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构与建构——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一
为何研究
在教育改革的全球化浪潮中,教育的发展观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经济建设在探寻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以发展为奠基的和谐。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直接以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又是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出发点的。
基础教育要发展,靠什么发展?靠谁去发展?当然靠第一线的教师。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决策者的发展研究离开了教师的实践也只是纸上谈兵。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实践者,作为以塑造儿童灵魂、培养学生素质的劳动者,作为传承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体质提升的传承者,不去研究教育,不去改善教育过程,光靠政府、纳税人的金钱投入行吗?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命题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动,也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观念的提出是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诉求等紧密联系起来的。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是为了和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相适应。也是由教师这一特殊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心志作为对象的。工厂出几件次品、农民荒一季粮食只是影响一阶段的事,而教育事关百年大计,事关个人一生的命运,事关社会发展的进程,不研究教育行吗?
教育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虽然教材知识的变化有限,但是学生个体年年在变,学生本身也时时在变,我们用一套固定的模式教育不同的学生行吗?作为教师,学科知识可能不存在多大的问题,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如果年复一年地用那种“学科 + 经验”去应对一届届的学生,就会使教育停滞不前,更谈不上发展。教师要从“学科 + 经验”型转化为专业型、从啃老本型向学习型、从单打独斗型向合作型、从单一型向综合型、从陈旧知识结构型向与时俱进型转化,则非得成为研究者不行。
社会的发展与需要,也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出了要求。社会由农业型向大工业型进而向信息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创造型、综合型、决策型、智能型人才的需求,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形成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从教学过程来说,培养学生应从依赖型、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型探究式学习转化,从考试型课程和模仿性训练向创新性课程与发展性训练转化,从时间加汗水式的教与学向举一反三、灵活主动思考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了实现这些转化,就需要教师去探讨研究新的教学模式。
总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的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获得发展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