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争鸣:大学校长别太“根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2 15:1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争鸣:大学校长别太“根叔”

上个月,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作了题为《记忆》的演说。16分钟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若干媒体破例全文刊登了李校长的演说词
“根叔”的演讲风格迅速成为引领校长毕业致辞的新风尚: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等急速跟进,纷纷在各自的演讲中抛弃“官话套话”,也无一例外地收获了师生们热烈的掌声
有不少人为高校校长“根叔化”喝彩,那就让我们从“根叔”的演讲入手,来看看他是否应当成为大学校长的学习目标。
“根叔”演讲存在的问题1——自相矛盾


根叔演讲词摘录
演讲内容1: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中华文化的魅力;六十年大庆……旗帜的威力;世博会……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
演讲内容2: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
演讲内容3: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

自相矛盾的三段内容 证明了这是一个价值观混乱的演讲如果是盛世,为何会有“俯卧撑”、“躲猫猫”和“喝开水”?为何需要“从热闹和愚蠢”中,记忆了正义?
如果真幸运,为何会选择“胶囊公寓”,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
如果中华文化真正魅力如此,为何“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为何“同事之间也不会有简单的关系”?
社会有这些丑陋和问题,就不应说有“盛世”,最多只能是“盛事多多,无关民众”。如果只能从无奈的网络流行语中学习正义、蚁族是成功必然的道路、不能批评上级是中华魅力的话,那中国的确是够让“世界惊异”的。
在演讲中同时提到这些矛盾的话语,只能让学生迷惑,在一阵兴奋地欢呼之后,冷静下来再到处找答案,岂不让人感到十分难过。
任谁也知道“国家盛世”一段注定是开场词和政治正确的“必说之话”,而“躲猫猫”那段也一定可以在演说稿上注明“此处有掌声,有尖叫”。从听众反应的朴素认知上,就可以分辨出哪个内容是人心所向,根叔本人又怎能不知道呢?所以说这是一个不好的演讲,原因就在于这个演讲的价值观混乱和前后矛盾
而其它校长们还是没有超越“根叔”的步子,他们的仿效所收到的效果只能比“根叔”还要差。…
爱德:“根叔”误导了青年人20100709日南方网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可以说是盛况空前。我好奇地从一位网友的博客中找到演讲词来看,却发现了许多误导青年人的话语。
演讲通篇都是讲记忆,有学生记忆,也有“根叔”自己记忆,其实记忆本来不用多讲,毕业的学生们自然会记住大学的生活,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如果连这些还不知道,我看这些毕业生还没有真正的毕业。“根叔”却将记忆作为专题来讲,开头就是:“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接着,“根叔”用他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说:“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他列举了08奥运、国庆阅兵、世博盛况。我心中疑问顿生,中国现在是盛世吗?标志是什么?难道只是办了08奥运、国庆阅兵、召开世博就是盛世,前苏联也有许多大型活动,阅兵规模和武器装备远超中国,也没有成为盛世,反而一下解体了。大学生熟悉历史,这么简单的判断没有吗?还需要特别提醒?
尤其看到“根叔”说:“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看到这句话我都傻了!哪国总统傲慢无礼了?怎么傲慢无礼的?没说清楚就让青年人去不屑与蔑视外国人,带着仇视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这符合奥运精神吗?北京奥运会主体歌,“你和我/同在一个世界/我们永远是一家……”如果外国总统真的傲慢无礼了,我们不能体现大国风度吗?不能给予对方宽容吗?不能给他自己反省的时间吗?干吗让青年小里小气,别人一傲慢,我们就蔑视,针锋相对呢?特别是当中国还有许多缺点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反思,改正。不改缺点,只会“不屑与蔑视”顶个屁用!
“根叔”说:“汶川的颤抖,”“玉树的摇动”“是大爱的洗礼”按照这个逻辑,中国的房子全都震塌了,中国人也就算被大爱彻底洗礼了。为什么不告诉毕业生,学地质的要努力了解地震规律,学建筑的要建造抗震的房子,尤其是学校建筑,要达到和政府建筑一样牢固呢?死了那么多的人,就算被大爱洗礼了,这话真雷人!尤其是出于院士之口,把全国人都雷到了。
“根叔” 告诉毕业生需要记住实验室、教学楼、党旗、先生、“张妈妈”、修改过简历的人,就连告诉捡树枝的老师,毕业生都要记住,需要记住的人太多了,需要感恩的人太多了,毕业生都快到了能赚钱的时候了,千万别忘记了这么多该感谢的人啊!一位中国留学生,向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下捐了八百八十八万美元,没捐给母校,挨了很多骂,毕业生们千万别向他学呀!
“根叔”还告诉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许多不愉快,日后都会变成好的记忆,就连“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按照这样的教导去做,毕业们进入社会以后,真的可以减少很多烦恼,别人骂了自己,就算“儿子骂老子”,“别人打了自己,就算“孙子打爷爷”,无论到那里,遇到什么委屈,都会充满“自信与定力。”
“根叔”说到学生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艰辛抢座位,冬天手脚冰凉,夏季彻夜难眠,常常为食堂生气,他发誓:“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学校这些管理问题,既简单又容易解决,还让学生等待将来……,“总有一天”是哪一天?难道要等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那一天吗?
“根叔”在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提到“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狂放的姐、犀利的哥、蚁族、蜗居、“胶囊公寓”、“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之类的社会问题,他有没有认识到,这些社会丑陋与他开头说的“国家的盛世”有冲突,“国家是盛世,就不该有这些丑陋,有这些丑陋,就不该说国家是盛世。因此,我建议“根叔”以后不要在一次演讲中同时提到这两句自相矛盾的话语,毕业生听了,在一阵兴奋地欢呼之后,冷静下来再到处找答案,到底是盛世乎?是丑陋乎?还是盛丑杂交乎?
演讲最后,“根叔”说了句既雷人又经典的话:“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什么是母校,
“根叔”的意思就是学校像母亲一样,学生像子女一样。
大家知道,人都有母亲,母爱最纯洁无私,像自然界下蛋孵化的鸟一样,是本能天性。把学校比母亲就不大妥当了,第一个问题,学校是母亲,谁是父亲?是党还是校长?第二个问题,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要经历几个学校,哪个算母校?都是母校,母亲也太多了,子女会爱不过来。第三个问题,母亲养育孩子是不收费的,大学校是收费的,学生考试考得死去活来,再拿出昂贵的学费,上大学后,丢水瓶、抢座位,还认了一个新母亲。这个母亲,子女可以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如果毕业生以后做了新闻检查官,凡是骂(包括批评)“母校”的新闻,不管对错全部“枪毙”。
中国现在盛行讲“关系”,只认“关系”,不认是非,不认道理,不认公平。我感到,“根叔”的这话是在煽起“校园主义”。学校是母亲,学子是兄弟姐妹,到了社会,同校就是一家人,不同校是同乡也是一家人,不同校又不同乡就是两家人,同一家人歧视另一家人,利益相同就勾结,利益不同就斗争。“根叔”想过没有,比你们学校强的学校有很多,你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怎么和他们竞争呢?当然,也有不如你们学校的,特别是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在校园主义的封锁下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校园主义还是小事,扩展了就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如果世界都像“根叔”那样,世界名校学生亲近自己校友,发达国家都亲近自己国人,白人都亲近白人,我们发展中国家算老几?从世界大局来看,从大多数人来看,中国人还不是跟农民工差不多,你们学校的毕业生也就像认识几个字的农民工而已。所以,主张校园主义、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人,你想没想到都是在自己堵塞自己的路。
“根叔”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我对这句话有兴趣!“根叔”是院士,国家之宝,他能当院士和大学校长,一定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有机会聆听他是如何‘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成功的真谛在哪里?他一定知道许多当院士、当校长的秘诀。
“根叔”的演讲是成功的,他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根叔”的教育方法也是成功的,在我看来演讲问题很多,毕业生却听得如醉如痴,就凭这一点,这所学校的排名就应该提上来。至于学生毕业后是做官,是做掏粪工人,还是失业,那就看毕业生自己的关系和命运安排了。
“根叔”演讲有一个可取之处,他开了一个演讲新风气,比那些秘书写了八股文,领导像念经一样宣读生动活泼多了。在他演讲之后,许多大学在模仿他的演讲形式,这也是教育界的一大进步,我不同意“根叔”演讲的内容,但赞称他演讲的风格和形式。
我有一个声明:昨天深夜,我看了二战时德国和苏联勾结夹攻波兰的视频记录片,里面有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激情演说,有听众的热烈欢呼,有世界名人萧伯纳人不能工作了就该死的言论,还有阵容庞大的阅兵式,杀人如麻的恐怖现场,推土机碾压埋掉尸体和活人的悲惨画面,这一切使我的情绪极度低落,至今没有缓过来。
看到“根叔”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的热烈场面,我有不祥的感觉。最近,我有两篇文章都涉及到高层名人,相当于在太岁头上动土。“根叔”有7700余名学生迷恋,再加上已经毕业的几届,力量相当可观,他们看到一个非“母校”人写文章批评“母校”校长,一定会怒不可遏,找我发泄,轻则痛打,重则使我从人间悄然蒸发。我会继续写文章,如果连续一个月不见我的文章,可以肯定,我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特此声明。







刁博:不必为“根叔”式的演讲叫好2010年07月05日荆楚网
字号:T|T




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今年在毕业典礼上以“根叔”的形象走红之后,在中国高校引起了一股“根叔”式演讲的旋风。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在学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官话渐少,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以世界杯上大牌球队遭淘汰,寄语复旦学子“做一个勇于担当责任、解决问题的创造者。”(7月4日《长江日报》)
大学毕业那一时刻,就好比一只刚扎满羽毛的小鸟飞出母亲的巢穴一样,将要自己挑起担子闯荡社会了。作为有着丰富人生经验的校长,此时还要为学生的未来人生走向作出指引。所以,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应是大学中的最重要一课。不知有多少这样场合下的讲话被当做美文佳作传遍四海、流芳百世。
当我得知“根叔”的演讲红遍网络的时候,不由得搜出来拜读了一番。读后才明白为什么他的学生叫他“根叔”。他的演讲不像是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确实很像是一位和蔼的大叔在和学生沟通。在他的演讲中,找不到一个优秀校长的影子,更找不到大学的精神。
也许是因为看到了“根叔”将女人比作鲜花而走红,所以才有更多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甩掉官话,用一种似乎更亲密的“亲民”方式给学生上这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可这些校长们还是没有超越“根叔”的步子,他们的仿效所收到的效果只能比“根叔”还要差。
“你们离开学校,变换的只是从学生到校友的称谓,但永恒的,是我们的情谊!”重庆大学校长的演讲可谓充满激情。可“从学生变成校友”,依然没有摆脱官场中的拉关系、套近乎的惯性思维。“爱我”、“爱你们”、“我们的情谊”等等煽情的字眼被当做了妙语,从地摊上两块钱一本也没人买的励志书中扒出的语句恐怕也要比这些“妙语”煽情。复旦大学
校长举例世界杯上大牌球队遭淘汰,认为他们的淘汰是因为球员忘记了对球队、对国家的责任,进而要学生勇于担当责任。例子有点花哨,但更牵强。谁也不能肯定那些球队遭淘汰是因为球员们忘记了责任。或许校长的演讲很快就能作为让人贻笑大方的笑料在他的学生中传开。
看看那些能够流芳百世的毕业演讲,胡适先生在他的《赠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中给了学生三条锦囊妙计。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总得有一点信心。学生要毕业了,可学校依然要为学生的以后着想。要告诫学生不断地去寻找问题研究问题,在寻找与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堆积知识。要多一些非职业的兴趣,让生活不再枯燥,精神不再烦闷。要在不幸的年代中保持坚定的信心。与此相比,“记住初恋、初吻”,“面对蜗居和胶囊公寓”是何等的目光短浅。
“根叔”本人说过,不要太拔高、渲染他的演讲。是的,做到“亲民”至多能够说明他是一个好“叔”而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好校长。对好校长判定标准的底线,绝不能沦落到像江门市政府那样,五年不贪污受贿就是好官的程度。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根叔”式的演讲叫好。
“根叔”演讲存在的问题2——内容空洞,流行语抢戏张生:耶鲁校长如何说毕业演讲辞2010年07月12日08:13上海商报 张生我要评论(136)
字号:T|T



张生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凤凰花开,夏天又到,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典礼也接踵而至。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因为1948年出生的武汉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先生的毕业致辞格外出彩而显得特别热闹。在6月23日的毕业典礼中,他开风气之先,在演讲时大胆“返老还童”,把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社会流行话题和网络流行词汇来了个“串烧”,不经意间“一举成名”。而学生们出于激动,现场喊出的“根叔”也因此成为网络热词。随后,李培根的这种贴近生活的演讲方式也被很多大学校长效仿,被称为“根叔式”演讲而风靡一时。相比以往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千篇一律的格式化表述和走过场的官样演讲,这当然是个难得的变化,所以李培根的这个只有十几分钟的演讲才会激起华中科大7000多名学生的几十次掌声,也因此感动了大学生们并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二十年前自己的大学毕业典礼。1991年夏天,我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历经四载寒暑,虽磕磕绊绊,也终于修业期满,得成正果。毕业前夕,学校在大礼堂里也举行了毕业典礼。虽然师生们济济一堂,可当时是由何人致辞,致辞内容为何,已几乎全无记忆。只记得在领导沉闷的发言中途,不知哪个系的同学在礼堂门外点了一串鞭炮,方才让人为之一震,可遗憾的是,鞭炮响了没几下就被闻声而至的老师踩灭了。再看今日李培根校长的致辞,真让人感慨万千,时代的确进步了。
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典礼显然是人生中所要经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仪式。因为从此以后,就要离开学校踏上社会,开始独立奋斗,正式开拓自己的人生。而对于学校来说,是把自己培养的学生送出校门,从此亦要接受社会的考验,同样十分重要。所以,大学重视毕业典礼也是应有之义。换句话说,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它都既是迎接未来的仪式,也是告别过去的典礼,如哈佛大学的毕业致辞叫“Commencement address”,就有开端的意思。而耶鲁大学则因为有较强的宗教色彩,其毕业致辞称为“Baccalaureate Address”,直译就是“学士学位致辞”,即大学毕业典礼的致辞,这种说法据信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仪式和后来的牛津大学,而意译则有告别的意思在内。
说到耶鲁,今年的毕业典礼是在5月23日举办的。不过,与李培根几乎同龄,于1947年出生的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C·莱文,却没有玩“穿越”通过“装嫩”来吸引毕业生的眼球,而是很严肃地以《回归政治的本来面目》(Reclaiming Politics)为题给学生上了一堂“形势政治课”。在讲话中,他直言,美国自金融危机以来所遇到种种问题,如医保计划的推行、气候协议的签订、金融改革的实施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有关经济复苏的举措也不如中国有效,而在他看来,这是美国政府的决策偏离了真正的政治轨道所致。其原因,一是因为由于大众传媒的存在,使人们易于接受简单的意识形态影响,让政府的政治决策流于肤浅,其次就是美国的政客刻意迎合特殊的利益集团需求,以至于不能公正地考虑更多人的利益。而若要改变这个局面,莱文指出,这就需要在座的每一个耶鲁学生参与政治生活,让政治真正复归到政治本义上去。为此,他提到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生来就是政治动物。”可莱文还有句话没讲,尽管这可能对耶鲁的学生来说不言自明,那就是,亚里士多德还把“政治”(politics)看成是“城邦的事务”,也即国家的事务,作为公民,当然需要人人关心,人人参与。
至此,莱文的这篇讲话的题旨才显露了出来。他对学生们说,“你们来到这里(耶鲁),是为了培养你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是为了能够从那些表面的、有误导性的和迷惑人的东西中区分出合乎情理的东西。不管你们学的是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生物、物理、化学还是工程,你们都已经能够去进行深入的思考,去辨别矛盾和悖理之处,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推理出智慧的结论。你们可以运用这些批判的洞察力,去实现个人的抱负,但同时也要为公共生活作出贡献。”显然,在莱文看来,耶鲁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拥有专业知识的人,而是要培养那种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批判能力的公民。因为一个人只有拥有这样的能力,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才能不被种种误识和偏见所迷惑。并且,拥有这种能力,不只是为了个人生活的安康,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和社会,这才是耶鲁的精神,即“我该如何服务?”(How can I serve?)莱文认为,这才是深深地植根于耶鲁的使命和传统中的东西,也正是耶鲁这所学校想传递给学生的东西。
在毕业典礼上以如此严肃的内容进行致辞,固然与莱文的专业是政治和哲学的背景有关,但我想,这也与耶鲁大学这样的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追求和所尊崇的理念有关。而我之所以在这里把莱文和根叔相提并论,是由于我觉得“根叔”的毕业致辞虽然广受推崇,但其所表现出来的其实还是一些很浅层次的情感,充其量也只是向理解学生或尊重学生走近了一步。而这对一所真正的大学来说,或者对一个真正的大学校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和有批判能力的人,即培养合格的公民。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根叔”们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口是心非2009年12月15日22:32南方网土摩托我要评论(39)
字号:T|T



上周四下午,谈判中心非正式地暂停了半个多小时,行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看BBC直播的诺贝尔和平获奖奖感言。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了奥巴马的演讲,看得我目瞪口呆。整个37分钟演讲,奥巴马没有看一眼提词版,基本不打磕绊,表情和语速都拿捏得非常到位,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演讲人才。
我没有在国内视频网站搜到完整视频,只能请大家去诺贝尔奖网站看了。
第二天,三大门户都在忙着讨论奥巴马该不该得奖,或者数他用了几次“战争”,几次“和平”,这些我都不关心,我只想知道他这口才是怎么来的。口才固然可以训练,但像他这样优秀到这个份上的演讲者,就不能光用技巧来解释了。我觉得吧,这是因为他的价值观非常坚定,有主见,同时这种主见是有大量思考和事实为后盾的,所以坚不可摧。他在演讲的时候,只要把自己脑子里想的事情转化成语言就行了,不用费劲。
美国这个国家从小就很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意见,遇到质疑时自己去找理由解释,于是美国人的口才是全世界最好的。这一点在联合国大会上看得最明显。平均而言,无论是英国爱尔兰苏格兰还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都比不上美国人,更不用说其他非英语国家了。
有了这么多有主见的国民,美国的民族性就确定了。为什么独裁国家最怕美国?因为美国最讲原则,为了原则可以不顾一切。就拿气候变化来说,美国人一再坚持没有其他主要排放国的参与,减排目标不可能达到,于是就坚决不妥协。对于这个态度我个人很不喜欢,但也真拿它没办法。美国宪法规定,任何国际法律都得参众两院签字才能生效,总统一个人说话不算。我在三大流氓门户上看到过一篇文章,指责美国“用议会做挡箭牌,公然耍流氓。”读到这里我就笑了。美国人确实就是这么死脑筋,宁可热死也不违宪,你说这对不对呢?我说不好,但我知道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它没有吃苦头以前,任何事情都不会动摇他们的宪法,改变不了美国人的价值观。
美国的价值观,被几乎所有的国民认同,这一点我在其他国家还没有找到第二例。
事实上,中国的官员们几乎没有一个有口才的,因为在中国官场,口才是个要命的东西。当官的为什么打官腔?因为他们公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撒谎,当然要格外谨慎,不小心说漏嘴是要掉脑袋的。
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官员,你还怎么指望它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再回来说口才。所以我觉得吧,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内心足够坚强,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是经过思考后得来的价值观,那么只要他不是个结巴,口才就一定好。
“根叔”式演讲,犯的是中国式演讲的通病中国式演讲:没见解与伪激情2009年05月11日22:11北方网我要评论(48)
字号:T|T



世界上存在无见解的人么?应该不存在。但是,中国绝对存在无见解的演讲。当然,人类太多的行为过程中,并不需要见解,或许纯粹的吃饭,或许纯粹的睡觉。我为什么要给吃饭和睡觉之前加上纯粹二字呢?很简单,因为,即使吃饭时你都免不了发表见解,这点,甚至不用扯司马迁的《鸿门宴》出来作证。睡觉呢?也是链接着无数见解的,可以肯定,气功大师和美国医生的见解就不同嘛!
尽管,演讲在中国的作用,远远没有在美国大。比如社会公共权力的生成中,中国式选举就不关演讲什么事;而美国,罗斯福的收音机演讲肯尼迪的电视演讲奥巴马的网络演讲,都足以使选情斗转星移。即使前前总统克林顿,还能靠演讲养家糊口。美国式演讲存在伪激情么?我想,还是存在的。前总统小布什在巡回演讲中,总是一再地,抱起黑白各色小子,作亲热状,作亲民状。辛苦啊!
我说小布什辛苦,显然是以小民之心度总统之腹,没准人家并不。我并不是小布什,没竞选过美国总统,只有推想。我的推想路径是——他和那些个一面之交的孩子,并没有什么预先的感触,唐突地抱起来,不可能那么亲热。因为,在我的经验里,人和人之间的热络,需要很多条件,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在于,需要共处时间。初中物理课本告诉我们,摩擦生热嘛。而任何摩擦,都需要时间的。
我说中国式演讲没见解,并没有说中国的演讲者们都没见解,更没说他们都是些没见解的人。关于演讲,我为什么死揪住见解二字不放呢?很简单,演讲的定义使然。在中国,经常不得不聆听中国式演讲,听烦了。烦了之后,不敢先求诸人,只有先责之己。是否,自己的耳朵与判断出了什么问题?于是,便去翻词典,想知道演讲之正解。如果词典的解释中,演讲并不需要有见解,那么,我也就不用生气,解放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1451页,轻易翻到了有关演讲的正解——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看到后,大脑快速扫描,应该是扫描了我所经历过的所有能够想起来的中国式演讲。扫描结果是,中国式演讲,基本上均可归类到无见解之列。从1980年代喧嚣一时的曲啸、李燕杰到前日听到过的某基础学校的教师、学生演讲,著名的与不著名的,都是,没见解。
先说近的吧。中国基础学校里面的师生演讲,颇为频繁。其话题,无非“我的青春我的梦”之类。演讲者口中所阐述出来的青春,无非美轮美奂,美得不得了!而梦想呢?学生总要为大国崛起而读书,先生总是绕着为了孩子的一切抑或为了一切的孩子之类并不好玩的口令,如是而已。李燕杰的演讲无非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理想,曲啸的演讲更好玩一些,当右派几十年青春尽墨反而像占了大便宜母亲有权利打孩子之类。
或许有人会质问我,上面这些演讲,不都有见解甚至堪称很有见解么,你怎么睁着眼睛是瞎话愣说人家没见解呢?是的,如果你真要质问我,我承认错误说我错了真错了错了还不行么!我这人,有口是心非的时候,比如,这样的场合。因为,我坚信,我用不着处心积虑去说服谁的。言论,无非一自由市场,如同摆菜摊,阅读者出于自己的立场、利益和意志,自会选择取舍,不用我操心。
我要说的是,中国所缺乏的,并非见解——如果人云亦云也配叫做见解的话。说“人云亦云”,显然太模糊,不够精准。相对到位的说法应该是,中国,只承认官方见解甚嚣尘上,却不允许“个人见解”一丝一毫。官方认为,自己的见解足以“代表”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立场、利益和意志,大家所要做的,只是做一只鹦鹉,学官方见解的舌就足够了,哪里还用得着生成什么“个人见解”!
伟人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不错。我要削减一下,说成,人的所有见解——正确与不正确的——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滴!再加上一句,人的见解正确与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像小马过河寓言所载,有关小河水深不深的见解,老牛和松鼠的说法都对,均符合他们的“客观真实”,且“主客观”绝对统一,没谁故意打诳语。小马该怎么选择呢?那是小马的事儿。当然,他尽可以找妈妈去咨询一下下,我不反对。
说千道万,两个字:多元!无论利益、立场、意志,均是多元的。这才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真相。罗素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我想,其基本依据,当在这里。所谓“人人生而自由”,传达的,也属于对多元的尊重和承认。自由,共和,民主,文明社会的一些个基本概念,就这样接踵而来。人生而自由,但人不能脱离他人活着,于是,有了共和——多方利益博弈程序。共和的潜在毛病是,效率低下,议而不决。怎么办,便有了民主。民主容易导致大众暴政的,便有了进一步诠释,所谓“多数决定,少数权利”。
一个不承认多元利益的社会,没有演讲,只有“被演讲”。于是,一个伟人高踞城楼演讲,百万人众甘居台下被演讲,且热泪盈眶欢欣鼓舞不止。于是,形形色色的准伟人仿伟人端坐主席台演讲,台下,被称作群众的大多数们,不得不,倾耳聆听着。还好,随着极权的崩溃,威权的衰微,台下已经没有欢欣鼓舞和热泪盈眶的大好形势了,这点,威权主义者们比谁都清楚,但是,她们还是要演,要讲。他们需要这样一种已经不复隆重的形式,哪怕形式主义。
这部分演讲者的演讲,并不属于我所说的“无见解”之列,尽管,岁月侵蚀,风雨沧桑,他们已经没多少真正的激情可言,大可归入“无激情”之列。但,并非泯然众人。恰恰相反,他们,掌控着众人,包括众人的演讲,以及,众人有关演讲的概念。
众人没有言论的权利,所有的言论,均被掌控殆尽。演讲也一样。要演讲么?得由组织来组织,否则,便属于非法言论。组织怎么组织呢?很简单,所有的演讲主题,都是被预先规定的。无论乌鸦麻雀,都得唱百灵鸟的调子,否则,就不合规定,就上不得演讲的台面。这些个规定,实际上,已经启动了一个宏大的筛选程序。凡是不合规定的见解,都不得出场,不能形成演讲。演讲者们,基本上属于喉舌传声筒之类角色。尽管,很多当事人未必很明白自己所充的角色。
我评价的“没见解”,意思是,演讲者“不能有见解”。进一步解释为,演讲者不能表达自己的利益、立场和意志,因为,这是不被允许的。于是,所有的演讲,便只有一个调子,那就是“被允许的见解”的调子。一个人不能表达自己的利益、立场和意志了,所有的话语,便都可以使用一个“伪”字来界定,从无例外。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心目中的巧言令色,应该不会列入《诗经》中的情歌的。那些个情歌,有时候还是非常非常之巧言令色的。但是,由于“上帝的圈套”的因素,情窦初开的红男绿女们的奔放春情及其表达方式,往往,夸张放大N多倍,颇为巧言,相当令色。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我的解读是,所谓无邪,就是话语天真天然,不打诳语,不说假话。
竞技体育,早已挣脱了体育的窠臼,进步成了一种赤裸裸的娱乐。把今天的体育记者说成“娱记”,应该没冤枉他们。中国式演讲,不需表达真正的自我,便成了一种拿腔捏调的竞技活动。不看说话质量,见解水准,只有,拿技术论高下了。本来,每个人的见解都是神圣的,本无从评奖。问题是,已经“竞技”了,便只有评奖,评出超女超男,超少超老。秉着一张苦瓜脸,“娱乐至死”到天黑。好吧,评吧!
不讲逻辑,抑或不会讲逻辑,甚至,不知逻辑为何物的中国人,张罗起来的中国式演讲,便只有“激情秀”一条道儿可走了。还好,在这个据称是唯物主义最后重镇的国度,官方到大众,有意无意地,认同着“态度决定一切”这样一个纯粹主观绝对唯心的世界观。好吧,没话说,无见解,咱们打拼激情吧!于是,所有的演讲,无不浪潮汹涌,无不高潮迭起,无不面泛潮红,无不香汗淋漓,欧耶!




长平:讲真话的路径
2010年03月29日22:35南方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巴金
人们在怀念作家巴金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夸张地说,他晚年提倡讲真话,在民族的灵魂世界树立了一座万人敬仰的丰碑,整整影响了一代人,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按照这个逻辑,讲真话可以仍然困难重重,但应该越来越容易才对。可是在今年的“两会”上,我们听到了全国政协常委张维庆的一句真话:“说真话越来越难”。
巴金先生对“文革”的总结很简单,那就是一场不说真话、不做真事的运动。他还说,那些权势人物就是靠讲假话爬上去的。不过巴金先生并没有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场不说真话、不做真事的运动,为什么说假话就可以爬上去?既然说假话有这么大的好处,那么人们说真话的动机在哪里呢?巴金先生在“文革”后讲了一些“文革”的真话,得到了热烈的喝彩;假如他在“文革”中就讲真话,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呢?
显然,说真话,还是说假话、空话、套话,取决于一个怎样的语境。张委员说,“有些人不敢讲心里话,只能选择一些过得去的话,其实大家在基层干了这么多年,有很多话想说,就是选不到一个机会,觉得讲真话越来越难,所以要不就不讲,要不就不痛不痒说一说。”这种情况下,谁要站出来讲真话,反倒有些奇怪,会成为新闻。就像张委员这样,被很多媒体报道。
当然讲真话首先是一种道德。巴金先生说,“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地活下去。”这话对有道德感的人才有用。道德感首先要求面对自己的内心,是自己对自己的灵魂以及自己所持信仰的交代。因此,备受谎言折磨的人,往往是枯坐书房里冥思苦想的作家和诗人。索尔仁尼琴曾经号召大家,“莫要靠谎言过日子”。他说,“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环境,社会条件,是超脱不了的,存在决定意识嘛,我们有什么用?我们毫无办法。……可我们有办法──什么事都办得到!”
索尔仁尼琴开出的办法其实跟巴金说的类似,那就是——“唾弃谎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说的是彼时的当下,敢于面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些办法包括:
──不举手赞成不真心同意的提案;既不公开也不秘密投票赞成不称职或不可靠的人;
──听到发言者的谎言、荒诞无稽的空论或恬不知耻的宣传,立刻离开会场、讲堂、剧院和电影院;
──不订阅和不零买报道失实或隐瞒重大事实的报刊杂志。
这些在索尔仁尼琴看来是基本的道义,即使对现在的多数人而言,恐怕也只有有道德洁癖的人,才会严格地遵循。
索尔仁尼琴下面这番话,在很多人听来,也许真的只是天真的梦呓——他说:“假如我们连不参加撒谎的这点勇气都没有,我们真的一钱不值,无可救药了,那么,是我们,应该受到普希金的蔑视:干嘛赐给牲口以自由?它们世世代代继承的遗产,就是带响铃的轭和鞭子。”
那些说惯了空话套话的官员们可以释然,因为索氏后来成为一个彻底脱离社会的人,一个无可救药的愤世嫉俗者。──他的确是一个有道德洁癖的精神贵族。
我记得哈维尔也开列过类似的清单。哈维尔是一位荒诞剧作家,但他并没有因此走上中国作家津津乐道的“纯文学”道路,而是不能容忍生活中的荒诞,最后成为一位政治家。
在很多政治家看来,哈维尔把政治当文学在搞,所以那么强调道德、良心和灵魂。这种说法其实只对了一半。另一半的故事是,哈维尔并没有要求大家只要守住灵魂就行,各自煲一锅心灵鸡汤,悠然自得地享用。事实上,他和他的同道一直在行动,并以行动换来了社会转型。
哈维尔的思想和行动可以理解为,个人内心的纯洁,最终应该换来社会制度的干净。假如我们回避这一点,只强调说真话的道德勇气,那要么是把代表委员们都变成“有道德洁癖的精神贵族”,要么自身也成为一句假话。在对于张维庆委员的报道中,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基本上只是在呼唤道德勇气。这也只做了一半的工作。由于另外一般的搁置,可以肯定的是,到明年、后年甚至很多年以后,张委员们还会有同样的抱怨。
即便是在西方政治文明更加发达的国家,议员们也不可能都有哈维尔的境界,他们更多地也只是政客。哈维尔似的政治家,必须为这些政客创造一个环境,跟巴金先生和张维庆委员所指控的情况不一样,政客们说真话才有机会获得喝彩,才有机会爬上去。只有这样,巴金先生的这个判断才能成立:“说真话并不难……”
“根叔式”演讲为何受追捧?缺乏演讲训练的中国人难辩好坏中学生演讲比赛:未来培养孩子不能仅"纸上谈兵"2007年01月11日22:55新民晚报我要评论(1)
字号:T|T



前不久在大境中学举行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第八届‘世纪杯’中学生演讲邀请赛”,再次集中展现了当今中学生的演讲风采,同时也暴露出了部分高中生不谙演讲和语言表达能力低的问题。如何尽快解决目前的普遍问题?专家认为,关键是从当今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法上找出原因。
好的演讲最能体现智慧
这次演讲邀请赛的总题目是“读书明理”。来自全市各个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近90名高中生参加了角逐。记者从比赛现场观察到,凡是最后获得好成绩的选手,都具备这样一些共同的优点:
■演讲能单刀直入,切中要害老练的演讲者,通常懂得不要将时间浪费在不知所云的套话和废话上。
■对论题有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比如,有个选手从反面提出尖锐的问题:读书一定会明理吗?最后他的结论很明确,只有将读书得来的“知”落实于“行”,才是
真正的明理。这篇出自上海中学学生的有独立见解也有说服力的演讲文章,获得了文稿一等奖。评委们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演讲如能征服听众,靠的是智慧,所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一些高校自主招生时通过面试选拔优秀学生不无道理。
■语调朴实无华有亲和力来自大境中学的两位选手,他们除了演讲内容较好之外,还特别表现出了平易近人和语言表达上吸引人的魅力,因此双双在演讲决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死记硬背和“朗诵腔”
尽管不乏优秀人才,但整个比赛过程还是突显出了当今中学生不善演讲的缺陷。有为数不少的参赛者,还是停留在写好了稿子死记硬背的状态,他们误以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一定要出口成章,以至于在不能照章宣读的情况下靠背诵来完成,结果不能投入真实的感情,自然也就打动不了别人。还有一些学生走的是另一极端--往往不顾内容本身是否需要,一个劲地扯着嗓子高声朗诵,结果尽管演讲人慷慨激昂,听的人却觉得莫名其妙。评委中有位来自媒体的著名电台节目主持人告诉记者,学生们的这种“朗诵腔”可能源自平常学校语文课上不得当的训练,许多学生不明白:演讲和朗诵其实不是一回事。
平时缺乏演讲训练
追根寻源,高中生在公众场合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应该从他们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中去反思。比如,在如今许多家庭中,亲朋好友聚会,除了家长里短之外,通常没有机会让彼此有较为正式的发言,即使有,通常也没有孩子的份;再说学校的语文课,本该是注重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课程,但由于要应付更多的文字考试,因此学生在课内学习语言表达的机会不多,随着年龄的增加和高考的临近,这类学习的机会就会被完全“挤”掉。
专家提醒说,中学生演讲比赛出现的问题,应引起教育部门和学生家庭的充分重视,从长远的眼光看,一个语言表达能力低的人,不仅会影响他的升学,更严重的会影响到他今后的就业、发展和成长。
十年砍柴: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表达能力2009年12月01日23:27华商网我要评论(2)
字号:T|T



最近,一个叫杨心龙的9岁男孩火爆了网络,其滔滔不绝的演讲视频在许多网站点击量很高,有些人称之为“演讲帝”。某电视台就此事让我和某儿童教育专家做了个对谈,看完杨心龙的几个视频后,我俩不约而同地说,可惜了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用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的话来说,这个孩子给人最深印象的不是他演讲水平如何,而是他像一个留声机那样不断地把成人的话复述出来,而且加上看上去并不自然的肢体语言。我能充分理解其家长望子成龙的希冀,也不否认这孩子确实有表达的天赋。但从网上流传的视频来看,这孩子更像在大人导演下,做一场场类似讲述先进事迹的报告,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讲演,而是训练孩子作某种秀。
当然,有人可能会反驳我说,你不是杨心龙本人,你怎么知道他所说的不是自己的话?许多看过视频的人和我一样,看完后觉得不舒服,从视频后许多网友跟帖就能看出,有些人批评的言辞还非常激烈。这类感受就是建立在朴素的社会经验上的——— 社会经验当然也会出偏,但多数人基于经验的认知是有相当的合理性的。杨心龙在演讲中,一个个宏大词汇从小嘴中迸出,如他学逻辑感觉如何,学艺术感觉如何,学数学如何。一个再有天赋的孩子,其知识的接受,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像9岁的孩子,其知识储备怎么可能那样的全面而高深?于是,许多人看到这种成人味十足的讲演,自然很是反感。
和西方的儿童相比,中国孩子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演讲能力确实欠缺,美、英等国从小学到大学,许多学校都设有和演讲相关的课程。所以我们看到那些洋娃娃,大多不怯场,并非他们天生比中国娃娃更能说会道,更胆大出众,而是教育使然。因为美、英这类国家,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推销员社会”。商业规则渗入各个角落,推销员的技能大有用武之地,他们的政治也是如此,竞选政治就是各党派、各候选人向选民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像奥巴马这种政治人物口若悬河,在西方是常态,他们都有演讲的童子功。
中国正在从农耕社会转变到工商业社会,“敏于行而讷于言”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已不盛行,“推销员”的技能开始受到推崇,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演讲能力,自然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我们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表达能力?无论是用文字还是用语言,表达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准确表达思想,说服或感染其他人,所有的表达技术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像杨心龙那样不怯场,说话一点不打磕巴,吐字清晰,这些技术层面都不错,可以说许多成年人也未必有他这两把刷子。问题是他如此表达得到的效果是负面的,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假、大、空。
演讲当然需要技巧,高水平的演讲者未必都在说真话。但至少演讲的短期效果是让人相信他,被他感染。而杨心龙这种“演讲天才”,多数人一看一听,就感觉到是大人导演,小孩无非在鹦鹉学舌。培养孩子这样的表达能力,对孩子的将来、对这个社会又有什么益处呢?
美国人从小练演讲2003年11月05日23:25人民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笔者在美国大学里听过不短时间的课,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国课堂教学中对演说的重视。
刚到美国时,笔者在新闻学院念研究生,发现上课人人都得讲,课课都要讲。美国大学的课程一般分为讲授类和讨论类两种。讲授类课程中教授自然是主角,但学生仍然要讲;讨论类课程就更不用说了,主要是学生在讲,教授引导。除了课堂上的演讲之外,博士研究生还必须到学术会议上去演讲。
美国课堂上教授布置的阅读量相当大,很多时候读不过来,这时大家就得每人分一部分,把材料吃透,然后轮流到讲台上去讲给大家听,并接受提问。教授则在一边对你的演讲做一些记录,或者为你的演讲打分。
至于讨论类课程,差不多是让学生从头讲到尾。我曾经选过一门“媒体内容分析”
的课程,选修这门课程之前必须学过传播学研究方法,因此上课时教授不再讲授研究方法,而是直接帮助你选定研究题目,剩下的就是你自己课下研究了。在课堂上,每位同学都要向大家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展,如找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哪些结论等等,大家观摩分享,教授则在一边发现问题,予以指点。
课堂上演说不光内容重要,同时学生们也很注重形式。美国的课堂设备较好,能够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不少同学使用笔记本电脑,直接连上教室里的幻影机,搞得图文并茂,有人甚至在演讲内容结束时放了几秒钟的精彩足球射门录像作为结束语。新闻课上最令大家意外的是一位罗马尼亚女生,她事先在演播室里录了音,然后配乐合成,拿到教室里播放,赢得不少掌声。
新闻学院的课演讲虽多,但和商学院一比,形式上就算随意了。商学院的学生在课堂上演讲,非常隆重。首先,要西装革履,精神焕发;其次,要讲究团队配合,不像新闻学院那样单打独斗。一般商学院每门课只有一个较大的演讲,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讨论题目,寻找资料,写成文章,然后制作出图文并茂的电脑演示文件。演讲的时候,小组成员每人讲一个部分,别人演说之际,其他成员肃立一旁,为同伴操作电脑,播放演示文件。演讲完成后,教授和同学打分,小组成员也相互评价,基本上都是自我鼓励和表扬。
美国人十分重视沟通交流的能力,演说能力的培养从小就受到重视。从上幼儿园开始,每个小朋友就要到台上去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想法,或向别人展示和讲解自己的物品,还会像模像样地要求大家提问,别的小朋友也不会客气,五花八门的问题都会提出来。老师会予以鼓励赞扬,给小朋友以无比的勇气和自信。到了小学和初中,则都有演讲练习课。在高中阶段,演讲是美国学生的必修课。
魏英杰:但愿“根叔”真的只是一个传说2010年07月11日09:33新民晚报
字号:T|T



魏英杰 资深评论员 最近,“根叔”这个称呼火了。这是人们送给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昵称”。他在今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说广为流传,因此还被许多人看作大学校长的典范。 闲下来看了视频,不由感到有些困惑:熟悉几个网络热词,就能这么受欢迎?这到底说明了一个大学校长的开放,还是体现了国内大学校长总体上的保守? 我并不觉得这个演讲有什么独到之处。对着讲稿念台词(虽然由他亲自撰写),这在国内可谓司空见惯,却不能说是真正的演讲。何况,任由台下欢呼雀跃,这位校长始终面无表情,也没有什么肢体语言。这要是上场进行演讲比赛,恐怕只能打不及格。 当然我也理解学生的心态。见校长一面不易,校长能说几句体己话更不易,眼下又值毕业时刻,人比较容易动感情,因此把自己对大学的美好回忆寄托在校长头上,这是很自然的一种情感流露。但我仍然想说,“根叔”并不是什么大学校长的理想造型。 大学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别的不说,肯定不是光会演讲就够了。除了听他说什么,还得看他做了什么。遗憾的是,从演讲中只能看出“根叔”对社会现象和校园文化颇为熟悉,却看不到他做过些什么——事后相关报道也没有提及多少,所以在这问题上只能暂且存疑。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谈论大学应当去行政化,在这其中,大学校长去行政化尤为关键。按照“教授治校”的理想,大学应当由教授这个学术共同体来负责,而不应由官僚(包括学术官僚)来管治。这在如今可能并不现实,但是有些要求却不过分。比如说,大学校长可能兼具管理者、学者、师长等角色,而不管以什么身份出现,他都应当具有包容异见的品格和作风。 梁文道写过一篇回忆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高锟先生的文章。他提到,高锟当校长时任由学生怎么批评,甚至把套上避孕套的玩偶塞到他手里,他都是笑脸以待。不仅如此,他每年都会亲笔写信给学生会和学生报的同学,感谢他们对他的批评(包括骂他“八年校长一事无成”),而且担心这些热心搞事的学生没时间在暑期里打工,每年都自掏腰包捐钱给这两个组织,让他们能够“年年拿钱年年骂”。 然而我们看到,“根叔”很认同的一句话是:“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这种话学生说说,无非表现了对母校的热爱之情,但从一个大学校长口中说出,却不妥当。大学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只允许自己骂不允许别人批评,这无疑是典型的小圈子作派。试想,北大、清华等高校敢说这种话吗? 作为现象来解读,“根叔”走红网络,大概只能说明好的大学校长实在太少了。“根叔”也许是难得一见的大学校长,但他的做法也很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只要说几句学生爱听的话,或者像某些校长那样唱首流行歌,就能迎来满堂喝彩,乃至于认为大学校长就该是这个样子。看到有报道称:众高校毕业典礼再现“根叔”式致辞,“潮”语不断。这样也行的话,不如举行一场大学校长演讲比赛,谁说得好听,就给他一个“最佳大学校长“的称号。 但愿,“根叔”真的只是一个传说,而不是国内大学校长的真实写照。

另一个原因:众多说官话的校长中,突然出来一个说人话的傅万夫:“根叔”走红是一种悲哀2010年06月25日15:33新文化报
字号:T|T



上过大学的人,都经历过毕业典礼,但在绝大多数人眼中,这个典礼不过是一个固定程序,领导讲讲话,无非是鼓励大家今后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不辜负学校的一番培养,然后是学生代表上台发感言,感谢学校的培养,云云。很俗套,很无聊,却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要走的过程。“根叔”的演讲,其实也是一种固定程序,只不过在这个令人昏昏欲睡的环节中,“根叔”的演讲更平易近人,更能够让学生接受而已。
“根叔”红了,甚至被诸多毕业生所追捧,这种现象的出现难道不应该让所有大学的领导们反思吗?“根叔”说的东西,我想很多校长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其他人不说?是他们不会说,还是对毕业典礼这种活动本身就存在一种敷衍情绪呢?离开母校最后的一次课,如果连学校领导都不重视,都用官话套话来敷衍,可想而知,毕业生会如何对待了。
“根叔”演讲的精华之处在于他将某些感情因素用最普通的语言进行了表达,而这种表达就像父母的忠言一样,尽管很多人并不会按照他的话去做,但至少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忠告,一种嘱托,一种寄托了学校期望的叮嘱。某种程度上说,毕业典礼因为“根叔”的一番话,而产生了极大的感情色彩,而这种感情会让毕业生们感受到大学不过是人生的一个中转站,接下来的人生挑战会更激烈。这样的毕业典礼才是毕业生真正需要的大学最后一课。
可是,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典礼是流程化和程序化的,尤其在大学行政化的侵害下,校长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学生们在想什么,而总是忙于打探上级领导在想什么。这种思维深处的一种责任缺失已经让很多大学校长丧失了教书育人的本职。换句话说,“根叔”火了的背后是一些大学精神和教育责任丢失的悲哀所在。
套用此前比较流行的一个词,不要迷恋“根叔”,其实“根叔”也不过是一个传说。当某个人因为打破了某些潜规则而受到空前的支持时,最应该感到羞愧的就是那些潜规则。我想,受到“根叔”的启发,很多大学的校长在随后的毕业典礼中,或许会在演讲稿上有所创新,但这些仅仅是一种形式,当什么时候整个毕业典礼成为一种贴近毕业生的活动,而不是一种固定的程序,或许,我们再去迷恋或者推崇,才真正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否则,迷恋任何人,都只是一种暂时的感情寄托,无法从深处获得革命性的改变。
结语:“根叔”本人说,不要太拔高、渲染这篇演讲。但目前看来,很多人甚至把大学校长“根叔化”看成了中国教育的希望,这也不失为新闻之后的幽默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6:54 , Processed in 0.0857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