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春鹏
城市要想表现内在的文化潜质,公共设施的表现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一个城市的环境设施不能脱离当地的地域风情、民俗习惯、气候特征而设计,而是要融于城市文化之中,融合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地域文化与公共设施是相互影响的,本文就地域文化与城市环境设施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
公共设施与城市建筑共同构筑了城市的外在形象,公共设施的好与坏,能够直接反应城市的气质、风格及市民的精神风貌。公共设施反映人、文化、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公共设施设计也由个体性设计向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方向的统一性整体设计,这对于一个城市加强文化内涵,传承地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建筑与公共设施是城市中的主体,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建筑可以雷同、模仿,但是凝结在其身后的文化却是不可收代的。城市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贯穿于其中形成的一条文化脉络,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内涵所在。城市地域文化建设首先必须能承载历史,反映城市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特有的文化积淀;其次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现实城市文化;最后能够展现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
一、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共设施外观的影响
地域性是公共设施的重要特性,是公共设施在一个城市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公共设施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性是其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根本。地域性提供了公共设施所存在的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域性曾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主要特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特有的地域文化越来越弱,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地区之间的差异却越来越小。
如果城市设施的设计脱离传统的地域文化,则会导致形式设计失去个性而导致失败。我国各民族的地域风情、民俗习惯、气候特征、审美风格不尽相同,对城市环境设施的需求也就不同。公共设施直接服务于市民的生活,不同的生活方式又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上海市一个经济型城市,生活节奏快,公共设施则需要便捷而舒适;北京作为文化古都,公共设施的设计则应该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更多地体现文化内涵,让市民时刻感受文化的熏陶。我国城市现在之所以呈现“千城一面”的尴尬现状,就是因为设计者忽视了公共设施的内涵,一味追求城市“面貌”的结果。
二、公共设施材料的选取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要素之一,是城市形象构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共设施在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上,对材料的选取是不同的,比如一个垃圾桶的材料选取可以是木质的、塑料的、水泥的、砖砌的。公共设施对材料的选取也是受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同样的公共设施处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对材料的选择也就不同。
我国之所以能呈现不同的地域文化,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盆地、沙漠、丛林、海岛等不同的自然景观及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物质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也就能够提供不同的物质材料。
三、城市公共设施对地域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只有文化才能突显城市特色。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人类文明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地域文化传承是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公共设施作为组成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地域文化、发扬地域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是城市市民,公共设施所蕴含的城市文化会直接作用于广大市民。人们通过对公共设施所展现的形象、材料、寓意,感受城市对人文的关怀。由此来看,城市公共设施是传承地域文化的最好工具。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为苏州博物馆新馆所做的设计是公共设施对城市文化建设传承与发扬的典范。博物馆的建筑细节上体现了所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粉墙黛瓦这一苏州建筑标志符号的运用是对传统建筑元素的全新演绎;江南水乡建筑模数的采取是对传统建筑比例尺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完美运用:“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体量与苏州城整体风貌的结合更是建筑与城市文化融合的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