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构建新型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1 20:4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内涵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质素质、身体体能素质。目前,我国小学生在这些基本素质的达成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如政治思想素质的弱化,科学文化素质的跛足,心理品质素质的脆弱,身体体能素质的退化,等等。追根溯源,与现行的学校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关系。我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政治思想素质的评价。在多年的摸索中,我校形成了“自我评价+民主评议+家长评价+教师评语”的四步评价法。政治思想素质考评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平时行为的考评,不考评空洞的大道理,考评的内容,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具体内容包括理想、观念、态度、行为考查、是非辨析等。学校每学期确定考评重点,分阶段、按步骤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民主评议,再由学生家长作出评价,最后由班主任作出评语。评语既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又要指明其努力的方向。

  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采取分科考核的方式,每科分项考试(考查);等级评价,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行分项考试(考查)、等级评价的目的就是要变考试过程为训练过程,变被动应考为主动参与。改变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做法,如果学生对考试成绩不满意,允许重考,并按其期望的等级计算成绩。分项考试覆盖面大,考试(考查)方法灵活多样,能全面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粗线条的等级评价既能检验教师教的情况与学生学的情况,又模糊了分数和名次,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减轻了教师的心理负担;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强化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使学生看到提高,看到进步,看到希望。考试方法采用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

  考试(考查)的命题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突出对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考查。题目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不偏不怪,难度适宜。提高开放性试题和实践性试题的比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分层次考试,如在小学数学考试中,可以使用A、B、C三种试卷,A卷的题目难度大些,是为了满足学习上有潜力的学生;B卷则是为一般水平的学生准备的;C卷主要针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打破每题必做的老规矩,部分试题采用“大范围、多选题”模式,如数学应用题,可采用“5选3”,作文题可采用“3选1”,一些考查项目开卷等。还可试行“后进生”延缓评价制度。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强调参与互动,从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评,学生也是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将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在相互的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各方的了解和互动,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评价要从过分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化。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努力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反映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学校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稳步提高进行有效指导,评价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也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也只有关注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鼓励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鼓励质疑,倡导创新,启发想象。对学生富有创造性的独辟蹊径的观点和答案,要给予鼓励和高度评价,充分加以肯定。

  心理品质素质的评价。为全面提高小学生心理品质素质,我们开展了“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的系列活动。通过心理教育(辅导、训练、咨询、治疗等)途径,即依靠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人格等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与完善,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互动、社会适应等方面发掘自己的潜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心理品质素质。

  身体体能素质的评价。身体体能素质的评价,结合每学期的体检和平时的体育课进行。

  在评价“指挥棒”的指引下,学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会了自我学习;学生发展了各种能力,包括思维、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与人合作,能够经得起失败和考验。( 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成向锋)

    《中国教育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17 , Processed in 0.0766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