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马建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近年研读过的教育叙事研究类专著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10-4 23:24:25 | 只看该作者
许锡良:也谈谈教师的“教育自传”

--------------------------------------------------------------------------------

作者:许锡良  

刘良华教授以一个不到四十岁的青壮年学者的身份,在国内作了一个首创性的工作,就是撰写自己的教育传记。(之前张文质先生也做过这个工作,但是他没有在书名上标明是自传。)刘良华教授的教育自传一出来,立即就遭受到一些业内同行的讥笑,说是不是就要准备开追悼会了。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偏见。我与刘良华教授交流,他坦然自信地一笑说,我写自传就是要打破一个传统,一是以为只有是名人伟人才有资格写传记,普通人就不行,二是要打破只有快死的时候才有资格写传记,只有盖棺定论才能够写传记,以为传记就是给人作结论的。我叹服良华先生的勇气,并且他的这本传记也收录了我的一些回忆性的文字。他的文笔轻松、幽默、诙谐,却又不乏富有启迪性的思想意义。这确实是一个普通平凡人的普通传记,但是正因为是普通平凡人的生活,因此也才更有普遍意义。换句前几年流行的话说,这是一个老百姓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

但是,刘良华教授不但自己坚持写,而且在自己课堂上还大力向他的学生们提倡,并且将之作为教育学的作业来布置给学生来完成。我感觉这些做法都是富有创见,而且极有意义的。

那么,教育写教育自传有什么意义呢?我想,第一个意义就是,作为教师,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是研究者,而研究教育的人,却对自己的生命历程与生活经历完全没有清醒的反省意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也是一种遗憾。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个话尤其适合教师。一个经常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进行反思的人,他才会有可能对他的学生有生活与生命上的同情感。我记得我的朋友史国忠先生也曾经作为校长要求他们学校的教师撰写回忆自己学生时的文章,以唤醒一个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加强理解与同情学生的热情。课堂的高度就是生命的高度,而生命的高度是靠自己去建立,去唤醒的。而撰写自己的教育生活,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就是一种生命唤醒。第二个意义就是使自己的生命时时处于一种高度关注状态,可以避免犯大错误,少犯小错误。一个人通过日记的方式,或者撰写回忆录的方式及时地把自己的生活记录下来,保留自己的足迹,这无疑就是一个安全阀门。大家知道,教育几乎是唯一犯不起错误的事业,教育上的每个失误都会留下千古遗憾,造成延续性的灾难。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可逆转的,每一个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在脆弱的幼小心灵上留下终身的阴影。而这一点阴影又可能再通过家庭教育影响到这个学生的后代那里去。百年大计的涵义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现的。一个时时反省,不断学习,处处留心的教师,他就会把自己的教育错误尽量减小到最小,一个人要不犯任何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时时反省的教师,可以使错误最小化,或者趋于最小化。第三个意义就是爱撰写教育自传的教师,他对自己的过去有一种责任感,也有一种自信感。同时,也使他对自己的未来更加负责。如果想起将来写起回忆录来,自己做过那么多难堪的事情,甚至是不堪回首,现在怎么好做过份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唤起一个人的历史感。使人时时生活在一种历史的真实之中。我现在翻开我二十年前初为人师时写的日记,就感觉有一种历史沧桑感,同时也有一种历史责任感。想想我1988年接手一个初三毕业班,那些学生现在也已经是35到37岁了,我接手的第一个初一班的学生,现在也已经是32-35岁了。自己二十年的教师就这样一步步当过来了。留下一点文字,这是一种财富,至少表明自己的过去是没有白过的。第四个意义就是在撰写自己的教育传记的时候,还能够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吸收到一些对自己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有价值的经验与教训。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学生难教,那么就回想一下自己的小时候吧,回想一下自己当学生时的情况吧。如果自己小时候讨厌一种教师,一种教育方法,那么我们现在作为教师是否将又之加到自己的学生头上了?这样一来,对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是很有帮助的。

准备做一个优秀教师的人就会留心自己的教育生活,撰写教育自传也就不成为一件难做的事情。据说一个良好的医生常常首先是拿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与实验对象的。神农之所以是神医,他是尝过百草的。李时珍懂得那么多的草药,是他常常亲自尝尝那些草的药性,这些都充满危险的。但是,作为教师首先来研究一下自己的受教育的生活及教育生活,既没有危险,又非常必要。作为一个出色的教师,把自己的生活及教育成长经历撰写出来,在激励自己的教师生活的同时,也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教育的活标本。我与刘良华教授几乎是同龄人,而且人生经历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小学是差生,留级三次,他今天作为大学教授是非常优秀的,而这样当初富有潜质的优秀孩子怎么当初会变得那样差呢?一个小学要留级三次,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呢?是刘良华作为儿童需要反思,还是我们的教育及教育评价方式出了问题?我的小学初中生涯也很惨,曾经留级二次(少留级一次就少了刘博士的一些成就),而且经常遭受体罚,留堂饿饭,但是我看我初中时写的日记,其实已经具备了怀疑与批判意识的萌芽,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啊。但是当时的教育并不认为这些品质是优秀的教育品质,甚至认为是差生的重要依据,而且就是现在的基础教育体制也并不认为这些是重要的。但是,今天看来,一个优秀人才,这些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记记日记,写写教育自传,就能够给予我们这些反思。它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既活在过去,又活在当下,还展望着未来。时间终究是会流逝的,但是我们可以不让它流失。现实终究是会成为历史的,但是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生命注入,并且放出生命的光彩。

2008年2月25日
12#
发表于 2011-11-19 10:14:54 |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1-11-30 05:48: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3:14 , Processed in 0.0861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