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要让“校名”沦为金钱的奴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2 12:4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少峰

据《长江商报》载,孝昌籍一位在外企业家,决定向县第一初级中学捐款500 万,对方提出的回报条件是,将该校的校名以它的企业“捷瑞集团”来冠名,即将“孝昌第一初级中学”,更名为“孝昌捷瑞初级中学”。
    据了解,孝昌第一初级中学迄今已有28年历史,它创建于1981年,原名为牌坊中学,1997 年与路东中学合并更名为东城中学,后又最后定名为孝昌第一初级中学。在2000年之后,该校的发展突飞猛进,已连续多年被省、市、县主管部门评为“文明单位”、“教育管理先进学校”、“20 强学校”等称号。目前,该校已成为孝昌县当地的品牌中学,是当地学子的向往之地。省社科院、社会学会副理事长冯桂林教授针对该校改名一事说:“企业家回报桑梓故里,不应侵占学校利益”。他的话一针见血,体现了对学校的独立精神和自身价值的维护。
在国外,许多学校非常珍惜学校的品牌,不少大学的校名一直沿用了几百年,也从来没有改过。如法国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795年创立,学校规模很小,每年只招生200人,但该校却培养出了大批包括法国总统在内的许多社会精英,还培养出了1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被人们誉为盛产精英的“袖珍”学校。但是,这所学校至今仍然行不更名,没有追逐时髦和时尚。在国内,清华、北大将校名注册成商标,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见,校名也是一种“无形资产”。
学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圣地,其最大价值体现在弘扬人文精神上。如果沾染上太多的商业气息,那么,学校的价值和声誉就会大打折扣。广东省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原先叫大策直街小学,名字平淡无奇,后来改名为“康有为纪念小学”,人们希望通过康有为的求学、报国精神,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相结合,从而引领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和学校发展。这样的“改名”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责任和文化理想。
从一些学校的“改名”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下人们心理的狂躁和精神的迷失,一些人丧失了对自身价值的自信和坚守,这让人深感焦虑。不要让“校名”沦为金钱的奴婢,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急切需要。因此,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学校校名的品牌价值,认真思考商业社会中人们的狂热现象,诚能如此,学校才不会在商业社会中迷失自身的社会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09:13 , Processed in 0.0785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