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0 15:2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作者:智效民  来源:中国教育报
  智效民,1946年出生,曾下过乡,当过中小学教师。1986年调入山西省社科院。近年来主要从事现代知识分子与教育问题研究。
  前几年,《南方周末》刊登一篇记者对清华大学老教授孙复初的采访,题目是《标准化考试可以休矣》。在那次采访中,孙教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对教育提出几条意见,其中谈道:在应试教育的控制下,考试成了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致使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因此我们的学校已经“成了炼丹炉”;备受推崇而且大行其道的标准化考试,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极不科学的落后方法,它只能窒息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只有破除“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等“计划教育”的紧箍咒,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其实,无论是早年学习苏联模式,还是后来推崇标准化考试,都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目的的某些偏颇。早年的事情暂且不论,就说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逐渐演变成把教育视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把上大学当作改变个人命运最好途径。于是,能不能顺应“计划教育”的模式,能不能通过标准化考试进入一所大学,就成了学生、老师、家长最大的思想负担。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便成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翻版。
  这难道就是我们需要的教育模式,并且是青少年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吗?
  为了弄清楚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妨看看以下这些论述。
  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
  卢梭说:教育是培养“既能行动又有思想的人”。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这说明,把教育简单地理解成知识的灌输,是当今教育的问题所在。
  那么,把教育的目的简化成单纯的知识灌输,会有什么危害呢?
  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强调: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应该被动地接受一大堆知识,而应该懂得怎样从各种渠道汲取知识,并借助工具利用这些知识。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希望学校要成为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一个特殊环境,教师要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要控制他们的学习。如果学校总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和教材的内容,什么事情都要被动地按照书本上的“标准答案”去做,那就会让学生养成盲从、呆板、不虚心、不诚实、缺乏负责心和判断力的习惯。
  1932年,潘光旦也在《教育与成见破除》一文中指出:“教育有两大目的,一是教人认识自己,尤其是认识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二是教人破除成见,少受些成见的蒙蔽。”他认为,由于我们总是把精力放在学制调整、课程设置方面,不重视认识自己、破除成见的问题,因此培养出一大批毫无判断力的青年。这些人在学校只学会了道听途说、鹦鹉学舌的本领,出了学校以后,就只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了。潘光旦还在《完人教育新说》中指出,学校应该提倡“价值意识”的教育。这种价值意识的培养,可以让人识别真伪,区分善恶,分辨利害。这就是说,如果只有大量知识而没有价值意识,就不会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会被各种各样的成见所蒙蔽。
  由此可见,仅仅掌握大量的知识,非但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还会陷入被蒙蔽的境地。
  《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18日第5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3 13:14 , Processed in 0.0755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