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美术教育当前实际与未来变革
□ 朱松青
内容摘要:鉴于教育变革步伐的加快,笔者就高等美术教育的实际与走向,提出了一些思考与设想:扩招必然引发“入学门槛”的下调,唯一的对策就是自我调整与因材施教;本科培养目标的调整,是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应当以公平合理的成绩评定机制为核心,打造出一套崭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制度;要摆脱纯艺术观念的束缚,非凡需要加强基础学科严谨的科学性、广泛的适应性与相对的统一性;面对新技术,更需一种冷静与前瞻的态度;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关键词:变革培养目标教学制度基础学科师资教育当与社会紧密相连,并随社会之变而变。面对日趋迅猛的变革潮流,我们不仅要理解与顺应,还应具备一种积极而前瞻的思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足于此,笔者就高等美术教育的实际与走向,提出以下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与设想,以求引起同行的关注与探讨。
一、美术本科培养目标的调整我国自恢复高考至今,美术本科教育已走完了从培养高精尖人才转为培养具有实用性与适应性人才的历程。与此相应,我们的办学理念、师资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发生了许多变革。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一是逐年的扩招,二是就业状况的改变。扩招引发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入学门槛”的下调。现实主义与乐观主义的态度就是:让更多的人接受美术教育是社会的进步。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让基础好的学生更上一层楼的同时,把基础水平一般的学生推上达到社会需求的台阶。高等教育规模化的趋势,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生源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还有社会对美术人才要求的不断改变等因素,迫使我们的培养目标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其中,就业状况更是调整培养目标时所应考量的重点。众所周知,纯艺术人才已经饱和。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从工作单位这个层面去看,有100人专门从事国、油、版、雕等纯艺术工作,基本上就足够了,因为还有像大学教师这类半职业化的艺术家。据了解,目前在广州的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及广州雕塑院等纯艺术机构的专职美术家合计才几十人,且均告满员。由此类推,在广东省,这类专职人才有1000个也基本够了。而广东省各类高等美术院校现在每年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却数以千计,且每年递增。有鉴于此,不少人认为纯艺术专业不必扩招。与此相反,其他领域对美术人才的需求还未能满足,尤其是对有新技术含量的人才的需求,正伴随新技术的开发、运用与普及而呈上升的势头。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型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而传统的设计领域如平面、环艺等,因有新技术的渗透,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新技术革命也使个人可以跨越多个领域而创作出新型的艺术作品,比如电脑游戏、数码MTV和虚拟偶像等,本身就是一种很难界定与归类的文化活动。这些新的以及未知的领域,都需要美术人才的参与。因此,我们就有必要根据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及本院校的具体实际,科学地确定与调整美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调整,是迄今与将来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从现在许多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上,不难看出,其追求目标已经不是培养纯艺术人才了。我们要与时俱进地调整既定的培养目标,确立新的培养目标。
二、招生制度的改革对教学制度的冲击恢复高考以后的10多年里,美术院校招生的做法变化不大,基本上是分专业进行,从命题到录取都体现专业特色;后来就分绘画与设计两大类;当前,一般的院校已基本上消除了专业倾向。这是一项重大的变革,体现出美术本科教育已从高精尖走向“大美术”。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如许多学生在入学前对各专业知之甚少,选择某专业往往是基于考试成绩以及家长等原因,入学后不少人就发现学非所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虑,就有让他们重新选择的必要。目前的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理念,但由于受制于诸多因素,不可能从根本上满足这一需求。现在有一种思路,就是让学生不分专业地进入院校,由院校组织一个机构,统一对所有学生进行基础教学,同时为学生创造条件,实地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一年后进行统一的考核,以成绩为序,让学生根据一年的了解,自愿挑选专业。类似的设想值得探讨。另外,眼下要求打破一年一次的高考惯例的呼声愈来愈高。这类建议有其合理性,国外也有先例。而一旦这些建议变成现实,学分制就非落实不可,那么原有的教学体制必定也要来一次天翻地覆的重新构成。于是可以预见:学生的学习年限将成为一个变数,课程设置、教学秩序、学籍治理、学费标准等方面的框架与制度也必将重建;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与调整将有可能随心所欲;在成绩评定方面,要有一套公平、严谨与完备的运作与保障机制;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具有互通性与组合性,以适应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的操作;基础课与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在学术上的逻辑关系以及教学架构间的运作关系也应理顺并加以规范……这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范畴,尤其涉及现代社会的治理规范。由此也可以看到我们的现实与这个未来的巨大差距,但这又是我们国家教改的大方向。无论其他的教学制度将会如何变革,目前的成绩评定机制是值得检讨的。现在各美术院校的专业课基本上不实行考试制度,成绩评定的依据是:学生的平时作业(含课堂与课外)的质与量以及按时完成与否,考勤情况,学习态度,等等。这几方面从横向看没有统一的尺度,操作起来因人而异,盲点较多。当前抄袭、代笔的现象相当严重,很可能是较认真的同学拿了低分,取巧者拿了高分。再加上教师指导或修改的因素,学生的真实水平难以真实呈现,这在创作与设计类的作业中尤为严重。多重的、无量化的标准,很有可能导致无标准。在这种状况之下,混乱是必然的,不公是肯定的,腐败是难免的!就笔者多年的考察与实践,除了毕业创作,其余绝大多数课程,都可以用一次性操作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可以在半天或一天的时间里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既然我们用严谨规范的考试手段可以相对公平地衡量考生,我们也应坚信:借助严谨规范的考核手段,同样能够准确而有效地评判我们的学生。尽管在艺术领域永远也不可能建立十分完备、标准、公平的评判机制,但尽可能地减少不公,应当是我们永远也不轻言放弃的追求。离别小作坊,投身大教育是美术院校教改的大趋势。打造出一套崭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制度,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职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