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 感 过 年 风 俗 志孝 感 过 年 风 俗 志
——六十年前我们怎么过年
•朱幼勤•
春节是农历一年之始,孝感人俗称过年,是所有的节日中经历时间最长,最隆重的节日。民间从备年、忙年,直至正月十五,这之间所形成过年活动的多次高潮其诸多民俗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之所以数千处而不衰,这是因为通过参与世俗文化活动的过程,暂时回归到本民族的“古典”氛围当中,从而获得对于民族历史和民族感情和深邃悠久的美好情思。孝感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交通方便,各地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渗透,使得孝感春节活动多彩多姿,蔚为大观。
备年——人间七事
孝感民谚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秋收以后孝感农家便“收菊花酿酒”,“用大麦酿酒,可为醋。”所酿之酒是年节祭祀以及团年饭,招待亲友必备的饮料。进入冬月(十一月)便要忙于积柴、舂米、榨油。“小麦可为面,可为曲,以糍酿(米酒)可为酱醋。”(均见《县志》)。体现了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七件事备足是过一个丰盛年的基础。平日穷苦人家糠菜半年粮,尚不得温饱,为了团年吃一顿白米饭历尽艰难。孝感民谚有“当家方知柴米贵,厨冷难为巧妇炊。”而富户人家“不耕而食孰(熟)三余,人代春瑜贾代储”充满了备年之乐。
忙年——腊八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我国远古时有腊祭之日,腊祭之礼。“腊”通“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载:“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终祭祖先,因立此日。”秦代制定历法将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十二月称作“腊月”。腊月初八是腊月最大的节日,称之“腊八节”,除了祭祖敬神外,这天也用来悼念或寄托哀思。因腊月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月份,故而民间对这个节日十分重视。孝感民谚有“过了腊八就是年”,是热闹忙碌的腊月,称之“忙年”,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腊八节要吃“腊八粥”。《县志》载:“腊月八日煮粥,以杂果投其中,名腊八粥。”腊八粥后来发展为孝感传统小吃。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载:传说佛祖出家时曾饿昏在地,有牧女用米豆野果熬粥给他喝,于是他精神焕发于腊月八日觉悟成佛。宋代便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俗。醃制腊味制作年糕等传统食品,采购年货等是腊月忙年的重要内容。孝感城关居民在肉铺购买鲜猪肉醃制腊肉腊鱼,一般农家便要“杀年猪” 醃制腊肉,猪头用于祭祀敬神之用,醃鱼需要风干,故称为“风鱼”。孝感民谚有“腊月初六,醃制鱼肉”。又有“风鱼腊肉,过年知足”。城关富裕之户还要灌香腸.在腊八这天还要晒腊八豆,将黄豆煮熟晒干生毛,再放盐与辣子白酒、香料拌匀,置于坛内密封,待后取食下饭味美,这便是孝感农家著名的佐饭佳食——腊八酱豆。腊月还要晒“阴米”,又称腊米,《县志》载:“此(腊)月内,以食米炒熟著少许绿豆,贮之,曰腊米。至夏秋间,凡病不宜饮食者,煎而食之,良愈。”又有将糯米制成阴米炒“炒米”,裹糖裹。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中的一对基本概念,传统饮食文化中,人们按阴阳平衡相对互相依存的观念、习惯地把饮食中的饮食原料、饮食时间等等划分为阴阳两大类,这便是“阴米”之称的来历。糖裹又称为炒米糖、米泡糕,是用糯米饧糖与炒米拌合裹制的。还要炒花生、炒蚕豆豌豆、炸麻叶、麻花,磨糯米吊汤圆,晒豆丝,做年糕,打糍粑,打豆腐,晒臭豆腐,炸炸豆腐等。《县志》载:“米作粉团,曰元宵,如龙眼大,以白糖、桃仁、瓜仁等实之,即常用汤圆也。”孝感民谚有“腊月二十五,打豆腐。”炸豆腐还包括豆腐底子、炸豆腐圆子。炸豆腐又称炸年豆腐,要炸得泡松,孝感民谚有“越炸越发”,取吉祥寓意。打糍粑时,将熟糯米放入石臼里,用木棍用力杵动、翻转捶打,以增加糍粑的韧性,因劳动强度大,在打糍粑时邻里强劳力互相协作,其热闹场面更能体现出乡邻和睦友爱之情。炸年豆腐时主妇仿佛凑起瓢、铲、刀、砧、盆、碗畅想曲,厨房里弥漫着炸豆腐的馨香,儿童们围在灶边边炸边吃。清代有首咏炸豆腐的诗“金豆入磨转蟹黄,坡仙知味流涎长。俯见维雉牵衣儿,指说自家圆子圆。”该诗不仅蕴含浓浓亲情,而且对过年情趣作了逼真描绘。腊月期间还要给一家人做新衣添置家具、碗筷。如若钱不够至少要购一把新筷子,香烛、黄裱纸、门神、春联、门笺、鞭炮更是腊月期间必购之物。孝感民谚有“腊月二十七,年办毕。”春节敬神祭祖以及吃穿用等一切物品都应在腊月底办齐,以取丰衣足食的吉祥寓意。腊月是商店、作坊最忙的日子,日用杂品、百货、布匹,文具纸张、糕点、肉食等价格比平时贵。孝感民谚有“有钱不买腊月货”。但人们舍得在腊月办年时化钱,故而孝感民谚又有“要过发财年,舍得多化钱”。
腊八粥送来过年节的信息,对于穷者却是灾难是愁苦。过了腊八债主逼债更凶,还不起债的穷人四处躲债不敢回家。腊月末店主要请店员吃年饭,在此间店主便给来年不被续聘的店员发红包,所以在吃年饭时个个店员提心吊胆。腊月也是校长向教员民聘书的时期,教员为了不掉饭碗使出全身解数拉关系找后台,故而腊八被穷教员称之为“腊八之战。”这也是穷人将腊月称之为“年关”的原因所在。
祭灶——请求忏悔 除尘——除旧迎新
农历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家家户户要祭灶。孝感民谚有“腊月二十四,灶王爷上天。”敬畏天地“是中国人素有的信仰民俗”。人们供灶王已供了两千多年了。《淮南子•祀论训》载:“炎帝作火官,死而为灶神。”《淮南子•万毕术》又载:“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又有说灶神是神农、张子郭、吴回、张奎等。灶王是玉帝派驻民家负有监视善恶言行责任的神灵,玉帝要根据灶神的报告分别给予名家不同的吉凶祸福,于是就形成了“祭灶”、“送灶”的习俗。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奉灶君……祝曰 ‘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孝感祭灶用的是麦芽糖,俗称打白糖,即孝感城关以及八埠口等地糖坊所制的糯米饧糖。意在粘住灶神嘴巴,不说自己的过错,开年后做好事积善德。弥补过错,请求灶神原谅,有忏悔之意。还要备清水草料,使灶神上天所骑的马吃饱喝足。祭完后便把神像烧掉,称之“送灶”。民间对祭灶十分重视,故而腊月二十四称之为“过小年”。
孝感民谚有“腊月二十三扫尘日”,又有“腊月二十五撢尘土。”“扫尘”就是洗刷衣被,打扫房屋庭舍卫生,又俗称“除尘”。东汉郑玄《礼记》注本中有“卂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载,周书《秘奥造屋经》中也说:“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可见我国古代早就认识到打扫卫生对防预疾病有重要作用。扫尘源于古代驱避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吕览注》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除旧迎新,祛除不祥的卫生大扫除。在扫尘开始时,先祷告说:“土地爷爷躲一躲,扫了房子供果果”。孝感耆宿有如下一首《扫舍》诗:“莫谓儒宫陋,常将敝帚储。作为吾所爱,尘与岁俱除。香穗衣篝簇,梅花纸帐舒。纱笼重检点,珍获数行书”。充满了情趣。孝感民谚有“腊月二十七洗疚疾,腊月二十八洗邋遢。”传说春节前洗澡理发,洗刷衣服用具,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年,有消灾去病之功效。因此,从祭灶到除夕,孝感城关澡堂、理发店都门庭若市。澴河、濠沟(护城河)边洗刷衣具的妇女往来如织。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