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等美术教育当前实际与未来变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0 12:3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等美术教育当前实际与未来变革

□ 朱松青

  内容摘要:鉴于教育变革步伐的加快,笔者就高等美术教育的实际与走向,提出了一些思考与设想:扩招必然引发“入学门槛”的下调,唯一的对策就是自我调整与因材施教;本科培养目标的调整,是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应当以公平合理的成绩评定机制为核心,打造出一套崭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制度;要摆脱纯艺术观念的束缚,非凡需要加强基础学科严谨的科学性、广泛的适应性与相对的统一性;面对新技术,更需一种冷静与前瞻的态度;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关键词:变革培养目标教学制度基础学科师资教育当与社会紧密相连,并随社会之变而变。面对日趋迅猛的变革潮流,我们不仅要理解与顺应,还应具备一种积极而前瞻的思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足于此,笔者就高等美术教育的实际与走向,提出以下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与设想,以求引起同行的关注与探讨。
  一、美术本科培养目标的调整我国自恢复高考至今,美术本科教育已走完了从培养高精尖人才转为培养具有实用性与适应性人才的历程。与此相应,我们的办学理念、师资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发生了许多变革。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一是逐年的扩招,二是就业状况的改变。扩招引发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入学门槛”的下调。现实主义与乐观主义的态度就是:让更多的人接受美术教育是社会的进步。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让基础好的学生更上一层楼的同时,把基础水平一般的学生推上达到社会需求的台阶。高等教育规模化的趋势,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生源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还有社会对美术人才要求的不断改变等因素,迫使我们的培养目标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其中,就业状况更是调整培养目标时所应考量的重点。众所周知,纯艺术人才已经饱和。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从工作单位这个层面去看,有100人专门从事国、油、版、雕等纯艺术工作,基本上就足够了,因为还有像大学教师这类半职业化的艺术家。据了解,目前在广州的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及广州雕塑院等纯艺术机构的专职美术家合计才几十人,且均告满员。由此类推,在广东省,这类专职人才有1000个也基本够了。而广东省各类高等美术院校现在每年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却数以千计,且每年递增。有鉴于此,不少人认为纯艺术专业不必扩招。与此相反,其他领域对美术人才的需求还未能满足,尤其是对有新技术含量的人才的需求,正伴随新技术的开发、运用与普及而呈上升的势头。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型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而传统的设计领域如平面、环艺等,因有新技术的渗透,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新技术革命也使个人可以跨越多个领域而创作出新型的艺术作品,比如电脑游戏、数码MTV和虚拟偶像等,本身就是一种很难界定与归类的文化活动。这些新的以及未知的领域,都需要美术人才的参与。因此,我们就有必要根据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及本院校的具体实际,科学地确定与调整美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调整,是迄今与将来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从现在许多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上,不难看出,其追求目标已经不是培养纯艺术人才了。我们要与时俱进地调整既定的培养目标,确立新的培养目标。
  二、招生制度的改革对教学制度的冲击恢复高考以后的10多年里,美术院校招生的做法变化不大,基本上是分专业进行,从命题到录取都体现专业特色;后来就分绘画与设计两大类;当前,一般的院校已基本上消除了专业倾向。这是一项重大的变革,体现出美术本科教育已从高精尖走向“大美术”。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如许多学生在入学前对各专业知之甚少,选择某专业往往是基于考试成绩以及家长等原因,入学后不少人就发现学非所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虑,就有让他们重新选择的必要。目前的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理念,但由于受制于诸多因素,不可能从根本上满足这一需求。现在有一种思路,就是让学生不分专业地进入院校,由院校组织一个机构,统一对所有学生进行基础教学,同时为学生创造条件,实地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一年后进行统一的考核,以成绩为序,让学生根据一年的了解,自愿挑选专业。类似的设想值得探讨。另外,眼下要求打破一年一次的高考惯例的呼声愈来愈高。这类建议有其合理性,国外也有先例。而一旦这些建议变成现实,学分制就非落实不可,那么原有的教学体制必定也要来一次天翻地覆的重新构成。于是可以预见:学生的学习年限将成为一个变数,课程设置、教学秩序、学籍治理、学费标准等方面的框架与制度也必将重建;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与调整将有可能随心所欲;在成绩评定方面,要有一套公平、严谨与完备的运作与保障机制;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具有互通性与组合性,以适应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的操作;基础课与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在学术上的逻辑关系以及教学架构间的运作关系也应理顺并加以规范……这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范畴,尤其涉及现代社会的治理规范。由此也可以看到我们的现实与这个未来的巨大差距,但这又是我们国家教改的大方向。无论其他的教学制度将会如何变革,目前的成绩评定机制是值得检讨的。现在各美术院校的专业课基本上不实行考试制度,成绩评定的依据是:学生的平时作业(含课堂与课外)的质与量以及按时完成与否,考勤情况,学习态度,等等。这几方面从横向看没有统一的尺度,操作起来因人而异,盲点较多。当前抄袭、代笔的现象相当严重,很可能是较认真的同学拿了低分,取巧者拿了高分。再加上教师指导或修改的因素,学生的真实水平难以真实呈现,这在创作与设计类的作业中尤为严重。多重的、无量化的标准,很有可能导致无标准。在这种状况之下,混乱是必然的,不公是肯定的,腐败是难免的!就笔者多年的考察与实践,除了毕业创作,其余绝大多数课程,都可以用一次性操作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可以在半天或一天的时间里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既然我们用严谨规范的考试手段可以相对公平地衡量考生,我们也应坚信:借助严谨规范的考核手段,同样能够准确而有效地评判我们的学生。尽管在艺术领域永远也不可能建立十分完备、标准、公平的评判机制,但尽可能地减少不公,应当是我们永远也不轻言放弃的追求。离别小作坊,投身大教育是美术院校教改的大趋势。打造出一套崭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制度,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职责。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2:38:37 | 只看该作者
三、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对基础学科的新要求扩招等因素必然造成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而目标的多元化也必然要求过程及手段的多样化。着眼于大美术,着眼于大教育,必须要摆脱纯艺术等狭隘观念的束缚,提高基础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含量,非凡需要加强基础学科严谨的科学性、广泛的适应性与相对的统一性。按迄今的办学模式,基础学科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各专业的特点。假如今后办学模式发生改变,由学生入学一段时期再选择专业,又或者就是从学生在完全学分制中所获取的学分类型去认定其专业,那么,基础学科就要来一次新的构成。它就必须是全方位的,是为所有美术专业服务的基础课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素描基础——解决基本的造型问题(比例、透视、人体解剖、构图、形体结构、明暗调子、素描基本技法及画面表现等等);色彩基础——色彩基本理论、色彩表现基本技法;图案与构成基础——各类图形及构成的基本原理、规律及表现技法;美术史论——中外美术史及美术理论;中外语言与文学(含写作)及其他“公共课程”。即使在现有的办学模式之下,随着艺术发展的多元化,随着培养目标愈来愈超越纯艺术的范畴,我们的基础学科也应尽可能具备这种全方位的特点。其次,当前美术院校在基础学科方面还普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1。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不受重视,师资力量不足(这也正说明以前的相关教学没做好);2。基础理论与基础练习有所脱节,光练不讲的倾向较重(这里的“讲”是指系统的、有条理的讲授);3。基础理论体系化不强,由此而造成不求甚解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不足都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例如:几乎所有美院师生都知道有一个黄金比,但笔者从未发现有哪位师生能准确地把它说出个所以然,而完整地陈述黄金比只需要15个汉字。基础教学之薄弱与偏颇由此可见一斑!亡羊补牢,未为迟也。高等美术教育要走进新时代,有许多方面的确是要从根本上加以改革的。
  四、新技术革命所引发的教改当新技术革命在图像领域取得巨大成果的时候,美术院校也不可避免地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一轮新的教改。新技术对美术领域的影响,新技术对美术人才的影响,都决定了新技术要对美术院校的教学产生空前的影响。可以这么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它在美术院校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必将越来越大。尽管旧技术永远都不应成为垃圾,但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看,加大新技术的比重是理所当然的举措。为此,我们要科学地理顺新技术与旧技术之间的关系:新技术对旧技术而言,哪些方面是应用与基础的关系,哪些方面是模拟旧技术,哪些方面是超越旧技术,哪些方面是可以替代旧技术的,哪些方面是不可替代的,哪些方面虽说可以替代但却没有必要替代……新技术对院校教学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诱发新学科新专业的出现;改变教学内容及手段。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由新技术引发的学科与专业。传统技术立足于相对稳定的物质属性,不少几百年前的传统技术,至今还有使用价值。现代新技术则与工业化的科技结合在一起,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其更新速度不言而喻。因此,我们的新专业、新学科以及相关的教学,就不能按传统的模式去生搬硬套。对待飞速发展的新技术,不闻不问是愚昧的表现,肯定会落后,必然遭淘汰;但盲目地追逐甚至用旧观念去生搬硬套也是另一种愚昧,难免造成时间与金钱的浪费。我们应当在坚守传统的理论与技能的前提之下,有所选择地进行新技术的教学,侧重传授本质的、前瞻的知识并培养学生适应新技术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自修某项或某几项新技术,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条件。对某些新专业,如数码动画等,本身与传统技术相去甚远,不花一定的时间难以把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就有必要加大新技术教学的比重。在这里,正确选择与控制尤为重要,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必要长年跟踪新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这方面的内容与课时。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肯定也是改革的一环。因扩招而带来的师资队伍扩充,已经把师资队伍中固有的弱点暴露得更为突出。一直以来,美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存在以下几个弱点:1。理论能力较弱美术教师有别于一般的美术家,教师的能力主要是看他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水平。在这里,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都很重要。美术教师应具备专业以外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深入浅出地把原理性、普遍性的问题向学生解释清楚。教师理论能力较弱将使我们的教学难以达到大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在涉及知识量较大的科目,如基础学科和设计类学科。试教是中小学招聘教师时的一道关,在美术院校这道关以往并不被重视。在这圈子里,重个人作品,重示范辅导;轻严谨思维,轻系统理论。这已是长期的问题。面对师资队伍的不断扩充,我们有无反思的必要?2。与社会实际有所脱节某些实用学科的教师并没有从事过相关行业,因而缺乏一线经验。如教平面的,没有输出、纸张、印刷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经验;教环艺的,没有材料及施工现场等方面的经验。一些教师只不过是从本科读到研究生,那种从方案到方案的教学肯定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不可避免地要犯“低级错误”。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一些相关行业日新月异,即使我们曾经拥有的经验,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老化。对于实用型专业的教师,对“一线经验”有没有强调的必要呢?3。教研及进修未形成制度化一直以来,在教学研究方面,相关的指导与规范并不足,同行的协作也不够,没有健全的听课制度,领导及同事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了解较为间接。对此,我们都以技能练习的非凡性作为解释。曾是笔者所在院校教师的吴兆铭先生介绍,他在美国任教的学校,有一个教师互相学习的制度。即某个教师可以到另一个教师的班里“插班”上课。这既是一种进修,也是一种教研,对任课教师而言更是一种鞭策。类似的做法,有无借鉴的必要?对上述各弱点,只有勇敢地承认,才有补强的可能。结语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已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一个空前大发展的时期,对许多新事物,已不是讨论有无必要而是该如何化被动适应为主动利用的时候了。态度决定效果。在继续保持传统的合理与可行的模式同时,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主动积极地解放思想、以变应变,探索出一套新的办学模式。在这里,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可行的思想指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4:51 , Processed in 0.0748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