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术教师应该关注“课程建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7 11: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术教师应该关注“课程建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009年4月2日下午在孝南区实小一节美术参赛课研讨现场的即席发言

■孝南区教学研究室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



    刚才有5位美术教师组同仁作了简短的评课发言,谈得都很好,意见表达非常明确而有建设性。
    我想先回应一下这5位同仁的发言,再谈一下“如何理解教材”的问题。
        L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①下课之后,一地纸屑怎么办?②刚才曾老师上课时有多处“忘词”,怎么办?
    我想这前一个问题是提给我的,因为我明确要求曾老师拿掉前次在三里学校进行“校际交流”时一上课即摆出的“保护环境”等等四条要求的牌子。提醒学生别把纸丢在地上,是应该的。到适当时机,明确地提一句,就解决了。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靠的是适时适地的重复训练。
     第二个问题的提出本身折射出一种观念,那就是:在公开课现场的教学语言得先背记下来,烂熟于心,这样一节课才“演”得好。
    我想,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一节公开展示课的备课过程最好是经过三个过程:“吃”透教材,确立大的教学程序设计→备详案,试教→确认方案可行之后,再将详案浓缩为一个提示性的“骨架”,抓大放小,许多教学细节在现场与学生互动中即兴生成。只要那个“骨架”记得,就不至于落下重要的东西。
       L老师提出的制作材料不够多样的问题,L老师提出的课件操作不熟练的问题,都非常好,当然要一一解决。Y老师提出的“是否应详细指导手工制作过程的问题”,我拿不准,留给肖先生来讲。我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取决于执教者确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下面,我想把话题集中到一点:美术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站在“课程建设”的高度去钻研教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一节课的评议,如果仅仅只达到“让这节课上得比前一次好些”,我想这个功效就或许小了一点儿。
刚才我翻阅了这一册教材,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整册教材的编写思路、编写特点作一个概括: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较之以往的教材,明显增多了手工制作的内容。
可以划归过去称之为“工艺制作”的课占到全册13课的1/2。提请老师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二是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十分明确地要求有更多“游戏性”、“集体活动性”的教学形式。
    这样的要求,大部分课在教材中都有明确的语言提示:例如第2课“活动二”说:“和大家一起高高兴兴下盘棋。”第8课要求“推介自己的作品”,第11课则提出“结合表演”,第12课课题即为《集体拓印》,当然更是一种“集体活动”的教学形式。第13课《彩墨游戏》,我想关键词是放在“游戏”上的,有培养“游戏精神”的意图。本课的课题则直接标举为“怪脸”,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老师们是否应该从教材编写的变化透视美术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化,主动因应这种变化,确立教学新策略呢?
    三是在价值取向上,特别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
    这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第5课《追风快车》和本课《六面怪脸》了。
    第8课教材上有一句“把自己的超凡构想做出来”,本课课题中有一“怪”字。
“超凡构想”怎么来?要想象力、要思维无拘无束。如何能“怪”,也得打破“常规”,思维无所顾忌。
    如果学生做出来的这个“脸”(面具)在五官形状与色彩等方面拘泥于常态,大家都“趋同”,如何“怪”得起来?!
    讲到这里,也许有老师要有疑问了?“管老师,我们急着把这一课改得更好,您说说哪些地方怎么改好吗?”
    我的想法是:作为区教研员,须站在理论引导和实践操作的中间层面/中介地带,不断提醒一线教师:见树木,也要看森林。目有全牛,胸贮成竹。课当然得一课课的教,但我们在设计某个具体的一节课前,得先自己问一下:我对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是否已透彻理解?我又该如何在教学细节呈现上完成“教材的二度创作”呢?
    站在“课程建设”/“教材中体现的教育观念变化”这样一个高度(高度常常决定视野,常常制约“点子”的产生)去想透了,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层面的问题解决了,细部的操作我相信“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儿”,不必由一个群体去劳心费力“代疱”设计,完全可以信任执教者的施教能力的。   
    这些年我发现一种现象:某个教师在这一次公开课中出现的问题,到另一次公开课中又显露出来,只不过具体的细节表现“看似不同”而已。
    为什么?
    大的东西没真正解决,光解决“战术层面”的问题难免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12:27 , Processed in 0.06035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