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感的三国古地名
作者注:此文当不得历史的,只是一种介于传说与典故之间的浅说,仅供谈资罢了.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之战是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这场战争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古代赤壁的地名归属有多说,但究竟是哪个具体地方至今尚无定论,最常见的有蒲圻、武昌、嘉鱼等五种说法,其中犹以“蒲圻赤壁说”为盛。但荆州师范学院冯汉江、陈中林和汉川学者冯亚健等专家提出了绝然不同的观点,他们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和理论分析后认为:真正的赤壁之战应发生在汉水之上的湖北省汉川赤壁街和垌冢(古代名乌林镇)一带。三国时人们所说的“长江”水道并不全同于今天的长江。陈寿在《三国志》中描述赤壁之战经过时,提到“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而西晋陆机(东吴大将陆逊之孙)在《辩亡论》中记载:“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今湖北襄樊东北)之舟,下汉阴之众”,此文指出了曹操大军是沿汉水而下。由此可见,陈寿在此处所指的长江应是汉水。专家们认为,据《三国志》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文中只是说退到江北,并未提到洪湖乌林。据清代顾祖禹所著《魏志》记载:“曹操乌林之败,鸡鸣出走,至大赤天曙,即此。五代间县移治此,即今刘家隔之地也。”刘家隔即今汉川市刘家隔镇,汉代至清代名为大赤。孝感与三国赤壁有关的地名大多在汉川,应城一带,与此相应的地名大约在五、六个之多,即汉川赤壁、鸡鸣城、大赤乡、系马口、马鞍山,应城等地的辰巳台等。
汉川赤壁
赤壁在汉川中洲垸内,是著名的古荆楚五赤壁之一,因这里数十里土质为赤色,太阳一照,赤壁街全城呈红色故而叫赤壁。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汉川赤壁亦称赤鼻山。前明时,为汉川西北之巨镇,古汉水南北支流汇合于赤壁河,并由此注入三台湖。这里有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的传说,邑人张清标过赤壁时赋诗道:“街南街北几停车,无数垂杨绾暮鸦。唯有夕阳消不尽,又随秋水上芦花。摇落新河欲上潮,西风吹浪打山椒。凭谁问取孙曹事,细听渔歌出苇萧。”诗里吟咏了孙曹赤壁大战的旧事。邑人沈竹坪《竹枝词》也吟道:“赤壁横江战垒雄,汉南遗迹又雷同。天明日出尘如洗,添得霞光一段红。”也盛吟赤壁大战之事。
汉川赤壁自三国以来直至明代,都是水陆并荣,市场繁盛,景色怡人、农渔兼作的好地方。后来水道南移,河流湮塞,遂沦为邱墟。中洲农场建场时,仅有古水井一口,经维修后免可使用,水微咸。1984年在离井不远处新钻井一口,发现土层二米以下有近七米厚的砖瓦层,九米以下有十一米厚的红土层,疑为当年三国古战场遗迹。
鸡鸣城
据考证,曹操兵败乌林正值冬天,“鸡鸣”之时大约是凌晨3时,“天曙”之时约为早上7时。从洪湖乌林至汉川大赤距离约95公里,曹军撤退时,夜行需每小时走24公里,这个速度是不可能达到的。由于赤壁之战时的乌林不是洪湖乌林,那么蒲圻赤壁是赤壁古战场就难以自圆其说。关于鸡鸣城,这一地方与赤壁的关系从汉川市境内的历史遗迹和众多的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依据。汉川赤壁在该市新堰镇西南4公里处,现为中洲农场赤壁分场所在地。据清代《汉川县志》记载,“赤壁街在县西北二十里,黄金湖北,为荆楚五赤壁之一。”宋代范致虚在《鸡鸣城》一诗中,描述了曹军兵败乌林的情景,“尽道曹瞒计策深,当年起事困乌林。鸡鸣唤起迟迟日,照见奸雄一片心。” 鸡鸣城在今汉川市二河镇燕子村燕子东湾后面,为一长方形的土城,面积约90亩。土城早毁,但轮廓可见。当地农民曾在该城东北角挖出几十块东汉时期的古城砖。关于鸡鸣城的来历,当地多年来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80年),曹操兵败乌林后,带着残兵败将,行至汉川田二河,见此地一马平川,乃是屯兵存粮的适宜地方,就下令兵士将官在此筑城防卫。古代筑城均用土夯实而成,一来兵士们劳累不已,二来土城因冬天而坚实,不好仓促成完毕,所以耗时费力才筑成功。正当曹兵把城筑好,刘备的大将关羽忽然飞马赶到,由于天色已晚,关羽不便展开作战,只好在城外扎营,待天明再战。
曹操见关羽大军赶到,且天色将破晓,知道关羽将会与自己作战,自知不是关羽的对手,便决定鸡鸣前离开此地。但他考虑到鸡鸣距天亮时间快到了,担心关羽乘势追来,于是在半夜三更时分,让部下学鸡叫,想麻痹关羽。不料想,刚学鸡叫时间不长,就引起城内外公鸡喔喔直叫,其将士闻鸡叫后迅速打点行装,悄然从田二河北门逃遁。
天亮后,关羽发现率部追赶,曹操率军已走出老远。后来,曹操命兵士伪作鸡鸣的故事在汉川民间久久传扬。人们把曹操所筑之城叫作鸡鸣城。明成化年间,当地人为纪念此事,人们在田二河后侧修建了鸡鸣寺,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该寺重修,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遇兵燹,清同治初年又重修。后人曾在寺内的抱柱上撰成一联:“奋虎威以佐,使君欲合三分归一位;闻鸡鸣而遁,曹操曾驻半夜过双溪”。从此鸡鸣寺成为游览景点。邑人沈竹坪在《竹枝词》中写道:
村落人家树里藏,宵来谁叫漏声长;
鸡鸣又是天将晚,惊醒团圆梦一场。
解放前夕,鸡鸣寺再度被拆毁,至今遗迹无存。
乌林镇
今汉川垌冢明代以前称乌林镇,因这里野生的枣树皮呈黑色而得名。明末改名垌夫镇,后改为现名垌冢镇。明代朱襄在一首同名诗中写道:“乌林犹在古城西,老瞒空守北军营。”从地理位置来看,汉川乌林在鸡鸣城西北,此诗中的乌林应指汉川乌林,而非洪湖乌林。在垌冢镇中部和西面,有三个冢子,分别在1952年、1958年和1971年相继被当地农民挖掉,冢内并未发现墓葬。
据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述:“垌冢镇,县(汉川市)西百四十里,有一疑冢。传曹操兵败乌林,伪作此冢。”冯汉江在该镇寻得两块古砖,经荆州博物馆专家鉴定,认为此砖应属东汉末期,其年代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完全相同。学者冯汉江、陈中林等专家考证认为,史书中的乌林就在垌冢,曹军兵败乌林(今垌冢镇)后,再撤退至大赤(今刘家隔镇),两地相距36公里,假定曹军以每小时9公里的速度,“鸡鸣”至“天曙”完全可以达到。
大赤乡
上文提到,从鸡鸣城到大赤乡,即从田二河到今天的刘隔镇,相距二三十公里,大赤(打赤),孝感一带的方言,即天亮,从鸡鸣行走到天亮,说明了曹操部队一夜行军的窘境。大赤乡,即今天的刘隔镇,在明成化年间,此地曾建鼓三楹,号称金鼓城,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记载:曹操赤壁之战败走乌林,令部属伪作鸡鸣逃遁,逃奔至此时,天已见亮,红日东出。故后人将此地称作大赤(打赤)。打赤乡在《汉川县志》上有记载:在旧社会,和尚、道士做法事时,要紧幡张榜,榜上书有“大赤乡信徒弟子某某”,这可说是很早以前刘家隔镇也叫大赤乡的依据和注脚。据说,为什么叫大赤乡,则出自三国名将关羽之口。
当年,魏丞相曹操统兵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直逼江夏。吴国见曹操兵多将广,来势汹涌,顿时军心大乱。某士鲁子敬见状,忙从荆州请来诸葛亮,共商破曹大计。诸葛亮来到江夏,舌战群儒,激起了东吴主战拒曹的决心。当时,东吴孙权采纳了主战派的计划,调周瑜统帅三军,会商破曹之法,与诸葛亮商议后,定下火攻曹营之策。火起后,即趁乱来个两面夹攻,将曹操彻底打败。
孔明借来东风后,连夜回荆州,派五员上将,昼夜出兵,堵击曹操。关羽率一支人马,马不停蹄,抄小路直逼曹营,兵到刘家隔地带,天将破晓,关羽勒马横刀,问道:“此地何名,离夏口还剩多少路程?”部下也不识此地,只好找来当地乡民问问情况,乡民未见这大的兵阵,战战兢兢不敢作答。部下只好回复关羽:“此地地形图上,离夏口不足两百里。但未标明地名。”关羽把大刀向东方一指:“天已打赤,就叫它大赤吧。”从此,“铁马金刀指大赤”即由此而来。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