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卫军: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预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6 09:0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卫军: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预设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预设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老师完全按照自己在备课中的预设来上课。而新课改则要求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中师生互动生成的学生资源。于是一些老师产生了困惑:“课前还要不要预设?该如何预设?”。在此笔者想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教学预设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拿破仑也曾经说过,“在每一次战役之前,我都要让它在头脑中‘预演’一遍。”所以说预设是必需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那历史教学课堂预设时该注意哪些呢?

1、预设教学目标。

每一堂课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有关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还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教师课前都要精心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为纲。

2、预设教学重点、难点。

预设重难点时,要注意“留白”,引发学生质疑、探究。所谓“留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问题,某些重点内容故意不讲或少讲,留出空白,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例如,我在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对此,我作了这样预设:用课件打出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后不同的评价


材料一: 1853年5月20日,即“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村起义两年零四个月,马克思就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热情地肯定了它的革命性质,说:“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1856年10月17日,他在《欧洲的金融危机》(又名《货币流通史片段》)中,又一次称“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起义”。

材料二:1862 年6月,马克思在最后一次涉及“太平天国”的文章《中国纪事》中,口气就完全不一样了。文章开头他就说:“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并一针见血地说: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经过一番分析后,马克思总结性地指出:“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而“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很显然,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发生巨大变化,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使课堂出现了较理想的动态生成,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完成。


3
、预设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必须提前设计。虽然每个教学步骤并不会完全照着老师的意愿去实现,但是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老师必须心中有数。

4、预设教学的方式、方法。

包括采用哪些教学工具,文字或实物材料,每一个教学环节采用的学习方法。

5、预设学生学情。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情感态度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所以上课之前,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如我在上必修2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时,我这样预设问题:我们二甲镇有哪些第三产业?如果你是位城市规划专家,你认为二甲镇该发展哪些产业?为什么?由于结合自己学生的具体生活,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6、预设质疑问难。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我们备课时应对上述易引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地方进行深入预设。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学生可能就会问:为什么呢?对于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教师师课前要作充分预设。

7、预设要有科学性,要为课堂教学的生成留下“弹性时空”,要为学生的自由自主发展创造空间。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可以问学生,“这堂课还有什么问题吗?”“或者你们没有问题,那老师问你们一个”等。

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3:36 , Processed in 0.1535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