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厦门诗歌往事——整理2000年以来的诗歌记忆碎片/文:颜非作者:叶来
厦门诗歌往事
——整理2000年以来的诗歌记忆碎片
颜非 文/整理
一.中国诗人网站,顶点诗歌论坛,以及刊物
1999年底,李可可在厦门创办“中国诗人网”,李可可和周丽负责主持网站的管理。
它是中国互联网上第一个拥有独立域名的专业诗歌网站,是全国最大的专业诗歌网站之一,它的定位是全国性的诗人作品交流平台,使它一下子进入公众视野,同时拥有了众多的优秀写作者。至2003年11月,“论坛站点首页点击ip为110万,累计有近15000位网友在四个版本的论坛系统一共发布了80万个帖子,同时制作了200多位诗人的原创诗歌专栏。体现出网络的平等、互动、包容的精神,为诗人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引自《厦门诗歌报》之“福建诗歌论坛简介”)。从2000年起,中国诗人网站在厦会员就经常聚会,交流诗歌创作体会,他们成为厦门青年诗人群体的骨干力量。
2002年8月1日老茂创办“顶点诗歌”网站。开始了和中国诗人网一样疯狂的网络诗歌传奇。当时每天平均发帖数达到300多个。网站同时设有网刊。三个月后,他们出版了2000年来本土的第一份诗歌民刊《顶点诗歌》。
它们为厦门诗歌乃至中国诗歌,在网络兴起的年代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里走出了众多的优秀诗人,至今活跃在诗坛。李可可作为诗歌论坛的“老将”,把“中国诗人网站”在数年内推向它的顶峰后,便转交给外地诗人管理,其激流勇退的精神实在可嘉。如今“中国诗人论坛”,仍是诗歌论坛里的翘楚。
中国诗人网站编选的《中国诗人诗歌精选》(李可可主编)有2期,第一期于2003年1月出版,收录大瓶可乐(李可可)、风中百合(周丽)、老茂、孤鸟、孤翎、二号车厢(米囚)、起床(宇航)、游离、樵夫、江浩、颜非等11位厦门诗人作品,内容分为现代诗歌、古体诗歌、评论三部分;第二期于2004年2月出版,收入8位厦门诗人作品,内容分为现代诗歌、古体诗歌、翻译诗歌、和诗歌理论,陈仲义的《诗歌在哪里》为“代前言”。
顶点诗歌论坛的《顶点诗歌》(老茂主编),第一期于2002年10月印制。接着在2003年1月和7月印制第二、三期。后来老茂和漳州诗人老皮两人强强联手共同管理顶点诗歌论坛,顶点诗歌论坛改为“诗歌蓝本”网站,在2004-05年又出了3期《顶点诗刊》(老皮、老茂主编)等。《顶点诗刊》第一期设置栏目有顶点诗人、诗人空间、新生代、女性诗世界、九行之内、论坛联盟、韵律诗歌和对话等,收录厦门诗人老茂、叶来、陈功、稻菽的诗歌;第二期收录叶来、老茂的诗歌;第三期收录叶来、华晓春、冰儿、张漫青等诗歌。
二.第六晚诗社,厦门诗歌,诗歌“根据地”
2002年8月10日,“第六晚诗社”成立,组织者是樵夫、颜非、游离、张鸿益等。“第六晚诗社”是厦门青年诗人发起的第一个本地组织群体,它的定位是本土诗歌的交流和发展。当天还举办了诗歌朗诵会。组织者之一游离(2003年离厦),曾在2002年里活跃于各个诗歌论坛,结识许多本土和外省诗人,且将厦门诗人相互介绍认识,又将外省诗人介绍给厦门诗人,其打开了厦门诗人的视野,拓宽了诗歌交流的氛围。由游离带来的主持中国诗人网的李可可、周丽,主持顶点诗歌网的老茂等,参与了这次活动。许多在厦门写诗的朋友也是在这里第一次会面。参与此会的还有庄伟杰,冰儿、宇航等。堪称是厦门诗歌的第一次风云际会。
之后便有了诗社的“草案”:
“第六晚诗社是由厦门诗友发起的,他们认识到中国诗歌的兴起以及厦门诗歌的缺席,他们力图改变现状,他们将发掘和整合厦门诗歌资源,团结在本地写诗的作者,坚持民间的姿态,开展有效的诗歌交流活动,提交有说服力的文本。他们提出一个地域诗歌的概念即厦门诗歌,因个性差异而提供的多样化的文本,将做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第六晚诗社的活动据点第六晚咖啡馆,他们将在这里组织沙龙式的聚会交流创作,提倡诗歌走入民间,提倡诗歌的生活化。这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合作。虽然他们将成为过去,但将起着一个“引子”的作用。2002,09,25”
之所以成立诗社,也因为当时外地诗友一句质疑的话:厦门有诗歌吗?那时厦门诗歌的处境就是那样,除了舒婷之外,外界最多只知道谢春池、鲁萍、黄橙、黄静芬,便没有其他人了。事实上,当时还有另一拨人,如在1992年便创办、并获得“全国10大诗歌民刊”称号的《诗经》主编雷霆、白水,以及白珀、胡红萍一行人;在2000-02年网络诗歌盛行时,便有李可可、周丽、樵夫、游离、南方(狐)、南虬、成金、孤翎、二号车厢(米囚)、冰儿、祝俊等人。所以“诗社”适时出现,带着她美好愿望和对诗歌的热爱,开始上路了。尽管“诗社”后来被厦门青年诗人沙龙代替,但已完成当时的任务。
诗社的成立,使“第六晚咖啡馆”一度成为厦门诗歌的“根据地”,甚至许多外来诗友也常聚集于此。“两年前常和颜非、游离、楼河等人到这家咖啡馆小坐,喝柠檬水、看露天的月亮以及惬意的闲聊。后来,往来的人日渐成多,第六晚一度成为一个小型的诗歌沙龙属地。很多外地的诗人,如任轩、曾念长、伤水、宋尾、巫昂、尹丽川、欧亚等都曾在这见过庭院里穿行的风。”引自(《诗歌,其实只是涂鸦》2003.7樵夫)。其实,还有诗人沈鱼,天乐等。之后在这里举办数场聚会以及“颜非古典爱情”朗诵会,和“巫诗会”等。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个“根据地”是江浩的家,自2002年以来的五六年期间,它成了几位诗人常聚的场所,而来厦门有联系的诗人,几乎都到过那里,甚至有诗友住在他家数天半月的。套用诗人安琪一句话:“每个地方都有某些个人因为这个那个原因成为‘诗歌接待中心’,江浩曾经就是厦门这个接待中心的主任,我曾经也是被接待过的诗人之一。”(《《陆》创刊号阅读札记》安琪)。
2002.08.10“第六晚”,樵夫、颜非、江烟、张鸿益、庄伟杰、郭书村、李可可、起床(宇航)、游离、周丽、冰儿
三.厦门青年诗人沙龙,厦门诗群,首届厦门青年诗会, 福建省首届青年诗人交流会2003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2003年对于厦门诗歌来讲,是个重要的年份,可以说具有分水岭或里程碑的意味。当年发生的几个事件,足以改变厦门诗歌的走向,令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厦门诗歌一下子在人们的视野里出现。之前提出的:厦门诗歌当以“群体的姿态出现”,开始了它的实际意义。“群体的姿态”是一种“抱团”前进的姿势,犹如蚂蚁过河,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群体的力量可以积聚壮大。诗群的出现,舒婷是一个标杆性的旗帜,而谢春池和陈仲义为厦门诗群的形成有着积极推动的因素。
2003年2月5日,由陈仲义、谢春池组织召开“厦门青年诗人座谈会”,厦门地区的青年诗歌作者约14人在厦门文联聚会,会上讨论了厦门诗歌的现状以及对诗歌的认识;并达成了创办“厦门青年诗人沙龙”的初步意向。接着在16日,厦门文联组织召开《厦门文学》研讨会,厦门青年作家、诗人探讨《厦门文学》的重振及发展本地作家、扶植厦门诗歌等事项。2月22日,谢春池、李可可、颜非等一起聚会具体商讨《厦门诗歌报》的具体实施方案。“沙龙”提出,“树立厦门诗歌的品牌,为促进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繁荣作出共同的努力”。《厦门诗歌报》便是“沙龙”的产物。它确定了厦门诗歌的交流平台以及发展方向。
当年7月26日在第六晚咖啡馆举办的“首届厦门青年诗会”,由樵夫、张鸿益、颜非策划组织,得到了李可可、周丽、老茂、江浩、雷霆、白水、白珀等人的支持。此诗会称得上是当地的一起“诗歌盛宴”。包括从福州赶来的诗人作家张海峰、俞昌雄,以及谢春池、夏敏、粲然、华晓春、黄静芬、黄橙、然墨、祝俊、冰儿、夜子、杨函憬、西流等等,将近有50多人参加此盛会,有一举将厦门在场的活跃诗人一网打尽的意味,将沉寂多年的厦门诗歌集体引爆,众多潜藏在城市各个角落里的诗人在那天聚集,颇有“会师”之势。据称,这是厦门文学界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民间诗歌聚会。
更重要的是,“厦门诗群”就在那时正式命名。尽管诗群的命名比三明诗群和闽东诗群等,晚了许多,但毕竟出现了,在时光的河流中,它就像一列火车开往诗歌的春天。引用一段文字:“‘厦门诗群’,因为它曾经缺席过,因为缺席它甚至会被漠视!但从今天开始,我们都知道,这张宣传单将从此作废了,厦门诗歌的沉寂将从此一去不回了!因为我们已经在那张打着几个的椅子上,干净利落地写上:‘厦门诗群’!不能怀疑!这是十几年来厦门最大规模、也是最成功的诗歌活动,近五十个厦门诗人的参与,再次告诉我们:打造诗歌的厦门,我们可以做到,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做了!!(《源于厦门诗歌的整体缺席――“首届厦门青年诗会”側记》白水2003.7.29)。
自此,厦门诗歌的走向,由之前提出的“发掘和整合厦门的诗歌资源”已完成使命,它以厦门诗群的姿态出现在外界的眼前。
2003年11月14日,首届福建省青年诗人交流会在厦门文联召开,全省有100多人参加了会议。是我省二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诗歌交流活动。谢春池、陈仲义主持会议。会议中,老茂代表厦门,程剑平代表福州和莆田,橡树(叶来)代表三明,汤养宗代表宁德等,介绍了福建各地市的诗歌创作情况。其中老茂以《厦门诗歌的春天终于到来了》一题,为厦门诗歌创作情况作一次疏理。会议还探讨网络诗歌以及80后诗歌现象。此诗会,得以结识在厦诗人陈功,栾世鹏。
这次活动,最大的结果是厦门诗人展现在福建乃至国内诗坛面前。《厦门诗歌》里的作品被《福建文学》选用,《厦门文学》里厦门诗人的作品被《诗选刊》《诗刊》等选用。
四.厦门诗歌报,打造诗歌的厦门,《厦门诗人十二家》,《诗歌卷1994-2003》,《厦门文学》,几个媒体(人)
1. 厦门诗歌报,打造诗歌的厦门
厦门诗群的存在和发展,与谢春池、陈仲义的推波助澜有着密切关系。在谢春池、陈仲义两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厦门青年诗人沙龙在2003年3月成立。接着于3月30日,在第六晚咖啡馆立确定首届《厦门诗报》编委。确定名誉主编:陈仲义;主编谢春池;编委:白水、华晓春、江浩、李可可、周丽、老茂、雷霆、颜非。主编和编委9人,经费为共同出资。其宗旨:继续挖掘和整合厦门诗歌资源,提高厦门诗歌氛围,打造继舒婷以来厦门诗歌品牌,打造诗歌的厦门。
2003年“第六晚”,《厦门诗歌报》的一次编委会
颜非、雷霆、王永盛、白水、谢春池、南宋、老茂、江浩、起床
2003年5月,7月出版第一、二期《厦门诗歌报》主要刊发厦门诗人的作品,共有4版。第三期刊头有谢冕的题字“打造诗歌的厦门”,刊发福建诗人的作品,内设版块有厦门,福州,漳州,三明,宁德,泉州,莆田,龙岩。是第一次以福建诗歌版块作为主题策划的诗歌民刊。第四期于2004年4月印刷,也是刊发以厦门和福建诗人为主的诗歌,并增加南平诗歌版块。第三、四期为八版。
《厦门诗歌报》四期
因《厦门诗歌报》的创刊,黑枣在参加了厦门青年诗人沙龙的聚会,后来便有了《打造诗歌的厦门1》刊发在《厦门日报》(2003年1月12日),之后黑枣又写第二篇《打造诗歌的厦门2》刊发于《诗刊》(2004年第14期)。
2.《厦门诗人十二家》,《厦门优秀文学作品选*诗歌卷1994-2003》 由谢春池执行主编的《厦门诗人十二家》于2003年9月出版,这本据称“21世纪厦门第一步诗人群体作品合集”展示了老中青三代诗人的作品。“显示了厦门诗坛的时代风貌,又展现了它丰富构成和多元的气象”(谢春池)。它收录了鲁藜、刘登翰、吴凤章、陈志铭、谢春池、邱滨玲、舒婷、鲁萍等12人作品,其中60-70后诗人占4席为黄橙、黄静芬、周丽和颜非。 《厦门优秀文学作品选*诗歌卷1994-2003》于2005年出版,“共收录近60位作者70篇(组)新诗,其最大特点是青年诗人的作品为诗集的主体,显示了厦门诗坛的青春和活力”(谢春池)。 3.《厦门文学》与全国诗展,与厦门诗展2003-2011 上世纪的1996年1月至1998年6月《厦门文学》“走向新世纪中国诗歌大展”,连续刊发了全国众多实力诗人的作品,一时间各路英雄汇集。这在当时文学期刊里点燃了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当时中国诗坛一大热点之一。1999年《厦门文学》又开设“百行诗三百行诗”,网罗国内诗坛长诗高手,提升了厦门文学期刊的品牌地位。其策划人为谢春池,道辉为期刊编辑。 2003年开始谢春池便开设“厦门诗人专辑”,刊发厦门诗人的作品。为厦门诗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3年6月号刊发谢春池近400行长诗《2003:厦门春天纪事——写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 2003年5月号,2003年11月号,2004年6月号,2005年5月号,推出厦门诗人专辑。 2007年11月推出“厦门诗群”专号,收录49人诗歌作品,并刊发谢春池的《百年厦门新诗论》和庄伟杰《诗歌厦门的命运》两篇评论。其中设置“世纪少年”一栏,刊发在校学生“90”后洪逸恬、许澈、曾贞等18名学生的诗歌作品。 2008年1月号推出“厦门诗群交流座谈会小辑”,刊发江浩、小河文章《推出“厦门诗群”时机已到》以及《厦门诗群的形成:盛事,好事》。 2008年2月号推出“厦门诗群”颜非专辑,2008年3月号刊发子梵梅长诗《倾听24节》。 以及在2007年3月号和2008年3号推出闽南诗歌群的作品和批评理论文章。 2008年7月刊发“福建诗人专号”。等。 其中不少作品入选《诗选刊》以及“中国年度诗歌”。不可否认的是,这不是每个杂志都能做到的有策划、有计划地整体性、连续性地推出本土诗歌,谢春池和《厦门文学》杂志同仁为厦门诗歌尽心尽力的付出,令人感佩。 2009年,刘岸主编的《厦门文学》继续关注厦门诗群,在2009年6月号,以及2011年1月与10月号再次推出厦门诗人专辑。
刊发厦门诗群作品的部分《厦门文学》 4.几个媒体(人)
2000年以来,诗人不再像90年代那样被遮蔽和掩盖,甚至被误解。时代的进步,让人们重新关注起诗人,甚至对他们有了新的解读。在厦门,一些官方纸媒比起其他城市更早地关注城市里的诗人,而这动力源自于“媒体人”。一些媒体人本身就是诗人,像萧春雷、黄静芬、南宋等,而另一些如电台主持人张鸿益、记者郭书村,以及名编年月,记者龚小莞等,在10年来一直和厦门诗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为诗歌走向大众,为大众了解诗人提供一个广阔而坚定的平台。
在我印象中,《厦门日报》接近整版地刊发有关于厦门青年诗人江烟等人的报道是《为诗歌打工》(张鸿益2002年4月1日),拉开了“党报”关注青年诗人的序幕。而张鸿益更在电台里时不时做诗歌栏目,以及利用“第六晚咖啡馆”为诗人的聚集,建立了一个诗歌“根据地”。
由南宋主持的《厦门日报》悦读版,更是时常关注诗人群体。饱读诗书而意气风发的南宋和诗人们一直“铁”在一起,一有诗歌活动,他便热心支持。黑枣的《打造诗歌的厦门1》刊发在2003年1月12日的“悦读版”上,便有了他的“按语”:舒婷之后,厦门诗坛一度有些萧条。这一两年来,一批默默耕耘的年轻诗人浮出水面,出诗集,办诗歌网站,厦门诗坛再度热闹起来。本文介绍三本厦门诗人作品集,以期读者对厦门诗歌现状有所了解。并刊发诗刊以及诗人的照片,从之前媒体关注的诗人角度转向对“圈子”的深入。在2004年3月20日的“悦读版”刊发整版的“厦门诗歌现状”:《厦门青年诗人在崛起》(李可可),《插上诗歌之翅》(杨函憬),《第六晚:我与诗歌有个约会》(樵夫),以及江浩《写诗为了飞翔》、然墨《与缪斯对酌》等,以及“光合作用首届读诗会”的启事等。第一次以大规模而详尽地为厦门青年诗人梳理了“厦门诗歌现状”。
《海峡导报》于2002年7月10日《阅读》一整版刊发郭书村的《诗意的清凉》对江烟等的诗集《水乡的天空》进行评读,并破例地在报上刊发了两首诗及简介。同时为此报建立强烈关注厦门诗人的平台奠定了基础。于2004年7月31日,《海峡导报》“本周刊”(主编:麦子)的“精英部落”,推出6个版面有关厦门诗人的报道。陈卫星《虽为稻粱谋也能出好诗》、麦子《我是半边鱼诗意地栖息》、兰文《愿为诗歌醉只是米太贵》和《睁大黑眼睛到处寻光明》、魏文《本色地生活艳遇着追诗》分别用整版蝙蝠跟踪报道了谢春池、邱滨玲、常亿航、杨函憬、颜非等诗人;以及刊发魏文和罗琳的《我诗故我在》里《黑枣:散淡生活自得乐》、《冰儿,诗歌第一生活第二》《江烟:左手生意右手诗》《江浩:商场上的本真诗人》等。以此反映诗人们在商业社会里的生活状态与诗歌之间的关系。在商业为主导的城市,《海峡导报》这样大策划大手笔凸显诗人现状,不说“绝后”但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而著名诗人、作家萧春雷和黄静芬,以及未去《台海杂志》工作的年月,记者龚小莞在《厦门晚报》和《厦门日报》上常年累月、不辞辛苦地对厦门诗人群体以及鼓浪屿诗歌节、集美诗歌节、光合作用读诗会,和诗歌行为艺术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访谈、以及刊发书评等事项。在此不一一细说。见谅。
厦门的媒体和它的“媒体人”以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态度关注和扶持着厦门诗歌,为厦门诗歌的建设和“打造诗歌的厦门”做出了贡献。
五.陆诗歌论坛2005,《陆》诗刊2007 1.陆诗歌论坛 2005年10月,厦门6诗人夏敏、华晓春、老茂、陈功、陈彦舟、颜非在集美相聚,酒过三巡,便有了创办自己诗歌论坛的想法,当时想了近百个名字,最后确认由我提出的“陆”为论坛名,且第二天由老茂在“乐趣园”上创建。于2010年6月21日改网址,威格负责网管和运营。其新网址为: www.6poem.com 论坛常设的斑竹:颜非,老茂,江浩,陈功,南方,陈彦舟,子梵梅,威格,叶来,海约,暮春等。 陆诗歌论坛的创办,是厦门诗歌一大盛事,它的网络运营,由中国诗人网站和顶点诗歌网的全国性定位转向本土,之前2002-2003年由樵夫负责的“第六晚”网站诗歌栏目、2003-2004年然墨负责的“谕谷”论坛、以及雷霆负责的《厦门文学》网站诗歌栏目,虽都定位本土诗歌的交流论坛,但因种种原因没能得以延续。而“陆”诗歌论坛,再次整合了这股网络力量,它终于实现了本土的作品交流与人气的聚集。 后来,陈彦舟为“陆”释义:“陆,居于水滨为岸;隆起为峰为巅。其厚重大多不为人识,或藏于海,或隐于洋,世人只知海洋之浩瀚,不知陆之深沉。陆以森林草木为表,以鸟兽鱼虫为怀,以云天日月为气概……生生不息也”,由此,陆诗歌论坛的宗旨是:崇尚深沉和厚重,内敛和安静,隐忍和坚韧,宽容和自由;提出诗歌无论先锋、传统,无论各种风格、流派,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这也是后来《陆》诗刊的宗旨。 “陆诗歌论坛不仅定位于网络上的交流,更注重于现场的评论交流以及文本刊发。曾多次举办诗人诗歌交流会和各种诗歌活动。目前有四期民刊《陆》面世,因其刊物策划选题精当以及内文大气厚重,使之颇具影响。现在的陆诗歌论坛已成为国内诗人来往之地,福建诗人栖息之所。”(见《中国诗人》2010年6月号),其论坛上的诗歌曾被几个刊物选用,如《诗歌月刊》和《中国诗歌》等。此为后话,在此不提。 2.《陆》诗刊 2007年春,陈功,南方狐和我在江浩家里聚会,这使我们为着手创办一本诗歌民刊而兴奋着,我还记得那时的场景,“我们坐在一起,阳光停在杯沿上,茶水流淌,笑声不断”,我们为民刊的名字想了许多个,最后还是以陆诗歌论坛的“陆”为刊名。《陆》诗刊,使厦门诗人之间的情谊有了更深的依靠,也将是厦门诗歌有了更坚定的平台。陈功和高盖提出给予民刊资金上的支持,让《陆》的创刊有了明确的出处。 当时便确定诗刊的定位:立足厦门诗群本土诗歌,适时呈现福建诗歌风貌,辐射全国刊发优秀诗歌文本。它的特色:每一期设有专题策划;不设主编,没有权威;以一个诗群的姿态出现。《陆》诗刊创刊四期以来的编委有:子梵梅、叶来、江浩、老茂、陈功、南方、高盖、威格、颜非。这几期的出资人为陈功、高盖、威格。《陆》创刊以来四期刊物的设计均为莆田诗人杨雪帆。 2007创刊号以“福建诗歌版图”概貌出现,秉承2003年《厦门诗歌报》第三期的“福建诗歌专号”思路,继续刊发福建九大诗歌版块,设有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闽北、闽东版块。其中以陈功想出的以“汽车牌号”来设置版块顺序很有创意。我们从来稿近3000首诗歌里挑选出150多位诗人近600首最新诗歌,10篇有关诗歌现场的诗歌理论,呈现福建诗歌在某一时期的一个创作风貌,具有编年的档案史料价值。印数仅500本,此册极为抢手,目前没有库存,一本难求。
《陆》诗刊创刊号 2008年第二期,着重呈现福建诗歌文本与相关评论的有机结合,以及厦门诗群与外地诗人交流的作品。为福建“80”后新锐诗人上官灿亮、张漫青、蔡绍坤、陈让四位诗人辟出“福建新锐”版块,藉此激励和期待更多的感觉敏锐、思维独特的“新锐”出现。刊出“福建实力诗人板块”,收录子梵梅、还非、林茶居、陈小三、朱必圣、林忠成六人作品,尽力呈现这些低调、沉潜、敦厚的实力派战将们对诗歌本质的探索和各种不俗的表达方式。再有设置因诗歌与厦门结缘的外地诗人们的作品与游记式随笔专栏,展示诗人们驾驭其他文本形式的诗写能力,同时记录厦门诗群和省内外各地诗人的互动和交流。等。
《陆》诗刊第二期编委会,陈功、颜非、威格、江浩、子梵梅、南方(狐)
2009年第三期,基于厦门在台海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文化经济的交流密切性;又由于政治、社会语境甚至诗学语境等不尽相同,大陆对台湾的诗歌创作乃至阅读已经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隔阂感,《陆》诗刊编委决定刊发台湾“新生代”诗人作品。以此希望有助于两岸诗歌的交流,希望大陆读者对台湾诗歌有更深的了解。此期“台湾诗歌专稿”在大陆民刊中,当算是匠心独运,用心良苦的的。此期又设置了厦门诗人板块,“三届厦门诗群作品交流会”栏目,推出了有关于颜非、南方、威格的交流会的会议记录和理论批评以及诗歌作品,再次呈现了厦门诗群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设置了“闽诗纪念专栏”,专门为早陨的闽籍诗人沈河、张紫宸开辟专栏,刊发他们的诗作和友人纪念评论文章。 2010年第四期,刊发长诗专号。国内刊发长诗的刊物以及书籍本寥落晨星,而民刊似乎还没有谁做过“专号”。《陆》诗刊秉着刊发朦胧诗之后的具有“民间”、“经典”品质的长诗之愿望,甄选出陈先发、朵渔,嘎代才让,鬼叔中,黄沙子,还非,吕德安,鲁亢,雷平阳,梦亦非,魔头贝贝,石城,沙马,王夫刚,王小妮,余怒,杨勇,子梵梅,张建新,钟硕等20位诗人作品。这里提到的民间性,是基于被诗坛忽略、或仅在圈子内流传仍未被大家见识,或个人最倚重的独具特色而未被官方刊物所选用的的作品;而经典性,其实是需要时间来检验和认可的,它具有一定永恒的色彩。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无意代表学术机构或流派提出或认定符合哪种诗歌美学价值体系,然后它就是经典。所以,它只能依靠和信赖能“陆”同仁的眼光作出判断,它就是《陆》诗刊所能认为的经典。 《陆》诗刊里的作品,每年都入选《诗歌月刊》的民刊专号,以及入选吴谨程和阿翔主持的《中国诗歌民刊年选》。
《陆》创刊号及2-4期
六.《厦门青年诗人诗选》、《厦门百年新诗选》等厦门新诗选本; “三诗人”及“三明诗人”等加盟厦门诗群2006
之所以将这些关键词放在一起,是因为2006年也是厦门诗群的一个重要年份,它体现出诗群的凝聚力和爆发力的持续加强以及再度出现厦门诗群的再次融合。
1.《厦门青年诗人诗选》、《厦门百年新诗选》
2006年由颜非、江浩、陈功、南方、老茂编选的《厦门青年诗人诗选》出版,看似很官方的诗集,其实它的价值还是在于民间的自发力量,以及它体现出具有总结性的意义,即它们总结了新时期文学以来的厦门新诗现状。它收录了57位60-80后厦门青年诗人的近400首诗作。关于这部书,谢春池说“它是厦门诗坛的丰硕成果,对于厦门青年诗人群体,这是一部里程碑的作品,对于打造诗歌的厦门,更具现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我认为,“它就像一枚深埋多年的炸弹,终于挖掘出来引爆了……我们这城市还有这么多的诗人,他们隐藏着一股巨大的潜力量,而正是这股潜力量在改变着我们城市的格局……”(《我们的声音》颜非,厦门晚报2006.6.04) 由谢春池、陈铭主编的《厦门百年新诗选》于2006年出版。“它是20世纪至21世纪厦门乃至福建诗歌的第一部大书,体现20世纪以来厦门诗歌的历史进程、以及厦门新诗史的大体风貌,历时3年编成,厚达700多页。这部诗集收入厦门诗人和非诗人300多位的600多首诗作,可谓盛况空前。入选作品则不论流派、不论风格、不论题材、不论手法,更不论是否发表,只要确实是诗,就给予收入。只要写过新诗的厦门人,不论阶层、不论身份、不论地位、不论长幼,该书都尽量容纳,阵容强大,队伍浩荡,新诗对于人与生活和社会影响力,都可从该部诗集中得到明证。这也是谢春池大手笔策划的百年断代诗集。” 2.厦门新诗选本的小结: 关于厦门新诗选本,现做一个小结,除了刚提到的2006年的《厦门青年诗人诗选》、《百年厦门新诗选》,还有1993年出版的《厦门优秀文学作品*诗歌卷1980-1993》(鲁萍、陈仲义、陈志铭编)、2003年的《厦门诗人十二家》(谢春池、陈仲义、邱滨玲编)、2005年的《厦门优秀文学作品*诗歌卷1994-2003》(谢春池、陈仲义、黄橙编、之外,当再记下尘封已久的一笔:1986年出版的《白鹭与相思树》(郭秀治、杨惠碧编),收录陈志铭、方友义、刘溪杰、林培堂、陈元麟、杨钧炜6位诗人的诗歌和散文诗,它是本土已知的最早一部“厦门新诗群体的合集”(谢春池《百年厦门新诗论》)。 另外(本文下面将出现的几本诗选集):2006年出版的《大同中学学生诗歌集》第一辑(洪秋和,李岩、詹荣康编);2008年的《大同中学学生诗歌集》第二辑(胡育安,詹荣康编);2008年的《大同中学教师诗歌集》(胡育安,詹荣康编)。这三本书属“诗之校丛书”,丛书主编谢春池。 还有2009年10月出版的《同安诗人诗选》(猎人,浦溪,王火炬编)。 以及2009年12月出版的《厦门知青诗歌选》(文库主编谢春池,本卷主编陈志铭、陈仲义)。 以上所列11本选集,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汇集了厦门诗人的优秀文本,呈现出厦门诗歌不同阶段的成果。是为记。
2000年以来,厦门新诗选最重要的三本书 3.“三诗人”及“三明诗人”等加盟厦门诗群: 所谓“三诗人”是子梵梅,叶来,张漫青。他们是2006年来厦门,叶来、张漫青还是同一天从三明搭乘同一辆火车来厦,很巧的是在火车上邂逅,成为一段佳话。他们在这以后一直在厦门生活,尽管来自漳州的子梵梅曾为工作远赴外地1年多,她说有预感自己会回来,所以在外地时,手机号、银行卡从未换过,最后还是念念不忘地回来。她说,走过许多城市,还是厦门诗人最贴心。他们是厦门诗群里的主将,他们低调的为人以及“高调”的文本为厦门诗歌的兴盛,默默地做出了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三明诗人,与厦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倘若厦门诗群没有三明诗人的介入,当逊色不少,在这里我们可以列出在厦居住的三明籍诗人:萧春雷,黄静芬,南方(狐),叶来,张漫青,舒城,陈彦舟,青中,皇阳,上官灿亮等人。其中南方(狐)主持了几届的“光合作用”书房的朗诵会,及策划组织了“骚”诗歌论坛与“陆”诗歌论坛的盛大聚会。而舒城近些年来在《海峡导报》上笔耕不辍地写出一些文章,其中几篇有关厦门诗人岸子、威格、子梵梅,以及浙厦诗人的“动车诗歌之旅朗诵”的等纪实报道,为诗歌走向大众和传播做出了努力。 当然许多外地诗人还在陆续地“加盟”厦门诗群,如前些年的福州诗人吴季,以及近年来自浙江的伤水、晋江的格调依旧、三明的上官灿亮、漳州的曾弗、稻菽、徐小泓、落地等人,“他们都以客居的方式参与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延续运动……”(《他们在厦门的扎根从诗歌开始》曾念长);但还有另外一些曾在厦门生活与工作多年的诗人,如龙岩华俊锋,三明的胖荣和但影、以及上官朝夕、黄运锋等80后诗人,未能继续在这个城市里停留,颇为遗憾。“由于移民大量地涌入厦门特区,不仅推动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激活了这个城市文化的现代元素。正是在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时代,一批青年诗人的到来,使厦门诗坛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年轻,现代,非本土。”(谢春池)。纵观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厦门诗歌发展脉络,可以这么说:一些非本土诗人不断地加入厦门诗群,持续地为厦门诗歌注入新鲜的血液,甚至改变了它的发展史。 七.同安诗群及刊物 同安诗群,是厦门诗群的一部分,尽管她处于城市边沿地带,但在厦门,他们是厦门诗群里最“本土”的诗人,厦门“岛内”本土诗人除了谢春池、威格、白珀、海中央、冷月、飞肥等外,其他几乎是“移民”,从这观察,同安似乎更具有传统文化的底子。 2004年,宋永贤和庄永庆是同安诗群的先行者,他们带动以及团结着一大批同安诗人,如黄国清、茗兰、纪宏毅、王火炬、米登桃、蓝郁、阡陌等人,为同安诗群的建立做出了努力,尽管他们少和外界联系和交流,使他们一直处于更为边缘的状态,但他们所呈现的文本有着自给自足的状态,在传统语境里显示出独立和自由的精神。2005年起和厦门岛内诗人接触开始频繁起来,而使各自的作品内涵更加丰富起来。因同安诗人的热情与好客,厦门诗人曾数次前往同安文化馆、同安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锄山、金光湖、香山等地,进行诗歌交流活动,举办诸如“庄永庆诗歌交流会”,“《同安诗人诗选》发布兼讨论会”等等。 厦门“岛内”诗人和同安诗人。 茗兰、洪凌飞、蓝郁、冰儿、南方(狐)、黄国清、祝俊、舒城、海约、颜非、威格、李智强、宋永贤
2009年庄伟杰在《同安诗人诗选》的序言《对精神家园的诗性守望》中首次提出了“同安诗群”概念。之所以提出这概念,庄伟杰说:是因为人文底蕴深厚的同安,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区域,曾承载一个族群千百年来的荣辱兴衰...在现当代诗坛,有“泥土诗人”美誉的鲁藜、“流行诗风”代表人物汪国真等也是从同安出发走向全国的...(“同安诗群”)在厦门、闽南乃至福建诗歌文化版图上,是不应该被忽视的一个点、一个写作群体,我敢断言,这是一种带有精神地理学的文化现象。 同安诗群的崛起,与三明诗人及外地诗人的加入,令厦门诗群形成再度融合的姿态。 2004年起,同安诗人便自觉地将同安诗人的作品集结,陆续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如下: 2004年编印《银城中青年诗人诗选》(宋永贤、陈在家主编)。选发同安本土诗人11人作品。 2007年编印《一样的月光》(黄国清、宋永贤主编)。选发庄永庆、张小云等同安本土诗人14人的作品。 2010年7月,同安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的黄国清、王火炬创办《凤凰榕诗报》。目前已出3期。主要编辑:黄国清、宋永贤、茗兰、王心悦。 2009年10月出版的《同安诗人诗选》(猎人、浦溪、王火炬主编)。刊发庄永庆、张小云、浦溪、茗兰、纪宏毅、叶羡旋、苏文田、王火炬、陈建中、冰苇、洪凌飞、王真管、颜芳春、洪根盛、郑则仁、阡陌、海约、蓝郁、猎人等19位诗人作品。并入选2010年11月号的《诗歌月刊》福建同安诗群特辑。 同安诗选《银城中青年诗人诗选》《一样的月光》《同安诗人诗选》,以及小学诗报《凤凰榕诗报》
八.《靠近》诗刊,及论坛2010
2010年11月28日《靠近》,于厦门创刊发行。叶来主编。它倡导:靠近,先锋,独立,自由,充分,无限,可能等理念。其主要是以刊发“现代诗歌文本,诗歌随笔,评论,艺术图片”为主的诗歌民刊。创刊号推出80-90后12位福建诗人,兼刊发其“视野之境”里的高歌、魔头贝贝、关子、蒙晦、沙马、施施然、石城等10位国内诗人,入作品。其中展示了厦门诗人威格、张漫青、颜非、吴银兰、海约、张小云、上官灿亮、稻菽等8人作品;还有三明80后诗人但影、华林、蚂小回;莆田80后李智强、陈言,90后庄象罔;泉州90后蓝冰丫头。 《靠近》的创刊,一下子使厦门诗群拥有了自己的第二份诗歌民刊,它在定位和角色方面和《陆》有着一些区别,威格的一段话可以厘清《靠近》和《陆》之间的关系和特质:“相对于具有‘集体主义’色彩的《陆》诗刊,《靠近》具有浓烈的‘个人主义’色彩,这让人有所期待它的独立视角和先锋意识……如果说“集体主义”在于它视角的广阔性和题材的宽宏性,那么,‘个人主义’应体现出视角的尖锐性和题材的边缘性。‘独立诗刊’除了‘独力’”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它特立独行的异质”。 《靠近》诗刊里的作品入选《诗歌月刊》2011年第4期全国民间诗刊专号以及《2010中国诗歌民刊年选》。 入选胡亮《2010年中国新诗大事记》,入选凤凰网之凤凰论坛《中国现代诗歌大事记》,入选 周瓒《2010年中国内地诗界回顾》(刊于谢冕主编的《新诗评论》2011年第1辑)。
《靠近》诗刊
九.厦门诗群民间诗歌交流会及活动2007-2011
1.诗歌交流会2007-2011
颜非诗歌交流会2007
2007年12月16日下午在“厦门你好网际(许晶创办的“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由子梵梅主持,交流会集中研讨了颜非的《聂小青》《景龙村轶事》等作品。陈仲义、舒婷、庄伟杰、谢春池、曾焕光、许晶、曾弗、西流、吕云河等近30人参加了会议。现场布置有江浩题写颜非诗歌的书法作品。这是厦门诗群第一次自发组织的大型诗歌交流活动,开了本土民间诗歌大型现场批评的先例。会议形成的文本的有:《躺在蝴蝶心脏里的隐秘叙事》(叶来),《陷于大海》(高盖),《组诗短评一组》(江浩),《谈谈颜非的诗》(子梵梅),《颜非的“放大镜”》(威格)以及《会议记要》等。于此会,第一次见到海中央。
陈仲义和颜非(墙上海报为曾弗设计提供)
南方诗歌交流会2008
2008年7月13日在华新路32号(杨函憬的32/HOW创意院落)举办,子梵梅主持。陈仲义,谢春池,萧春雷、小河、成金、米晨、暮春、杨梅、上官朝夕等近30人参加。就南方2002年以来的部分诗歌进行研讨。会议所形成的文本有:《隐藏的生活》(高盖),《在南方诗歌交流会上的发言》(颜非),《谈谈南方的诗文》(子梵梅),《弹琴的诗者》(小河),《“南方有嘉木”》(李以亮),《南方诗歌与厦门与宁化清流……》(庄伟杰)以及《会议记要》等。
南方(狐)诗歌交流会现场
威格诗歌交流会2009
2009年3月1日在“厦门你好网际”(许晶的“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子梵梅主持。陈仲义,谢春池,夏敏张小云等35人参加会议。同时举行威格外的“诗想实验展”,展示“作品物态的呈现”。展品共分11个诗歌物态呈现作品,实验性地跨界运用了装置、工艺、印刷品、书法、照片、音像、行为等艺术形式和手段。会中播放了张漫青剪辑制作的威格诗想影像作品《诗时史事》。
会议所形成的文本有:《探寻威格诗情感》(海约)、《威格的意义》(颜非)、《威格诗歌的当下性摇滚实验》(子梵梅)《非常家庭—谈威格的一首诗》(老茂)、《青春记—谈威格的一组诗》(陆波)、《不必公开的真相—谈威格的两首诗》(冰儿)、《责难的通道——威格诗歌阅读随想》(高盖)、《威格的诗想,不仅仅是实验,是一种可能》(叶来)、《威格反动诗想批判的十个关键词》(海中央)、《怒向阴暗的刀锋:威格时政题材诗歌印象记》(夏敏)、《威格的反动诗想》的符号集合和诗歌行为 (伤水) 。
厦门几大媒体进行了报道:《诗歌展“另类”》(厦门日报2月28日),《这本诗集从废墟中挖出》(海峡导报3月1日),《用石墩摆出五言绝句》(厦门晚报3月2日),《厦门街头巨幅《小学生守则》让谁脸红?》(海峡导报3月10日)等。
子梵梅、颜非、威格、老茂、叶来、老皮、高盖
叶来诗歌交流会2010
2010年8月14日在黄厝“海角一号”青年客栈(海中央、阿沐的休闲客栈)举行。高盖主持。陈仲义、谢春池、伤水,昌政等50多人参加此诗会。会议对叶来2007-2010年的作品进行了研讨。同时播放威格几年来跟拍叶来制作的MV《叶来之歌——秋歌》,体现一个性情诗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会议形成的文本有:《多情有苦楚,四两酒最知》(子梵梅),《一个人他自己的抒情史诗》(小河),《低生(活的写作者》(颜非),《情何以堪,情以何堪》(威格),《有空写诗 无空饮酒》(高盖),《叶来的诗与人》昌政,《叶来:滥情与形而上诗写》(江浩),以及《会议纪要》等。
叶来诗歌交流会现场
宋永贤诗歌交流会2011
2011年6月11日在鼓浪屿安海路23号杨桃院子(吴瑾的青年客栈),福州反客诗群和厦门“陆”诗群,联袂举办“双城诗会”,同时举办“宋永贤诗歌交流会”,对其作品《城乡结合部·民谣》里的“乡土性”、“乡村历史”以及“日常的叙述”等进行探讨。会议有80余人参加,是历届厦门诗群民间诗歌交流会人数最多的一届。留下的文本有:《五谷杂陈的城乡结合部人文素描和变迁史》(叶来),《麦田的守望者》(颜非),《阮兜的声音》(威格),《阳光煮熟了诗句…》(黑枣)《岁月隐入水中》(高盖),《对乡土情结的一次叙述》(海约),红尘掩翠,浦溪有情(茗兰)《原生态的诗》(临风),《来自生活的力量》(江浩),《回到语言的源头本真地命名生存》(小河)《是谁把番石榴重新端上桌面》(冰 儿),《给宋永贤的诗歌感悟》(黄国清),《真实的浦溪》(杨子),以及《会议纪要》等。
宋永贤诗歌交流会现场
2.好佳大排档·酒诗大赛2009-2010
诗人威格经营的“好佳大排档”,自从2007年起,又成为诗人们的“根据地”,厦门诗人的许多酒事就在这里进行,看是温和的厦门诗人曾放倒过数个前来“挑战”酒量的外地诗人,当然这并不是什么辉煌的战绩,其真正有意义的是在这里结交了更多的诗人,诞生了许多优秀的篇章,以及在这里举办2届厦门最民间、最草根的诗歌大赛。艺术源自游戏,厦门诗人所设的“酒诗大赛”,不仅仅是个游戏,更是一场诗歌与酒的盛宴。 2009年,举办 “陆诗歌·好呷大排档杯”酒诗大赛。颜非的《羞愧书》获得大赛“金奖”。威格印制的《好呷大排档杯·酒诗大赛》诗歌专辑,收录16位参赛者的43首作品,且留下这样的文字“这是一个醉生梦死的时代。/而我们是一群在黑暗中呼啸而聚,用酒精燃烧文字,照亮和温暖彼此的精灵。”(威格)
“2009酒诗大赛”诗选的封面
2010年举办“陆诗歌.好佳大排档杯”童诗大赛。他们提出“这是个儿童早熟,成人早朽,物质泛滥,沧海横流的时代。/而我们最缺少的是诗歌、音乐、和美好的事物。……写诗吧……这不是做秀,不是无病生吟,而是一种用纯真的童心去抗争”。此次童诗大赛,在120多首作品中,经读者和评委一致认定:张小美的《星星草》和《一把神奇的闸刀》获得此次童诗大赛的“金奖”。 这两场诗歌赛事,留下众多空酒瓶和欢笑声足以温暖寒夜里的心灵,留下众多诗篇足以让夜空更加灿烂。这或许只有在厦门这个地方才有这样最地道、最民间、最草根的诗歌赛事,其实,兄弟情怀和赤子之心才是他们最本真的状态。 十:厦门诗群参与的本土诗会以及活动
1.厦门光合作用书房读诗会2004-2008 光合作用书房为品牌的提升和客群建设,以及倡导一种新型的城市文化,策划在每年的3月21日(世界诗歌日,世界森林日,和世界儿歌日)举办“读诗会”。其组织者和策划者杨函憬,以及书房的洪莉君等工作人员为此做了许多工作。
自2004年至2008年共举办5届。每届都有厦门诗人参与诗歌诵读、主持、交流等互动节目。其亮点:一是诗人与市民读者在同一城市的书房互动,促进了公众对诗歌的关注,二是书房编辑发行了《悦读·诗歌别册》内设 “诗人”(特约厦门诗人作品)、“诗歌”(诗歌征文获奖专辑)、 “诗会”(读诗会现场报道)、等几部分。三是厦门青年诗人南方(狐)主持了其中几场朗诵会。
2004年第一届读诗会,由杨函憬介绍而认识岸子;2006年第三届读诗会在中山路旗舰店举行,与威格第一次见面。
夏敏在厦门光合作用读诗会
2.“春天送你一首诗”在厦门
2005年4月,诗刊社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春天送你一首诗”在全国铺开。在 4月16日珠海主会场活动结束后,该活动辗转到达厦门。厦门的活动由潘登拉到赞助,并由他策划、主持。由于策划和主持不力,这场活动几乎以失败告终。甚为遗憾。
3.谢春池诗集《厦门沦陷纪事》座谈会2005
2005年9月3日,谢春池诗集《厦门沦陷纪事》座谈会召开。彭一万、何丙仲、庄南燕、南宋,以及厦门诗人黄橙、黄静芬、庄伟杰、颜非、夏敏、华晓春、江浩、白水、白珀、皇阳、洪思发、南方、冰儿等,共计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座谈会由陈仲义主持。
诗集《厦门沦陷纪事》的意义在于,一个诗人的“自觉行为”,它应该成为一个诗人事件,这是有关于诗人自觉性、责任感、历史社会使命感、以及诗歌介入公共视野的案例。谢春池在2003年写的近400行“抗击非典长诗”《2003:厦门春天纪事》同样有此“自觉”。此诗集,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作者用平白语言记载厦门当年“沦陷”的历史,目的在于“承传历史”。尽管此书在艺术性方面显得不足,作者表示:这本诗集当作厦门抗战时期的历史教材来写...有时候承传重于创造,历史重于艺术,意蕴重于形式。”
2005年12号《厦门文学》刊发《永恒的痛苦更值得铭记——诗集厦门沦陷纪事座谈会侧记》一文。
4.鼓浪屿“闽南诗声”朗诵会2005
由林志远策划主办的鼓浪屿“闽南诗声”朗诵会于 2005年4月15日在鼓浪屿举行,厦漳泉三地诗人齐聚一起,切磋诗艺,朗诵诗歌。其中有菲律宾诗人云鹤,厦漳泉诗人谢春池、子梵梅、黑枣、康城和简清枝、叶逢平、陈功、雷霆、白水、冰儿、南方、江浩等60多位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参加了活动。
活动结束后,林志远策划发行了《闽南诗声》影碟;《厦门日报》(2005.04.19)以一整版的内容刊发记者年月《切磋诗艺,唤醒诗心》一文报道此活动,以及发表安琪的《与厦门有关的诗歌片段》、谢春池的《厦门呼唤自己的诗歌节》、林志远的《回报诗歌、回报厦门》、颜非的《我们有能力打造诗歌之城》等文章以阐述诗歌与城市的关系与建设。
“闽南诗声”诗歌活动举办的巨大贡献在于,此次活动就是由民营企业主办而非是赞助的角色,在于它是“鼓浪屿诗歌节”的发轫。此活动堪称是闽南诗歌届的一次集体演出,它的成功,使林志远向鼓浪屿风景区管委会的叶细致多次建议及提供相关方案,再由叶细致邀请陈仲义策划与运作,而引发“鼓浪屿诗歌节”的诞生。
5.鼓浪屿诗歌节2006-2009
鼓浪屿诗歌节,因为舒婷和陈仲义这两个璀璨的名字得以开展,他们和鼓浪屿一样成为厦门的“名片”,诗歌节由鼓浪屿风景区管委会主办,叶细致主任给予不余遗力的支持。陈仲义身抗大旗,又不辞辛苦地组织、策划和主持着每年的每场诗会。诗人在这期间写出的部分作品,以及诗人访谈,都由作为诗人同时又是记者身份的黄静芬全程跟踪、报道,在《厦门日报》上大幅版面地刊发;《厦门文学》的谢春池和王莹等诗人编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甚至让出期刊版面,刊发诗歌。
鼓浪屿诗歌节,定位为全国性的诗歌节,海内外著名诗人词人参与其中,引起全国媒体以及各大诗歌论坛的关注,其影响甚为深远。它让鼓浪屿真正地成为“诗歌之岛”,厦门成为“诗歌之城”。“打造诗歌的厦门”在这里得以完美的体现,之后的集美诗歌节,延续着它的精神,继续为诗歌厦门作出努力。鼓浪屿诗歌节成为厦门诗人真正意义上的狂欢节,是厦门本土最高规格、最有效率的诗歌盛典。
2006年第一届鼓浪屿诗歌节于2006年5月31日—6月2日举行。主题是“诗歌与音乐”。驻岛诗人是曲有源。并举行了《厦门百年新诗选》和《厦门青年诗人诗选》首发仪式;蔡其矫、洛夫、林莽等近百位前来参加2006鼓浪屿诗歌节的海内外知名诗人联名倡议恢复菽庄诗社。举办了“诗与音乐”研讨会,及三场诗歌朗诵会。
2007年第二届鼓浪屿诗歌节于2007年10月19日—21日举行,主题是“诗与女性”。子梵梅、南方、祝俊、冰儿、吴银兰5位当今厦门诗坛最活跃的女诗人应邀进驻鼓浪屿,拉开了2007年度鼓浪屿诗歌节的序幕。邀请国内及台湾六十多位诗人参加,其中有6对诗坛伉俪。举办“诗•女性”专场音乐会、“诗与女性”诗歌研讨会、古今中外女诗人经典作品朗诵音乐会等活动。
2008第三届鼓浪屿诗歌节暨福建省第二届青年诗人交流会于10月10日—12日举行,主题是“诗与时代”。共计邀请约80位国内知名诗人、诗歌评论家作为主要嘉宾,其中有著名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食指、芒克、林莽、梁小斌、严力、多多、徐敬亚、王小妮等,参加诗歌节期间举办的系列活动。诗歌节期间举办鼓浪屿诗影集首发式、《中国诗歌的脸》展览、“诗与时代”座谈会、第二届福建省青年诗人交流会、纪念新时期诗歌三十周年“经霜的秋天”诗歌朗诵会等一系列活动。
陈仲义在第三届鼓浪屿诗歌节
2009年第四届鼓浪屿诗歌节11月13日-15日举行。主题为“诗与歌”。台湾诗人、颜艾琳、紫鹃、林德俊等,大陆著名词曲作家 颂今、宋小明、瞿琮、王健 郝桂明、钱宝山、谢永祥等,共计有70余人参与此会,主要研讨了当下歌词创作的突出问题,以《陆》刊发的“两岸中生代及新世代诗歌”专号作为蓝本,对海峡两岸中生代及新世代诗歌研讨,以及召开厦门诗人冰儿诗歌研讨会。
6.闽南诗群年会2006-2007
“闽南诗群”由谢春池提出,以有别于闽东诗群和闽北诗群等。他说“从新时期文学至今,很少有人给文学诗歌作一番梳理。从《厦门文学》编辑部的角度来说,我是想以此作为突破口,有感于文坛这二十年来一片吹捧之声。”而率先提出对闽南诗歌做出“批判”。对于“诗群”的概念,本来就有许多质疑之声,“闽南诗群”的提出,便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同时也遭到了质疑和反对,但这不妨碍诗人聚集在一起探讨诗歌以及现象,不妨碍谢春池主持的《厦门文学》辟出版面连续两年刊发2届诗会的作品和理论批评文章。它为梳理闽南诗歌以及厦门诗歌,以及团结闽南诗人、提供优秀的文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首届闽南诗群年会于2006年12月23日在厦门市文联举行。会议由谢春池主持,陈仲义、舒婷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的闽南诗人50余人,三明、闽西等其它地区的诗人代表也应邀到会。会议的主题是“闽南诗歌批判”。同时参与了行为艺术家曾焕光策划的“放置诗人”的活动以观察诗人和诗歌在当下的处境。
第二届闽南诗群年会于2007年12月30日在厦门市文联举行。闽南诗人两次相聚,鹭岛二次论剑。来自厦漳泉的诗人、评论家仅近30人,就诗歌评论家陈仲义的《感动、撼动、挑动、惊动——探询好诗的“四动”标准》,进行座谈研讨。主题是:诗歌的标准。
7.厦门诗人和艺术家曾焕光的“诗歌行为艺术”以及聚会活动 2006-2011
2006年12月首届闽南诗群年会召开,其组织者谢春池邀请厦门著名行为艺术家曾焕光策划一次诗歌艺术行为。曾焕光便有了“放置诗人的计划”,将厦漳泉三地近50位诗人带领到菜市场的猪肉铺前,大声诵读诗歌,以及在轮渡码头、市政府前、火车站等地,诗人面对人群读诗。以此凸显诗歌在充满物质、肉欲、以及权利化的社会中,它所面临格格不入的境地,反映出诗歌以及诗人的当下处境。
这也是一次诗歌介入到公众当中去的一次尝试。陈仲义说:“诗人面对公众社会和城市发言,对象可以表现出欢迎、拒绝、倾听、无所谓、冷漠、排斥、一无所知等10多种态度,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态度,诗歌都必须介入其中”(《面朝肉铺大声读诗》2006.12.27)
此“放置诗人计划”一直延续到2007年,部分厦门诗人继续在城市里的不同角落里继续发出声音,比如在中山路步行街、在演武大桥、在拆迁工地、在发廊等地。引起社会各个层面不同程度的反应。
闽南诗人在厦门轮渡广场朗诵诗歌
2011年10月15日,中国诗歌节在厦门举办。曾焕光于17日带领5位厦门诗人威格、张漫青、暮春、蓝郁、曾弗在“大生理殡仪馆”, 将纸钱折成“银元宝”,然后焚烧,以送别“僵诗”,这也是厦门部分诗人在特定时间里和艺术家做出的一次诗歌行为艺术。《厦门晚报》于2011.10.18刊发《到殡仪馆送别“僵尸(诗)”》(龚小莞)一文,给予报道。
2007起至2011年,每年的正月初四,曾焕光都有邀请在厦诗人到他的工作室烧烤狂欢,酒诗一气,共度佳节。曾焕光工作室无疑又成了厦门诗人的另一个诗歌“根据地”。
8.西门论诗
2007年10月,时值第二届鼓浪屿诗歌节刚过,《厦门晚报》便策划一起作家和诗人谈论诗歌的茶会,于10月23日,老作家高和、郑启五与厦门诗人谢春池、萧春雷、子梵梅、江浩、高盖、陈功、小河等,在中山公园西门的半日闲普洱茶店“煮茶论诗”,记者龚小莞忙于记录。因两位老作家与诗人们对诗歌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立场和观点的不一致,就诗歌的懂与不懂的“老”问题,和当下的诗歌是否堕落,以及一些个别诗歌现象:如诗人脱衣服朗诵、梨花体诗歌等,引发激烈的争论。“论诗”后,仍有一些争辩的文字在网络上出现,针对诗歌与鼓浪屿诗歌节等一些问题,引发另一些作家与诗人参与谈论。诗歌在世俗中被误读是常有的事,而此事件,又体现“知识分子”之间对诗歌的理解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9.厦门诗群座谈会,及本土“诗评家”
“厦门诗群”座谈会于2007年11月3日召开。谢春池主持。刘岸、曾纪鑫、南宋、黄哲真、汪威、周丽、米晨、张淳以及厦门诗人及来自八闽大地老皮、康城、顾北、张志平、晓寒深处、张广福、阿满、还非、浪行天下、叶逢平等,以及厦门高校教授、诗评家夏敏、庄伟杰、俞兆平、朱水涌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厦门诗群的作品进行研读与剥析,以及对厦门诗群的推出与发展做出一些规划。
值得一提的夏敏、庄伟杰、俞兆平、朱水涌四位诗评家以及陈仲义老师曾对厦门诗群的个体文本进行过深刻的研读与批评。特别是陈仲义老师在“福建诗歌链”里对9位福建诗人的诗歌进行解读;而对厦门子梵梅、颜非、冰儿、威格四人作品的批评文章,收录到他著作的《百年新诗百种解读》一书中。而谢春池、庄伟杰、夏敏等对厦门诗群的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关注,并有多篇批评文本形成。
会议中谢春池进行总结,他认为:该会的讨论基本达到预期的目的,推出“厦门诗群”时机已到,指出召开“厦门诗群”讨论会的目的,旨在推动厦门诗歌的发展,并表示这是借地域来做诗歌,诗人应该回到文本,相互尊重,提高各自的境界,齐心协力,进而为整个厦门诗歌及中国新诗的发展贡献厦门诗群的力量。”(引自《推出厦门诗群时机已到》江浩、小河)
此诗会推出《厦门文学》厦门诗群专号(2007年11月号),收录49人诗歌作品,并刊发谢春池的《百年厦门新诗论》和庄伟杰《诗歌厦门的命运》两篇评论。其中设置“世纪少年”一栏,刊发在校学生“ 90”后洪逸恬、许澈、曾贞等18名学生的诗歌作品。
10.集美诗歌节2007-2011
集美诗歌节实为“海峡两岸龙舟诗歌文化节”的配套项目,由政府主办,后衍生出这一“诗歌节”,它是续第一届鼓浪屿诗歌节之后,厦门拥有了自己的第二个诗歌节品牌,是厦门诗人们的盛大节日。每一届诗歌节,集美大学的夏敏身兼总策划和总主持,华晓春、老茂、周丽为总组织。他们为集美诗歌节立下了汗马功劳。
集美,作为新世纪厦门诗歌兴起的一个发源地,是从高校出发的,集美大学的老茂开辟的“顶点诗歌”论坛;夏敏、华晓春在院校的各个诗社发挥着创建及引导作用,夏敏还为厦门诗人写出数篇评论,华晓春作为一个曾为央视中秋晚会撰写台词的知名诗人也为诗歌节朗诵会撰写词稿;而周丽参与了中学教师李可可创办的“中国诗人网”管理,又在诗歌节里组织、策划、拉赞助,实现繁忙的一条龙服务。另一集美诗人万红于每届诗歌节后,都要写一篇《诗歌节印象记》留存。
而菲律宾诗人云鹤伉俪更是多次参加集美诗歌节、以及厦门一系列的诗歌活动,在他主持的《世界日报》副刊上,常刊发国内诗人,以及厦门的子梵梅、冰儿、威格、风轻扬等人作品。因他的扶持与推介,集美大学的“九月诗派”的第一任社长风轻扬,于2009年获得菲律宾大学颁发的“玛宁宁·明克兰特”国际青年诗赛冠军奖。
2007年6月16日,首届海峡两岸龙舟诗歌文化节在集美晨风书店举行。主题为闽南现代诗歌研讨会,华晓春诗集首发式和诗歌配乐朗诵会,厦漳泉诗人近40人参加。
2008年5月24日,举办第二届厦门集美龙舟诗歌文化节。主题为“ 映象端午”和“集美诗歌之夜”。闽南南诗人做主题发言,畅谈话诗歌。诗歌之夜朗诵了“赈灾诗”等,诗人们佩戴绿丝巾进行募捐。
2009年5月23日,第三届集美诗歌节开幕。设置“福建诗歌龙舟奖”,福建诗人汤养宗、昌政、老皮、子梵梅、蓝冰丫头获得该奖项;举办集美诗人华晓春、周丽、老茂、万红诗歌作品研讨会;举行“端午诗魂“朗诵会;以及在龙舟池畔布置了海峡两岸55名自由体诗人图像诗歌展等。
2010年5月29日,第四届集美诗歌节在集美集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主题为 “诗与画主题研讨与作品联展”,周莉与高翔合作的诗画集《擦肩而过的瞬间》,以及郁滢与黄平诗画集《蓝》同时做了首发式;观澜阁联展了岸子、老皮等数十位诗人与画家的作品;诗画对话专题研讨会。威格的《厦门诗生活》影像联播; “我们的节日·端午”朗诵会等。 2011年5月21日,第五届集美诗歌节在集文化创意产业园召开。主题是“浪漫集美:诗与歌“。近50人诗人作品和照片被做成“诗歌墙”,诗歌节分为回望经典、集美区大学生诗歌征文比赛颁奖、短诗选诵、静芬诗歌聊天空间、诗与音乐音像展等五大部分。陈仲义、谢春池、云鹤伉俪、金丽、段英、毛翰等专家教授级诗人、诗歌评论家和音乐家等近60人参加了诗会。
第五届集美诗歌节的主持与嘉宾从左到右依次是:云鹤伉俪、毛翰、夏敏、谢春池、陈仲义、黄静芬 11.大同中学“校园诗之旅”,以及《大同诗歌报》、学生和教师的诗歌集 补遗厦门大学《采贝》,以及“院校诗歌报刊”小结 A.大同中学“校园诗之旅” 2007年第二届鼓浪屿诗歌节召开期间,于10月21日,谢春池携五位“驻岛女诗人”冰儿、吴银兰、南方、祝俊、子梵梅及女诗人张惠妹到大同中学开展“校园诗之旅”活动。让诗歌节走入有“诗之校”之称的大同中学。 2008年10月28日,谢春池、陈仲义、陈志铭、子梵梅、江浩、高盖、陈功、海中央等厦门诗人与大同中学师生约一百多人在大同中学老校区多功能厅举行《大同中学教师诗歌集》与《大同中学学生诗歌集(第二部)》首发式。
厦门诗人参加大同中学的“校园诗之旅”活动
B.《大同诗歌报》、学生和教师的诗歌集 大同中学编有《大同诗歌报》,于2003年5月4日创刊,主编詹荣康,至今出刊90期。在2008年12月,诗歌报获“全国第三届中小学校内优秀报刊”评比的一等奖。 于2006和2008年出版《大同中学学生诗歌集》(2辑)以及一辑的《大同中学教师诗歌集》,丛书主编:谢春池;诗歌集的主编有洪秋和、胡育安,副主编有詹荣康、李岩。 大同中学师生的部分诗集 C.另,补遗:厦门大学的《采贝》诗刊 1980年由厦门大学中文系77-79级的同学成立了“采贝诗社”,出版不定期《采贝》诗刊,最初的编委有5位:俞兆平、周俊翔、温再兴、朱碧森和付卓洋。《采贝》在全国的80年代的“校园诗歌运动”里颇有影响,它的横空出世,便引起当时许多著名刊物如《作品》《星星诗刊》等关注。同时它一直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厦大学子们,从这里走出众多实力诗人,至今仍活跃在诗坛上。至2002年,采贝诗社改为以诗歌为主体的综合性文学社团——“厦门采贝文学社”。 珍贵的记录《采贝》诗刊,图片来源:柴海涛 D.“院校诗歌报刊”小结: 厦大1980年创办的《采贝》,和大同中学2005年创办的《大同诗歌报》,以及同安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2009年创办的《凤凰榕诗报》,体现出厦门众多院校的“诗歌情结”,当然这包括集美大学里的诗歌刊物(张小云有文,在此不再阐述),结社出刊一直有着历史和传统。厦门诗歌一度从学校出发,经过20多年,又从李可可的禾山中学和老茂的集美大学再次远航,创办诗歌网站和民刊。这足以引起厦门诗群的关注和警觉,即:再度深入学校,培养新生代诗人的任务是很重要的。 12.首届厦门知青诗歌节暨2011中秋酒会,以及《厦门知青诗歌选》 首届厦门知青诗歌节暨2011中秋酒会由谢春池策划主持。来宾绝大部分为知青,厦门诗人陈志铭、威格、高盖、米晨、曾弗等以及艺术家曾焕光等参加,近600百人相聚一堂。“厦门知青”在谢春池的策划下,已成为国内一个著名的“品牌”。 谢春池在主持“首届厦门知青诗歌节暨2011中秋酒会” 《厦门知青诗歌选》,为厦门“知青文库”系列之一,文库主编谢春池,本卷主编陈志铭、陈仲义,与2009年12月出版。入选舒婷、陈仲义、谢春池、林培堂、鲁萍、邱滨玲、郑启五、泓莹、刘瑞光等60余位诗人作品。“《厦门知青诗歌选》以舒婷领衔,以她的那一批数十年过去依然脍炙人口的名卷开篇。仅此,这部诗选就显示出在中国诗歌与知青文学中的地位与分量”(谢春池)。 十一.厦门诗群与外地诗人发起或参与的各种诗会活动 1. “骚·厦门风诗会”2007.6 由厦门诗人南方、子梵梅和外省的寒阳、琳子、粉灰等创办的“骚”诗歌论坛,其策划的“骚·厦门风诗会”于2007年6月29日在厦门举办。他们与“陆”诗歌论坛成员相聚狂欢。许晶的“珍珠湾别墅”提供了支持。他们在鼓浪屿、文曾路、厦大、海湾公园等地留下足迹,当晚,诗人们在别墅里进行篝火诗酒朗诵会。 有必要几下这些从外地赶来的诗人们:曾宏、阿角、韩宗宝、丛菊、巫小茶、上帝的拇指、灯灯、小美、勿、东篱、金黄的老虎、张小云等。此诗会共计有50多人参加,论坛与论坛之间的大型诗歌交流活动实现了网络和现实的结合。
“骚”诗歌与“陆”诗歌部分成员
2.厦门诗人井冈山会师2007.12.17
由周丽和江西诗人老德策划的“诗人井冈山之行”,于2007年12月17日正式开启。厦门诗人周丽、原上飞、江浩、青来、岸子、皇阳、吴银兰、颜非,以及漳州诗人老皮伉俪,一群人赶赴井冈山“会师”,之后诗人如同“红军”辗转江西各个革命根据地,到达南昌。实现了厦门诗人“革命之行”:)
老德、江浩、邱艺美、威拉、清来、老皮、吴银兰、周丽、高翔、颜非、皇阳、岸子
3第一届福建省莆仙诗人联谊会与厦门诗人2009.1
由厦门诗人岸子和莆田诗人本少爷、张坚组织策划的“第一届福建省莆仙地区诗人联谊会暨第一届“张坚诗歌奖”在2009年1月30日在莆田举办。来自福建省六个地区的诗人,以及厦门的岸子、子梵梅、颜非、江浩、威格、海中央等诗人参加了联谊会。此次活动,莆田诗歌得以命名,莆田诗群浮出水面。当晚同时颁发了“第一届张坚诗歌奖”,推出了两名年度新锐诗人:巫小茶、年微漾。
陈言、颜非、黄披星、浪行天下、叶逢平、本少爷、曾宏、张坚、岸子、江浩、叶来、威格,海中央
4.八闽民间诗会2009.10.24-26
2009年10月24—26日,首届八闽民间诗会在漳州隆重举行。此次盛典诗会由道辉、阳子、曾宏共同策划。会议由曾宏、汤养宗、夏敏、道辉4人共同主持。参加会议的诗人除阿翔外,均来自省内,有宁德、福州、厦门、莆田、三明、南平、泉州、漳州和龙岩等地。共计近70多人参加。大会分三个议题:1,各地区代表即兴演说以及中外名诗朗诵;2 福建诗歌何处去?3,新死亡诗派专题研讨。
厦门诗人有10余人参与诗会,高盖即兴演讲《可以调适的禁忌——“八闽诗群”浅谈》提出的几点思考以及提到的“承载福建诗歌的责任”和“八闽人文关怀”;以及在会议中梳理了“陆”诗歌的脉络。
会议期间,各地区诗人激情发言,话锋锐利,自由论战。诗人尽兴狂欢,恍若回到诗歌盛唐。此次会议记录已编成一本《首届八闽民间诗会盛典——2009福建福建诗歌漳州论坛》,收录理论文章16篇,诗会侧记29篇,和27位诗人的作品等。
左起:皇阳、岸子、颜非、书专、威格、辛也、叶来、高盖、阿翔、曾宏、陈让、老鬼,逢平、胖荣、楚午、昌雄、海中央
5.“龙佳金秋老皮诗歌朗诵会”2007.09.28
“龙佳金秋老皮诗歌朗诵会”是继长泰“著名诗人老皮诗歌创作座谈会暨诗歌朗诵会” 成功举办之后老皮的第二次个人专题诗歌朗诵会,于2007年9月28日在漳州角美举办。这天也是老皮新居乔迁大喜之日。来自北京、河南、江西、福建的诗人以及当地媒体和诗歌爱好者等近百人参加此朗诵会,其中有厦门诗人夏敏、高盖、叶来、子梵梅、陈彦舟、陈功、老茂、吴银兰、祝俊、舒城、威格、米晨等,原上飞等。会中还有部分书法家挥毫泼墨、书画助阵,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大联欢。这是闽南诗群一次以个人名义开展的朗诵诗歌盛会。
6.动车诗歌之旅朗诵,及“音乐广场”诗歌跨年朗诵会2010.12 “动车诗歌朗诵之旅”由乐清作家协会发起,据称是“当代诗歌史上第一次动车诗歌朗诵”,其来自祖国各地及浙江作家诗人17人在动车上朗诵了有关火车动车的诗歌。 于2010年12月31日晚,到达厦门环岛路音乐广场,与厦门诗人们联谊举办“动车组驶离2010,手电筒照亮2011”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除了瑟瑟寒风配乐、以及昏黄路灯照明外,现场还配置摄像、喇叭和手电,诗人们激情朗诵共迎2011年的第一响钟声。共计近40余人参加此诗会。 活动结束后,各位诗友还将以本次活动以“动车”或“厦门”为主题撰写的诗歌散文,刊发于《箫台》2011年第一期。除了网络媒体外,几个纸制媒体报道了此事件,舒城以《面朝大海朗诵诗歌》为题在《海峡导报》(2011.01.03)上报道了此事。还有《温州晚报》报道了:“中国首届动车组诗歌朗诵会充满新意”,《温州都市报》报道了:“诗歌朗诵会开到动车上”等。 浙江动车诗歌朗诵之旅 一行人在海边
7. 厦门诗人永安行,及参加“燕江文集”研讨会2011.03.26
2011年3月26日,《燕江文集》五人作品研讨会于永安召开,厦门诗人威格、高盖、叶来、张漫青、祝俊前行与三明诗人相聚一堂。五作者为老开,芦忠、聂书专、辛也、夏一丹。赖微、马兆印、高漳、水笔等30余人参加此会。此行,叶来和高盖因酒夜行小路而误沉池塘、误住客房、误穿女衣等事件,而传为佳话。
厦门诗人永安行, 高盖、威格、祝俊、叶来
8.双城诗会2011.06.11 2011年6月11日,厦门诗群与反克诗群联袂,在厦门鼓浪屿“杨桃院子”咖啡旅店成功举办“双城诗会·杨桃院子24小时”的活动。它是续反客诗群创办的“福建省首场跨年24小时不间断诗歌朗诵会”之后再次以“24小时”诗歌朗诵为创意的活动。其“首场朗诵会”在10年12月31日中午至11年元旦中午,厦门的威格、舒城、高盖、祝俊等诗人参与了活动。 此双城诗会分为《反克》第四辑发布会、《陆》诗丛第五辑征稿会、“诗歌民刊的创意和包装”讨论会、厦门诗人宋永贤作品研讨会、双城诗人联欢酒会、两城诗人集体酿造“杨桃酒”、诗歌朗诵会等单元,穿插诗人茶叙、诗剧表演、行为艺术、音乐演奏、现场书画、影片放映等。 共有70多人参加了本次诗会。 本次诗会的主持为高盖、张文质和郭连娜。该活动主创意者子梵梅称,这是闽省诗人一次成功的“嘉年华”诗人峰会,是以福州为创作基地的反克诗群与团结在《陆》诗刊周围的厦门诗人之间的合作典范。反克诗群诗人顾北说,“24小时”诗歌活动或将成为一个很好的品牌,这样的诗歌盛宴或精神狂欢所带来的影响将是长远的。
双城诗会福州诗人集结照 9.第三届中国诗歌节2011.10
国内最高级别的诗歌节,第三届中国诗歌节于20011年10月15日在厦门举办。内容:太多(略)。近百名诗人以及各级官员聚集一起,与百姓“同欢”,厦门部分诗人参与此次活动。 十二:厦门诗人的书籍出版、作品发表、入选等情况 略。 参考资料: 《他们在厦门的扎根从诗歌开始》曾念长2003.04.10
《诗会记录:诗意泛滥的第六晚》樵夫2003.7
《诗歌,其实只是涂鸦》樵夫2003.7
《源于厦门诗歌的整体缺席-----首届厦门青年诗会側记》黄白水2003.7
《福州与厦门两次诗会印象记》萧春雷2003.8.8
《厦门诗歌的春天终于到来了》老茂2003.11
《厦门诗歌词典》李可可2004.3.15
《厦门诗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白水,雷霆《厦门文学》2004.6
《打造诗歌的厦门》黑枣《诗刊》2004第14期
《切磋诗艺,唤醒诗心》年月《厦门日报》2005.04.19
《我们的声音——关于<厦门青年诗人诗选>》颜非《厦门晚报》2006.06.04
《舒婷故乡的第一个诗歌节——2006鼓浪屿诗歌节侧记》谢春池《厦门文学》2006.6
《诗歌厦门的命运——对“厦门诗群”崛起的一种观察与思考 》庄伟杰2007.10.11
《厦门拥有自己青春的声音——漫步<厦门青年诗人诗选>》庄伟杰2006.06
《对精神家园的诗性守望——“同安诗群”的一种关照和审视》庄伟杰2009中秋
《青春:厦门的诗歌与诗歌的厦门——<厦门青年诗人诗选序>》谢春池2006.05.14
《闽南诗歌批判及其他——首届闽南诗群年会整理摘要》冰儿、南方,《厦门文学》2007.3
《凤凰花开了——骚·厦门风诗会侧记》南方2007.07.06 《百年厦门新诗论》谢春池《厦门文学》2007.11 《对陈仲义诗歌标准的批判或认同——第二届闽南诗群年会综述》朱鹭琦《厦门文学》2008.3
《陆诗歌创刊号“福建诗歌专号”阅读札记》安琪2008
《我观闽南诗歌群》陈仲义厦门文学2007.3
《厦门诗群的形成,盛事,好事——厦门诗群交流座谈会纪要》江浩《厦门文学》2008.1
《推出厦门诗群时机已到》江浩、小河《厦门文学》2008.1
《厦门诗群,堂而皇之生活和写作》子梵梅2009.6.30
《可以调适的禁忌——八闽诗群浅谈》高盖2009.10
《关于厦门诗群,<陆诗歌>的一些自言自语》威格2009.10.22
《厦门文学60年目录选辑》谢春池2011.11
等
备注:
此文是以我个人视角写就,难免有个人色彩,文中有若有偏颇是非之处,记忆有遗漏欠缺,请大家提出批评或指正,以便更改或增删。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