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锡城市建设与地域文化的结合路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0 09:1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锡城市建设与地域文化的结合路径


不到风景名胜区,不到文物保护点,无论是走在市区还是农村,无论是看建筑还是道路,我们的确很难将无锡与国内那些同样宣告打造山水城市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地方加以明显区分。如何在城市建设中维系、传承和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打造具有鲜明个性和文化魅力的城市特质,已成为当前考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无锡和国内许多有识之市一样,在挖掘文化资源、保留历史记忆、延续历史文脉、着力培育特色上做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笔者想借这篇论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今后无锡城市建设如何更加自觉地担当文化传承、保护乃至创新创造的重任,作一点浅显的分析探索。
一、文化之于城市的意义
1、文化是特色建城的重要依托
强调特色建城已成为当下国内许多大中城市的共识。那么,以什么为依托来支撑城市之“特”?文化作为集中体现城市个性、精髓和历史脉络的载体,显然已成为不二之选。内蒙古呼和浩特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底蕴,突出浓郁草原特色,着力建设一批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建筑,使塞外青城民族特色得以逐步回归。十一五”期间,无锡要实现“两个确保”的奋斗目标,建设“五个中心”、打造“五个名城”,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弘扬,以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形象,以文化精神凝聚发展合力,以文化知名度提升城市实力。
2、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国际著名建筑师张在元曾说:“忽视城市生存品质,忽视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就像建筑垃圾一样被清理出城市,只见建筑不见城市。”这是对现在有些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尖锐批评。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一个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靠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先进的文化犹如一面旗帜,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它能鼓舞人、激励人去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家园,并且尽力为其做出自己的贡献。可以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就是未来的理想城市。一个城市是否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力,即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因此,强化文化这个核心资源,以突出城市独特的文化定位,让城市文化统领城市的进步与发展,才是城市化的正道。
3、文化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不具备文化竞争力,就谈不上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谈不上城市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谈不上综合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文化是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源泉。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质与市民生活品质的基础,也是城市形象的代表。任何中心城市本质上应该是文化的生产、聚散中心和创新摇篮。
二、在城市建设中可挖掘和开发的无锡文化
1、何为文化
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通常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而一般大众所理解的狭义文化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得见的语言、文学、艺术等活动,而作为文化研究领域里所指的文化则是广泛意义上的大文化,国内外的学者都曾先后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予以了多种界定与解释。据说现在世界上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200多种。但比较权威并系统归纳起来的定义源于《大英百科全书》引用的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这本书共收集了166条文化的定义(162条为英文定义),这些定义分别由世界上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学家所界定。其中,与笔者这篇文章试图阐述的城市建设与文化密切结合这一观点比较契合的定义有:亨廷顿1945年提出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2、具有鲜明个性的无锡文化
说到无锡文化,我们现在提得较多的是吴文化。这一方面归因于“无锡是吴文化发源地”这一观点的被广泛认同,另一方面则归因于吴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源远流长的厚重性、多元开放的包容性、江南水乡的独特性、重经创业的务实性、开拓创新的延展性。吴文化虽然不是无锡文化的全部,但的确是灿若群星的无锡文化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如同我们说起徐州想到汉文化,提到南京想到明文化和民国文化一样,人们提到无锡时也很自然地想到吴文化。今年上半年出版的《无锡文化丛书》可作为无锡城市建设决策者和工作者的必修书,放置案头,时常翻阅。该套丛书对诗词、书画、音乐、戏曲、工艺、文物、山水、园林等无锡历史文化作了全景式的扫描;从不同角度对无锡文化作了提炼、浓缩、凝集,全面解读无锡的吴文化、工商文化、运河文化。笔者认为,建设者只有了解、熟悉了无锡地域文化,才能将其自觉、悄然地融入到城市建设作品当中。
三、在无锡城市建设中努力寻求文化切入点
城市文化体现在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也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整个过程,包括有形的形象建造如城市广场、城市雕塑、城市景观等,也有无形的文化渗透、教化和引导。无锡城市建设如何寻求更多更好的切入点,使文化与城建共荣共生,相互辉映,成为当前力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无锡所急需破解的一道难题。笔者以为,无锡城市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求解:
1、公共文化场馆建设
建设公共文化工程既是文化建城的需要,也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近年来无锡已陆续建成图书馆、群艺馆等一批功能性文化场馆,它们不仅能成为丰富城市空间的优秀建筑,也是教化城市居民、推动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场所。根据《打造山水名城共建美好家园——2005年—2007年无锡市城市建设发展行动纲要》规划,无锡正加快推进博物馆、革命陈列馆、科技馆、锡剧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建设。今后,可适时启动建设丝绸博物馆、古运河博物馆等具有无锡地域特色的专业性场馆。
2、名人故居修缮开放
无锡名人资源丰富程度,国内罕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门类、各行业都涌现出了不少杰出人士。他们的品德、学识,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其故居的修缮、开放,吸引更多的无锡市民和外地游客参观,是弘扬先进文化、打造文化大市的迫切需要。
3、历史街区的系统保护
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无锡有一些历史街区比较幸运、完好地保留下来了。但受保护资金来源、保护区内居民安置等难题限制,目前总体进度不快。今后几年,无锡应重点以清名桥、惠山古镇、日晖巷、小娄巷、荣巷等历史文化街区为突破,逐步探索适合无锡的历史街区系统保护模式,使一片片街区成为集中、整体展示无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特色的区域。
4、城市建设中文化元素的植入
城市是一个地方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公共空间。在这些零碎的公共空间的规划中,把地域文化符号放进去,实际上是对城市本身亚文化的重视。成都在立交桥下引入老成都民俗公园,创造性开发利用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近年来,无锡在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结合上树立了不少典范。如解放南路拓建改造工程中,沿古运河一侧建设亭、廊,点缀太湖石、芭蕉和竹子等中国传统园林元素,营造古典文化韵味,与南禅寺、古运河风貌协调呼应。蠡湖新城在景观建设中,充分利用名人资源、典故传说等文化遗产,打造渤公岛、水镜廊、水居苑等自然和人文双重景观。今后,在道路、建筑、广场等建设中,都应有意识地注入文化元素。如桥梁建设中,可借鉴古代桥梁镌刻楹联的做法,征集并雕刻具有古典气韵和时代特征的楹联。高楼大厦前的广场上,可设置与之呼应的主题雕塑;也可设置石碑,铭记为该楼房建成作出贡献的被拆迁人、建设者名单,或该建筑崛起前地块内的街巷名称及历史典故。有了这些历史记录和文化宣扬,钢筋水泥构筑的丛林便有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即使是建设工地的封闭围墙,也可植入文化元素,如将其作为开展书画比赛的“画布”,既美化工地,又为城市增添一抹文化亮色。
5、分散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除了成片的历史街区外,无锡还散布着许多零星的文物建筑,它们在城市化建设中风雨飘摇,亟待修缮保护。近年来,我们在保护这些分散的文物建筑上做了大量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效。如中大颐和湾小区对楼盘规划设计作出调整,将原本位列拆迁名单中的“中国银行”和“钱丝两业公所”这两个文物控制单位修缮保存,站前商贸区建设中修缮保护锡金商会,金钩桥街建设时将周氏余庆堂移建保护等等。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控制单位,可以说已经越来越受到城市建设者和开发商的重视。但是对于那些尚未列入保护名单的有价值的建筑,我们明显重视不够。最典型的就是城市道路建设、地块开发中大量的江南传统民居被顷刻间推倒。如果城市规划建设者的工作更加细致些,文化保护的意识更强烈些,这种令人痛心的情况可以大大减少。再如对近现代工商业遗存的保护,我们前些年重视不够,已经拆除了不少见证无锡民族工商业繁荣的工业厂房、仓库。随着工业遗存保护的逐渐升温和无锡努力打造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的目标提出,希望今后无锡能更加重视这些工业遗存的保护。
6、导入城市CI
城市CI,即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将城市CI理论导入城市建设,即从城市自然环境特征、人文因素和经济因素中提取关键,对各种景观构成要素进行统筹的安排,打造差别化的城市总体形象。城市CI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CI即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更适宜于城市建设介入和参与。城市CI要求将建筑小品、城市设施、广场、绿化、亮化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广场及人行道铺装的色彩布局要依一定的原则进行,如根据街道的方向选用不同的色彩,或以主次干道为原则来确定色彩的布局等。在道路绿化或小游园建设中,广泛采用市树香樟和市花杜鹃花、梅花,既对城市起到标示作用,也增添城市的趣味。道路、桥梁、公园、楼宇的名称也应尽量避免使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名称,凸显城市个性。与北京的灰色城市主色调、青岛威海的红色主色调相比,无锡的城市主色调至少到目前为止尚不甚明确,这与无锡原有历史风貌的破坏有关。笔者不大主张无根据地刻意确立无锡城市的主色调,而倾向于某个区域内的色调协调和分功能区、分建筑结构确立主色调,比如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色调必须与古建筑色调协调。
7、城市标志性建筑
城市标志性建筑,也可视作城市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重要性,我在这里单列讨论。常见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有雕塑、高楼、桥梁、钟楼等。提及上海,我们很容易想到东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厦这两个著名的标志性建筑。高层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上海的标志,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形象、高速发展的经济都是密不可分的。对无锡来说,如盲目跟风,以摩天大楼为城市标志,我以为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取的。对于无锡这样一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来说,我们完全不需要以这种本身缺乏文化底蕴的建筑形式来树立城市标志。可取的方案是雕塑。譬如青岛五四广场上“五月的风”主题雕塑,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富于节奏地展现出庄重、坚实、蓬勃向上的壮丽景象,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蕴涵青岛为五四运动导火索的历史象征。该雕塑以其特殊的寓意而成为青岛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标志性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自封的,需要时间检验,需要市民游客认可。我们可以构建城市标志性建筑为目标,建设多个雕塑,然后让历史作答,择其一二,作为无锡的标志性建筑。
正如文化的定义之纷繁,城市建设与文化的结合路径也是不一而足、灵活多样,本文难免挂一漏万。笔者想强调的是,文化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精准概念,但城市建设工作者和决策者只要常怀文化传承与创造之心,努力建立城市建设文化咨询机制,勇于探索和实践,那么无锡必将以其文化竞争力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国际化竞争中赢得更大先机。
(作者为无锡市建设局副局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4:05 , Processed in 0.05907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