分表达主题。

  六、教法和教学策略

  在上节课教学“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结束时,已布置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预习,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应该已有大体的感性认识,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将经历“明确任务→建立表格→分析数据→形成报告”的信息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评优活动”的案例入手,设计一系列学习活动的任务,采用自主尝试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分组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主动地探求知识,又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建构。这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七、教学环境和课时安排

  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上课)。

  第1课时:问题需求分析、表格数据的处理。

  第2课时: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处理、组织评价、总结和反思。

  八、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以“评优活动”的案例进行教学,以“明确任务→建立表格→分析数据→形成报告”为线索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该例进行教学还在于倡导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本节内容主要采用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

  采用教材中的“评优活动”的例子作为情景引入,向学生形象讲述在年级的评优活动中完成统计和分析数据并形成分析报告的工作,由此遇到了如何在报告中采用合适的图表形式及文本说明来表达结果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技术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这种愿望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去探索。

  2.明确任务需求

  就上述“评优活动”分组进行需求分析的讨论: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应怎么做?

  通过讨论达到共识,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处理班级评优活动所产生的数据,并由此形成一份带有结论性的报告。

  进一步讨论,要形成这一报告需要完成如下五个任务:

  ①建立各班三周以来“评优活动”得分统计表──建立表格。

  ②统计“评优活动”各班各周得分和各个项目年级平均分──数据统计分析。

  ③统计“评优活动”各班三周总分和各周年级平均分──数据统计分析。

  ④采用适当类型的图表直观地将数据分析结果表示出来──分析数据。

  ⑤根据数据图表处理结果,配上相关的文档,形成简明的分析报告。

  再讨论应选用什么工具软件来完成任务?

  对于这些任务可以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Excel来进行处理。

  3.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结合

  将相邻的学生每四个人分成一组,共同探讨、研究或自主学习,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并注意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计算机互动,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的交互功能、教材中的文字资料,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操作,解决问题,体验探究的乐趣。对普遍存在的困难,教师可以及时展示学生的成果,以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查阅书中相应内容,或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帮助系统”来学习,也可以给予他们个别具体的辅导。

  4.学习评价

  学生通过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产生成果(作品)。教师适时组织学生总结汇报小组或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体会,通过教学网络给学生展示作品。汇报后,对整个学习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评价表如下),主要采用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分别选出学习效果较好和学习效果较差进行讲解和评述,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帮助学生梳理、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评价表
评价项目
初级(1分)
基本(2 分)
良好(3 分)
典范(5分)
合作交流
从不和组员合作
有时合作
较好地与他人合作,善于理解他人
经常合作并指导他人,对他人有激励作用
完成任务
不能完成任何任务
完成少量任务
几乎完成所有任务
完成所有任务
独立工作
总是依靠他人的建议,不能完成任务
难以完成任务,总是需要别人提醒
总能完成任务,很少需要别人提醒
无需别人提醒,独立完成所有任务
用图表软件加工信息的熟练程度
刚刚使用,很不熟练
基本会使用
能较熟练使用图表软件加工表达信息
能够熟练地使用图表软件加工表达信息,能很快地完成任务
作品效果
未能做出分析报告
所做的分析报告不够完整,不是从分析数据找出正确结论
所做的分析报告完整,能从分析数据找出正确结论,并用图表及文本进行表达
分析报告结论正确,有针对性地组织文本信息,文本修饰效果好,选择合适的表格和图表结合,整体布局和表现效果好,突出主题内容和观点,有创新思想

(广东省湛江市觉民中学 吴欣)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5 01:25:38 | 只看该作者
高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2008年11月20日  作者:华大治  
  【教学重点】信息技术的发展越势

  【教学难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环境】极域电子教室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投影展示几个信息技术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教学

  一、信息技术概念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显示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1.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⑴语言的使用

  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有140多种,其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语言是英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有些语言则只为几千乃至几百人使用,如美洲的土著印第安语,中国的鄂伦春语、赫哲语。

  ⑵文字的创造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诞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语言的起源,距今至少有上百万年,人类最早的文字诞生到今天,最多也不过五六千年。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⑶印刷术的发明

  我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印刷术,都是在我国印刷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印刷术和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它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

  ⑷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电报:1844年5月24日,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莫尔斯用他那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后,发出电报“SOS,速来,我们撞上了冰山。”几英里之外的“加利福尼亚”号客轮本应能够救起数百条生命,但是这条船上的报务员不值班,因此没有收到这条信息。从此以后,所有的轮船都开始了全天候的无线电信号监听。

  电话:1892年纽约芝加哥的电话线路开通。电话发明人贝尔第一个试音:“喂,芝加哥”,这一历史性声音被记录下来。

  电视: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和无数次失败之后,贝尔德终于用电信号将人的形象搬上了屏幕。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业务。30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并有所成就。

  ⑸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第一代:1946-1956年。

  第二代:1957-1963年。

  第三代:1964-1981年。

  第四代:1982-1989年。

  三、信息的发展趋势

  ⑴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⑵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⑶越来越来高的性能价格比。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客观认识、扬长避短、合理而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上网对中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小结

  1.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推动了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2.信息技术包含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3.不只有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它随着时代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有新事物的产生。

  练习

  1.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哪四个阶段?

  2.计算机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3.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服务?

  板书设计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概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信息的发展趋势

  (江苏省邳州市第三中学 华大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21:33 , Processed in 0.2035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