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4 13:0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策略
2009年07月15日 15:7:19  来源:《教育》旬刊
  语文课程改革经历了实践的挑战和总结评判,正朝着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的理想方向不断推进。专家教授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论述已经很完备,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误区和策略,谈点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误区
  1.目标宽泛  游离主线
  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决定了教学流程的预设和层次的推进效果。时下的语文课堂大多是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的,由于目标宽泛、理念众多,以至于在课时目标确定时,或杂揉化,或高位化,或低位化,或时尚化。于是乎,课堂教学推进层次,距离目标主线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明忽暗。为了增添课堂亮点,穷尽“惟新”、“惟美”、“惟奇”之能事,课堂表面形式热热闹闹,其实游离了教学目标主线,冲淡了阅读教学的地位。一些语文教师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不足,不得精神要旨,对课程标准不能融会贯通,对语文课程的质态把握不准。我们知道:语文本身的知识系统和层级不明显,不像自然科学数、理、化,有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和层级,可以按照一定的层次,一环扣一环地掌握。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时下有不少人把语文知识淡化,甚至抛弃,其实是错误的,语文教学割裂、强化某些方面,都不是完整的教学。如何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活动与文学和文化的熏陶最有机会结合,而非碎片式的拼凑或把语文课当成色拉式的“拼盘”。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经历和积累,体验产生的可能性,知识建构的层级,依照认识规律找到切入点。而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常常将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肢解成一个个失去生机的零部件,再来分析语法、修辞、主题、特色等,机械的执行教学预案,以至失去了语文的本味,消弭了语文课的特征。
  有相当的语文教师靠技巧控制和调度学生,强拉学生来实现教师的“教学意图”,完成既定的预设。有的教师则完全“放开”: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行;课堂随意盲目,目标主线和语文承载的任务模模糊糊、云来雾去;学生稀里糊涂,一知半解,困惑疑团接二连三;师生时间和精神能量损耗。这样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多少,不言而喻。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皇帝新装》,让学生以两个骗子的身份谈谈自己是怎么行骗成功的?令人啼笑皆非。教学《岳阳楼记》,教师罗列了一大堆历史人物、事件来印证从古至今、从精英到草根先忧后乐的崇高精神一脉相承。其实,这种教学形式既占用、浪费了课堂时间,又偏离了中心。
  2.探究走偏  曲解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超出预设的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这是引发学生探究的最佳时机,对教学内容而言是拓展和延伸的机遇,也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契合点。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地把握和驾驭,则会产生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天马行空式的“探究”,产生误导与失误,偏离目标和教学重点,冲淡了一节课的中心主旨。例如,《背影》一课对父亲“背影”形象的讨论,有学生冒出“违反交通规则”、“不够潇洒”的悖论。再如,对《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的认识,会有学生认为他“愚蠢、顽固不化”;对“搬家”和“移山”的讨论会陷入“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之类的泥潭。《屈原列传》谈论屈原投江自杀,以死抗争,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做值不值得”的问题。时下的语文课堂,往往会被这些看似“热闹”的探究所迷惑。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果断、巧妙地规避或引导,往往辩论得难解难分,却与文本大不相干,曲解了文本的主旨,最后只好不了了之。这不但浪费了有限的时间,而且陷入了伪真的泥潭,得不偿失。
  策略
  1.信息流量精准化
  有效的语文课堂要通过对有价值“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引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处理,获取破解问题的文字“语言码”,引领学生进入“纵深”。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和筛选文本信息,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理解层级。语文教师的艺术和智慧,就体现在睿智地发现和恰到好处地利用这些文本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盲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催生新资源的生成,从而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教学文言篇目,通常的教法是作者背景介绍,疏通字句,古汉语知识,理解文意,把握篇目的主旨和写法特点等。信息量充盈,如果程式化,则会导致信息流向单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感到很疲惫。泰州中学王日淦老师教学《史记·屈原列传》,则把目标定位在“探寻《史记》的理想人格”,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制高点,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推进层次:首先,提问学生“你对屈原有多少了解”,学生读课文思考。再提问“你对屈原有什么更深入的了解”,抓住时机认识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形象。然后,提出“屈原打动你的是什么”,很自然得出“更能打动人心的是灵魂”的结论。最后,再帮助学生分析记事和议论两条线并驾齐驱的写法,以及屈原和司马迁两个人物形象,站在中华民族灵魂的大背景下认识屈原的伟大精神,揭示对后世的影响,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让学生获取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思考,思维容量大,且有发现深度,生发强烈的感染力。这一切都是在心灵的对话中完成,师生源源不断地交流,如甘露给禾苗以滋养。
  2.情感交流本真化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情的课程。师生情感的交流越深入,学生的思维和感情活动越主动积极,思考理解和体验越深,情感可得到熏陶,思想可以获得启迪,审美乐趣可得到享受。语文教师上课要有情感,更要有激情。激情可以表现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上,也可以表现在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中,但是从根本上说,激情来自于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教师心灵的震撼。可是,很少见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因兴奋而振臂,因情发而高歌,因激动而流泪,因悲痛而扼腕,因痛惜而唏嘘!难怪学生抱怨语文课叫人上得腻,没有情趣!
  梁实秋在回忆他的老师梁启超先生上课时说,“先生的讲课,讲到精彩处,便成为表演,真是手舞足蹈,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可见情动于中,而形之于言,形之于行。作为语文教师,文本不能感动你,你就不能感动学生。靠拿“技巧”、“方法”去控制学生,用“技术手段”去调度学生,其实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对文本、对学生、对自己都是痛苦的事,教师越教越没感觉,越教越不受学生欢迎。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文本要能纵身投入其中,面对讲台要能忘身驰骋,面对学生要能俯身畅游其间,真心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思维。那么,语文课堂定能碰撞一些火花,点亮一些思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想境界。
  3.互动合作全纳化
  研究发现:在课堂实用的时间内,学生个体学习机会和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个体生活阅历、知识积累、文化涵养、个性差异、家庭文化背景不一以外,在课堂教学实用时间内造成差异的原因,则主要是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管理差异,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差异,统一的指令和个别需求的矛盾,课堂和谐的氛围差异造成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严重,效率低下,通常只有2/5的学生“身在其中”,1/5的学生无动于衷,2/5的学生被动参与。许多语文教学的大家和名师,他们无不关注每一个细小的发现,用智慧和才情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竭尽所能,甚至用一生的追求来实现自己的课堂教学理想。正如于漪老师所说,上了一辈子的课,从来没有一节完全满意的课。可见,课堂教学的神圣艺术追求,永无止境。
  课堂教学的效率高,师生互动合作的融洽质态,生生互动合作轻松自主,安全、开放的民主化程度,是消除学生在课堂实用时间内的学习质量差异的重要因素。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精准,信息量的密集和层次推进的合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全员的驱动,情感交流的融洽,形成一个磁力场,才会产生合力效应。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民主、全纳、和谐的质态,提高全员参与的程度,不断鼓励、激励把握推进层次,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喜悦;促进合作交流,适时启发引导,改变统一指令的单向性,让自主性和选择性有机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的无效损耗;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让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的最大化:应该是新课改追求的最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中学)
2#
发表于 2009-10-27 06:52:0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收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20:50 , Processed in 0.07339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