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构建新型写作教学系统的实验性思考―“模式作文教学法”实验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1 15:4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构建新型写作教学系统的实验性思考―“模式作文教学法”实验报告》

      论文提要
  多年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系统一直沿袭的是文体教学法的体系。即将写作教学纳入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大的文体类别之中。应该说,这种文体式的写作教学法在某种程度上有它的必要性,但要从写作的本质上去探究写作教学的规律,这种教学模式显然还是存在探索的可能性。对于如何提高写作的教学效率,可能更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在分析传统写作教学不足的基础上,主要从写作教学的具体内容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思考,并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的实践探索。实验证明,我们的这种基于理性思考上的实验还是有相当的可行性的,也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主要结论
  本实验打破了传统写作教学以文体为导向的方式,以写作的组合性特点作为最终目标,从“选材”、“行文”、“美文”三个维度上为写作教学提供了较为广泛的训练策略。实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内在潜力,教给了学生写作训练的方法,搭建了学生发展写作能力的平台。在实验中,学生有兴趣,教师易教学,方法易掌握,效果较显著。经过训练的学生不仅增加了对于课文的理解,更是增加了对于写作规律的认识。
  
  主 题 词:传统写作 新型写作 教学系统 思考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作者姓名:金传富
  通讯地址:丰台区望园东里26号,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100073
  联系电话:63807520,63851527,13501332088
  论文目录
  
  一.关于写作教学的历史回观
  二.写作教学变革的可能性分析
  三.对构建新型写作教学系统的实验性思考
  第一是落实选材的问题
  第二是解决行文的问题
  第三是考虑如何美化文章的问题
  四.新型写作教学系统的实验性结论
  
  
  一.关于写作教学的历史回观
  多年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系统一直沿袭的是文体教学法的体系。即将写作教学始终纳入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大的文体类别之中。应该说,这种文体式的写作教学法在某种程度上也还是有它的必要性的,比如便于教师教学,也便于当时文化水准偏低的大众传播及学习者的需要,当然也同时反映了语文老师的修业水平不太高的状况或者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不太高的情形。但要从写作的本质上去探究写作教学的规律,这种教学模式显然还是存在探索的可能性。
  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对于学科教学规律的进一步认识,这种文体教学法明显有其不足,其具体表现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文体发生了脱节。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社会越发展,对于文体的要求越来越多,文体的分支越来越细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文体的个性化特色也越来越明显,社会上也就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文体范式。而我们的文体教学,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根本不能反映这一状况,而它的适应面相反越来越小,路子越来越窄。显然,其结果是不利于写作教学的。至少它反映了两个方面的不足。一个是不利于教师对于文体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教师教得越多,他的知识面就越窄。其二是更不利于学生充分认识文体的存在及其学习。学生学得越多,他对写作中的表达的认识越肤浅。因为文体认识论往往是偏向于表面化的,浅层次的,而只有对文体作深层次的内在的认识,才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于写作的整体认识。
  二是和课本所呈现的文体特点发生了脱节。从理论上讲,课本中的所有选文都应当大致全面而充分地反映文体的概貌,而且应当充分而全面地反映写作的内在规律,同时,所有的选文还都应当是学生所能借鉴或者模仿的。但在实际上,课本所呈现的文本文体格式就较为有限,加上写作教学的“三分法”又大大窄化了文体的涉及面,众多的文体特征及其风格差不多都不能很好地进入到写作教学的规律化认识中去。相反,即使有部分学生能品味或者掌握其中的部分文体,也可能因为应试标准的单一而被抹杀。因此,并不能完全保证学生的借鉴需要。
  其结果便是,即便有限的文体知识也被弱化了。学生十年学习毕业,写作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训练的可能性却不大。
  三是文体教学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时削弱了学生写作技能的学习。因为,文体是有其相应的独立性的,但也有其表达方式的丰富性或多样性。可惜在我们的现实中,写作教学往往囿于单一文体的特点,往往忽视了表达技法的多样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对写作教学的文体方面重视较多,而对构成文体的内容或者形式方面的问题却考虑得较少,研究得自是不足,或者相当肤浅。
  长期积累下来,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就只剩下文体,而不知道技法了。比如,对于初中生,他们最为清楚的可能就是记叙文了,但你要问他最擅长的记叙文的技法,他可能会一问三不知。对于高中生来讲,你要问他散文的特点是什么,他很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形散神不散”,但你要让他用他最喜欢的方法写一段有即有特殊意思又有特别的表达方式或者技巧的话,他就会犯难。至于说像今天某些报章上所载的融栽百家的自由体散文,他可能更是即在课本上见所未见,又没有得到过老师的点拨,更没有受到过任何学习中的鼓励或者练习,不难才怪。为什么十年前余秋雨的散文出来时引起了那么热烈的争论,其中他的散文融多种表达技法于一体,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至于说三五年前全国举办“新概念作文”得到那么多的学生的拥戴,而且确实发现了一批写作才俊,其根本原因就是打破了陈旧的写作范式对于学生的桎梏,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原动力。
  而实际上今天的文艺方法的发展也确实超出了我们固有的认识范畴,各种新奇的叙述层出不穷,我们还是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显然不太合适。
  
  二.写作教学变革的可能性分析
  文体有它的相对固定性,但也有因为文法不限而产生的相对游移性,假如我们只强调了事物肯定性的静止性的一方面,而忽视了事物变化性的一方面,显然我们犯了一个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这是任何哲学世界的理念所不能容忍的。
  在这方面,只要我们深入探讨,就会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一个问题是,教师及学生,主要是教师对于写作都缺乏独立的理性的认识。究竟写作技法居于何种地位,它与文体学习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写作技法训练的途径与效能如何等等,似乎都研究得不够。
  第二个问题是,旧有的写作训练模式或其体系多年未曾得到突破。比如,在文体模式之下的,多年延用的“观察与思考”,“中心与剪裁”,“联想与想像”,“详略与结构”等等一系列空疏无用的概念大行其道,究竟这些概念的可操作性作用如何,恐怕是没有人去思考过的。
  尤其是对写作训练程序化的教学,似乎思考得更小,其结果是,教了多少年写作,学要“生只有模糊的写作“概念”而没有多少切实的熟练的技能。就好比我们学游泳,教师在多数情况下教的都只是游泳的名词,而一旦等我们下水,才发现连腿都不会蹬。
  实际上,从应用的角度讲,文体格式的独立与相对稳定,学生只要稍加感受即可,学生用不着花太多的精力去对付它。相反,因为技巧和技能才是多元的和可变的,那才是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解决的问题。我们对不变的模式鼎礼膜拜而对多元多变的方法与技巧却视有若无,这样的写作教学难免是本末倒置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写作固然离不开文体,但文体并非是万能的。对于任何一个写作者来讲,你问他文体重要还是表达重要,他肯定会说,表达重要。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假如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他不能通过口语或者局面语阐述出来,那才是最为痛苦的事情。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讲,首要的问题是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过关不过关的问题。其次是懂不懂一般的表达技巧或者问题,至于文体,他只要八九不离十即可。比如现实生活中,有80%以上的人不会作写作,你说他是不懂文体吗?显然不是,根本的问题是前两条。而其中技巧的问题可能还居于主要地位。一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掌握了一般的写作规律,积累了较好的写作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那么文体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对构建新型写作教学系统的实验性思考
  以我个人的写作经验为参照,我始终认为,岸上游泳的教学方法,在写作教学中永远都是无用的。单纯的文体式写作教学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有效的写作教学必须从概念式的文体教学中解放出来。将概念性的文体教学纳入到可操作性的方法教学中去。
  同时写作训练的方法还必须要保证理解透彻,阐述浅显,结构清楚,富于条理,程序性强,可操作性强,必须保证最大限度地体现写作的内在规律。既考虑方法的实际效用,更要考虑方法的謹严有序,而且必须保证训练方法的趣味性,所采用的方法既注意新旧结合,又能做到体系完备,难易适度,而且,在训练过程中还不能放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为了解决写作教学中只教概念,少教或不教方法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多年的思考,并经过两所学校三个年级三次试验,结论证明,我的这一实验尚算是较为有效而且成功的。也可能说是对于写作教学的一点创新尝试。
  对于在写作教学模式上的创新,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并进行实验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15:44:09 | 只看该作者
我将这一套写作模式概定为“模式作文训练三十六法”,将写作训练重点放在了三个方面上。
  第一是落实选材的问题
  为什么不少学生在写作时无从下笔呢?大部分是不会选材造成的。
  传统写作教学十分重视选材的问题。选材的问题又主要靠积累来完成。而解决这个问题大多用的是“学会观察”这样的单一的解决办法。
  其实,光有观察,或者无休止的观察也是没有用的。或者说,仅仅有观察,也并不能解决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因为观察也好,积累也好,大多只是耳目所及的范围,这样的范围也是不足以支撑整个写作的需要的。如何仅仅靠观察就能写好文章,那么哲学家就无法生存了。小说家写出来的作品一定是游记无疑。诗人也不必“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鉴于以上的考虑,我们认为,解决选材的关键问题要打破一切写作都只以观察为出发点的观念,给写作提供更多的出路,这样学生写作的材料问题解决了,写作也就水到渠成。
  我们只有改变自身传统的写作观念,方才可能提供更为宽泛的途径。为此,我将选材的问题圈定在了大部分可以操作或者借鉴的十二个方面。
  第一法:鸡毛蒜皮法。写作指导要点:写身边任何小事。越小越好,越细越好,越新越好,越亲身越好。当然越精彩越好。
  第二法:坐地生金法。写作指导要点:写身边小而有意义之事。事可小而理可大。越在理越受欢迎。写作时,可将理藏入描述或叙述之中。
  第三法:无病呻吟法。写作指导要点:如实在无法可写,则写心中之痛,心中之思。越痛楚越妙,越煽情越佳。
  第四法:无中生有法。写作指导要点:如实在无从写,则写梦幻。越梦幻越佳。乃至科幻也。
  第五法:照猫画虎法。写作指导要点:实在无从写,则临摩。别人怎么写,不放仿写。如游记之类。
  第六法:借鸡生蛋法。写作指导要点:借他人一句话,文章一段情,一个小道理等等,自由生发,铺叙成文。如借《故乡》中“路”的感想写自身的经历见闻之类。
  第七法:借物抒怀法。写作指导要点:写一个茶杯。一张照片等等一个(件)等物品,表述一份情怀。
  第八法:睹物思人法。写作指导要点:由物而写人。
  第九法:借物喻人法。写作指导要点:由物而喻做人之类。
  第十法:借物寓理法。写作指导要点:借物中之理,喻人间之理也。如贾平凹《丑石》之类。
  第十一法:借事寓理法。写作指导要点:借某一事件喻某一事理之类。如《游褒禅山记》喻“事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之理之类。
  第十二法:闲言碎语法。写作指导要点:想到就写,不必拘泥。如散文诗一般的写法。几乎没有拘束。
  从我们的实验来看,这些方法学生掌握起来几乎毫无问题,而且因为可操作性强,学生都能很感兴趣,效果奇佳。因为表面上看,我们给这个实验过程定的是方法的名义。而实际上,它是以方法之名行拓展写作素材之实。即将学生引入到观察、思考、引用、借鉴、模仿等诸多方面,将写作的内容与形式较好地结合起来。一切从表达的需要出发,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
  第二是解决行文的问题
  在行文方面,过去的作文教学大多是笼统地提出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几种有限的方法。至于如何开头,如何照应,如何结尾,往往又是讳莫如深的。而更多的情况是往往用这有限的几个习语隐匿了作文创新的一切契机。使那些新奇巧构无从进入到写作的过程之中。为此,我主要从文章的综合安排的角度既考虑了文章整体结构的问题,又考虑了文章涉及的表达技巧的各个方面,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技巧参考。
  第十三法:以小见大法。写作指导要点:先写一件小事,其中暗含一个或诸个道理。如鲁迅的《一件小事》。
  第十四法:由表及里法。写作指导要点:先写表面现象,再写内在精神,或条分缕析,揭示内涵。如《纳谏与止谤》。
  第十五法:狗尾续貂法。写作指导要点:借他的作品写自己的东西。如有人续《红楼梦》写《红楼后梦》,续《西游记》写《西游补》之类。我们常的训练有续《皇帝的新装》,续《我的叔叔于勒》,续《项链》等等。
  第十六法:两两对比法。写作指导要点:将同一事物不同方面,或同一方面的不同事物等等进行对比。如鲁迅《故乡》二十年前后的各项内容对比等等。
  第十七法:明暗交织法。写作指导要点:明写明,实写暗。或明暗交织,或不明不暗等等。如《驿路梨花》明写花,实写人,明写游历,实写雷锋。如《药》,明写买药,吃药。暗写不可救药。明写杀人,暗写愚昧。两结交织,不可或止。
  第十八法:一箭双雕法。写作指导要点:一个题目,多项内容。如《马说》,既写不重视人才,又喻希望得到重用,还暗示马之千里当求自励也。
  第十九法:烘云托月法。写作指导要点:借甲写乙的方法。如电影里拍打人杀人之类 ,多不直写,而写观众。如写《口技》,如写《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之类。
  第二十法:平地惊雷法。写作指导要点:多指倒叙法。或叫倒金字塔法。先将重要的内容写在段前。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第二十一法:曲里拐弯法。写作指导要点:多用于小说的写法。多用于写情节。如鲁迅的《故乡》,前后颠来倒去,如古代的章回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如侦探之写法。
  第二十二法:虚张声势法。写作指导要点:场面写得很大,而事情实则很小。如《一地鸡毛》,写夫妻俩的矛盾,其实不过是鸡毛蒜皮。
  第二十三法:声东击西法。写作指导要点:先按下不表,或先抑后扬。
  第二十四法:夹叙夹议法。写作指导要点:叙议结合的写法之一。或叙或议,或先议后叙,或先叙后议。或多叙小议,或小叙多议不一而足。
  从字面上看,这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有一定的关联,但严格说,它们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其标志就是它更侧重于结构方面。在整个实验中,我们明显地感到,这部分内容几乎概括了课本中所有的文体的结构模式,而比我们常规所见的文体的结构模式更加鲜明突出,学生学习的区分度相当高。自然对比度高,认识的比率就大了。
  第三是考虑如何美化文章的问题
  作文要写得美,自然应有美的架式,美的内涵,美的情感,美的品质,总之要有诱人的策略。
  传统写作教学也讲文章要写得好的问题。但是那种讲解浅而又浅,况且十分笼统,模糊。至于如何美化文章更是存诸或阙。而实际生活中,对于文章美的要求却是十分讲究。文章不美,编辑不收,即便发表,读者不看。即使文章内容可取,假如面目可憎,读来劳心费神,其表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正是如此,西方现代写作学才十分注意美化文章的问题。
  我们的第三部分就是从这个角度进行实验的。美文法部分主要是从如何提高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实验的。为此,我在训练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内容:
  第二十五法:真情互动法。写作指导要点:重点写情感。
  第二十六法:意在言外法。写作指导要点:重点在巧写主题。
  第二十七法:欲擒故纵法。写作指导要点:重点在安排情节。
  第二十八法:以少胜多法。写作指导要点: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第二十九法:古今中外法。写作指导要点:内容要涉及面广。
  第三十法:类比说理法。写作指导要点:说理方法要巧。
  第三十一法:卒章显志法。写作指导要点:写到结尾再说结论。
  第三十二法:假设求证法。写作指导要点:用数学的方法写文学。
  第三十三法:引经据典法。写作指导要点:至少引用五个以上经典语句。
  第三十四法:精雕细刻法。写作指导要点:写细些,写生动。如《核舟记》。
  第三十五法:咬文嚼字法。写作指导要点:重点在遣词造句。
  第三十六法:图文并茂法。写作指导要点:尽量将文章设计得花哨一点。
  以上方法较为清楚地启发了学生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应当如何关注使自己的文章在“草稿”的基础上提升档次的问题。可以说,这个程序是学生写作的一个关键,也是其写作能否充分体现其价值的关键。有了这这个过程,其写作“现代化”的可能性就加大了。当然文章“出彩”的比例也就多了许多。而所有这些方法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大都是被忽略了的。不能不说这是我们传统写作教学的一个缺失。
  
  四.新型写作教学系统的实验性结论
  以上方法尽管也有其交叉之处,但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它的相对独立性还是很强的。其交叉性不仅没有干扰学生的训练结果,相反,增加了学生对写作技巧的认识与感悟。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感受文章写作的内在冲动。这一实验我前后坚持了大约五年的时间,学生的优秀作文大约留存二十万字。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的最大的体会是,这一实验打破了传统写作教学以文体为导向的方式,以写作的组合性特点作为最终目标,从三个维度上为写作提供了较为广泛的训练策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内在潜力,教给了学生写作训练的方法,搭建了学生发展写作能力的平台。
  总的感觉是,学生有兴趣,教师易教学,方法易掌握,效果较显著。经过训练的学生不仅增加了对于课文的理解,更是增加了对于写作规律的认识。在他们的感受中,他们明确表示,这样的写作教学,处理材料不难,安排结构容易,表达易出效果。(例文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5:02 , Processed in 0.1200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