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老师,我们的良师益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5 09:2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老师,我们的良师益友
文/丁联国
   管成学老师,1940年生,吉林省德惠市人。曾在吉林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师范学院任教,主要从事中国科学
技术史研究、宋代科学家苏颂研究、中国古文献研究。本文系为庆贺管成学老师七十寿辰而作。

我于1979年到吉林大学历史系学习,1983年毕业。在这期间,我们的历史文选课由管老师讲授。毕业20多年来,我和管老师虽然天各一方,少有聚会,但是,我和管老师之间的师生情谊、我对管老师的敬仰始终如一。在管老师七十寿辰之际,我们毕业于不同学校的学生,相约为管老师举办隆重的寿辰庆典,并且出一本管老师七十寿辰纪念册,说明这样的感情广泛存在于我们同学之中。这样的感情,已经不是一般的师生之谊。作为师生之谊,当是人之常情。然而我们和管老师的感情,能够突破时空的阻隔绵延二三十年,则是有着更高层次的因素为基础:管老师求学、治学的人生道路是我们所有学生的楷模;管老师不断涌现的研究成果使他学术研究的生命之树常青,令学生们高山仰止;管老师以他对学生一以贯之的关爱,始终保持着仁慈敦厚的长者形象。在这篇纪念册中,我谨以我个人的感受述其一二。
                               一生平凡见奇崛
管老师是一位成果丰富的学者,对学术研究有着不平凡的贡献。但是,这些不平凡的贡献是在平凡的人生中完成的。
管老师解放前出生于殷实之家,曾经有过衣食无忧的童年时代。但是,管老师十岁时,新中国建立了。这一划时代事件,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但是,对于管老师一家来说,却有着双重意义:管老师一家在融入新社会,成为新社会的一分子,与其他社会成员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时,还要面对新的挑战——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管老师一家原先优越的生活条件不复存在,还多了“小地主”家庭成份的政治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管老师十一岁时又失去了母亲。此时,管老师的父亲已年过花甲,而且有一条腿残疾,小妹还不到两岁,已经出嫁的姐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社会的变革和家庭的变故,使管老师一家的生活比寻常百姓更加艰辛。但是,管老师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顺应历史潮流,经受住了艰苦生活的磨练,走上了奋发读书努力成才的道路。管老师在求学之路上经历的艰难、困苦和贫穷是出乎寻常和难以想象的:在读师范学校时,他曾经穷得父亲病危时无钱回家,穷得回家时无钱吃饭,穷得回家后无钱为寒冷的屋子生火取暖。但是管老师战胜了这一切困难,并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的大学生,实现了人生从平凡到奇崛的第一次跨越。
1964年,管老师从东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开始了平凡的教师生涯。在这个岗位上,管老师心无旁骛,矢志于教学和学术研究,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宋代科学家苏颂研究、中国古文献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专著近20种,发表论文100多篇,著述总字数达2000多万字。中国古代就以“著作等身”形容著述之多,管老师把这一形容变成了现实。尤为可贵的是,管老师学术活动的社会作用,不仅表现在推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丰富了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宝库,不仅局限于为历史研究的学术殿堂添砖加瓦。管老师的学术活动,还扩大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国际影响,促进了与海外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促成了海外华侨华人对国内学术研究和经济建设的支持和参与。欧洲、美洲、日本、东南亚,都曾有过管老师的足迹和身影;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多次有过管老师的声音;包括李约瑟在内的许多国际著名学者,都曾和管老师有过书信往来,对管老师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由于苏颂研究,海外苏颂后裔投资2.5亿元用于长春城市建设,成为长春市“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经典范例。管老师通过这些成就和影响,实现了人生从平凡到奇崛的第二次跨越。
管老师虽然学识渊博,成果突出,但是,管老师在治学方面依然保持着踏实严谨的一贯作风;在回顾人生道路时,对曾经饥寒交迫几近赤贫的苦难身世依然刻骨铭心;对家境本已贫困却能解囊相助使自己得以渡过难关的昔日同窗、对承担起家庭生活重任使自己得以完成学业的姐姐依然念念不忘,感恩于心;在和朋友、学生的交往中依然虚怀若谷,朴实谦逊。管老师的平常心态,折射出的是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宠辱不惊的人格精神,是知识分子超尘脱俗的奇崛特性。
                                一颗爱心励后学
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我们和管老师的师生感情的另一个重要基础。作为教师,其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但是,管老师在做好份内事以外,还尽己所能,帮助学生成长、为学生谋划人生大事。这就让同学们感受到老师的知遇之恩,从而对老师更加敬重。管老师从教40多年,有的同学因为管老师的帮助,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同学因为管老师的指点,在学术研究上迈上新的台阶;有的同学因为管老师的引导,消除了人生困惑,走上新的人生道路;有的同学因为管老师的撮合,组建了美满家庭。因此,我们同学毕业以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离开老师多久,对管老师的仁慈厚道始终铭记于心,对管老师的关爱始终感恩于心。
由于管老师对学生的帮助和关心只体现在和学生的个人交往中,虽然同学们对老师感恩戴德,这些事情却很少为外界所知晓。为学生指个路,出个招,帮个忙,在管老师来说,本是平常之事,管老师对这些事从不宣扬。但是,诸如此类的平常事,经过一定的积累,就可能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新闻的视点。这大概就是一个平凡人物成为新闻人物的带有规律性的过程。1997年底,管老师对一个素不相识的残疾青年的帮助,终于受到媒体的关注,管老师乐于助人的事迹,成为广泛传播的佳话。
1997年11月31日,浙江省苍南县虞锦贵先生在省政协《联谊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反映该县马站中学学生吕心为,8岁时因触电失去双臂,但他坚持上学,用脚夹笔,用嘴咬笔书写,取得优异成绩,曾获“中国好少年”、“中国好儿童”奖,1997年参加高考,成为马站中学唯一上本科线的考生,却没有大学录取。当时我在浙江省台州市政协工作,看到这篇文章后,想到管老师曾在长春大学工作,而长春大学有一个专门招收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学院,觉得也许管老师能帮这个忙,助吕心为实现大学梦,便把这篇文章寄给管老师。向以助人为乐的管老师收到信以后,感觉吕心为同学是个好苗子,有培养前途,立即和长春大学主要领导联系。这时已经是12月上旬,招生工作早已结束,解决吕心为的入学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已经没有可能。然而,由于长春大学领导和管老师对优秀残疾青年的爱心产生了共鸣,形成了合力,本来不可能的事,最终成为了现实。经长春大学领导的努力,吉林、浙江两省教育厅同意特事特办,由吉林省教育厅特批一个招生指标,给吕心为补办招生手续。1998年3月18日,吕心为拿到了盼望已久的长春大学录取通知书,进入1997年入学的班级学习。一个几近绝望的残疾青年,从此改变了人生航向。
吕心为上大学的消息,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苍南县副县长亲自把录取通知书送到吕心为的家中,并代表县政府送上2000元学费。温州乐清市的一所民办中学出资4万多元,给吕心为到上海安装了假肢,并把吕心为树为榜样,教育学生。人民日报华东版、浙江日报、情系中华杂志、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等报刊纷纷报道。吕心为到校后,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毕业以后,吕心为继续努力,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法律本科文凭。又通过考试,取得律师资格。现在,吕心为已经在温州市苍南县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成为中国第一位无臂律师。很长一段时间,吕心为在管老师帮助下上大学,又成为无臂律师的报道仍时常见诸报端。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而一个人的成功又往往是在关键的时刻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管老师帮助许多青年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迈出了这样关键的一步,对青年学生的人生和家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切,都是因为管老师有一颗与人为善、真诚奉献、不图回报的仁爱之心。这样的仁爱之心,不仅施之于自己的学生,也施之于素不相识的人。这种超越了个人生活圈、工作圈的仁爱,乃是真正意义上的博爱!孔子曾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就是说,所谓好朋友,应该具备为人正直,讲究诚信,见闻广博三个条件。管老师作为老师,博学多闻,作为朋友,其博爱之心,已在正直、诚信的境界之上。管老师是我们真正的良师益友。
                                 一首七律叙人生
1993年春节期间,我到长春拜访管老师,在管老师家中,看到管老师写的一首诗,初步读来,感觉这首诗文字凝练,意境高雅,十分切合管老师的人生经历、性格人品、志向抱负和职业特征,特誊录珍藏。是以今天仍能全文展示于本纪念册中,以饷全体亲友、师长与同学:                           
                           植根荒山不耻贫,奋发穿空志凌云。
                           低在泥沼亦持节,高入云霄也虚心。
                           丹叶凌霜文公胆,瘦骨迎风荆士魂。
                           江河最知竹筏意,万里激流送行人。      
诗中,“植根荒山不耻贫,奋发穿空志凌云。”两句是管老师不畏清贫,立志苦学成才的人生写照;“低在泥沼亦持节,高入云霄也虚心。丹叶凌霜文公胆,瘦骨迎风荆士魂。”四句表达了管老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处世态度和人格追求;“江河最知竹筏意,万里激流送行人。”两句抒发了管老师培桃育李,甘为人梯的事业抱负。管老师在诗中以竹自寓,巧妙地借助于竹的自然特征,勾划出文人学者的精神特征,而文字又极其自然、清新、流畅,直使读者毋须深思即能立即感悟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几乎可以说,竹如其人,人如其竹。这种人、竹统一的竹,“学者型”的竹,只能是长期执着追求高尚节操和传统美德,内心世界得到高度升华的产物。因此,这首诗可以说是管老师将几十年的追求与思考凝聚于笔端而炼就的佳作。在庆祝管老师七十寿辰之际,我本着对管老师这样一位良师益友的敬意,重温这首诗,是想说明我的这样一个认识:这样一首诗,用以概括管老师的人生,是非常恰当的。也因为此,管老师堪为我们的终身之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6 23:36 , Processed in 0.11827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