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石棚——孝文化的一处源头标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7 20:2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感石棚——孝文化的一处源头标志


作者:张良皋




孝感观音湖水库岸边一处小丘上,有一座石棚,当地人称为“棺材石”,传说是秦始皇搬来的。石顶原有文字铭刻,但已漫漶难识,有待考定。据鄙见,在原始时代,石棚是一种生殖崇拜的象征;到文明肇启,石棚转化为“高禖”,是奉祀嗣续和婚姻之神的礼仪建筑。在我们研究中国“孝道”——或曰“孝文化”——的时候,孝感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地方,孝感的石棚也就特别值得研究,为了简便,下文先摘录两段已发表的鄙说,再予讨论。
一、高禖
——摘自《匠学七说》,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P241~245。

中国最古的石构“石棚”,广泛分布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仅因其“古”,本已值得珍重,但迄今为止,石棚的真正意义并不清楚。直到我读到《通典》卷五十五的一则资料,才知道石棚就是“高禖”。这则资料说:

晋……惠帝元康六年(296AD.),高禖坛上石中破,博士议:礼无高禖置石
之文,求(原文如此,疑当作未)知设造所由,既已毁破,可无改造。束皙议以为:
石在坛上,盖主道也;礼,祭器弊则埋而置新,今宜埋而更造,不宜遂废。后得
高堂隆故事,诏更镌石,令如旧,置高禖坛上;埋破石入地一丈。

一块巨石,如果安放在地面上,历时既久,可能有所风化剥蚀,但不会无端断开。此石必是架空,才有“中破”之虞。这立即令我想到,洛阳这座“高禖”,应该正是石棚;或者说,石棚就是高禖,代表掌握婚姻生殖之神,这在古代是大事,所以受到先民祭享。

经过当时的博学之士讨论,这座已经用过,业已残破的巨大“祭器”,按照古礼规定,被掩埋了,但它的重要意义没有被埋掉,它首先帮我们认出遗存至今的大量石棚(但愿上天垂佑,这些石棚能受到保护),而且附带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小”问题:广汉三星堆铜器为何坑埋?以石棚之例来解释三星堆铜器,可以肯定那是一批用过的,残破而报废的或经礼仪改革不再使用的祭器。
就在上引资料下有一段按语:




按:江东太庙北门内,道西有石,文如竹叶,(注:《通典》原作“处如竹叶”,
依《通志‘礼略第二》改为“文如竹叶”。)小屋覆之。宋文帝元嘉中修庙所得石,
陆澄以为晋孝武时郊禖石(陆澄《宋书》卷十四有传,又见《南齐书》卷卅九,
《南史》卷四十八)。然则江左亦有此礼矣。或曰百姓祀其傍,或谓之“落星”
也。

这一段按语很耐寻味。我认为应该是一座古代的高禖(即按语中说的“郊禖”)。此石构在太庙北门内,“地点”隆重;但在道西,“位置”就不隆重了。占地不大,所以用小屋覆盖起来。宋文帝元嘉年间修太庙所“得”,也就是说就地寻得,不是从远处搬来。陆澄以为是(东)晋孝武帝时的郊禖石,可以认为,传说中这是一座高禖,但不会是晋孝武帝特意建的。因为按《通典》所记,周代就以太牢祀于高禖,自汉武帝以后历代,包括晋,高禖都置于京城南郊,典礼隆重,不会随便摆在太庙范围内很不正规的地方。而且最后一句还有“百姓祀其旁”,这不过是个别民间祭祀的对象,而且还有人认为是“落星”,即殒石,可见其形制不太规整。综而观之,这是一座自古以来,流落民间的高禖。


以上资料,帮我们找到一座文献记载的高禖。
我承湖南大学杨慎初教授惠赠其大著《湖南传统建筑》,(注:杨慎初《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第l版。)其中(P.14)载有一座湖南永州黄田铺的石棚,形制很朴拙,但显然是人工堆叠的。
1997年11月因开会得游浙江东阳市,承该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惠赠《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在第5页有东阳祥湖石棚(或称“巨石墓”,但似以“石棚”为宜),在石棚的分布中,东阳石棚补足了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把全国已发现的石棚串联起来看,自西向东再转北(洛阳晋惠帝时高禖坛已是礼器,不属民间,不予计入):

永州——东阳——南京——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北九州

恰恰是百越民族的分布线。这些石棚,愈往西则形制愈粗陋,愈往东往北则愈精细,而且数量也增多。可以断言,西方早,东方、北方晚,这百越民族的“分布线”实际表示一条“迁徙线”或“发展线”,方向自西往东、往北,而不是相反。
石棚的分布,与干栏一样:空间的分布表现了时间序列;静态的位置表现了动态的轨迹。沿着这两条路线“寻根”——中华文化之根,我们不知不觉会寻到云南。
日本有一派学者,力主倭族的根在云南,论证相当可信。石棚曾否东渡,我尚未见到资料。(石棚东渡日本北九州事,后文马上论到。)如果能有所发现,则倭族之迁徙不过是百越迁徙之延伸。但即使利用现有资料,也衔接得上。吕思勉先生就论到鲜卑檀石槐“东击倭人国”一事,说:

鲜卑东界,仅接夫余、秽貉,安得越海而伐日本,则此所谓倭者必非日本也。
盖倭乃种族之称,日本虽倭人,倭人不仅于日本。此倭国人,必倭族分支早近于东
北窝集者也。(《吕思勉读史札记》P.624~62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
第1版。)

鲜卑开国之际,在中国东北有倭族,究竟表示倭族由东北渡海入日本,还是由日本登陆上中国?根据种种迹象。是前者而非后者。倭族之东渡,当然连干栏和筵席一起带过去。所以日本的筵席制度,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本书属稿至此,恰逢幸遇,于1998年6月20日至7月2日,首尾13天,参加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考察活动,由宜昌乘专船,沿途登岸目验耳闻,直至重庆结束。途中与众多学者盘桓请益,其中就有安志敏先生。闻安先生言:日本九州北部有石棚,形制与朝鲜相似(而且国内浙江瑞安近日也发现石棚,尚待发表)。安先生所提供的信息十分重要,证明鄙文上述石棚东渡之揣测确有其事。中国百越民族东渡日本的一条主要路线连结得十分完整。至于石棚的作用,安先生认为是埋人的石墓,其说自应受到尊重;但我也询问过考古界朋友,据告,至今尚未在石棚中发现墓葬痕迹。所以鄙意高禖之说,也还可以暂备一格。

二、孝感石棚
——摘自《巴史别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P195~196。

2003年9月6日,我应邀到孝感市孝昌县观光观音湖水库并研究该水库的旅游开发。主人邀我到岸边山上看一处“棺材石”景点,一看令我惊愕:这不正是一座“高禖”吗?一道应当是天然形成的石缝上,架着一块巨大的石板——这块石板不论怎样看,也不像是天然生成,而是人工搬来,当地人民归功于秦始皇。我看值得郑重研究,敦请地质学家、考古学家……来共同鉴定。我们建筑史上,称如此摆布的石块为“石棚”,依鄙见,这是古代的“高禖”,象征生殖和婚姻。这种高禖出现在孝昌县小山丘上也在情理中:这一带正是湖广盆地北岸沼泽地带边缘,是古人活动频繁的地方。“孝感石棚”(姑且名之)的形制较为原始,介乎永州石棚和东阳石棚之间,但内部空间相当宽裕而且隐蔽,令我悟到:祈嗣男女,正好在此合法“野合”。我们尊敬的孔夫子就是通过这种礼仪出生的。《史记》有明文:“(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举行的正是高禖祈嗣仪式,而且取得实效。历代注家不知高禖的正当用场,以为“野合”不雅,每每遮掩,多为曲说,越说越不清。他们也不知高禖在山东半岛是普通事物,至今遗存甚多。《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征在(颜氏女,孔丘之母)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窦’,在鲁南。山之空窦中无水,当祭时,洒扫以告,鲰有清泉,自石门出,足以周用。祭讫,泉枯,今俗名女陵山。”干宝隐去了“野合”,但叙到用“清泉”,无非“野合”之际,要用“清泉”作清洁卫生。清泉自出云云,不过故神其说。“孝感石棚”委实“空窦”俨然,合乎高禖规格。古代在高禖举行仪式,然后“野合”,本属光明正大,丝毫无损于孔夫子出生之合法性。倒是历史对于孔于出生的记载(尽管不太完善),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民俗。

三、讨论
孝道始于嗣续蕃衍。如果不存在婚媾,就无所谓父母子女,也就不可能产生孝道,遑论“孝文化”。孝感这个地方,正当中国古衡山之阳。东西走向曰“横”,即“衡”。中国古代,凡东西走向之山皆可称“衡山”(吕思勉说)。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衡山是西起大巴山(梁山,梁即衡),中经荆山(荆古读如衡)、桐柏山、大别山(即大巴山,别读如巴、汉代衡山郡而在其南)、霍山(秦汉古南岳衡山)、直到黄山(“横”山去“木”即黄山),这是古南方文化北迁的一条止步线。古人越过“神秘北纬30℃”不远,立即到达这条天然止步线,百越、百濮、氐羌三大族群,在这条止步线上汇合交融,形成灿烂的古代文化。楚国的祖先,出于百濮的祝融氏熊姓,与出于百越的扬越芈姓通婚,形成强宗,建立楚国。孝感正当衡山南麓中段,湖广盆地古云梦泽沼泽活动旺盛,必然成为当时文化的中心地段,所以东面出现圻春毛家嘴干栏建筑聚落,西面出现天门石家河古文化遗址和附近众多“古城”——实际是防水围堤。孝感出现“高禖”,就决非偶然。
这座高禖,须吁请各界学者,共同研究,若能证明其为人力建构,则其文化价值——特别是“孝文化”价值,将是无可估量,即使是天然形成,也不妨碍古人加以利用,作为一处天然的生殖崇拜祭坛。我们加以确认,无非在古人的认识之上更进一竿。古人凿有字迹,可见至少不曾轻轻放过,我们有义务为古人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张良皋,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顾问。)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22:37:2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8:43 , Processed in 0.07567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