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圣书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9 16:3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6:40:43 | 只看该作者
北京万圣书园创办于1993年10月,是民营学术书店和学人办店的先驱。书店早期位于西北三环中国人民大学附近。1994年三环路改造,万 圣迁址于北京大学东门外的成府街深巷,却由此打通了与北大、清华的血脉,一度被誉为海内外学子的精神家园。万圣和成府街几乎成为海淀一带的地标,创造了一段神话。

万圣书园简介

总经理:刘苏里
2001年11月,集浓郁的皇城民间风情和精英文化传统的成府老街不幸又   刘苏里

被拆迁,万圣不得不第三次迁址至现在的成府路蓝旗营北大清华教师楼下,并由原来专营人文、社科、古籍、辞书等学术思想类图书,扩展至艺术、文学、音像,以及精品工商管理等类图书。经营面积由原来的80余平米扩大到600余平米,经营品种也由14000种增加到45000种。
今天,这家位于海淀蓝旗营的书园已然成为京城的文化重镇。季羡林在一次文化沙龙上赞叹道:“万圣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何怀宏先生更用深情的笔触写道,“万圣不仅巷子深,门槛还高。要买书先得登上一个小平台,万圣好像还有点傻乎乎的理想主义,有时会按自己的理念做点跟生意无关、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万圣的事业却还是大大扩展了,人们也总忘怀不了那个傻得可爱的小蓝鬼。至少我所见到的万圣是小的,并谦虚地居于一小巷中,所以,我想借用舒马赫的一句话说:‘小的是美好的’,万圣也许正可以其不大而成其大。”

名称由来万圣的名称来源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其标识“蓝鬼”的原型便是印第安的鬼面具。但是后来,随着人们的口耳相传,“一万个圣人”的意思却显得与万圣更加贴近:“我宁愿把它理解成‘一万个圣人’,这一万个圣人就是万圣书架上的作者,在受益于这些圣人的读者当中,有我一号。”(诗人西川语)于是,万圣书园的英文店名便由原来的“Halloween”改为“All Sages Bookstore”。

经营特色万圣书园的经营特色透露出,书店不仅卖书,还卖文化和思想,在做商业的同时也表达着社会关怀和文化批判。万圣是最早设三农问题专架的,对称架是城市专架,特别是城镇化、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居于两者中的是环境与发展专架,与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中最重要的问题相契合。   万圣书园[1]


万圣设知识分子公共读物台。“放一些我们认为必读和最近关注的社会话题在这架上,比如会有税的问题,比如会是蒙、藏、疆问题,最近就是30年改革反思问题,也就是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应当关心和发言的问题,我们会随着其呈现而摆出。”刘苏里说。
草创之初的万圣书园,在法律上不属于创办者。按照当时的政策,民营资本想涉足图书出版业,必须找一个国有单位挂靠。万圣书园找到了某部委下属的一家公司做主管单位,带上了一顶集体企业的“红帽子”。直到1997年,中共第十五大确认“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万圣书园才摘掉它顶了4年的“小红帽”。
在北京,如果想找一家能够被称为“文化地标”的书店,那么位于海淀蓝旗营的万圣书园如果不是惟一的话,也肯定是其中之一。万圣书园以及相连的醒客咖啡厅已经成为京城很多读书人淘书、聚会最常出没的场所。

特点第一,它是一个卖书人站在买书人的立场开的一家店;
第二,它相信“路未绝,再坚持”的做事哲学;
第三,决不改初衷——用万圣新主人概括的四个字是“幸福为学”。

醒客咖啡厅万圣书园16年的历史中历经3次搬迁。最早位于北京西北三环中国人民大学附近。1994年三环路改造,万圣被迫迁址北京大学东门外的成府街巷内。2001年,成府老街再遭拆迁,万圣第三次搬迁至现在的成府路蓝旗营北大清华教师楼下。借迁址之机,万圣书园在店内开设了一间“醒客咖啡厅”(Thinker’s Cafe Bar),咖啡厅营业面积近400平米,其纯正的饮品和优雅的氛围已成为大学教授、学术思想家、工商界精英以及外国学者经常聚会的场所。刘苏里这样描述醒客与万圣之间的互动,“到我们这里买书的人很多彼此认识,而书店没有呆着说话的地方,醒客则提供了闲聊的场所。很多买书人有这样的毛病,买来的书立即要翻翻,而挑书已经够累了,如果能踏踏实实地来壶茶,来杯咖啡,听着音乐翻着书,岂不惬意?还有万圣常年举办一些跟书有关的活动,醒客也提供了一个文化界交流的场所。”

由来和含义在咖啡厅中有幅“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的画,万圣书园的主人刘苏里解释了它的由来和含义:
“这句话是郑愁予的诗,那幅画是沈公沈昌文,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阁楼上的光》中的插图。美国绘画作家Shel Silverstein的《A Light in the Attic》是一部脍炙人口、发行量极大的作品。作品的第一张图就是‘阁楼上的光’,配的诗是:‘阁楼上亮着一盏灯。虽然屋内漆黑,大门深锁,我可以看见闪闪烁烁的灯,我明白那是什么。阁楼上亮着一盏灯。我从屋外瞧见那灯火,而我知道你人在屋内……正在望着我。’我太太焕萍极喜欢这意境,在万圣为《读书》杂志举办的二十五周年回顾特展上,她拷贝改造了《阁楼上的光》中的两幅画,并旁注了‘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作为展览中某个单元的主题题目。当时反映就很好,撤展后,这幅被她改造的画就一直摆在醒客。前一句,我想她取用‘行业’一词,一定指的就是卖书这件事,但经她‘改造’,成了人人喜欢的‘名句’。”

互动营销书店与咖啡厅的互动营销是刘苏里的一条成功的生意经。[2]
“我们试图寻找一种跟书能有机配合,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生意跟书一起做,这就是后来的醒客。”
与国内大多数书店开办的咖啡厅附于书店一隅不同,醒客从一开始就是独立的。它的面积有360平方米,占了万圣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强,而且很快就开始盈利。
刘苏里这样描述醒客与万圣之间的互动,“到我们这里买书的人很多互相之间认识,而书店没有待着说话的地方,醒客则提供了闲聊的场所。很多买书人有这样的‘毛病’,买来的书立即要翻一翻,而挑书已经够累了,如果能踏踏实实的来壶茶,来杯咖啡,听着音乐,翻着书,岂不惬意。还有万圣常年举办一些跟书有关的活动,醒客也提供了一个文化界交流的场所。”据了解,醒客与万圣之间顾客的重叠率超过30%。
“万圣—醒客”这种互动模式已经引起众多书店追仿,全国已有不下20家书店开始同时经营独立的咖啡厅。刘苏里的生意经
从当初老板与顾客只能蹲在台阶上聊天的偏僻小店,到今天宽敞的店面、幽雅的咖啡厅,万圣的环境好了很多。随之而来的,刘苏里也必须应对骤然增加的房租压力。“开书店最大的费用并不是书,房租和物业管理费才是大头。”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6:41:25 | 只看该作者
逛书店·万圣书园 来自: 林文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5108957.html

沿着成府路骑行,在清华大学南边的蓝旗营宿舍楼下,坐落着万圣书园。据说在北京,倘若想找一家像台北诚品那样当得起“城市文化地标”美誉的书店的话,万圣即便不是唯一,也必然是其中之一。万圣书园以及相连的醒客咖啡厅已经成为京城很多读书人淘书、聚会最常出没的场所,其显赫声明早已在外。

但出乎意料的,万圣的店面并不显眼,只是魏体气质的几个大字,以及靛蓝色的背景,入口不大,所能看见的颜色无非蓝白黑三种,简约中透着几分学术气息的硬朗。书店LOGO是个稀奇古怪的人形鬼怪,有点图腾的意味,后来我才知道,它叫蓝鬼,这和万圣的店名有几分关联。万圣书园的创建者刘苏里和甘琦都是万圣节的生日,而这个节日又称灵鬼节,灵鬼在西方是智慧的象征。这似乎也彰显着万圣的灵性与追求。

万圣分为两层,一层的空间不大,平常无奇,是专业味儿较浓的旧书和特价书,几乎看不出万圣的品格。顺路上楼,在楼梯拐角处可以看到醒客咖啡厅的介绍(醒客取自Thinker的音译),以及还有万圣的荐书,诸如《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五月花号》、《世道人心》、《理性的声音》、《致新知识分子》等书籍赫然在目,这才隐约意识到万圣的不同寻常。步入二层,果然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布局明朗大气,放眼看去,尽是高高的书架,密密的陈书,营造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入口处的一句“艺术,让人成为人”,更是自信地宣告着万圣的卓尔不群。

漫步在万圣,瞬间便被书籍所淹没,这家600余平方米的书店经营着45000余种图书,而且,万圣的空间设计巧妙,各个分室环环相连相套,似乎总也走不完,看不尽,真真是书的天堂,知识的海洋,读者的书园。在书店中买书的不乏年逾古稀的老者,从举止言谈听来,显然这里有不少学识渊博的智者,更有几位读书人是推着车子买书的,车筐里少说也有几十本书,真有几分学富五车的气韵。于是便兀自地慨叹起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原来还有这么多要读。店主刘苏里曾说:没有放不下书桌的年代,只有安静不下来的心。而在万圣,心静得只想读书。或许这也是他的愿望。

在书店角落的墙壁上,我更看见了这样的介绍:中国现代性思想档案学者,下面是梁启超、严复、章太炎、顾维钧、陈独秀等人的名字,而周围的书架上,则整齐地摆放着这些大家的著作。在这寸隅之地,我屏息伫立,深深呼吸,似乎在这里,内心才会有“时还读我书”的呼喊,才会让人警醒,还有一种更高尚的生活值得我们用毕生去不懈追求。

在收银台附近看见诸多关于书的书籍,诸如《书天堂》、《阅读的狩猎》、《逛书架》、《我与兰登书屋》、《书痴的爱情世界》等等,最有趣的是一本漫画书《天哪,书!》,画的是关于书的断想,富于奇思妙想以及读书人的童心未泯,比如儿童会担心于妈妈的掸子会不会把书中的故事掸去。我翻看着这本由45个国家的80位漫画家完成的150幅漫画,不禁莞尔,感叹天下读书人爱书的性情竟是如此的相近!

随后,我买了司汤达的《十九世纪的爱情》以及《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走出店门,正看见几位学者气质的中年人寒暄着走进醒客咖啡厅,听语气,其中应该有数位是教授头衔,或是文化名流。在这样的午后,品着纯正的咖啡,交互知识,畅谈生活,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书中有天地,天地有大美,书是大美,读书人亦是。

PS:万圣的书太多,倘若找不到书的话,几位店员可随时为你提供帮助。此外,万圣书籍的流动顺序为:新书平台→塔台→分类平台→书柜平台→上架,以期给读者常新的感觉,也因此,万圣的荐书通常会在玻璃窗附近的平台找到。但遗憾的是,万圣也不打折,但它确实有很多在卓越、当当上根本不可能买到的书籍。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5108957.html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6:41:49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6:42:24 | 只看该作者
万圣书园与北京大学
作者:刘苏里 提交日期:2007-3-6


  按:五年前,万圣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和煎熬,终于如愿以偿地迁到成府路新址(即现址)。之所以说“煎熬”,是因为此前我们经历了成府街的拆迁——从通知到搬迁,中间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即使如此,事先订好的新址仍在拖期中考验着你的耐心,从2001年初直到年底。无奈,我们只好在北大西门附近找了个临时栖身之地,“等待”新址的落成。这一临时性措施,劳命伤财,逼得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动土挪窝。可以想像那一年多是怎样的等待与煎熬。2002年2月,万圣正式搬迁新址,3月,《北大学子》的记者闻讯找来,让我谈谈万圣与北大的关系。记得登在该刊上的标题被改为《刘苏里:不谈理想》,实际的标题是“刘苏里眼中的万圣书园与北大”,此次发表,简略起见,用了现在的标题。
  其实,很多年以后认真想来,万圣与北大没什么太大的关系。除了当初的创办人毕业于北大,偶然的机会将地址选在靠近北大,我想万圣与现在的北大再也没什么瓜葛了。比如说,1989之后,我再也未以任何正式的身份回过我当年读书的母校,包括1998年的百年校庆。但我怎能忘记北大给予我的所有?心里念兹在兹而已。我怀念的是我们读书时的北大,北大与燕京合并前的燕京,以及燕京初创时的种种故事。1989年之后,所有的这些都烟消云散了,至少到今天不再了。
  借发表该文之际,以纪念老北大,纪念万圣迁址五周年。
  文中所谈,还是5年前的想法,有些改变了,但主要的,还都没变。
  2007年3月6日
  
  
  
  万圣书园与北京大学
  
  
  万圣书园:国内较早的民营书店之一,自1993年创办以来,一直以经营精品学术图书,促进学术思想发展为己任,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原址位于北大东门成府街,现在迁至北大、清华之间的蓝旗营。
  刘苏里:1983年毕业于北大国政系。万圣书园创始人之一。现为书园主持人。在万圣新店开业之际,刘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怎么看待万圣和北大的关系?
  刘苏里(以下简称“刘”):如果说万圣和北大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万圣和北大的传统的关系。万圣不能离开这种传统。北大的传统是什么?举一个例子,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生们到了晚上熄灯没地方看书,对此意见很大,学校不得不开放一教,二教和文史楼提供通宵自习。那时候每天去都是满满的,晚上吃过饭就想着要去占座,不然晚上就没地方了。还有一个例子,当时勺园前的网球场只对外国留学生开放,不对中国学生开放,学生们为此闹得非常厉害,最后学校只好同意对大家都开放。这就是北大的传统之一:没有约束,宽容,可以表达。北大还有另一个传统:学术和思想,正如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这两个传统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在北大你可以自由表达,不受约束,所以你可以把精力放在学术上,学术才能得以发展。所以万圣始终没有离开北大的辐射圈,决非偶然。北大有众多的莘莘学子,他们求知若渴,尊重知识,这是万圣最大的市场。不仅如此,在北大周围还聚集着一批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的边缘人,我称之为“文化流浪汉”。他们依附于北大这片土壤,构建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虽然他们的购买力比较低,但购买的比例很高。
  万圣和北大确实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北大给了万圣生存的空间,万圣也为北大人提供了一个学术思想的集散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人是幸运的,万圣也是幸运的。
  
  记:您对万圣在学术界的影响有何评价?
  刘:只能说万圣对整个学术界有一点点影响。虽然我并不满意,但我已经做到了我所能做的。当初我创办万圣有两个初衷,一个是促进学术研究,另一个就是造成书香社会,或者说是学术思想的普及性推广。在97年我们曾对在校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内容是看在大学生的消费序列中,购书排在第几名。结果大概是排在第11名。而在我上学的时候,购书是和吃饭同样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大家首先是人,其次是公民,最后才是学生。而作为人和公民,你必须阅读。阅读是人生几件大事之一,只有阅读,才能丰富自己,才能跟上这个时代。人的观念来源的渠道无非两条:一个是外界的经验性的东西,另一个就是一种相对私人化的获得方式,即阅读。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人有精神的需要,追求一种系统的精神生活。在这时,书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
  
  记:在现在的信息社会,图书的数量迅速上升,但是图书的整体思想价值却并不和其数量成正比。您怎么看待出版物质量下降的问题,万圣又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问题?
  刘:现在的出版物质量确实良莠不齐,这是由于某些作者和出版者的不负责任造成的。有些所谓学者教授著作等身,但这等身的著作里有多少有价值的思想却很值得怀疑。不仅如此,在好书中,还有适不适合你的问题。这就给读者的选择造成了很多困难。所以万圣的工作就是帮助读者做一种选择,提供图书流通过程的最后一道筛选。当然在这种选择中也有主观意志,因为你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水平和他的意愿。万圣一直坚持站在受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首先要保证没有三无(无意义,无聊,无害)的作品进入万圣,其次还要从在此之上的作品中挑选最好的。同时我们还努力使知识系统化,使一个不了解某个领域的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它。我上学的时候,总是花很大的代价来挑选图书--我一到星期天就骑上自行车满北京城的找书。而现在的读者再也无需为找书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我们已经帮他们做到了。三年以前,我一直都在采购的第一线,万圣的图书都要经过我亲自挑选。现在我虽然不参加具体挑选了,但我们有一个优秀的采购员队伍,我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监督。我经常到店里去,到处转转,看到有不适合摆在万圣的书,我会立即让它们下架。万圣的任务是被规定了的。万圣绝不会沦落到靠卖畅销书维持生存,因为在此之前我会让它关门的。万圣就是万圣。
  
   记:万圣迁址之后,是不是只是规模上的扩大?有什么改进?
   刘:万圣的规模扩大了,但学术品位没有变。当然也有一些新变化,比如把艺术类图书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一个金橡树艺术书店,因为我觉得艺术是人文和社科的基础,至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还增加了一个咖啡厅,这个咖啡厅是和万圣书店密切相关的,因为我们想以这种方式为读者们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还有万圣的无店铺网上销售系统,是想超越地理空间的限制,把书店开到每一个人的书桌前去。万圣定位在一个社区书店,这个社区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社区,而是一个超地理的社区,它的居住者是所有爱书的人们。
  
  2002年3月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6:43:02 | 只看该作者
网上逛万圣书园
本报实习记者 潘艳
  1999之夏,融合智慧、活力和超然的万圣“蓝鬼”标志登陆互联
网,由人民日报网络版提供运行快速的服务器和主页链接,万圣发挥
做书的优势,双方合作的万圣网上书店由此开张。自6月1日诞生以来,
万圣网上书店访问人数已超过10万,目前日访问人次保持2000左右,
页面浏览达到2万以上。   万圣书园是著名的传统学术书店,在传统书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万圣书园进军网络图书领域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女老板甘琦一语道破:
“网络发展得太快,有几个数字让我特别震惊。1996年底我国只有网
迷20万,仅仅一年到1997年底,网迷就有70万,1998年底达到210万,
1999年中已超过400万。用数字技术使传统的书改变流通方式已是趋势。”
  那么,在诸多网络书店纷纷出台而均不赢利的网络书店市场中,
万圣书园网上书店如何才能够在这一新兴市场中脱颖而出、后来居上?
  女老板甘琦告诉记者:万圣特色。   首先是书源充分,有精良的供货系统。甘琦认为,中国图书供应
系统的供货水平远不及国外竞争激烈,同时相应规模的大型物流中心
凤毛麟角,时下谈论的“零库存”对国内网上书店经营者来说,只是
一个神话。而万圣是集零售、邮购、渠道营销、选题策划于一体的图
书公司,经营社科人文类图书15000种,保证了良好的供货服务和丰富
的图书资源。   其次,万圣与文化界渊源很深。万圣书园在文化圈内有极佳口碑,
光顾万圣网上书店的有许多文化思想界的精英和大批知识分子。网站
的“读者留言板”、“爱书者说”等栏目留下了众多热爱思想、钟爱
书籍的精彩留言,虽没有披露姓名,但其中不乏文化界知名人士。万
圣网上书店的读者很多本身也是作者、资源提供者,其网上书店的栏
目则包括人物流派、书评书介等栏目,是真正实践着“开放的网络和
开放的社会”理念的栏目。近期“龙应台专题”、林达的书等都是由
万圣率先在网上推出。赵汀阳的《非常姿态》电子版独家授权给万圣
推出。   再次,万圣多年积累了广泛的客户网络和优秀的市场信誉。海外
的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等都是与万圣建立了长
期合作关系,原有的老客户以及国外学者也纷纷到万圣网上书店购书,
大量爱书人还争相订阅万圣网站的电子杂志《蓝鬼快讯》,反馈信息
表明,《蓝讯》被读者青睐有加。万圣网上书店的信任度更是受到好
评,林达先生在国内的稿费都可汇往万圣,老客户预购价额较高的图
书,甘琦亲自做担保。   尽管还存在着结算、融资方面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万圣网上书
店毕竟开始凸显出自己的特色和发展势头。甘琦认为,进入网络时代,
一些物品会被先进的事物取代,但书,尤其是让人生活得更超越、滋
养人的书籍不会被代替,书不能没有美好的未来。   点评:与传统书店纷纷匆忙上网不同,万圣书园推出网上书店是
基于对网络具有深刻认识和感受的基础上的,而且,他们从一开始就
采取了与人民日报网络版进行合作的方式,懂得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细分是一种典型的分工模式。对于网络经济来讲,
开放是该种经济模型的基准,也是这种经济模式的实质。我们高兴地
看到了万圣书园推出网上书店的思路,同时希望有更多的具有网络经
济思维和网络经营思维的新型出版经理人的出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3:00 , Processed in 0.0984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