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实践研究,努力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07年3月开始,本课题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了使本课题扎实、有序地开展,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学习理论,收集相关资料;每位教师积极认真地收集和本课题有关的前沿信息,制订出了操作性较强的个人科研计划,并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研究;教研组内进行“学生发展性评价”主题讨论;实验教师们提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一些建议和问题。(如,学生发展性评价如何与奖惩性评价有机结合;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所需的环境等)
我们在开展课题组活动时,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开展听课、评课、研究、理论学习等活动,集中群体智慧,发挥群体优势。活动的原则是每个月集中一次。活动内容:理论学习、观看录像课及研究课展示等等。研究课指定专人上课,采取“说课——听课——座谈——专人主评,集体评课——反思”等开展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课题组的实验教师们对如何评价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思考:当教学未进入状态时,教师应适当运用鼓励性评价,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高兴的学习;当学生兴趣减弱、注意力不够集中时,通过评价,及时调整、维持学习活动有效地进行;当教学过程进入高潮时,不失时机,及时激励和表扬学生,把学生情绪推到最高点,让其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愉悦中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实施不同的及时评价。
教师要尽量用积极的及时评价巩固学生良好的行为,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甚至从他们的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成分对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如果鼓励性评价运用得当,会起到“良言一句三冬暖”的效果,如:“你的知识真丰富!”“你的思维很有深度!”“你动作真快!”等等,简短的评价,却常常能让学生极大的成功喜悦,长时间地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获得主动发展,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
1、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究课,进行有效评价策略的研究。
在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确定授课的实际内容,恰当选择课型,大力开展有效评价研讨课。其中,管莉彩老师执教了第十二册的《圆的认识》,程小英老师执教了第三册的《时、分的认识》,程青老师执教了第二册的《买文具》,代忠新老师执教了第七册的《垂直与平行》,李凤珍老师执教了第十册的《分数的意义》,邓三姑老师执教了第六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各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做到:“一个突出”(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两个关注”(关注有效评价策略的渗透,关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必须”(必须是有效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
通过研究,以求达到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数学教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堂上,实验教师努力引导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各方面去互相评价,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逐步形成。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互评时尽量做到公平、公正,既赞赏同学的优点,又客气地指出不足。在同学们的互评后,老师又及时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同学们说得有道理,既赞赏学生的发言,又善意地指出不足。
这样,学生在互评中,不仅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而且学会了从知识、语言表达、创新、情感、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种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3、 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对典型案例的收集,坚持写课后反思,逐步完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
4、 发挥课题组的作用。
⑴ 定时下班听课。
⑵ 定时开课题研究会。
⑶ 检查实验工作进展情况。
⑷ 注意收集实验材料。
5、 每学期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测试,检查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