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俞剑华到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之转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6 20:2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俞剑华到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之转型 中国的史学,是有深厚传统的。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已明确提出,治史的要旨在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更高的目标则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卷六二)。近代章学诚认为,学术贵在“ 能得其所以然,因而上阐古人精微,下启后津之逮”(《章学诚·遗书》卷二九)。能阐精发微,给人启迪,必然要立足史料和史实,也一定要进而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演进规律。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论顾炎武“所以能当一代开派宗师之名者”,“在其能建设研究之方法而已。约举有三:一曰贵创;二曰博证;三曰致用 ”。所谓“博证”,是“论一事必举证,尤不以孤证自足,必取之甚博,证备然后自表其所信”。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德”、“赛”先生的引进,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波澜,西方文化、史学、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等对中国的人文和科学领域产生了强大影响。对中国的史学而言,不能不提到外来的新史学的影响。新史学体现了科学方法在历史考证方面运用的趋势,例如二重证据法、比较研究法、归纳研究法、历史统计法、历史演进考辨法,史书编撰法等手段都被直接引进,成了推动史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而新文化、新史学的兴起,也使那一时代的中国美术史学者普遍认识到,美术史学是需要拓展和推进的。中国古代的绘画史学著作,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都具有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特点。但明清以来,美术史研究却有“史料的价值增多,史学的意义减少”(薛永年语)的趋向,不少美术史著作几乎等同于画家生平履历与作品著录。这样,撰写系统的、有见解而非破碎支离的美术史著作,就成了20世纪中国学者不能回避的课题。美术史学需要转型,要有现代的观念和方法,要能系统地阐述艺术进程及演进之规律。“通古今之变”在20世纪要有新的诠释,以便读者能依此洞悉美术前行的方向。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有“经世致用”意义的美术通史写作蔚然勃兴。
    20世纪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或绘画史,早期的有英人波西尔《中国美术》(戴岳译、蔡元培校,1923年商务印书馆版)及“隔壁老二”(傅抱石语)日本的学者。中村不折《中国绘画史》、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先后在中国翻译出版,他们的研究法和著述模式都成了中国本土美术史家的范本。先行者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及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也正如余绍宋所指出:“审其内容,实译自日本人中村不折、小鹿青云之《支那绘画史》,增补之处极少,其章节亦大体相同,题为编篡,不若题作译述之为愈也。”(《书画书录解题》卷一,三十三)不过,其后黄宾虹、滕固、郑昶、傅抱石、秦仲文、俞剑华等人推出的著作,面目已大有改观。他们早己不是“拿来主义”,既不套用“日本模式”叙事,也不照搬西方人“生物演进”或“外来影响模式”述史。其所作尝试和探索,为后来中国美术史学的推进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以黄宾虹而论,他的“以字证印”、“以印证经”、“以印考史”便与新史学的二重证据法如出一辙。《古鈢用于陶器之文字》、《陶玺合证》甚至采用比较研究法写作。把金石、写碑之法融于绘事,以质朴厚重力克轻浮柔弱,这精神又与康有为、包世臣的金石一派相契合。
    这一时期富于识见的史学家有黄宾虹、郑昶、傅抱石、俞剑华、潘天寿等人,而各家的述史方式及著述重点又有不同。
    新中国成立前,俞剑华已出版《中国绘画史》、《最新图案法》《立体图案法》和《书法指南》等著作。上述陈师曾《中国绘画史》有两个版本,较早的便是由他的弟子俞剑华记录,1925年由山东济南翰墨缘美术院印行(1934年天津百城书局的版本,则由他另一学生苏吉亨记录)。俞剑华在美术史学上不仅续薪传火,而且能发扬光大,作出一连串非同凡响的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他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画论类编》、《中国壁画》、《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论》、《顾恺之研究资料》,画家丛书《王绂》《石涛画语录注解》、《宣和画谱注解》、《历代名画记注解》、《图画见闻志注解》以及煌煌巨著《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等。其《石涛画语录注解》,经句读、正误、考订、诠释、语译等,生僻、难解的原文得以被更多人理解。其后被译成日文、英文出版,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将俞剑华所注释画论著作重作编排,以“俞剑华中国画史论研究丛书”推出,让人们更集中地看到他翔实考证、校正衍误、句读诠释等一连串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案头工作之外,俞剑华先生曾实地考察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辽宁、江苏、浙江、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美术文物和遗址,撰写出《鲁豫晋美术文物考察记》、《河南石窟考察报告》、《吴越文物考察记》、《历代名画观摩记》等著作。据粗略统计,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俞剑华所出版美术史论著述近千万字,真正是著作等身。而据南京艺术学院的朋友告知,即将出版的俞剑华未刊遗稿,仍有几百万字之多。
    俞剑华先生的卓荦成果无出其右。他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之现代转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而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最有成就美术史论家,我以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资料的收集、史论的解读、概念的阐发、方法的确立以及体系的建构等五大方面。由于这样的缘故,俞剑华先生的贡献和承先启后意义,在他逝世30年之后获得了进一步彰显和更广泛认知。


2009年1月30日深夜于北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3:35 , Processed in 0.0747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