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不知不觉,高考的决战时刻越来越近了。关于高考的新闻也再一次被提上各媒体的日程。 《中国青年报》5月15日报道: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是有“长”字头衔的权力阶层,而其余6名则是教师子女。这个测试可以带来20分高考加分。 据2008年高考成绩统计,浙江省考生成绩每增加一分就可以超过200多名竞争者。 挑战教育公平、社会正义 想到高考,似乎一下子就会有许多比喻跃然于我们的脑海中,而最近的新闻却又告诉我们,关于高考的比喻变得更加丰富了! 高考有一种“一考定终身”的魔力,每年都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然而,高考这座“独木桥”上也混入许多“飙车党”,他们已经或正在通过各种违规的“改装”手段,以比同龄人更快更强的冲刺闯过“独木桥”,身后却留下一大批被他们超越或撞倒的人。这其中,高考加分无疑成了“飙车党”绝佳的“发动机”。对于前后发生在浙江的两个舆论热点事件,《华商报》使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而中国网网友则是这样分析了这个“改装”过程的:“虚假加分”事件所要支付的成本低,风险系数小,只需要操控相关的比赛和测试即可。这些本来就毫无公信力可言的比赛和测试,在权势面前几乎是不堪一击的。 如果说马路上的“飙车党”危害的是行人的生命安全,挑战的是法律法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高考“独木桥”上的这些“飙车党们”,危害的是每一个考生的人生前途,挑战的是教育公平、社会正义。 “隐形的翅膀” 高考加分,其初衷本来是为了削弱“一考定终生”的负面效应。通过加分,我们可以保障那些具有不同特长、不同才能的考生有更多被选拔出来的机会。那些加给“有所长、有所能”的考生们的分数,一再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难道真的是人们的胸怀越来越“狭隘”了,容不得别人更优秀吗?不然!让人们看不惯、起疑心的恐怕还是那些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中国网网友分析说:参与者包括政府部门的官员,企业老总,以及教育界人士,可谓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利益集团”。据悉,曾有教育部门同志主动向一些领导干部了解有没有孩子参加高考,并指点此项加分政策的操作流程,运作成功后皆大欢喜。如此肆无忌惮地进行“腐败交易”,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这是一条相当安全的“腐败路径”。 《北京青年报》的文章则认为:这种代际因袭继承式的社会不公,危害极大——不仅直接损害和扭曲了就业、教育等领域内基本社会秩序的公平正义,更无形中将这种不公平不正义的秩序及相应的利益关系,进一步强化固化。 新华报业网网友则深入评论说:有人飞过“独木桥”,因为他们有一双权力的翅膀。这样,高考加分制度就不得不引起公众的质疑了,到底高考加分制度是朝着公平的梦想更进一步,还是在拖着公平的“后腿”? “不差钱” 尽管对于高考我们可以列举出一箩筐不合理的理由。但现实情况是,我们似乎找不到一个更公平的制度来代替高考。在社会大转型期的中国,高考是贫寒子弟改变命运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教育来改善经济生活条件提升社会地位,来实现“鱼跃龙门”。但这个前提是,教育必须是公平的,能够保障“草根”奋斗的权利。新华报业网的网友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京报》的观点似乎值得思考:在“高考加分俱乐部”的潜规则中,不仅有“先天下之加而加”这一明晃晃的好处,更蕴含教育腐败现象。一些学校领导拿捏加分政策,讨好关键官员,某些官员子女得到加分后,官员投桃报李,滥用公权。期待有关部门顺着上述新闻线索,严查权势加分。 如何让高考制度真正实现“不差钱”? 《广州日报》指出:理论上,加分政策可通过听证、公开、透明加以理顺,甚至形成法规加以规范,但理论设计得再完美,也会遇到执行困境。在赢家通吃的规则下,不如干脆回到原点,取消高考加分,让所有的学子以分数说话,还高考一块公平净土。
记者 张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