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想·我写·我说(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7 20:5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想·我写·我说
哦,天哪!
六 运用联想流
    现实生活进入我们的感官以后,是如何形成思想感情的呢?朋友在我的博客里留言说文章“来源于心或许更对,面对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出文章来”,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活本身不是文章,文章是人心对生活的加工与提炼。这就好比铁矿石本身不是钢,必须经过炼造才能成为钢一样。能够炼出什么样的钢,用来炼钢的熔炉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对于写作而言,这个熔炉就是朋友说的“心”。
    “心”对生活的撷取、提炼等一系列加工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这里不想一一去剖析,只想择其关键一点谈谈自己在写作和作文教学中的体会,这一点就是“联想流”。
    先说说什么是“联想”。从理论上说,联想就是见到甲事物而想到乙事物。它的产生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甲和乙在性质上有某种类似性,如少年和花朵,这种联想我们叫它“相似联想”;一是甲和乙曾经密切相关,如赤壁和周瑜,这种联想我们叫它“相关联想”。人的意识在活动,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联想。举个例子来说,一首音乐在你的耳边轻轻响起,你觉得身心放松,陶醉于那优美的旋律,于此同时,你的大脑不知不觉地浮现出许多形象:南疆的椰林,北国的冰雪,他乡的凤凰树,故乡的小溪……平时并没有认真去留心它们,此时思维却随着音乐的流淌,一点一点地把它们记起来,并且产生了一种让人心动的情绪,这就是联想。
    我们很容易发现,即使是相同的事物,由于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不同,不同的人联想到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联想的“个性化”特征。这个特征使相同的题目可以写出风格各异的文章,而文章正是因为有了作者的个性才有阅读的价值。大家都知道,“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不过中国的爱情经典故事是《梁山泊与祝英台》,而英国的爱情经典故事是《罗密欧与茱丽叶》,两者情节不同,主题也不尽相同,前者反映爱情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后者则表现保守的家族势力对爱情的扼杀。这就是个性化。
    联想以及我们联想的内容并不是像图片一样静止的,而是像电影镜头一样连续不断地流淌,由此及彼,再由彼及彼,这就是联想的“流动性”特征,我把一连串的联想内容称为“联想流”。我们平时所说的审题、立意、构思、成文,其实就是一个联想流动、筛选、组合的过程。正如上文我们说的,联想具有个性化特征,那么不同的人联想的方向不同,产生的联想内容也不一样。归纳起来可以找出以下共同点:一是纵向联想,即联想按照链状结构不断地延伸下去。比如说“纸”,有的人会沿着纸的来源、形成与发展、一张纸的命运这样一种历史的方向去联想;或者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对问题的认识与解决的逻辑方向去联想,这都是纵向的联想。纵向的联想产生的联想内容、写成的文章就是纵式结构。二是横向联想,即每一个联想的出发点都是源自第一个触发点,呈放射状展开。比如说“纸”,可以联想到纸的类别、纸的规格、纸的作用等等;或者说“保守”,则联想到保守有哪些特征。横向联想形成的联想内容、写出来的文章则体现出横式结构的特点。三是网状联想,即纵横交错式联想,说到“纸”既联想到它的起源与发展,又联想到它的类别与不同用途。
    大部分联想属于网状联想,所以人的联想就自然呈现出它的第三个特征——“散漫性”,也就是联想没有清晰的逻辑,而是跳跃的杂乱的。这个特征对写作的意义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因为散漫,所以联想的内容比较丰富,产生的思想容易有新意、有个性;同样是因为散漫,形成的联想内容容易显得杂乱,写出的文章往往主题不够单一、不够鲜明、不够突出。明白了这个特征,我们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它,另一方面则要控制、整理它,使联想的内容既丰富、新颖,又有明确的方向和逻辑。
    理解了联想和联想流的特点,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拿来写文章,所有的学生也都能够写出文章,因为我们只要把自己的联想内容按照一定的中心和逻辑整理出来就是文章了。
    [我写]指尖上的泪滴
   
指头也会流泪,你信吗?这是真的。
    有一年,我要参加一场市级演讲比赛,语音语调里的情感处理得还比较好,但是表情处理不到位,单位给我请了一位指导老师。老师是位演员,来了以后让我试讲一次给他听听。听完他就笑了,说你的表情怎么总是比语言慢半拍啊,语言已经可以拧出水来了,脸上的微笑还没有收起来。看我的!说着他就示范起来。我只听他轻声地说:妈妈,妈妈呀!然后用手从眼角一刮,送到我的面前来,我当时就被惊呆了——他的指尖上分明挂着一滴晶莹的泪珠!
    他看着我合不拢的嘴巴,淡淡一笑说:你说话的时候,眼前要站着你的倾诉对象。再试试!我闭上眼睛,把妈妈的形象调到我的眼前。那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啊,眼睛里蓄满了我生病时的爱怜和焦灼,几绺稀疏灰白的头发枯涩地垂在耳边。我对着这张脸轻轻地呼唤:妈妈,妈妈,我想你……一句话还没有说完,泪水已经止不住流下来。老师抬起手,从我的下巴上刮下一滴泪珠,说很好很好,就是这样的。说着,还把手指迎向窗外,说来看看,泪珠里是不是溶解了很多感情?我顺着他的指尖看过去,看到妈妈的身影在泪珠里颤悠悠地闪动。他回头一笑说,没想到你的感情这么丰富,到现在还在流泪!我低下头。他不知道,那时妈妈去世不到两年,我的心里还在流着血呢。
    他让我再试讲一次。我大声地讲起来:那天下着瓢泼大雨,书记来到海边,焦急地看着浊浪滔天的海面,心里在默默地祈祷,老天爷,别下了,乡亲们的网箱里已经三天没法投放饲料啦!……书记的自白我用了颤音,可是我的眼前走来的,不是那次我肠绞痛妈妈冒雨背我向医院奔跑的身影,而是几位干部雨天聚在一起搓麻将,一边说着黄段子,一边讨论着晚上到哪里吃海鲜的场景,我那颤音里融合的分明是一种愤怒和无奈。我接着往下讲:大妈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向海边蹒跚,他的儿子出海已经三天,一点音讯都没有。她在这条小路上不知走了多少趟,摔了多少跤……这时,我的泪水悄然滑落……
    停停停,停!老师顺手从我的下巴上又刮下一滴泪珠,举到我的眼前,说:你怎么又慢半拍!看看看看,你这泪珠里哪有一点对领导干部的感激之情啊!我不用看,我知道那泪珠里有什么。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是有感情的,怎么该上来的时候不上来?说说,你是在讲到什么内容时候想流泪?我嗫嚅着:我一想到大妈对儿子的牵挂就忍不住要流泪,其它地方只想笑。他没再批评我,紧紧地抱了抱我的肩膀,低沉地说:大妈的内容是要流泪,可是书记的故事更要流泪,这是弘扬主旋律,是为了表现干群的和谐关系,明白吗?唉,我的大脑是明白的,可是我的眼睛不明白,让我怎么办呢?
    他在房间里转了三圈儿,然后停在我面前,说:你太倔强了,我也帮不了你!自己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办法。然后就到一边去抽烟了。
    我手足无措,为浪费指导老师的时间而自责。心里一边默念着台词,一边想如何才能让书记把我的眼泪感动下来。唉,如果我能在讲书记的故事之前就把泪水流下来,不就可以把评委和观众给蒙过去了吗?灵光在眼前一闪,有了。我走到指导老师面前,说:老师,我能不能把大妈的故事放在书记的前面讲?那样就不会慢半拍了。好主意!他高兴地说。
    于是我再次试讲:那天下着瓢泼大雨,大妈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向海边蹒跚,他的儿子出海已经三天,一点音讯都没有。她在这条小路上不知走了多少趟,摔了多少跤……——我的泪水透过那雨帘倾泄下来——书记来到海边,焦急地看着浊浪滔天的海面,心里在默默地祈祷,老天爷,别下了,乡亲们的网箱里已经三天没法投放饲料啦!……故事里的雨还在下着,我心里的雨已经停了,只有阴沉沉的天空,不过不要紧,这时的气氛正好走向高亢。太好了!指导老师说,你真是天才!
    最难的一关攻克了,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吃过晚饭,秘书打电话向书记作了汇报,说我的眼泪可以下来了。书记一听,立即赶了过来,先恭维了一番指导老师,然后就让我表演。
    表演很顺利,我已经找到感觉了。可是书记听完,半天没说话。我以为他嫌我的泪水不够多,就从下巴上刮下一滴泪珠,用指尖挑着准备给书记看。书记开口了:怎么能让老百姓遭了难我才出现呢?我应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是这样吗?我瞪大了泪汪汪的眼睛,指导老师也张圆了嘴巴。
    我刚想解释,看看指尖上的泪滴已经干了,就没再说什么。

    [我说]这个故事说的是我的一次真实的经历,一次演讲比赛的训练过程,当然是对实际情况作了处理的,当时的过程不可能像文中所说的那样以“眼泪”为中心展开。我的意图是告诉人们为什么眼泪不在眼角而在指尖上,以泪水流出的时间上的错位来表现“我”的感情倾向。构思过程是:没有眼泪→迟到的眼泪→风干的眼泪。可以看得出,故事的主体是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纵向展开的,但在每一个环节中,又通过穿插一些与“眼泪”有关的东西来增加文章的厚度,这就是横向联想,所以全文应该属于纵横交错式。以“眼泪”为触发点,你可能也会有很多联想,如果把它们记下来,就可以成为另一篇文章了,这就是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
    当然,这个小故事是有一个意义中心的,那就是为什么“我”流不出眼泪,批评了一些官场上的现象。这个核心对于构思很重要,没有它,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把纵横交错的材料统领起来。这已经属于立意问题了,后面我们再来讨论。
                                                           2009.7.1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6 14:59 , Processed in 0.1568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