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学科发展史视角看高中语文新课改(上)
薄守生
以史为鉴,可以避惑。关于我国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已经有一些了,然而这些成果对语文课改的介绍却不多,几乎不能给我们什么帮助。除此之外,我国“语文教学史”研究得又如何呢?我们只能说,此类论著尚不够多,且不够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这些论著中的“主线”不甚明了,用于指导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价值非常有限。
“教”有规律但无定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笔者打算少谈一些,甚或避而不谈。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言外之意即在方法上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科学方法,这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教无定法”。
科学对艺术可以使用的手段较为有限,如同机器人最多能够复制艺术品,却无法真正地进行艺术创作。笔者认为,教学有基本规律,却没有固定方法。我们经常说某人“没有艺术细胞”,言外之意是说他没有从事艺术这一行当的天分,教学应该也是这样:高水平的教学需要天分(即创造),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普通水平或者低水平的教学不需要天分,谁都可以学会(即复制)。教学天才有没有方法可以传授?如果可以传授,那只是人才,不再是天才了。当然,在大众教育时代到来的今天,过多地、盲目地谈论天才,这甚至有“教育歧视”的嫌疑。
高中语文课程为何要改革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自古至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在先秦时代,我们所谓的语文大约就是识字而已。封建时代的“尊经”就是语文,目标主要是“教化”人。然而教化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的味道,类似于我们现阶段的“两课”。但是,如今已经有了“两课”的课程了,不宜名目重复;于是就有了其他的一些表述,比如要求语文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审美的问题、道德的问题,这就是关于教学目标的议论。
高中语文课程为什么要改革?因为不合理,所以需要改革。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以往的语文课程弊端最多,改革的迫切性远远超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科目。那它又为什么不合理?主要症结就在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或者说目标游离,或者说“可爱而不可行”。大家公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即使有也都是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必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读书认字嘛。那大学中文系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不知道,或者说不明确。全国那么多所大学,有那么多的中文系,师范大学有中文系,综合性大学有中文系,理工科大学也大多设立了中文系,连农、林、水、地、矿、音、体、美、医等等院校都开始设立中文系了,然而对大学中文系的教学目标问题却没有真正统一认识。
一点确定不了一条直线
根据最简单的几何学知识,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要想有一条确定的线段首先要确立两个端点。高中语文课程(一条线段)就是小学语文课程(可以抽象为端点1)和大学中文系课程(可以抽象为端点2)的中间部分,由于端点1确定而端点2不确定,所以,对于“高中语文课程迷惘”我们也就都能够理解了。
令人费解的是,人们都在反思高中语文课程问题,为什么没有人反思大学中文系的教学呢?似乎大学中文系的教学真的没有疑问,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问题。举例说,某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外国文学课,为什么喜欢呢?因为老师喜欢放奥斯卡获奖影片而不讲什么知识,最多让学生看完电影后谈谈感想什么的。如果都是这个样子,那大学中文系是什么?回答只能是“中文系=奥斯卡”,因为这样的课学生喜欢,老师也轻松。但是,如果把这种情形放在高中语文课上,估计没有人会觉得妥当。于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问题在这“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简单模型中得到了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