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建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17 10:0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管建刚
管建刚

●“兴趣”重于“技能”
●“发现”重于“观察”
●“讲评”重于“指导”
●“文心”重于“文学”
●“生活”重于“生成”
●“真实”重于“虚构”

【素描】
不熟悉建刚的人,都以为他不太爱说话,你们一帮人在那里说笑,他常常兀自坐在那里,静静地,若有所思。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只要一涉及他所钟情的作文世界,他就会有说不完的话,滔滔不绝、妙语连珠。他似乎就属于这个丰富的作文世界,因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他的智慧就存在,他的尊严就存在。或者说,他因拥有一种有个性的教育而拥有自己丰富的世界。
与建刚在一起,他大部分时间静静地听你说话,偶尔,抬起头,静默里与你对视一眼。然而,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另一个管建刚:锐利、深刻、独到的思想纵横捭阖,令人叹服。安静的建刚,喜欢“不争之争”的建刚,进入文字的世界,建刚有了建刚的王国;进入作文的世界,建刚有了建刚的霸气。他出入在“霸气”与“静气”之间,自如自在,一点也不给人以唐突之感,这就是建刚吧。
建刚慢慢地走来,不疾不徐地走来,不喜欢说空话,不屑于说假话,不乐于说大话,甚至不善于说“客套话”。就这样沉下心去,扎下根来,建刚渐成一片风景,渐有一个世界。

(江苏省吴江市汾湖开发区实验小学 张菊荣)

【主张】
“讲评第一”的由来
■管建刚
“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现在出了四本,分别是《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和《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我自己最看重的是《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书中我提出了“‘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多改’重于‘多写’”“‘讲评’重于‘指导’”等主张,我自己最看重的是“‘讲评’重于‘指导’”这一主张。
2000年,我在班里办了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学生写了作文,向“班级作文周报”编辑部投稿,每次录用十五、六篇“发表”出来。学生的作文热情,一下子点燃了。点燃后,我又想方设法,琢磨出了一个又一个点子,使燃起来的火,不哑下去。
2002年,我据此写的总结论文《打造一个永不消失的童年——一份报纸一个作文世界一段难忘的童年生涯》,获得了《江苏教育》举办的“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第一名。2004年,《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在《中国教师报》十期连载;2005年、2006年,《江南时报》两次报道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7年,《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博览》也对我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报道;同年,《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书出版。
一些地方请我去讲讲“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答应了;一些地方,想请我去上一节作文课,我答应不了。我的研究重心,是让学生有作文的兴趣、作文的意志,我只上“《周报》活动课”。《作文周报》每周五出版,下周一,上“《周报》活动课”,它有以下几个环节:(1)让我呼喊你的名字——呼喊发表作文的同学的名字;(2)佳作真精彩,猜猜会是谁——学生竞猜这一期《周报》的佳作,猜中者,可以抽奖,奖品是“优先发表卡”;(3)佳作齐欣赏——七嘴八舌说自己最欣赏的某个同学作文里的一句话、两句话。(4)走进大本营,训练真本领——从学生作文里引出一个训练点,进行必要的训练或指导。
令我欣喜的是,学生特别期盼“《周报》活动课”,喜欢上“《周报》活动课”。然而,要我去外地上作文课,怎么可能呢?难不成,把我们班的学生都“拉”过去?我一一婉拒了。有一天,一位邀请者很不解地说:“管老师,听说你研究作文教学,也有点名气,你不会出来上课,你研究点什么东西啊?”
这话深深刺痛了我。我也知道,不能或者不会“出去上课”,是我的一根软肋。我真的不会上“流行的”那种作文公开课。
我“不会上的”背后,还有我不认同课的背后的理念。我以为,只要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故事,他们就有无穷无尽的作文的材料,不用老师在课上花那么多的时间“启发”;我以为,学生作文前的“技法”指导,弊大于利,它直接导致了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我以为,作为课堂教学的讲评,不应只看几个同学的作文,而应看全班同学的作文,“全班”才是整体“1”。
我很苦恼。老师们觉得我带的班,学生作文写得不错。家长们“讹传”,管老师的班叫“作文班”,每个孩子都能写好作文。我自己觉得,学生的作文状态真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带班一年,前后的《作文周报》比较,学生自己都说,我们的作文大变了。
可是,我不会“上课”。人家说,你管建刚究竟在研究些什么东西呀?
2008年,高子阳先生推荐我参加苏教版的“作文教材”修订,由此认识了沈高明先生。
2008年年底,高明先生打电话来说,明年三月,要在海门举办“第四届凤凰语文论坛暨新课程习作教学研讨会”,这次的作文课,要展示一个完整的过程,两位老师合成一组,第一天,A老师上“作前指导课”,学生写好作文后,交给B老师,第二天,B老师上“作后讲评课”。
高明先生不疾不徐地说:建刚,要不你也上一节课?你上什么课呢?
我迟疑了。我从没在大型活动上上过作文课。刚评上特级教师,上砸了,多尴尬呀。不过,“讲评课”很诱惑我。我的“《周报》活动课”,和它很相近,稍加改造,就成。我有几分自信,像我这样认认真真上“类讲评课”的人,不多,哪怕是特级教师。
要是错过了,什么时候才会有如此原汁原味的“讲评课”的机会呢?
我答应了。我上讲评课。
2008年的春节,百年不遇的大雪灾。
这是我过得最“忐忑”的春节。
2009313日,上午,和我一组的张老师,给学生上了《我的烦恼》的作前指导课,课上,学生自然来不及写。下午,学生作文送来,我因要做《写作动力的消亡与拯救》的讲座,没时间看。
讲座后,一行人去吃晚饭。晚上七点多,才回到住地,研读学生的作文。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学生的作文。我将学生的“好句子”输入电脑;“挑”了两个语言上的“病”,“关联”病、“开始”病,“病例”也输入电脑;“作后训练”,定位于说出自己内心的话,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捕捉自己的内心。
也就这个晚上,我确定了讲评课的基本步骤:(1)欣赏;(2)挑刺;(3)训练或指导。
314日,我的课排在最后一节。说实话,听完前面的老师的讲评课,心里的自信一点点地攀升起来。我缓步走上台,打开昨晚制作的PPT。讲评课上,整个会场异常的安静,我从“安静”里走下讲台,高明先生迎上来,悄声说了句:你雷倒了一大片。
也从这天起,我明白了,讲评课就是作文课啊。回家后,我把“《周报》活动课”,更名为“《周报》讲评课”;回家后,我不再拒绝“上作文课”的邀请,讲评课也可以“出去上”,只是麻烦一点,对方要把学生写好的作文,提前一周寄给我,备课后,我再去上。
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研读学生的全部作文,工作量可想而知。然而,想到那老师的质问“你不会出来上课,你研究点什么东西啊?”,我一咬牙,钻进去了。外出上讲评课,没有试教,没有预演,所有的课都是一次性的。然而,带班不就是这样的吗?
明了方向,10年的“《周报》活动课”,讲评课越来越顺手。两年时间,我构建了“欣赏系统”“挑刺系统”和“训练系统”。
其间,我也看了不少“作前指导”的实录,对“作后讲评”和“作前指导”做了分析、对比,有了自己的思考,我认为——
“作前指导”应该越少越好,指导多了,学生很难写出有个性、有特点的作文,学生只顾着老师的“指导”,忘了自己的、自我的作文。即使写出了比较好的作文,那也不是学生自己的,它是一种虚假的繁荣。要放手让学生写,哪怕写出来的不成样子,那也是一种真实。宁要真实的贫穷,也不要虚假的繁荣。
我认为——
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作文教学是“双文本”教学,阅读教学是“单文本”教学。作文教学的两个文本分别是“教材”和“学生作文”。两个文本,哪个更重要?我认定“学生的作文”,以“教材”为本,那叫“以本为本”,以“学生的作文”为本,那叫“以生为本”。
我认为——
作文教学的第一大事是认真读学生的作文,或许我们做不到像研读教材那样来读学生的作文,然而,一定要带着思考、归纳和发现的心去读。我以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成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老师们把读学生的作文、批学生的作文,看作教学生涯里最痛苦的事。一个懒得读学生作文的语文老师,能对学生的作文做出怎样的“指导”呢?
我认为——
“作后讲评”就是先“号脉”,再“下药”,这药就能下得准,就能药到病除。即使不能药到病除,它的副作用也少:学生已经写出作文了呀。先让学生写,写出来了,有什么问题,我给你诊断,给你开药方,给你治,这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写后教”,“以写定教”。这就是闻名全国的洋思经验。
于是,《我从不上“作前指导”》《我为什么重视讲评课?》《“讲评”重于“指导”》等一系列文章,发表于《人民教育》《教学月刊》等刊物。
江苏省教研室的李亮老师邀我参加“江苏省小学名校、名师语文教学主题观摩研讨活动”。
那次,孙双金老师也在,听了我的课,孙老师说:第一次看到管老师,看到的是一位内敛得有些木讷的管老师,今天我看管老师,他目光炯炯,气势夺人,充满一种魔力般的磁场。
李亮老师谈起了他的作文教学经历,指导得辛苦,批改得辛苦,收效却甚微,后来一位进修学校的老师,建议他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作后讲评”上。用心试了几次,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提升,不是个体的,而是整体的提升。
李老师提出了“让讲评走到台前来”的教学主张。这对我真是莫大的鼓舞。由此,我提出了“讲评第一”的教学口号。

【课堂】
重要的是思考
——《一次特殊的听写》作后讲评设计
■管建刚
【课前设计及反思】
8个学生的名字,听写,互批,请三五学生说默错了什么,怎么错的。学生作文。
1.淡化“作前指导”。一是时间上“淡化”,作前的默写、批改,不过78分钟;二是“指导”上“淡化”,不进行所谓的技能的辅导,不进行所谓的内涵的点拨,让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原汁原味的作文。2.强化“作后讲评”。一是时间上“强化”,用整整一节课,讲评学生的作文;二是速度上“强化”,尽快研读学生作文,发现学生个体的优点、亮点,以及作文的共性问题,及时讲评;三是行动上“强化”。讲评后,学生改自己的作文,有大问题的,则要“二次作文”。
【教学过程及意图】
环节一:
欣赏:让作文快乐起来
摘录一:默写前的内心
★“下面进行听写……”什么什么?不会吧,就用这一张纸?平常不是都用练功本的吗?难道这次例外?还是管老师忘带练功本了?不至于吧,管老师还没那么健忘。况且,管老师也不是那么随便的人,怎么会让我们用这么张零零落落的纸呢?平时,《每日简评》写完了,贴一张纸上去,都要不大不小,正正好好,现在,怎么会?
——俞希平
★“下面,听写。”原来要听写啊。听写什么,第七单元?第七单元早默过了,难道默写一到七单元?这样的话,这张纸未免也太小了点,估计两个单元都默不过来。排除一切可能后,没可能了,到底默什么?
——王元正
★“拿好纸,听写。”什么?听写,真是的,不通知一声啊,毫无准备,默得一塌糊涂怎么办啊。管大,你是世界上最坏的人,快奔四了,还喜欢整人。快,快说是骗我们的。不然,嘿嘿……我,我就求求您老人家了,我给你一元越南币好不好?
——陆梓晗
点评:1.老师在课上说的话,有的写“下面进行听写……”,有的写“下面,听写”,有的写“拿好纸,听写”,都不一样。这是对的。人不是录音机,写作文,写的只是你的印象。要善于写自己脑子的印象。2.老师在课上说的话,大家的表达不一样,意思却一样。不一样的,是听到这话后的反应。俞希平、王元正、陆梓晗的反应很不一样,这个“不一样”,才是作文中最宝贵的。
摘录二:关于“陆梓晗”
★“陆梓晗。”啊,怎么还没让我抱怨完,就默写了。告诉你,将来我出了名,这些抱怨都会变成名言的。“陆梓晗”,这有什么难的,只要记住每个字的意思就好了:“陆”就是一个人在揪着别人的耳朵,在不停地敲击;“梓”就是一个工人在大树底下辛苦地工作;“晗”就是传说中的泰坦独眼巨人,把太阳含在了他的大嘴巴里。看吧,一点也不难,难的是你有没有丰富的想象力。
——朱业盛
★“陆梓晗!”咦,管老师叫陆梓晗做神马?是不是陆梓晗这个“乖乖女”做了什么“乖乖事”,默写之前要点名表扬一下?还是“乖乖女”不乖了,犯了什么错,要点名批评一下?吔,不对呀,老师表扬或批评某位同学,一般都会看他(她)一眼,或一直看着他(她),或用手点他(她)一下,或一直点着他(她),管老师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眼睛仍直视着前方?
——凌烨
点评:1.一个人耳朵听到三个字,笔下是不是只能写三个字?朱业盛、凌烨告诉我们,不是的,可以写很多很多的字。你的耳朵只听到三个字,你的内心的反应可以写30个字、300个字。人听到三个字,一刹那涌上心头的感触,有很多很多,就看你能捕捉出多少来。这个“捕捉内心”的本领,是作文本领中最重要的一个。2.凌烨的“他(她)”,用得好。这里的某位同学可能是男生,也可能是女生,自然要用“他(她)”。不这样写,还有一个办法,用拼音“tā”。
摘录三:关于语言的趣味
★“孙小湉——”孙悟空他二叔的女儿的儿子的表叔的姨妈的侄子的女儿啊。管大,孙悟空会被气死的,你怎么可以直接叫她的“官印”呢?
——赵则敏
★“孙晓湉!”啊,同学都在埋头苦写,原来默写名字啊。管大,竟默这个,我,我早知道就让老妈取个超级难写的名字,让全班同学都默不出来,看某些人还敢不敢笑话我!
——费城
★“陆宸宬。”啊,为什么,为什么?报谁的名字不好,一定要报“陆宸宬”,有谁可以告诉我“宸宬”这两个字怎么写?要我是小陆妈妈,一定不会给我女儿取这么一个难写的名字。
——王紫怡
点评:读这些话,你会觉得好玩,好笑,有趣。一个会说话的人,不只会把意思说出来,还会说得很有趣、很好玩。人们为什么喜欢看小品、看相声,就这个理。写作文也是如此,你不能只把意思说出来,还要像赵则敏、费城、王紫怡那样,说得风趣、幽默。
[意图:我以为,表扬是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作文教学尤其需要大面积表扬,大面积的表扬能够快速地形成好的“学习场”。受表扬的伙伴的语言,也为学生的语言呈现了可以触摸、更可以追赶的例子。伙伴语言是“无障碍”语言,习得的速度最快。也因此,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语言,应该有一种天然的“儿童”的敏感。]
环节二:
挑刺:让表达精准起来
病例一:“自相矛盾”病
1.欣赏。
★“陶嘉美……”呵,我妹妹的名字,我怎么可能忘记?她可是我的“表亲”啊。等一下,她的“jiā”到底是哪个“jiā”?嗯,对了,是“嘉年华”的“嘉”。嘉年华,哦,不对不对,写错了,是“陶嘉美”,不是“嘉年华”。
——徐若杰
点评:1.最欣赏“jiā”。不知道是哪个字,用拼音来代替,多么贴切的表达。2.还有一个地方,也要用“jiā”,开头的“陶嘉美”的“嘉”,也要用拼音,你不是不知道哪个“嘉”嘛!
2.病例。
●“陶嘉美——”苍天啊,大地啊,我一世英名,就败在了这个“嘉”字上,有那么样的吗?太没天理了吧?想当年,本公主还是传说中的“认字大王”呢。
点评:既然说“败在了这个‘嘉’字上”,说明自己不会写“嘉”,前面怎么就会写了呢?——那是默写后,看了正确的字,才知道的,要搞清楚前后。
●“陶嘉美。”糟了,这下真的完蛋了,怎么办?怎么办?她名字里的“嘉”我不会写,看来只能随便写一个应付了。说不定还可以蒙对。等一下,靠蒙对,那就没有意义了。还是让我再想一想。哈哈,我真是太聪明了,这个字肯定是“佳”。
点评:说自己不会写,前面却写“嘉”,后面写“佳”。这句子,初看没问题,细读让人搞不明白。
3.修正。
方式:只要将老师喊的“嘉”,以及弄明白前的地方的“嘉”,都用“jiā”代替。类推,凡是默写错的名字,说明当时不知道怎么写的,老师报名字,以及弄明白前的地方,都要用拼音代替,不然,会前后矛盾。
4.再练。
●“陆宸宬……”这个还好,我不认为“陆宸宬”这个名字难写,而是怕把“宸宬”写反,名字本来不难。管大你也这样认为,对吧?可惜,到最后,我把“宸宬”写成了“宬宸”,太讨厌了。
点评:“宸”和“宬”,不知道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能不能拼音代替?——不能,“宸”是前鼻音“chén”,“宬”是后鼻音“chéng”。怎么办?可以学习凌烨的做法,改为:“陆宸宬(宬宸?)”,表示你不知道两个字的顺序。
病例二:“囫囵吞枣”病
1.病例。这次共默写了8个人的名字。有的同学,把8个人名都写了进去,每个人名下面,都来一段内心表白。
2.讲解。出示图片“一匹布”“一件衣服”,“布”做成“衣服”,要裁剪。裁剪下来的多余的布,要扔掉,总不能把多出来的“布”,这里挂一块,那里挂一条。将“一件事”写成“一篇作文”,也要裁剪,总有多出来的“情节”,要扔掉。
3.选择。默8个人名,写,只要34个。“34”,是一个要注意的数字,对写作文而言。8个名字,选3个或4个,随意选?不是的。(1)第一个默写的名字,一般要写。(2)最后一个,一般也要写。(3)默错的那个,一般要写。(4)默写中,思考最激烈的那个,要写。(5)要是你的名字是8个中的一个,要写。
点评:从“事情”到“作文”,不是囫囵吞枣,全部写下来,要学会选择,要学会剪裁。裁缝剪裁的艺术,也是我们写作文的艺术。
[意图:一味表扬,表扬就廉价了。挑的刺,要小,要一学即会,会即能用,回去马上能用它来改作文。以前的“关联”病、“我”病、“我想”病是,这次的“自相矛盾”病、“囫囵吞枣”病,也是。讲评课的“挑刺”,要小,还要少。一堂课,一两根小刺,够了。小步走,不停走。每周都挑出一根语言的刺,一年,两年,那就不得了。]
环节三:
指导:让思维发展起来
1.欣赏。
★我也真是的,都一起上学一年多了,怎么连他们的名字都不会写?这也说明我根本就不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名字,不注意观察小事。
——梁亦费
★名字,它等你来尊重/你也得好好尊重它/它也许对你很不起眼/可对它主人来说很重要。
——吴思凡
点评:这次作文“一次特殊的听写”,特殊在哪里?仅仅是表面的默写内容吗?不是的,你要能思考到事情的背后去。
★这次特殊的听写给我敲响了警钟——我对同学是不是太不了解了?
——王元正
★这确实很特殊,一般的老师都不会想到要叫自己的学生默同学的名字。管大怎么会让我们默呢?因为我们都不去注意同学的名字怎么写,写到别人的名字,就写错别字。别人以为你是在贬低他呢。如,“余世辰”写成“鱼是晨”,看了,都很好笑。更可怕的是,有人故意装作不知道,把“朱业盛”写成“猪叶胜”。
点评:这样的“想”,想到事情的背后去了,就把自己想到的“特殊”给讲出来了。
2.病例。
●这可真是一次特殊的听写啊。
●这真是次特殊的默写,对吗?
●这次的听写真好玩。
●真是,真是一个别开生面的默写。
●经过这一次的听写,我总算明白了,我们的班有些人的名字真的不太好写。
点评:最大的问题:事情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默写结束了,事情结束了,作文也结束了。——不对的。事情可以结束,然而,你对事情的思考不能就此结束。
3.课例。
苏教版第八册《苹果里的五角星》的结尾: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点评:(1)切苹果的故事结束了,然而作者的思考没有结束,作者思考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一般的人想不到的,一定要写。换句话说,这篇能够进入教材,正在于作者由这个很多人知道的故事,想到了很多人想不到的东西。(2)“一次特殊的听写”,事情来讲,全班同学都经历了,每个人多少都有自己的内心感受,决定你的作文的高度的,是你能否思考出“特殊”背后的自己的东西。
4.思考。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预设:(1)会写同学的名字,是尊重同学的表现,是友谊的表现:你愿意和一个连你的名字都会写错的人做好朋友吗?自己的名字,别人老写错,心里多少会难受。(2)同学的名字经常出现作业本上,老师、同学乃至自己的嘴里,出现在我们的作文里、周报上,出现在张贴在墙上的值日表上,等等。为什么从没想到注意一下怎么写呢?(3)那些一个也没有默写错的,大都是经常帮老师收发本子、作记录的人,以前觉得他们傻,忙着做事,没得玩,其实,做什么事,都会有收获的,只是有的“收获“,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而已
5.表达。
最讨厌的表达“思考”的方式:“通过这次特殊的听写,我明白了……”再读《苹果里的五角星》的“思考”,从故事到思考,要自然,不露痕迹。
[意图:学生写之前,我就料到,最大的问题在于“就事论事”,没有自己的想法。我没有在学生作文前指出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哪怕有缺陷的作文,写后经老师的点拨,印象会更深刻,效果也更持久。教法上,采用了“写”“读”结合,注意,是“写”“读”结合,从作文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开发教材,利用教材。作文上,老师的“教”只是根“拐杖”,学生看到了“拐杖”,能不能拿起“仗拐”走,什么时候能丢掉“拐杖”,那不是一节课能解决的。真正的作文教学绝对是个大工程,系统工程。]

【延伸】
我的心灵书
■管建刚
十年前,去南京夫子庙玩。那里的摊铺前,都有卖一种小册子,藏青色的,仿古,竖写的书名,很便宜,十块钱三本。我挑了三本,《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和《菜根谭》。
教了十年书,只听说《菜根谭》,从不知与之齐名,并称“处世三大奇书”的《围炉夜话》《小窗幽记》。说来也奇怪,这几本,我看得着了魔。三本书,很薄。一本,一两百句而已,很快读完了。读完了,再读。放包里,等车、等开会、等吃饭,拿出来读;放枕边,睡前,睡不着,拿起来读。
身边人常说“顺其自然”,不要太执着,太执着了,那是看不开。我大概太执着了,《小窗幽记》说,“事但观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我扪心自问,我“尽其当然”了吗?没有。没“尽其当然”,怎么能“听其自然”呢?我明白了。
小语界,很多活动,只有阅读教学,却打着“语文教学观摩会”的名号,作文教学被挤到了语文的边缘。而我,正一心一意地实践着、研究着被挤到边缘的作文教学。我苦闷,我彷徨,想随大流,想转向。《小窗幽记》救了我,“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我好好“伏”,“伏”上十年再说。《围炉夜话》说,“矮板凳,且坐着。好光阴,莫错过”。我已经错过了好光阴,再不好好坐“矮板凳”,怎么行?“为学不外静敬二字”,我把这话吞进肚子里,消化了,融进肌肉、骨髓里。
公务员热来了,不少老师蠢蠢欲动,报考公务员。每有人进了公务员的队伍,恭贺的,道喜的,羡慕的,都有。也有人跟我开玩笑说,你能写点东西,公务员里,笔杆子还真挺稀缺的,你也去试试吧。那阵子,我正好读“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自足矣;常思某人德业胜于我,某人学问胜于我,则可以自惭矣”,淡然一笑,教我的书,写我的字去。
教育界的评比怕是最多的了。学生的评比,老师的评比,学校的评比。评比越多,人的名利越重。总有人利用各种关系,得了重要的名与利。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上了一个荣誉,得了一些好处,难免不平。《菜根谭》说:“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古人的一席话,如炎炎夏日,降了一场雨,凉爽之极。
人活着,时有不顺心,时有烦心,《围炉夜话》把人世看得那么透:“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终身无安逸之时。”多年后,读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它的第一句话就是:“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这本《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上榜20年的书,第一句话,王永彬先生百年前就说过,说得那么形象,那么文学。
那十块钱买来的书,伴了我十年,并还将伴下去。前两年,又去夫子庙,我买了一叠《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和《菜根谭》。我把它们送给朋友。我的经典未必是他们的经典,影响我的书未必是影响他们的书。然而,或许,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我们,有着某种隐秘的灵通。
我推荐的10本书:
1.《围炉夜话》,王永彬,中国社会出版社
2.《小窗幽记》,陈继儒,中国社会出版社
3.《菜根谭》,洪应明,吉林文史出版社
4.《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新华出版社
5.《自动自发的工作》,阿尔伯特·哈伯德,长江文艺出版社
6.《失败的力量》,查尔斯·C·曼兹,中信出版社
7.《语文:表现与存在》,潘新和,福建人民出版社
8.《文学创作论》,孙绍振,海峡文艺出版社
9.《谈文学》,朱光潜,安徽教育出版社
10.《老舍散文》,老舍,浙江文艺出版社
编辑:江苏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1:37 , Processed in 0.0926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