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本培训先要帮助教师扫清教学障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8 19:3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教育规律,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细化各项教学常规管理,这一过程就是打破惯性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  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把时间还给学生
  早在2004年,学校就取消了早读、晚自习,提倡把时间还给教师,还给学生。同时,我们开始了有效教学模式的尝试和研究,制订并完善了有效教学课堂标准,积极构建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的有效课堂。
  指导学生制订自主学习计划,教师则制订出课外学习指导方案;学校开展集中听课、说课、评课活动,规范教师课堂行为;加强集体教研,整合课程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引导教师“有效工作,精致生活”、“教学不留遗憾”。三年多来,学校逐渐建构起了有效教学的体系,使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创新教学常规引导教师行为转变
  学校制订了《教师业务量化考评细则》等一系列制度,用评价的杠杆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实践来不断地检验,比如,我校的备课制度。最早的备课制度要求从个人备课、手写教案、单兵作战,后来转变到集体备课、精品电子教案、资源共享,要求同一备课组的教师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案上课、统一作业练习,严禁没有经过集体备课的教案进入课堂,这一举措打破了教师间的封闭,增强了教师间的合作意识。但实施了一个阶段以后,发现这种做法滋生了一些教师的惰性,他们等待学科带头人或中心发言人提供教学资源,自己却不潜心分析学情,出现了少数人备、多数人用的现象。发现问题后,我们随即深入备课组调研,重新修订制度,要求人人轮流主备,个人补充完善,从必须统一电子教案到鼓励教师创新个性教案,从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到重视学法指导,引导教师从注重智慧共享到关注学情变化,从激励教师分享到克服教师惰性,在反馈矫正中,我校的备课制度逐渐完善。经过几年的集体备课,学校的电子教案库已经十分完备,学校的监督评价也逐渐由过去以检查教案为主到以听课评课为主,从听评课中审视教师的备课,从听课中发现备课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
  教学管理不只是对教师的监督、评价、量化考核,而是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管理的导向。例如听评课工作,由最初为了应付学校听课量检查而听课,转变成了为定性的评价而听课,又演变为诊断性、研究性听课,直到今天,为了自己和同伴的共同成长而听课。如果听课中发现教师在教学上的问题,不公开指责,更不一次定论,而是进行个别交流或者提出参考性的意见,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提问、共同探讨和让教师自我评价等方法途径,促进教师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研究,制订实施计划加以改进。实行跟踪听课,和教师约定下一次听课时间,让听课的过程成为同伴互助进行课例研究、专题研究的校本教研过程,从而实现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促进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
  打破惯性思维,重视资源整合
  在教学中,惯性思维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使用教材?是不是必须按照教材来编排教学内容?我们能不能自编教材,或是整合教材?但是“教教材”的惯性思维使教师很难有所突破。我校最早的课程资源整合是从2003年春天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发现,现行初中生物课本中有关青春期教育的内容未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某些具体问题,以及目前学生在发育过程中性成熟提前的实际情况,提出打破男女界限,给男生和女生一起开青春期讲座的想法。第一次青春期教育整合课由生物和政治教师分别在演播室进行专题讲座,学生在教室集体收看。生物老师主要负责讲青春期发育的生理知识部分,政治老师则主要从心理方面作好引导。这个讲座在学生和家长当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得到了心理学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尝到了整合课程资源的甜头后,各学科老师的积极性渐渐增强了,纷纷开始了尝试。几年下来,从最初校本课程《线条画》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衔接教学》、《名著阅读与赏析》、《数学思维课》等众多校本课程的百花齐放;从最初学科内的教材整合课到现在跨学科整合,形成了“学科内整合教学资源”和“多学科专题整合教学资源”的学校教学特色。
  此外,学校非常重视教学管理中的人文性。在课堂上,我们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节假日我们从不补课,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科学、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状态。我们开展“赏识教育快乐营”活动,“信任背摔”、“同起同坐”、“穿越电网”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学会了承担责任、信任伙伴,增强了自信,找到了快乐和梦想;我们组织才艺展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告诉他们成绩不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组织“图书漂流”,传递知识,传递诚信,传递和谐;坚持不懈强化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绅士风范”、“淑女气质”;科学开展青春期教育,解决孩子们说不出口的成长烦恼;把教育工作做到家庭中,帮助孩子解决“青春期”遭遇“更年期”的矛盾等。(作者为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校长)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19:34:19 | 只看该作者
■浙江省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周建国  为了考查教师的业务素质,前不久,某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初中教师与学生的同考活动。具体做法是,让全体初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本学科的中考,教师考试的结果为合格率85%,优秀率43%。在此,先不论师生同考的做法是否科学与合理,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平均的学识水平仅与初中学生相当。
  再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减负”的措施不断出台,可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还是老样子。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二十多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有五六年了,可教师教得还是那样累,学生学得还是那样苦,症结就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没有真正提高。
  拿学科命题来说,这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原来教师动手刻印一份讲义或试卷,至少需要半天时间,为了节省刻印时间,许多教师不得不动一番脑筋,要减少刻印量,就要迫使自己不断去筛选题目。现在有了复印机和誊印机,教师要印一份讲义或试卷,立等可取。岂不知,有许多“很负责”的教师发给学生的讲义真可谓是“倾盆大雨”,现代化教育设备反而帮了“倒忙”,害苦了更多的学生。当然,有过错的并非机器,而是教师本身。教师为什么要发讲义或试卷如“倾盆大雨”?这里,教师有图省力的心态,但更多的则是教师教学能力低下,缺少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由于教师心态浮躁,没有耐下心来认真研究通读教材,更没有去好好地梳理教材,缺乏对教材重难点的认识,导致把握不住教学重难点,既不了解学情,又缺乏对配套作业训练的深入研究,更缺少对科学评价的理性认识,在此情况下,为了考试分数“不滑坡”,教师就只好“撒大网”。
  教师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普遍实施新课程以后所出现的困境,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挖掘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搭建培训教师的好平台。但从许多学校的培训现状看,形式主义、为完成任务而培训的现象相当普遍。一学期或一学年请专家来校办几次讲座,组织几次名师下乡活动就算培训了,这样的培训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教师素质能在“一夜之间”就发生变化吗?笔者以为,对一线教师的培训,先要唤醒他们参加培训学习的意识,促使他们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和自觉参加培训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应实实在在地引领他们不断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和他们一起深度解读与解剖教材,掌握教材重难点,帮助他们提高设计教法、研究学法的能力,尤其要提高他们在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真本领;不断营造学校的研修文化,引领教师的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
  从现行的培训情况看,似乎缺少理论内容的培训就是低档次培训,于是,盲目跟风,追求培训形式的现代化和培训内容的纯理论化,培训内容脱离学校、教师和教学实际的情况屡见不鲜。传统的培训内容和方法,许多地方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搞“全盘否定”,应当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在传承中扬弃、继承并创新。培训要立足课堂,内容要紧贴教学实际,应以解决教师困惑,扫清教学“拦路虎”为目标指向。
  校本培训应该基于学校实际,不断挖掘和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如发挥学科教研组的团队力量,让教师们轮流做东,当好集体备课主讲人;组织名优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集体带徒弟,开展“一人同课异构跟进”、“多人同课比较跟进”活动,变革课堂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抓好教研活动的主题化和系列化,如开展教学片段点评活动,从解读和疏通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抓起,对教学细节抽丝剥茧,小中见大,让教师在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和成长起来。
  考虑到农村学校实际,可组建培训联合体,打通学校“单门独院”搞“单干”的壁垒,积极利用学校和学区内的资源优势,强强联合,强弱互助,有分有合,联合“作战”,分学区、分学科、分层次培训,让既精通业务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骨干担任辅导员,开展“兵教兵”
  培训,尤其要多开展“雪中送炭”的培训活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1:26 , Processed in 0.0944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