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0年代作家集体沉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8 23:4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0年代作家集体沉默?
      任志茜
(2006-8-1)
70后作家生存与创作困境
事实上,将作家这一集体以年龄分层地表述,自始自终就没有明确过。它是一种断代的描述,还是一种风格和倾向的归纳?文学评论家张颐武曾从直观上理解为:所谓“70年代作家”是以“美女作家”为品牌和标志的写作。
作为一个文学写作团体的命名,80后也显得模糊而暧昧。80后指的是继“美女作家”、“身体写作”之后在21世纪新中国文坛上崛起的一群热爱文学写作的青年,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名曰“80后”。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人认为,“70 作家”不过是符号而已。因为,1970年代是身份模糊的一代,他们处于1960年代和80后的夹缝之中。他们没有感受文革的动荡,在他们的成长期,也缺少西方文化的熏陶,顺利地读完大学,生活中没有反差。而1960年代出生的人,均经历过大的文化运动和1980年代中期排山倒海的外国文化的突然冲击。1980年代,你可以因一篇小说改变命运,而1990年代,这却成为不可能之事。再加上大众媒体的冲击,使得一夜成名更加渺茫。70后是缺少代表作的一代,不像他们的上一代,提到陈忠实,就会想起《白鹿原》,毕飞宇则是《平原》,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但70后则可以说是“只闻其名,未见其‘文’”。同时,他们之中系统阅读过文学作品的人不多,文学底子较薄,还未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准备,就受到了商业文化的冲击,虽然他们并非心甘情愿接受这样的冲击。而后继的80后却能适应这样的环境并迅速成长,80后的文学,更多的是工具性的写作,写作成了身份认同的途径。白烨曾在其备受争议的那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中这样写道:“‘80后’作者普遍具有市场头脑,与他们的前辈比,他们差不多都有半个书商的素质。这样的一个整体的情形,是以前所没有的。”而对于70后,在采访中,人们纷纷认为这是最不值得讲,同时也是尴尬的年龄段:没有新的文化现象出现,同时延续了旧有传统。他们最大的特征是“无特征”,且戴着美女作家的名目,“无甚可说”。
事实上,他们曾经风光过。在1998年,《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李敬泽及《作家》主编宗仁发,曾经策划过70后作家专号,集中推出了周洁茹、朱文颖、金仁顺、戴来、魏微等女作家的作品。每位作家的作品前后配发一位著名批评家的点评和作家自己的创作谈。上海的《小说界》也首次以美女作家为名推出特刊,尔后媒体介入炒作。“70年代”“70年代后”的“美女作家”异军突起,反映都市生活的“时尚化写作”一度似乎占据了文坛,甚至有人称文坛进入了“她世纪”,这一现象直到2003年才慢慢被淡化。自古以来,中国女性作家一直以内敛的姿态出现,1990年代初期女性写作之时,如林白、陈染等人出现时,还尚无美女作家这一称谓;而1996年引发作品争议的美女作家则纯粹以性别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对她们的“作品是不是文学”开始论争,也有人认为这是瞎胡闹,毁坏了70后一代的声誉,甚至当时有作者认为这过于商业化,愤而退出。
看一下70后作家的众生相吧!曾获得2004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魏微,作为“70后”作家首进文学奖主流。据悉,她曾在北京漂过一段时间,现在入户广东省作协;被认为是“七十年代后出生的晚生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朱文颖,曾在《苏州日报》工作,现在古吴轩出版社做编辑,同时进行文学创作;2005年还曾露尖具有才气的冯唐那时也曾有过一段热闹,也受到著名文学评论家的力推,但也被人认为“尚未具备成为大家的潜质”;被称为“70后作家领军人物”也曾被王朔力捧的丁天已经不写了;70后先锋作家陈家桥现在去搞电视剧赚钱了……基本上,70年代的作家都进入养家糊口阶段,生存环境严峻。有文学期刊编辑指出,如果他们以大部分精力去写中短篇,是很难维持生存的,如果有稳定的单位还好,如果没有,光靠长篇再加上版税根本就不够,和那些60年代作家、80后要差好几个点。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马季这样对记者说,“期待也好,呼唤也好,他们必须先生存。”</P
2#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23:44:41 | 只看该作者
某位生于1974年的文学爱好者认为,1970年代生人在文学创作中处于尴尬境地,对过去的时光怀旧,而对新的一代又感到鄙弃。他的观点终结在“不能这么颓废下去”,但谈到自己曾发表在《收获》等文学杂志上的中篇小说,也认为自己在写作中充满悲观和极端。
70年代生人处境尴尬,是因为他们有文学理想,却受到商业文化冲击的矛盾。长篇小说选刊的青年编辑马季认为,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态度是严肃的,那些所谓美女作家对因商业行为而加在她们头上的称谓是反感的,如棉棉、朱文颖、魏微等人就曾反对过。而80后对商业文化的炒作却不是骨子里的反感,且在网络文学的大背景之下成长,他们一开始创作就已经纳入商业创作的体系,一手反感,一手欢迎,他们是文学和商业兼容的一代。他认为网络文学是80后的后花园,而70年代对待网络文学就相对谨慎。
事实上,70年代作家最开始就是走主流文学路线的,如魏微,甫一出道就被文学权威期刊承认。但直到现在,众人皆语70后作家中还没有出现有影响力,同时在商业和文化上都成功的典范。即使盛名如安妮宝贝,也是因为其在网络成名后,拥有了众多拥趸和强大号召力,主流文学刊物不得不向她靠拢。据介绍,这些文学刊物对新作者的准入标准较为“残酷”,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安妮宝贝的作品被《收获》刊登,就属于为发行量不得不为之举。在马季看来,这也说明了主流媒体对商业化的投降。
同时他也认为,目前整个文坛思想陈旧、评论界荒唐、红包现象泛滥的现象也影响了这些作家的创作。对于那些处在上升期需要推一把的作者,就可能由于时间的原因而被淹没;但是,他又说,如果咬牙坚持,也会有生存空间。
事实上,当年的70年代作家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气势气象方面,70后作家在世界的整体性的呈现方面仍有所欠缺。魏微认为,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这或许是很多现代作家的理想,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文学环境变了,整个文学趣味与19世纪大相径庭;第二是现代作家的能力不够,第三则是气象,人到了20世纪好像突然变萎了。朱文颖则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其实很简单:这一代人的精神还未完全长成。现在所面临的,是缺乏一双真正的慧眼,所以说,它即便好好地在那儿,我们也看不到。
70年代生人的朱家雄曾经主编过70年代青年作家群自荐中篇小说集,将当时的70后基本上一网打尽。他曾在2001年编选过20个人的爱情小说选,2003年又编选过30个人的小说选:男作家勉强凑出一本,而女作家编2本书都不够。在他看来,小说普遍故事性不强,呈现散文化倾向和情感写作,小资情调、物欲化,也有个人化叙事和集体生活集体记忆有机糅合,展现了另类生活的,但这并不是这一代人的主体。
朱家雄写过小说,现在则为自己的小说《校花们》进行剧本改编。当记者采访他,问及70年代作家为何静寂无声时,他用“文坛复杂,矛盾重重”来形容。他接触过许多70年代作家,在他看来,70后作家是被封杀遮蔽的,他们被夹在持重的60年代作家和生猛的80后之间。一方面,作家生活积淀不够,本身不够成熟、大气,底气不足,“美女作家”有性别优势,用美女写作等名义进行写作,以此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同时,他们还未展现才华,即被冒尖的80后抑制。他说自己后来曾提过相关70后作家选题,但被出版方告知70后没有市场前景,书不好卖。在他看来,70后作家群个性鲜明的是:安妮宝贝、陈家桥、朱家雄、李师江、丁天、魏微、阿美、尹丽川、盛可以、王爱等人。</P
3#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23:45:17 | 只看该作者
70后真正的成就,尚未浮现
文学批评家李敬泽认为,70后真正的成就,可能现在未浮现;目前为止他还未看到相对成熟的作家。他期待作家能持续富有成果长期写作。
同时他认为,旗号是昙花一现,如果作家耐心写作,肯定比旗号更有生命力,也不必在意作家年龄。“我们不是根据70后、60后来衡量作家,2000年左右炒作70年代作家的时候,大家是很在意;现在,我面对新作者并不在意他们的年龄,而那些耐心的写作者、新作者,也没有把自己当作某年代生人去琢磨。我们要期待他们出成果,要耐心一点。我们谈论这一代,谈论他们还没有成果,不如60后,而80后又出席,这一切远未尘埃落定。我们需要时间,现在断定70一代有没有出息不符合文学写作基本。50年代的作家开始文学创作长得多,文化资本丰厚。不光是 70年代无法竞争,在一段时间甚至60年代作家也无法竞争。70一代完全可以没有什么大作品,比如从写作持续能力来讲,最初的70年代作家,现在还在写的又有几个?” 同时他说,坚持到现在的作家,包括安妮宝贝等人,不是靠性别优势,而是创作实力取胜的。
“我对70后一代作家,抱有期待和失望。对年轻人,新作家充满期待;而失望则来自于本来是强烈地认为他们应该能为中国文学提供重大的新的路径,希望赋予探索的精神。最初70后刚出现的时候,他们身上就体现了成长。但是,客观和公正地看,当70后基本上一事无成的时候,80后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前进的,如郭敬明。从80后基本的路数来讲,70后为其开了先声,如他们的语调、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及隐秘化写作,对自我的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说,70后有重要的文化影响。”
在记者采访中,也有新的声音出现。如《今古传奇故事版》主编舒飞廉认为,80后很风光,但实际作品质量并不能和70年代作家相比。他认为目前整个文化潮流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经典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如果提到50年代出生的作家如韩少功,王安忆等人在80年代初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70年代作家作品的文学技术含量并不一定弱。成熟的作品、稳定的世界观、故事结构等等,都要经年积累的,但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文学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在他看来,目前新武侠中的核心人物均为70年代生人,生于1973年的小椴是新武侠中最成熟、具有明显风格的作家。目前他所在的刊物单期发行70万份,一个月3期,每期15万字,影响者众;但并不为掌握话语权者认可。
年代的划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代人的生活。这些70年代作家不
4#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23:45:49 | 只看该作者
仅满足于欲望与身体的写作,他们应描写更为广阔的世界和更为辽远的空间。当“70年代”时尚化、欲望化写作尘埃落定之时,期望他们丰富阅读和写作积累,不动声色地拿出自己成熟的、透露着厚重和大气的美学锋芒的作品。</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2:58 , Processed in 0.06367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