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绍典:怎样鉴赏文学作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9 19:3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史绍典:怎样鉴赏文学作品

怎样鉴赏文学作品


-中学语文2001年第09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性质作了这样明确的界定。这个语文教育基本功能和性质的新定位,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新世纪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化。实现这一转化,就“文学鉴赏”而言,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除在“教学目的”中规定“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外,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更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新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的提出,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语文,具有频率最高的运用功能;而作为“人学”的文学,更具有滋润灵魂的涵养功能和提高人生质量、升华生命境界的发展功能。它对个体一生精神的生长发育,无疑具有水、空气和阳光一般的特殊营养。这也是在高中阶段强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因之所在。语文曾经困守“工具箱”,那时,文学只能偏于“记叙文”一隅,以记叙文的教学笼括文学教学的一切。文学个性丧失殆尽。因此,讨论文学作品的鉴赏问题,在文学教育被强调的今天,就更具有重要性。

先看看文学鉴赏是怎样被扭曲的。突出的表现有以下几点:泛政治化标准的异化;机械化方式的肢解;偏离文本的误读等。下面略作分析:

一、泛政治化标准的异化

鲁迅先生在《药》里喻儿的坟上,摆了一个花圈,这便有了先生自己以及世人所说的“光明的尾巴”。自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如何渗透的问题以来,“光明的尾巴”也就成了中学语文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赘物,实质上就是以泛政治化标准对文本解读、对文学作品鉴赏的异化。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就要莫名其妙的来一个“新事物是要取代旧事物的”,甚至还要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的感叹。胡同文化只是一种市民文化啊!汪曾祺哪里是简单讲它的消亡或被替代?他是在叙述一种文化,在品味、在咀嚼、在玩赏,有依恋、有淡淡的感伤,也有一丝丝“无可奈何”的感喟。他何来那样多的“替代”?学《桃花源记》,就要高唱《桃花盛开的地方》,桃花源,它只是陶渊明笔下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空想社会,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乌托邦,一个作家笔下的“意象”。它与“桃花盛开的地方”除了共有桃花以外,其实毫无可比附之处。读《挖荠菜》,最后就要来上几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观全文,“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还有点影子;“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什么依据?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读文章模式,是不是也该打破一下了?这根本上就不是所谓“渗透”,而是附加与强扭。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提法,目前也正受到质疑。因为学科本身是内在的有着伦理的道德的力量的,它有这种功能,并非外加的。正是由于这种“渗透”式的外加,才有了语文课上的无数的“光明的尾巴”。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途,是文本本身的“力量”和“功能”,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二、机械化方式的肢解

用记叙文的六要素代替文学作品的学习与鉴赏。一篇好端端的文学作品,要么是千篇一律的“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何果”的肢解;要么是千篇一律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几大块的演练。文学作品的个性没有了,阅读者个体感悟文本的个性也没有了,有的只是公式化的重复、统一规格的克隆以及模式化的标签等等。没有了形象、没有了语言、没有了技巧。那么,哪里有文学?

当文学作品的阅读走向机械化操作,文学就只是文章学范畴里记叙文的附庸了;而更加上僵化考试标准化答案的禁锢,阅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也就彻底地被泯灭了。肢解的结果,是让阅读者只见作品的字、词、句、篇等僵死的“零件”,犹如庖丁眼中,全然没有“全牛”,唯牛关节与骨架而已。这在实质上是抽去了作品的灵魂,抽去了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功能,使作品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三、偏离文本的误读

泛政治化标准解读文学作品,本身也是一种误读。比如,还是《挖荠菜》,我们已经指出,司空见惯的解读是“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种解读太过表象,也太过浅薄。文中的一句话,“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什么东西?是不敢回应母亲的女儿所感到的孤独、无援、恐惧以及她的茫然无措。文末,“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这里是妈妈感到儿女们对自己不理解所产生的一种失落,同样也是一种茫然无措。她用的是呼告,还近乎乞求、呼唤、期盼等等。两代孩子,两代妈妈,内心的体味多么不一样。妈妈所急切呼告的,正是两代人迫切需要的沟通。又如,读《与妻书》,多好的一篇文章!而我所见过的一次教学却从根本上没有让阅读者接触课文,仅以一首台湾流行歌手从《与妻书》演绎来的歌曲,替代阅读。师生完全没有进入林觉民的境界,那样的一篇哀婉凄决的绝唱,那样的一个慷慨赴死的志士仁人,老师可以与学生一道,读出多少“感悟”来?我们所见的课堂,却是嘻嘻哈哈、漫不经心,老师有时还作深沉状,学生在这样一个以流行歌曲串起来的课堂里,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深沉了。这是一个误区。它极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以为所谓“阅读”、“读书”就是这样的,不认真钻研文本,甚至连浅尝则止、不求甚解都谈不上,就可以进入探源发微的高谈阔论,或对文本作完全不着边际的“解读”。还有《观沧海》与《望岳》的比较,不少阅读都是简单定位在“欣赏祖国河山的壮丽雄伟”上。或许有那么一点意思,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以为,两诗的意境、气质并不相同。两诗的作者: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杜甫是伟大的诗人,都伟大。但政治家的伟大与诗人的伟大却大不一样,他们的胸襟也不一样。曹操是“王者气概”,是气吞山河,是志满意得,是普天之下非我莫属。杜甫是“诗人气质”,是一种欣赏、一种陶醉、一种物我合一。而且,两首诗都应该当堂背诵下来,作那些无用的“分析”干什么?

上面,是从“不能这样读”的角度,来谈文学作品的鉴赏。那么,从“应该怎样读”的角度来看文学鉴赏,又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1988年,我曾经写过《体贴的疏解》(载《中学语文》1988、12)一文,从三个方面谈到了文学鉴赏,即:整体理解,感受形象,培养语感。这三个方面,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里,都已有了体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感受文学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按现在的观点来看,当时还是有一点前瞻意识的,尤其是“培养语感”,这是第一次被写进语文教学大纲。上述三点,是文学鉴赏的基础,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主要从创新的角度,来谈文学鉴赏的问题。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是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如何实现创新,也是培养文学鉴赏力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了作品,而创造的过程最终是由读者来完成的。这是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认识(接受美学在文学的“生活”、“作家”、“作品”三要素外,又引进了第四要素,即“读者”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正是这个道理。而如果是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这个读者就不是一个“个体”,它是一个“读者群”,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读者群”。对一个“读者群”来说,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我们强调在文学鉴赏活动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强调双边及多边的互动交流。强调师生在鉴赏活动中创新精神火花的碰撞。这一过程,是多向“对话”的过程:老师与作家、作品“对话”,学生与作家、作品“对话”、老师与学生就作家、作品“对话”,老师、学生、作家作品三方“对话”。因此,“读者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文学鉴赏的主体,都要理所当然地参加文学鉴赏的全过程。

2、文学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提供了创新思维的最广阔空间。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尤其是形象分析。比如,“孔乙己是不是真死了”、“玛蒂尔德如果当初知道了丢失的不是钻石项链”以及“《项链》的故事如果再往下发展”、“周朴园为什么要原样保留侍萍的房间”、“于勒叔叔在美洲”等等,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组织,以求得对文学形象的正确把握和对情节的正确理解。而且,文学作品往往不只是具有唯一的意义,我们自己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应当允许,自己的理解只要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应该给予肯定。作品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和答案(问题和答案在作品中都应该“有案可稽” ),问题和答案应该由我们自己提出并由自己去求得解答。

3、尽量摆脱千篇一律的公式和套话,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要指望文学鉴赏有标准答案,不要指望有固定的模式、套路来求得文学作品的正解。一切都产生于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传统的“通过什么,说明什么,反映什么,歌颂(批判、反对等)什么”的套路应该摒弃。要学会用自己的脑袋去读作品,要学会自己对作品问“为什么”。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再创造的基础一是文本本身,一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和生活理念。现在的学生离过去的年代远了,对过去的年代缺乏自己的经验等等。这里就还要做到“知人论世”。前不久一则报道说学生不爱读“鲁迅”,说不喜欢《阿Q正传》、不喜欢《故乡》等等,这是缺乏对鲁迅的了解的缘故。还有说不喜欢朱自清先生《背影》的。这些现代文学的精品,作为每一个中学生都必须熟知和掌握。解读的途径就是要了解他们的那个时代,反观他们那个时代人的经验,再注入自己的体验。

4、要拓宽生活空间,丰富人生体验,培养个性才华,提高审美情趣。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因此,我们要走出“学校—家庭—宿舍”三点一线的禁锢,走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中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提供了语文学习的无限空间。一道作文题《生活告诉我——》,该有多少生动活泼的答案?新的高中课程计划里,开设了一门《研究性学习》的必修课。这一门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课程,正是培养个性才华、展现个性才华的最佳舞台。而透过“研究性学习”进行文学鉴赏,也正是解读文学文本的最好方式。再比如通过组建文学社团、开展文学研究以及咏诗作赋、排练戏剧等文学活动,都能涵养情趣、增长见识、丰富阅历。这些对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学鉴赏涉及到的方面太多了,本文不可能逐一谈到。而且所谈的一些,很可能只是隔靴搔痒。有一点是可以再作强调的,那就是,文学鉴赏,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6 23:25 , Processed in 0.1728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