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谈备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08:0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师谈备课
                            靳家彦:备课五字诀   
    执教四十余载,备课小有心得。概括成五字诀,即:钻、参、联、选、写。这五个字,既是备课流程,也是常态方法。
    钻:即钻研,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我在备一课时,总要先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林海》一课,老舍先生描写大兴安岭的“岭”时,写道:“这里的岭的确很多,……可是没有一条使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云横秦岭”明明是一个词,作者为什么说是险“句”?这“句”究竟是哪句?查阅大量资料始知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这句还不险吗?故云“险句”。这种由此及彼,一追到底的方式,既是备课,也是进修。
    参:即参考,除了教材之外,备课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大致原著、出版,小至一词一句,都要胸中有数,明明白白。决不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如备《珍珠鸟》,除了查阅有关珍珠鸟的大量参考资料外,还登门访问了冯冀才先生,请他介绍创作意图和经过,进一步深入领会了“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
    联:即联系,联系学生实际,联系前后内容,联系学生发展。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备课时就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对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上处于何种状态做到心中有数。语文教材前后的联系很密切,要从纵、横两个方面研究它们的内在逻辑,重视知识、能力、智力的提升线路与范畴,促进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
    选:即选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该学生钻研、思索的,一定留给他们充实的时间;该合作探究的,一定保证质量,不走形式;该老师讲授的,不要有顾虑,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要各展其长,相辅相成。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恰当运用,都要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不能以点击代替对学生的点拨。
    写:即写出教案。写教案是为了指导上课,而不是束缚手脚,生成与创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贾志敏:用一生的时间备课

  

    备课,是老师走进文本的第一步。老师要读通课文。拿到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要读上几遍。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做得更好。率先垂范,学高为师。

    读课文,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是走进文本,把握课文的脉络,掌握课文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一个巧妙的教学主意,往往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熟悉。教师还要读懂课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文本是教学的材料与载体。对文本中的各个元素的理解可以有所不同,然而,凡属主流的、本质的、重要的东西必须准确,毫不含糊。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语文教师要备好课,就应博闻强记,通古晓今,需有“知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如果我们真能如此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了。

                    支玉恒:我的备课心得

备课是老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道理等的深入理解,以及针对所教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的思考与选择、确定。而写教案,只是对上述理解、思考、选择这一备课过程的书面记录。

一细读一遍,抓住根本。备课肯定要先读教材,但我实效接触课文时,并不多读,而是只读一遍。读多了,对课文所有内容结构的“枝枝叶叶”都了然于胸,反而不知道该讲什么,怎样讲了。我读这一遍,是非常认真、非常仔细的。读完了就合上书回忆,在回忆中抓取这篇教材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和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只读一遍就能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应该就是作者浓墨重彩进行铺叙的,是文章的根本所在。抓住这些,就抓住了主干。

如《曼谷的小象》,读完后合上书一想,脑子里逐步出现了这些形象:曼谷郊外绿油油的禾苗,点缀着野花的草地,天空中不断变换着色彩的晨雾,一个漂亮的泰国妇女,一头乖巧听话的小象,一阵悦耳的铃声,一件友善助人的事情……所有这些,在我脑海中形成一幅和谐唯美的图景。真美啊!我不由得赞叹。于是,我意识到:作者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都集中到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中,他就是要表达一种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一个“美”字是我教材最重要的认识。有了这个“美”字,引导学生在充分读的过程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体味美、享受美,从而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有了这样对教材的基本认识和教学的基本策略之后,打开书来再读。一是对已有认识进一步印证,二是从教材的章节语句中了解作者对这些“美”是怎样具体表达的,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使语文工具与人文因素在教师的教学认知和教学操作中达到统一。

二注重实质,简化课堂。“内容决定形式”。我们把握了教材内容(这一“内容,不只是文章内容,也包括其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结构特点、情感等),教学方法往往也就不难解决了。但构想设计具体教学过程及方法时,一定要简洁平实,不能贪多求全,不能复杂繁琐,也不能华而不实。

其一,简化课堂,要举一反三。学习每一篇课文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要犯了叶老所指出的错误:“不适当地强调所读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地位。”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备课就有了正确的着眼点。

    其二,简化课堂,要择要而教。一篇教材往往有许多可教的东西,但我们的教学却要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这就决定了我们备课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这样看起来,每一篇教材,我们学生的东西是“少”了一些,但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把曾经舍弃过的东西作为重点来教。这就是辩证法:没有暂时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取得,没有局部的少,就没有整体的多。

    其三,简化课堂,要扩大效果。老师备课,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局限于眼前的一篇文章中,应该力求扩展本篇教材的教学效果,产生扩散效应。这也是一种“反三”。只有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才能对教材有深透的理解。

    其四,简化课堂,要精心设问。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但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却阻滞了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原因出在问题设计上:问题太多、问题太滥,问题太浅,提问时机不好,没有启发学生质疑。在备课时,我要求自己尽力减少课堂提问,并尽力设计出能引起学生兴趣,有可能激发独特体验的,覆盖面宽、空间大的好问题。有许多课文只设计一个提携全文的问题。这样就有助于激发学生既全面又具体地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三理清大序,随机调控。教学设计只是上课前老师一厢情愿地对课堂教学进程的预设,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更不一定符合课堂教学进展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因此,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老师可以只设计简单的几个大的步骤,而一些细节过程应该以教学的实际进展随机调控。“一个好的老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

    最后支老师强调一点说,“驾驭课堂”其实就是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货比三家。对比靳家彦、贾志敏、支玉恒三位“天王”的备课观念,我们可以发现,其间有许多共性的经验,支撑着他们的语文课堂让孩子们真正站到了课文中——这应该说,就是我们如何备课的规律所在。下面,本人试说说粗浅的一点比较所得。

    其一,他们都非常重视教师读课文,不读熟课文不开备。

    靳家彦:在备一课时,总要先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贾志敏:教师要读通课文。拿到课文之后,总是先要读上几遍。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做得更好。率先垂范,学高为师。

    读课文,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是走进文本,把握课文的脉络,掌握课文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一个巧妙的教学主意,往往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熟悉。

    支玉恒:备课肯定要先读教材,但我实效接触课文时,并不多读,而是只读一遍。读多了,对课文所有内容结构的“枝枝叶叶”都了然于胸,反而不知道该讲什么,怎样讲了。我读这一遍,是非常认真、非常仔细的。读完了就合上书回忆,在回忆中抓取这篇教材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和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只读一遍就能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应该就是作者浓墨重彩进行铺叙的,是文章的根本所在。抓住这些,就抓住了主干。

    其二,他们都非常重视“大”备课。用大语文的视野进行备课,真正发挥好教材的“例子”功能。

    靳家彦:除了教材之外,备课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大致原著、出版,小至一词一句,都要胸中有数,明明白白。决不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要联系学生实际,联系前后内容,联系学生发展。

    贾志敏:“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语文教师要备好课,就应博闻强记,通古晓今,需有“知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如果我们真能如此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了。

    支玉恒:老师备课,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局限于眼前的一篇文章中,应该力求扩展本篇教材的教学效果,产生扩散效应。这也是一种“反三”。只有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才能对教材有深透的理解。

    其三,他们都十分注重抓根本。在备课时非常尊重文本特点,尊重语文本色,长远打算,大胆取舍,简洁而扎实。

    靳家彦:选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该学生钻研、思索的,一定留给他们充实的时间;该合作探究的,一定保证质量,不走形式;该老师讲授的,不要有顾虑,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要各展其长,相辅相成。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恰当运用,都要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不能以点击代替对学生的点拨。

    贾志敏:文本是教学的材料与载体。对文本中的各个元素的理解可以有所不同,然而,凡属主流的、本质的、重要的东西必须准确,毫不含糊。

    支玉恒:一篇教材往往有许多可教的东西,但我们的教学却要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这就决定了我们备课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这样看起来,每一篇教材,我们学生的东西是“少”了一些,但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把曾经舍弃过的东西作为重点来教。这就是辩证法:没有暂时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取得,没有局部的少,就没有整体的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7:13 , Processed in 0.06009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